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我是夏夢,期待我們一起發現世界之美】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見面,第一句幾乎都是:“吃飯了沒?”“今天吃的什麼?”談論吃,不僅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話題,而且不傷和氣。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提起陝西,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羊肉泡饃;提起東北,相信豬肉燉粉條是眾人皆知的;提起雲南,餌絲、米線或許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但還有一種佔據了雲南人早餐的半壁江山,外地人卻甚少知道的小吃——稀豆粉。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要說這稀豆粉,在雲南本來也是名不見經傳,但因為在中央電視臺的《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後,幾乎是一夜之間,天下聞名!因為拍攝稀豆粉火了的騰衝董官村,現在也有很多遊客會慕名而去。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鏡頭中的木翠、祥元一家,也最大的受益者,很多慕名來到董官村的人,都希望嘗一嘗“舌尖上的味道”,“木翠稀豆粉”也因此供不應求。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在雲南騰衝期間,我也去了《舌尖上的中國》拍攝過的地方,吃了一碗稀豆粉。我第一次見了稀豆粉以後,感覺和我們陝西的攪團差不多,不過攪團比較硬,稀豆粉比較軟,吃的時候都要加料,油鹽醬醋是基本的,其他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自己添加。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我們去的時候,木翠沒在店裡,而是她的媳婦在看店,她媳婦說婆婆年紀大了,買稀豆粉比較辛苦,現在就是在家裡幫忙洗豆、磨豆子,店裡的事她現在負責。我們和她媳婦聊的時候得知:木翠16歲就嫁到董官村了,這一輩子也幾乎沒有離開過這裡。木翠是跟著婆婆學做稀豆粉的,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如果從木翠的婆婆算起來,他們家做稀豆粉都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了。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在《舌尖上的中國》沒有拍他們家以前,他們都是挑著擔子走村串巷,一步一步走、一碗一碗賣的,最遠要挑到化肥廠,挑出去的稀豆粉買完了才回家,每天都很辛苦,自從上了電視以後,沒想到會有那麼多人去他們家,就是為了喝一碗稀豆粉。來的人多了以後,他們就不用挑著擔子叫賣了,就在村口租了一間房子當門面,這才有了固定的店鋪。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我們去的時候,正是新店開了沒多久,裝修都是新的。因為覺得和陝西的攪團很像,就在吃的過程中,問了一下木翠稀豆粉的製作過程。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店主說,在製作稀豆粉的前一天晚上,要泡上豌豆,這樣第二天早上磨出來的豆子比較香。做的時候先過濾好豆漿,經過“三漿”之後,要晾一個鐘頭左右,讓裡面的小粉沉澱,然後才生火上鍋煮。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煮漿的火候也很有講究,什麼時候小火慢燉、什麼時候大火頂起,這些都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剩下來的就是不停地攪拌,這個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攪得時候,因為豆漿越來越粘稠,要非常用力才可以,說是個體力活也不為過。

雲南騰衝本來沒名氣的美食早餐,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

做好的稀豆粉,要以不稀不稠為上品,吃稀豆粉也很有講究,一般是“當天做當天吃”。所以每一天,木翠家的人都要起很早,磨豆子,煮稀豆粉。在騰衝,吃稀豆粉一般搭配餌絲和餌塊,餌塊是現烤的,搭配稀豆粉一起吃比較有嚼勁,外加一些調味品,雖然沒有鮮麗的外表,但紮根於市井街邊的美食,是雲南騰衝人,每日飲食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早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和血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