玉米種植密度跟哪些因素有關?如何做到高產高效?

農機農藝幫


大家好,我是天義,專注於三農領域。看到題目中問到,種植玉米的密度和哪些因素有關,結合我家這邊種植玉米的實際情況,和土壤情況,玉米品種以及當地氣候環境相關。

1,土壤情況。我們大家種植玉米的田地,土壤肥沃的區域,種植密度可以多一些,但是土壤貧瘠的位置,就需要做好間苗,播撒玉米種子也需要合理疏鬆一些。重茬種植的土壤上面,種植密度也是不能太大的。

2,玉米品種方面,現在有青玉米,粘玉米,還有一些水果玉米,所以我們也是要根據品種合理的進行播種,有些傳統的老玉米,品種適應性比較強,也是可以多種植一些的。

3,氣候環境,我國的南方和北方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氣候氣溫都有一些不同,因此南方相對來說,種植的會比較密一些,北方種植的會比較疏一些。

如何做到高產高質呢?

一方面需要我們選擇好優質的玉米品種,特別是農村裡面我們自己留存下來的老種子,儘量不要使用了。播種的時候給土壤施肥,打好基礎,提升玉米的出苗率,玉米小苗出來後,注意及時的進行間苗疏苗。

另一方面是在玉米苗生長的不同階段,包括到了玉米抽穗,玉米果實生長的不同階段, 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進行澆水,施肥,除草以及病蟲害的預防工作,科學管理才行。當然,夏天出現異常的天氣災害變化的時候,需要及時關注天氣預防,提前做好排水防澇或者防旱,提升玉米的高產高質。

以上就是我對問題的完整看法和觀點了,歡迎關注天義,希望對題主和大家有幫助,讓我們一起學習到更多的三農知識。

天義說


您好,題主,鄉辣梅子為您解答。

玉米相信大家都吃過,它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同時它的抗餓性也很高,用於充飢最好不過了。在農村的菜園裡隨處可見玉米植株,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密有的疏,那麼玉米種植密度和什麼有關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玉米種植密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1】、種植土壤:每個種植地的土壤是不同的,比如有粘性強的土壤,有比較蓬鬆的沙質土壤,這些土壤對於玉米種植來說具有一定的不同。因為沙質土壤的透氣性要比粘性強的土壤好很多,因此沙質土壤種植玉米密度可以稍微密些,但如果是粘性強的土壤那麼它的種植密度就要稀一些,防止影響到後續的生長。

【2】、玉米品種:市場上玉米的品種有很多,不同的品種它的植株生長長勢也不一樣,比如有的品種植株長勢比較緊湊,而有的品種長勢是平攤的,這些都會影響到它的種植密度。很簡單緊湊型的玉米種植密度可以密些,平攤型的玉米種植密度應當稀一些,通常情況下一畝玉米地大約種四千株左右。

【3】、種植溫度:玉米種植溫度一般針對的是春玉米種植,因為春玉米種植的溫度相對比較低,因此種植春玉米時密度可以適當提高些,避免有些種子不出苗,或者是出苗長勢不佳等狀況。但在夏天種植玉米密度就不能太高,密度高會引起植株瘋長。

【4】、田間狀況:玉米種植密度還與田間狀況有關,比如田間的肥沃度適中,同時水分充足的話那麼種植密度就可以稍密些,但是如果地塊相對比較貧瘠,那麼種植密度就要稀些,因為貧瘠的地塊如果種植密度高的話,那麼在後期生長中它的影響就跟不上去,自然而然後期的長勢就會受限。

玉米種植如何高產

種植時間

玉米要想高產首先要注意它的種植時間,時間通常分為春天和秋天,比如春天種植玉米播種時間一般為五月份左右,秋天種植玉米時間一般為七月初。但有些品種的玉米時間有些差異,因此種植時間要緊跟品種來定。

選擇品種

選擇玉米種子首先要了解到它的抗逆性,比如是否抗寒、抗熱、抗病害等,一定要選擇抗逆性高的種子。其次在購買種子時要到正規的商店購買,可以看包裝袋外面的編碼,正規的種子外包裝袋都有特定的編碼。

正確播種

1】曬種:在播種前先曬種,玉米曬種可以把種子表面的一些病菌曬死,同時曬過的種子它日後能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後續出苗更好。玉米曬種的時間要把握好,曬種時間不能超過三天以上,儘量選擇在上午時間到下午四點左右,同時不能直接把種子放在水泥地板上,避免灼傷種子。

2】浸種:給玉米浸種可以促進它後期更快的發芽,首先把玉米種子放在乾淨的水中浸泡15個小時左右,然後撈出待用。如果是選擇溫水浸種,水溫要控制在50攝氏度左右,浸泡時間要縮短,一般為8個小時左右。

3】拌種:玉米種浸泡完成後後續就是進行拌種,給玉米拌種不僅可以防止後期產生各種病害,同時它的出苗率也會相對的增加。拌種的藥物可用2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或是50%辛硫磷乳油,用量要根據種子的重量而定,玉米種子和藥物攪拌均勻後再悶個5小時左右。

4】種子包衣:拌種後的玉米種子還可以進行藥膜包衣,藥物有多菌靈3.5%、呋喃丹12%等,做法是把這些藥物均勻的攪拌在種子的外表,並晾乾使得種子外表形成一個膜後就可以播種了。種子包衣可以有效的預防一些病原菌以及土壤下面的害蟲。

5】播種:玉米播種的深度不能太深,一般為3釐米到5釐米之間,如果苗床的土質比較疏鬆的話,深度可以加深到8釐米左右。

苗期管理

1】補種:當玉米出苗時要觀察它的出苗率,如果出現有缺苗的地方要及時進行補苗處理。比如可以用好的種子催芽再播種,也可以就地去材,把長勢密的苗取出再進行補救。

2】追肥:給玉米苗追肥可以選擇在它長出五片葉子的時候進行,給玉米苗施肥要注意用量,避免過多造成燒苗現象。

3】中耕:整個玉米苗期要進行兩次左右的中耕,首次可以在它定苗的時候,定苗時要注意苗旁邊要淺耕,苗床中間要深耕,避免給苗造成傷害,還可以清理野草,給其深耕的深度要控制在4釐米左右。第二次中耕可以在苗的撥節期,深度為十釐米左右,這個深度可以除去它的細根,使得新的根系長出。 

整地

玉米屬於一種喜光植物,同時對水的需求量比較大,因此在整地時要在地中開好溝,使得排水良好,不僅可以澆灌同時也能更好的排水。在整地前可以施入足量的農家肥,並與土壤攪拌均勻,農家肥可以使土壤更加的蓬鬆,使得後續玉米的根系更好的生長。

正確移栽

玉米的移栽時間最好選擇下午,下午移栽後沒有那麼強的陽光,同時還有一個晚上讓其更好的適應新的環境。其次在移栽玉米時不能光禿禿的根系,應攜帶一些土壤,使其後期的長勢更佳。此外玉米移栽後要澆入適量的水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落地水,避免乾旱影響到後續的生長。

病蟲害防治

1】鏽病:玉米植株產生鏽病的初期它的葉子上會變成像疤一樣的形狀,顏色為褐色並形成膿包,該膿包在後期會會破裂,分泌出的物質為粉質,像鐵生鏽的顏色。其次玉米的表面還會形成凹凸狀,形狀分別為橢圓行和長形。

防治措施:首先在選擇種子時要選擇抗病性高的種子,後期還應注意田間管理,防止被病菌盯上。比如肥料施入適中,水量的施入也要控制好。除了農業防治還可以用藥物來防治,藥物防治要注意用量和時間,通常來說間隔一個禮拜使用一次藥物,連續使用兩到三次即可。

2】大斑病:大斑病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像斑點的病狀。玉米初發大斑病它的葉子會像被水浸泡過一樣,隨後顏色變成了青色,同時還伴有大小不同的斑點,最終葉子枯萎。該病害遇到雨天它還會形成發黴一樣的病狀,顏色變為黑色。

防治措施:同樣在選擇品種時選擇抗病性高的種子,如果種植地很寬敞的話還可以進行套種。在種植前要對土壤進行深翻,種植出現該病害要及時把病害的植株去除,防止傳染到未得病的植株。

採摘

玉米的採摘時間要根據它的品種而定,通常情況下,春玉米它的生長時間為80天左右,冬玉米它的種植時間為一百天左右。除了生長時間還可以觀察它的外邊,看起穗是否出現乾癟,整棵植株是否翠綠等。

總結:玉米種植也是一個技術活,如果管理不當那麼會影響到後期的收成,因此要從各方面綜合考慮,比如種植環境、品種等。


鄉辣梅子


玉米種植,近年來,隨著優質高產的新品種的不斷湧現,以及相關種植技術的普及,種植戶們也在不斷提升自己。向著更高產量邁進。

種植玉米想要高產傳統種植方法,肯定不行,必須科學栽培管理,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實踐證明,只有科學的合理密植才是實現玉米高產,優質,高效的中心環節,那麼,在實際生產中如何把握這些中心環節。下面我來了解一下與其相關的因素。那麼如題所問。

玉米種植密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玉米種植如何確定栽培密度?在生產上我們還是要根據下幾點相關因素來進行綜合考慮。

1.當地的氣候特點(就是在區域的積溫條件)。

2.土壤肥力條件和水分條件。

3.個人施肥水平及玉米品種的特徵特特性。

4.種植方式,播種時期早晚,及田間管理水平等綜合條件因素。(相關細化詳解在其它問答中以及文章中有所提及,這裡也就不在細說,望見諒)因此,確定適宜種植密度後,應根據以上幾點因素綜合考慮,因地制宜,靈活運用。

那麼,根據以總總相關因素。


種植密度確定後我們如何做到高產高效呢?

如果我們確定了種植密度,也就等於確定每畝種植的株數。也就是確定了合理株距。這樣即能保證單株的正常發育,又促進群體的充分發展,從而獲得單位面積上的最高產量。所以我們要本著以下幾點原則去做。

1.科學合理應用密植栽培管理技術,選擇適宜密植高產的壟距,種植適宜的高產優質品種,能夠充分利用土地,和品種生長特性的優勢。



2.選用高質量的雜交種,高質量的雜交種能夠滿足密植的條件,如果種子質量低,發芽率低,純度又不好,籽粒大小不均勻,雜質多,破損粒多,我們播種後會造成缺苗斷壟,而且出苗速度,生長態勢,發育進程均會產生不同,當高密度種植時,矮株弱株會產生空稈,造成減產。


3.篩選種子,精量播種,提高播種質量,對種進行篩選,剔除大粒,或小粒,破損粒,雜粒或雜質,保證出苗的質量,精量播種能夠充分利用土壤條件,和個體優勢,協調群體密度關係。達到高質量播種要求。

4.根據土壤肥力條件,及品種的生育特性,確定合理高產的栽培密度。

5.出苗後及時查田補漏,確保單位面積足夠株數,培育壯苗,健苗,為中後期良性生長打下堅實基礎。



6.加強玉米田間中後期,科學肥水管理,在合理施用基肥的基礎上,按照玉米生長期需肥規律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合理追施,補施所需肥料。


7.做好排澇抗旱防治病蟲害工作,減少自然災害給玉米生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真正做到,澇可排,旱可澆。病蟲害防治有效。

小結

玉米合理密植高產,突出優質高效,主要原因不難理解。總體分析看,這幾點很關鍵。

1.合理密植能夠充分協調穗數,穗粒數粒重的關係,這種關係又是構成玉米產量主要因素,但是呢,玉米產量的形成是群體產量體現,而群體產量是由個體產量構成,在實際生產中,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和粒重之間存在著矛盾,當種植較稀時,穗粒數和粒重提高但是收穫穗數減少。當穗粒數和粒重增加不能夠彌補穗數減少而引起的減產時,公頃產量就要降低。但是種植密度過大,個體生長不良,不但穗小粒少,空稈率高,群體生長量也會受到影響,由於穗數增加所引起的作用小於穗粒數和粒重,同樣會造成減產。因此實際生產中必須要合理密植。相互協調,組成高產量的密度關係。

2.合理密植時葉面積指數發展比較合理,葉片是玉米光合速率,生產有機物質的主要器官,單位面積上葉面積大小,發展分佈是否合理,必然影響到群體光合速率的高低,有機物質生產和積累的多少產量的高低。所以要在合理區間發展分佈葉面積指數。充分利用合理的群體關係,增強光合速率,生產積累有機物質。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一同探討交流。


神農35


  • 玉米種植的密度與玉米的品種,生長習性,土壤結構,種植環境有關,與玉米的生長階段的管理水平也有關係;如果想獲取玉米的高效高產,可通過優選種源,保障土壤營養結構均衡合理,合理施肥,科學水肥管理,才能獲取玉米全面豐收。

玉米密植的有關因素

  • 一,品種與種源;玉米種植的密度與玉米的品種和種源有關;玉米的品種繁多,有些品種適宜密植,有些需疏植,種植戶需根據農業植保技術人員指導依據品種特點合理密植;例如;矮單268玉米品種,其優點是植株矮化,葉片疏,葉片向上伸展,穗位低,紮根深,抓根全面,抗倒伏能力強,適合密植;而華農138,聖瑞999,齊單6號等玉米品種就不適宜密植,不能密植的玉米品種都有葉片平展,葉片密,植株高,穗位高的特點,抗倒伏能力差上,密植後產量無法保障。

  • 二,生長習性;玉米的施種密度與玉米的生長習性有關;如果玉米喜歡在通風條件順暢,光譜成分對玉米影響大,光合作用能力強的環境下生長,就不能過度密植,如果玉米喜歡在潮溼土壤中生長,就可以適當密植;有的玉米可以在超過35度高溫下生長,有的卻只能在低於25度以下才能旺盛生長;種植戶需根據玉米的生長習性定位種植密度。
  • 三,適宜土壤;由於各地土地土質不盡相同,所以,玉米種植的密度也不相同;比如土質肥沃,土壤營養價值豐富,微量元素均衡的黑鈣土地就可以密植;而土壤貧瘠,沙化嚴重,微量元素匱乏的沙土地就不能密植。
  • 四,種植環境;玉米的密植程度,與種植玉米的生長環境有關,比如多風多雨地區與乾旱少雨地區種植的密度不同,光照時間長的地區與光照時間短的地區種植密度也不同;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種植密度也有區別,平原地區與山區丘陵地帶種植密度也不盡相同。

獲取玉米高效高產的措施

  • 一,優選種源;種植戶需要在農業植保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根據當地的種植環境,土壤結構,選擇適宜的玉米品種,並熟悉玉米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特點,優選農業植保部門研發培育的優質種源作為種子。

  • 二,遵循玉米生長規律;種植戶需根據玉米的生長習性和特點,遵循玉米的生長規律,科學施種,科學管理。

  • 三,優化土壤結構;玉米種植需保持土地有機活力,可施入足量的農家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並根據農技人員的建議,配施適量的鈣磷鉀肥;並採取輪作的方式,優化土壤結構,保持土地各種元素的合理性。
  • 四,提高玉米抗逆能力;玉米是一種容易倒伏的植物,特別是暴風雨天氣,如果穗期遭遇暴風雨,玉米倒伏或折斷會造成減產;所以,在玉米成長期可適當培土,施入鈣磷鉀複合肥,增強植株抓地能力,提升植株韌性,改善通風條件,及時施治病蟲害,中耕除草,提升玉米抗逆能力。

結論

  •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密度與品種,土質,生長環境有關;玉米種植戶需根據當地的土質,氣候條件,生長環境選擇適宜的品種,在農業植保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科學施種,科學管理,才能獲取玉米種植豐收。


鄉音鄉情


玉米種植密度跟品種、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有關。在相應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種植適宜的品種,是玉米高產高效的保證。

所有的種植戶都知道,必須要種植適合於本地氣溫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品種,否則,再精細的耕作都是一句空話。玉米在種植過程中,選取適合於本地氣候條件的品種,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來決定玉米的密度,從而來達到相對於本地條件下的“高產高效”。


一,玉米種植密度跟品種品系的關係。

天水山區最早大田種植的“老玉米”每畝大概在1000株以下。小時候跟父輩們種玉米,在開始鋤草間苗時,父輩們老是說,“不要惜苗”,“玉米行子裡要能臥倒牛”。準確到數字上說,行距株距要在三尺左右。按照行距株距90ml計算,每畝才不過800多株。這800多株的密度,很顯然,產量也不會很高。對於有些地方的種植戶來說,也是每無法接受的。但這卻也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實踐也說明,這800多株的密度數字,也是有道理的。如果要是把肥玉米苗給留得稠了,一年下來,收穫的玉米棒子就像“老鼠兒子”。那時間,每畝玉米的單產也就是300斤左右。推廣地膜玉米種植技術之後,一直選擇的是“中單”系品種。通過正常的株距和行距計算,每畝密度增加到了2500株左右。產量也達到了1000斤以上。

地膜種植技術的出現和推廣,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次重大改變。但就是這樣的新技術,對於品種也是有要求的。如果地膜裡面種植“老玉米”品種,會出現早衰和倒伏。也曾經試種過其他一些品種,增產效果都不好。脫離了本地適宜的品種,通過增加密度來實現高產,有些不太現實,這就關係到氣溫和環境的問題。

二,玉米種植密度跟氣溫光照的關係。

氣溫變暖在最近些年一直在改變著種植戶的傳統種植結構和模式。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利好的同時,也給習慣於傳統種植結構和模式的種植戶帶來許多的不適和難處。曾經的經驗和方式被打破,農民也一直在摸索和學習過程中從事農業生產。

氣溫在逐步的變暖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整體氣候環境的影響,使得這種所謂的“氣溫變暖”沒有多少可操作性,種植過程中也只能是通過大概的預測和估量,來衡量這種“氣候變暖”給玉玉種植帶來的利好。這也就是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很難通過增加密度來達到高產高效的原因。

以天水為例,最早剛引進油菜籽種植時,胡麻地茬口是趕不上種油菜籽的。但是現在卻綽綽有餘。在地膜玉米種植上,在保證種植品種的同時,增加了種植密度,遇到氣溫持續較高的年份,光照相對充足時,也有增產的可能。如果遇到陰溼或光照不足的年份,正常的收成都會打折。就像目前種植的“中單”系也是以二號為主,其他的品種也不能保證增產。


玉米種植密度跟地理環境的關係。

在品種和氣溫條件滿足之後,地理環境也是調節玉米種植密度的關健。在很大程度上說,高端的種植技術解決不了真正的種植問題的原因就是地理環境的限制。說白了,就是不能因為技術過硬,就一定會讓農作物超常規產出,除非是少面積種植或者說是試驗田。

地理環境中其實就包括了氣溫、光照、土壤特徵等多因素。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種植玉米,品種適宜,氣溫光照適宜,排除相關的未知災害外,在調控密度時,也一定是按照相對較低的數字規劃的,而不是最高,更不是增加密度。就像有些地方的玉米畝產在1500斤以上,天水山區的最多也就是1000斤以上。天水山區農民如果想通過加入密度來達到1500斤以上產量的話,後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不能忽視科學技術的生產力作用,但更不能忘記地理環境的出產能力。利用好科學技術的目的是保證常規的種植收益,並不是去改變地理環境的性質。特別是玉米這樣一種常規作物,需要大面積種植才會有收益的農產品,脫離了地理環境因素,增加種植密度來提高產量和效益不太可取!

玉米種植如何能高產高效?

玉米種植如何能高產高效?這個問題,必須要有個前提。那就是相對於本地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下的高產高效。不能拿高寒陰溼地區的玉米和肥沃的主產區的玉米相比較,也不能試圖用增加密度和改換品種的辦法來提高產量。所有的實用技術也無非就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做到精耕細作,勤於管理,就是達到高產高效的辦法。就像在天水山區,每畝玉米產量能達到1000斤就屬於高效高效一樣。

在地理環境不好的地方,每畝地的產出都不高,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條件限制只能產那麼多。就拿玉米種植中的密度而言,有的地方每畝2500株左右,有的地方卻在3500株以上。種植中,玉米相對的高產高效絕對不會和密度數字關聯,而是與精耕細作,合理管護有關。玉米的“高產高效”也應當要和本地玉米的產出做比較,而不是和其他地方的產量做比較。脫離了本地實際,講所謂的“科學技術”,都是空談。


總結。

玉米種植做為一種傳統的作物種植,各地總結和發展起來的種植經驗都是通過農科部門的研發論證和和農戶的種植實踐檢驗總結出來的。在保證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溫條件下,種植適宜的品種,再通過精耕細作,勤於管理的方式,就可以做到相對的高產高效。玉米的種植密度,也一定要適合於本地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玉米不是高特新作物,收益上也是全憑數量大才會佔有優勢。許多看似增產高效的技術在玉米種植中借鑑的意義都不大。反而是本地的種植經營卻更能使玉米保持相對高產。

農村人說農村事,@木火同明,祝三農的朋友們新年快樂!

木火同明


玉米種植密度的大小,也是直接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種植過稀,土壤利用率降低,單位面積內株數減少,整體穗數、粒數降低,產量跟隨降低,種植過稠密度大,株間擁擠相互遮陽,田間陰蔽鬱悶,爭肥爭水激烈,容易徒長,莖稈細弱,不抗倒伏,病蟲害多,穗小穗短,還容易出現“空杆”,產量下降。因此合理種植和合理密植,才是增取提高玉米產量,也是達到高產的最基礎措施。

◇玉米種植密度的影響因素及確定:

玉米種植的密度大小主要與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狀況、降雨條件(或澆水條件)有關係,如沒有條件澆水的地區或地塊,可根據當地年降雨量來確定畝保留株數,一般情況可根據降雨量每100毫米,種植株數為1000株/畝推算,如年降雨量在300~350毫米的地區以3000~3500株為宜,株距35~40釐米,年降雨量在350~450毫米的地區以3500~4500株為宜,株距保持30~35釐米,同時,肥力較高的地塊,有機質含量高,營養豐富全面,可適當密植。有條件澆水的地塊,能隨時供給水分需求,可適當密植。品種上株型緊湊、堅稈抗倒、抗逆抗病性強的品種可適合密植。合理密植可充分發揮群體增產效果。


◇如何做才能達到高產:

要想達到高產,除具備適合種植密度的土壤肥沃、年降雨量高(或澆水方便)、株型緊湊多抗性品種外,還需要注意種植模式、方法,以及播前土壤、種子消毒處理、施肥,做到“地不好不種,肥不足不種”,種植模式和方法採用全覆膜大小雙壟種植技術,提溫保墒增產,以及播後的整個玉米生育期,加強水肥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適量推遲收穫時間,都是增取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其具體措施主要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選地、整地、施肥:

地塊應選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力較高,保肥保水能力強的地塊,避免陡坡地、沙土地、瘠薄地、窪澇地、鹽鹼地等地塊,做到“地不好不種”,同時隨耕隨耙保墒,精細碎土耙平平,做到“地整不好不種”。

結合深耕整地,畝施足農家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尿素12~15千克,磷肥50千克,鉀肥10~12千克,硫酸鋅1.5~2千克,結合整地集中施於窄行壟帶內,做到“肥不足不種”。

二,選種、種子處理、土壤消毒、噴施除草劑:

①,選種首先選用株型緊湊、抗早衰、抗逆抗病、抗倒伏的雜交玉米品種,如春季種植生長期長,可選擇中晚熟品種,夏季或加茬搶種可選擇中早熟品種,低海拔地區可選用中晚熟品種,高海拔地區可選用中早熟品種。

②,種子儘量選用“紅包衣”種子,播前還要再次進行藥劑拌種消毒,如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1%拌種,或用40%甲基異柳磷按種子重量的0.1%拌種,都可防治地下病蟲害,保證株苗健康,多收糧食。

③,在播前或覆膜前,對土壤消毒,可進一步預防和防治玉米病蟲害,對培育壯苗,提高產量有基礎保障,播前可每畝用辛硫磷0.5千克,加細乾土30千克,均勻拌成毒土撒施,可有效防治地下病蟲害。

④,在整地起壟後,應噴施芽前土壤封閉除草劑,把雜草滅除在萌發狀態,減少營養消耗,避免遮陽擋光,促進苗株健壯,提高玉米產量。

三,播種時間、方法、方式及深淺度:

春播玉米要結合當地氣候狀況來確定播種時間,當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播種,一般在4月中下旬為適播期,播種方法上採用大小雙、高壟種植法,大壟寬70釐米,壟高13釐米為宜,小壟寬40釐米,壟高18釐米為宜,方式上有露天種植和覆膜種植,相對來說,採用全覆膜大小雙壟、高低壟種植,更能提高玉米產量,而實現高產效果,播種時注意深淺度,一般以3~5釐米為宜,過淺影響出苗紮根,過深拉長出土時間,都會影響苗株生長和產量。


四,加強苗期、中期、後期管理:

①苗期管理:苗期重點管理,應及時破土引苗,查苗、補苗、定苗、打扠,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為爭取提高產量,打好基礎。

②,中期管理:中期管理重點是促進玉米植株葉數增多、葉面面積增大,提高光合效率,促進莖稈粗壯,因此在大喇叭口期要及時追施“壯稈攻穗肥”氮肥,畝追施尿素15~20千克,同時還要注意瘤黑粉病、頂腐病及玉米螟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可噴灑0.2%的克菌丹或0.1%的抗菌劑預防防治病害,用5%的甲基異柳磷或1.5%的辛硫磷拌毒沙灌心葉防治,減少病蟲害,確保植株健壯、健康生長,提高產量。

③,後期管理:後期管理主要防早衰、增粒重、防病蟲害,防止植株早衰,因此為了保護好葉片,提高光合強,延長光合時間,就要適量追施尿素每畝5~8千克

“攻粒肥”,或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或0.2%尿素溶液2次,促進粒多、粒飽,增加產量,同時還需加強田間病蟲害工作,進一步確保提高產量,如發現有粘蟲可噴灑20%速滅殺丁,有紅蜘蛛可噴灑73%克蟎特,有蚜蟲時可噴灑50%抗蚜威防治,如有其它病害,在噴殺蟲藥時可針對性地加入相應藥劑防治,消滅病蟲危害,增取多收糧食。

五,適當晚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不準備早收騰地種小麥、大蒜等其它作物時,儘量晚收,可通過後熟作用,使玉米籽粒完全達到生理成熟時收穫,可大幅提高玉米產量,以“苞葉乾枯、有黑層出現,籽粒乳線消失”最佳,這時籽粒生理完全成熟,縮水率小產量高。


總之來說,要想玉米達到高產,就須採用全覆膜、大低壟小高壟雙壟(寬窄壟),集雨保墒保溫種植技術,選用適合當地多抗性、緊湊型雜交新品種,加強播前播後種子、土壤消毒工作,合理密植,同時加強整個生育期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確保植株健壯健康生長,才能達到高產預期目標。


基層農人


玉米的種植密度是指在單位面積上按合理的種植方式種植的玉米植株數量,一般以每畝多少株來表示,玉米種植密度的大小是影響玉米產量的一個因素之一,而合理的玉米種植密度是玉米取得高產高效的關鍵所在,玉米的種植密度多大為適宜呢?根據多年的經驗,玉米種植密度在一定範圍之內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密度達到一定值以後,密度越大產量越低,所以說合理的密度是玉米高產高效的關鍵所在。而要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則一定要增加播種量,只有增加播種量才能有足夠的苗,才能選出壯苗和提高密度,玉米種植密度跟那些因素有關呢?又是如何做到高產高效?本文詳細介紹一下,希望對題主和玉米種植戶有所幫助。

影響玉米種植密度的因素

1、氣候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條件,從南到北有6種氣候類型,主要是降雨、氣溫、風力等氣候條件,降雨多少,氣溫的高低、風力的大小都是影響種植密度的因素,降雨多的地區,玉米長勢要好點,相對降雨少的地區的密度要大,早春玉米種植時溫度低,但在生長後期是高溫,所以種植密度相對來說比夏玉米密度要低,風力大的地區種植密度小,防止葉片相互摩擦而引發病害。

2、地理因素 玉米種植地的選擇,誰都想種植在排灌方便的地塊,但不同的地塊有不同的種植密度,如旱地與水地,旱地,土壤含水量低,植株長勢不好,只有提高種植密度才能取得高產,而水地則要適當稀植,坡地、澇漬地、鹽漬地、沙化貧瘠地等密度要適當提高。

3、水肥因素 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的地塊玉米種植密度相對來說要稀疏些。

4、葉片展開大小因素 玉米葉片依據其展開大小分為平展型、豎葉型和中間型。葉片平展型的多為中晚熟品種,植株高大,葉片寬而多,適合春播,每畝3000-3500株,豎葉型多為早熟品種,其株型緊湊,葉片向上適合夏播,每畝4500-5000株,中間型多為早中熟品種,其葉片展開形在平展型和緊湊型之間,每畝3500-4500株。

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的高低來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

1、苗產700公斤的高產地塊 一般都選擇緊湊型中晚熟大穗雜交品種,每畝4500-5000株,緊湊型中穗雜交品種每畝5000-5500株。

2、畝產500公斤以上的中產地塊 一般都是選擇平展型的雜交品種每畝3500株,緊湊型中晚熟大穗型每畝4000株,緊湊型中穗每畝4500株。

3、畝產400公斤以下的低產地塊 像沙化貧瘠地、鹽漬地等肥力低的地塊,一般選擇平展型雜交品種每畝3000株,緊湊型每畝4000株。

增加密度提高產量

在選擇品種時選擇耐密度高的品種,每畝提高株數也就是提高穗數,穗數多少、穗粒飽滿度、植株長勢是玉米產量的三要素,所以在在肥力好的地塊每畝種植密度可以增加600株左右,可以提高玉米產量。

以上是玉米種植密度大小的因素和高產高效的種植方法,在玉米的種植中要注意肥水管理,適當地增加種植密度是玉米高產的關鍵。


農業小手


玉米種植密度跟哪些因素有關?如何做到高產高效?

一、我國玉米種植範圍既廣泛又集中,是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

剛才提到,在我國乃至全球,玉米種植分佈非常廣泛,但主產區也相對比較集中,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的中北部地區、歐洲的多瑙河流域、中國的華北和東北平原地區,是傳統的黃金玉米帶。從國內主要分佈來看,大致上從黑龍江起,沿吉林、遼寧,經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四川而至雲貴川一帶,形成了一個斜長的玉米主要生產帶,這個區域的玉米麵積和產量佔到了全國總量的85%以上。

根據不同地區的天氣、土壤條件、作物生長週期等等自然條件來看,我國玉米種植區域又可以分為北方春玉米生產區,包括東北、西北、河北北部一帶,屬於寒溫帶溼潤、半溼潤氣候,一年一季,單種玉米,或與大豆輪作;黃淮海的夏玉米產區,主要是河南、山東、江蘇、安徽,以及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一帶,也是主要的玉米產區,氣候上是溫帶半溼潤,一年兩季,夏糧為小麥、秋收以玉米為主;西南山區丘陵的玉米產區,主要是雲貴川一帶,既有一年一季春玉米的高山地區, 也包括兩年五熟的春玉米丘陵地區,還包括一年兩熟的夏玉米丘陵產區,以及一年三熟的秋玉米平原產區。其他還有南方丘陵玉米種植區、青藏高原玉米種植區、西北內陸的春玉米產區等。

二、玉米的一生漫長又短暫,成熟長短不同區域不盡相同。

玉米從播種到成熟,需要經過種子萌動發芽、出苗、幼苗生長、拔節、抽穗授粉、灌漿乳熟等,行業內將其分為三個生育階段,即苗期、穗期、粒期。玉米的一生,也就是生育期的長短,是和品種、播種期、光照溫度等環境條件有著直接關係的,品種的葉片多、播種期早、日照較長或溫度較低的,生育期均較長,反之則生育期較短。那麼據此分類,我們可以將玉米的生育類型分為早熟(生育期春播的85-100天、夏播的70-85天,積溫2000-2200℃,植株較矮,葉片數較少)、中熟(生育期春播的100-120天、夏播的85-95天,積溫2300-2500℃,適種地區較廣)、晚熟(生育期春播的120-150天、夏播95天以上,積溫大於2500℃,植株高大,葉片較多,產量高)。

三、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單產的主要種植方法,配合合理的肥水能更好的保證高產。

在玉米種植上,單位面積的穗數、每個玉米穗的粒數和籽粒重,都會受到種植密度的影響。在農民的種植經驗和農業科技推廣實驗中發現,玉米種植密度稀,則不能使得土地、空間、水分、光照等得到充分利用,雖然每一顆作物的生長髮育會比較好,玉米棒大且籽粒飽滿,但由於畝穗數減少,單產也不會高;而種植的密度過大,雖然穗數增加了,但也造成了田間廕庇、通風透光不好,從而使得植株生長髮育不良,容易出現空杆、倒伏、穗小、籽粒輕等現象,也影響單產。那麼到底合理的種植密度怎麼確定呢?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要求。

限於專業能力,這裡就不能詳細闡述了,但據糧小咖的瞭解,玉米合理密植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結合品種、栽培條件的不同,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是群體的最適葉面積係數的光截獲率達到95%左右,從而使得光能在冠層中分佈合理,保證群體和個體的協調生長髮育,使單位面積的穗數、粒數、粒重的乘積達到最大值效果。簡單來說,比如晚熟品種一般生長期長、植株高大、莖葉繁茂,需要較大的個體營養面積,密度上應該稀一些;植株較矮的早熟品種可以適當密一些。

另外,根據肥水條件來看,一般地力比較差的、施肥水平較低的、灌溉條件較差的,玉米種植密度應該低一些,土壤肥力較高的、灌溉條件較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根據日照、溫度等條件,短日照、氣溫高的,有利於促進玉米生長髮育,從出苗到抽穗所需要的時間會比較短,據此對同一類型的玉米品種,南方地區的種植密度應高於北方,夏播的玉米密度高於春播的。

綜上所述,瞭解到玉米的分佈、分類及種植密度的相關條件後,嚴格上來看,也算是紙上談兵,因地制宜、因品種制宜才是最合適的選擇。所以說,農民朋友都知道合理的密植有利於增產,且很大程度上是主導作用的,那麼確定了合理的密度之後,還要考慮合適的種植方式,比如等行距、寬窄行等;同時更要考慮肥水的跟上,畢竟玉米雖然適應性比較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但卻怕澇怕旱,且需肥、需水較多,每個生育週期需要補充不同的元素,需要滿足對水分的不同要求。


糧小咖


玉米種植密度跟哪些因素有關?如何做到高產高效?

玉米的產量取決因素眾多:玉米種植的密度、玉米的品種、土地狀況、種植方式、水肥管理、後期的養護等。

在同等土地、同樣的玉米品種、同樣的種植方式下玉米的產量高低不一致,這就要考慮玉米的種植密度問題,假如種植的玉米密度過低,產量則相對減少;假如密植度過高,玉米粒度小且產量則不高,可以看出,合理的玉米種植密度十分關鍵!



編者所在地華北的農村,可以說夏季玉米作為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由於常年種植各方面做的不錯,父母每年種植的玉米畝產量均超1300斤(根據歷年的波動收成看沒低於1200斤過),行情優越的年份畝產量超1400斤。對於鄉村的玉米生產者而言,均希望每次種植的玉米能夠獲得高產量,那麼究竟玉米如何種植才能獲得高產高效呢?


第一、土茬問題

玉米屬於一個耐旱的北方性農作物,可以說對水分、溫度的要求比較高,南方雨水充沛的地區種植玉米不適合。同樣玉米的種植也需要換茬播種,連續三年以上的玉米種植土地需要進行輪作一次,防止土壤因板結病菌突出等因素影響了玉米的生長。

二、優選良種玉米

玉米的高產如何種子問題是首選,有些農民朋友種植玉米選擇用上一年的玉米做為種子,理由是方年玉米長勢不錯,而且又能降低播種成本。殊不知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錯誤的做法,這直接不利於後期玉米的種植。為了每一茬的玉米種植能夠收穫高產且高效的玉米,儘量從專業的農業機構引進玉米種子,高產、抗旱、抗澇的玉米品種為佳


第三、播種的方式

一般情況下玉米的一畝地播種株數為3500株左右,而且按照壟種植,每壟的間距控制在500--5500mm,每株的間距控制在400---500mm,每一株玉米的播種溫度控制在120mm左右。適當的每株間距能夠保證玉米苗、玉米秸稈的生長密度,保證玉米正常生長的透氣性。

第四、肥水的管理

水分和肥料是生長的必需品,特別是玉米在漲至400-500mm的高度時需要進行一次追肥,在玉米抽穗時還需要進行一次追肥,前期的追肥用氮肥為主,後期的追肥可以用複合肥。


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文字原創,圖片來之網絡!!謝謝


小希時間


玉米作為我們農民主要生產的經濟農作物之一,對玉米的質量和品質要求逐漸上升,加強對玉米種植產量和品質顯得非常的重要。

而玉米種植密度和選用品種,種植時間,生產條件以及管理水平,都直接影響產量的高低。玉米種植密度需要根據品種的不同,在良好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提高管理水平高,是玉米增產增收的重要基礎。

玉米的種植密度過密,玉米植株的生長缺乏充分的生長空間,玉米植株的葉片會存在相互遮光遮陽、滋生蟲害的現象。

因此,在整個種植地塊內,玉米作物的通風效果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其中包括病害蟲增多,穗軸無法進行自由伸展,最終導致玉米的產出量受到影響,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所以,我們種植戶在玉米種植的實際種植過程中,保持適宜的玉米種植密度條件,對玉米的種植效益有效明顯的提升作用。

☑、玉米如何做到高效生產

㈠、品種選用、拌種消毒

品種的選用對玉米的產出量和品質有這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品種的選用上,我們需要選用優質高產、緊湊早熟、穗大粒多、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其次,我們還要考慮地理條件,例如,風力較大的地塊要選擇抗倒伏能力高的品種,風力小,選擇抗倒伏能力低,適合密植的玉米品種。地塊土壤貧瘠,灌溉不便,要選擇抗旱能力高的品種。

拋開以上品種的特性之外,我們還要因地制宜的選用具備色澤飽滿,籽粒均勻,、發芽率高、沒有破損、無病害蟲的優質品種。

㈡、對玉米有效的拌種消毒,不僅能夠預防地下害蟲及玉米土傳病害,而且還能提高玉米種子的抗蟲抗病能力,同時玉米拌種劑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也可促進種子發芽,根系生長,保障玉米在苗期苗齊苗壯,為玉米增產增收創造良好的基礎。

在選用拌種劑的階段我們也要考慮,選擇懸浮種衣劑。懸浮種衣劑中有成膜劑,能夠保證種子的安全性。儘量提前拌種,拌種後要在陰涼通風處晾乾才能播種,切忌在陽光直射下進行晾曬。在拌種施不能隨意的增加或者減少用量,因為這樣會影響拌種效果和玉米種子的發芽。

玉米種子雖帶有包衣,不過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進行二次拌種才能有效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

☑、播種技術、種植密度


㈠、玉米的播種時間不能過早或過完,播種時間過早受低溫容易造成斷壟,播種過晚會影響玉米整個生育期的時間,導致玉米貪青晚熟該成熟時未成熟,直接造成產量大幅度降低。

玉米的播種深度,一般都為3至5cm即可,播種過淺或者深都會直接影響玉米出苗,造成出苗低或苗不齊。

㈡、玉米的種植密度也是直接影響最終產出量的關鍵,玉米屬於是喜光作物,密度太大,玉米後期造成透風不良,地塊溼度大,病蟲害嚴重,漸而造成玉米產量降低。

因地制宜採取大小壟和寬窄行種植,這樣有利於通風透光、農事操作和水肥施用。一般人工播種地塊行距大多為45至1500px,而機械播種部分農民保持的行距多為55至70cm。


㈢、種子質量差可多用,種子質量好少用,用機械點播或條播一般都能達到出苗整齊、大小均勻,不缺苗斷壟,為均勻留苗打下良好的基礎。定苗時嚴格掌握密度,不能過密,也不能過稀。

我們可按照品種的特性決定適宜的密度留苗,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大肥料應多施。做到密度合理,才能充分發揮所種品種特性,獲得較高的產量。土壤肥力條件好,也可適當超出要求密度的上限,一般不超過10%,不然易發生營養生長過盛和倒伏的現象。

☑、總結

㈠、玉米種植管理不科學,靠著傳統的種植方法來種植,在玉米的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只給給予必要的養分和病害蟲預防,種植密度往往被忽視,從而造成玉米生長不良,導致玉米在收穫時期出現病害、蟲害增多,玉米的質量和品種下降,失去商品價值。

㈡、玉米品種對種植密度有著直接的關係,部分玉米品種不適宜進行密植的,因沒有掌握好種植密度、水肥施用以及病蟲害預防;因此,導致最終大幅度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

一般適宜密植種植的玉米品種因價格高、生產技術要求高,部分種植戶選擇了低質過時的品種,最終直接影響玉米的生產效率以及降低了效益。

以上均為流芳根據自身和當地種植玉米經驗所總結,僅供大家參考!歡迎關注流芳,以便相互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