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康熙真的把皇位傳給四阿哥了嗎?還是另有其人?

愛剪輯nice



這是歷史謎案,也有說康熙是打算傳位給十四阿哥的,但是到底雍正繼位合不合法不知道,但是雍正乾的很合格就是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勤政愛民推行新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他的“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以及取消旗人的待遇”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可以說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已經成了最尖銳的問題,但是經過雍正一朝的整飭情況已經大為改善,並且康熙走了國庫僅有幾百萬兩銀子,雍正十三年勤政給乾隆留下了幾千萬兩的銀子,可以說沒有雍正也許清朝延續不了那麼久,雍正功不可沒。


婉兮歷史


當然是。

如果康熙不準備傳位給雍正,雍正就不可能得到皇位。

就算所謂隆科多幫忙,但康熙必定有準備。

隆科多所屬三萬兵馬,說是士兵,其實也就相當於外城警察,嚇唬老百姓而已。

6位領侍衛內大臣所屬侍衛處,郎衛、兵衛、侍衛親軍有2000多,豐臺提督所屬2.8萬上三旗兵馬,都不是篡位者可以搞定的,更不是九門提督或者雍正可以染指的。

也只有康熙明確授權,這些八旗貴族將軍才會聽命於雍正。否則,豐臺提督拔營攻城,九門提督那些警察毫無還手之力。


四川達州


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於1722年-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他是康熙帝第四子。執政期間,以武力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鼓動和推行了有關國計民生的各種改革,不失時機地設立了軍機處、設立會考府。在政治上很有一番作為。他對大清帝國是有功的。

康熙是政治家,執政經驗豐富,斟酌、醞釀了好長時間,才讓四阿哥繼位。讓雍正繼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並非臨終前的心血來潮。

歷史上康熙真的把皇位傳給四阿哥了嗎?還是另有其人?

歷史上,之所以會有雍正篡改遺詔上位的說法,是因為,“九子奪嫡”後留有後遺症。謠言出來後,以訛傳訛,弄得歷史上雍正的真人面目全非了。


康熙曾經兩次把皇位傳給了胤礽,又兩次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五月,康熙在外巡幸期間,胤礽做出 的事讓康熙心灰意冷了。不僅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被他任意打罵。還有扣押蒙古的貢品、驕縱自己奶媽的丈夫作惡、放任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劣跡。這是大阿哥向康熙的彙報的,部分是不實之辭。但康熙帝當真了,他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廢黜了他。

卻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太子位一空,眾皇子們為了爭奪儲位,紛紛拉幫結派、暗中算計、互相傾軋。甚至捏造事實,互相中傷。後來,漫延到朝中大臣及後宮也參與其中。這讓康熙始料不及,既震驚又氣惱。迫不得已之下,又重新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由於胤禛在此期間,沒有太出風頭,沒有表現出強烈的爭位之意———他只是在暗中進行沽名釣譽,並沒有明顯化與公開化,又在康熙徵詢復辟胤礽太子位的時候,四阿哥表示全力支持!故處於波瀾不驚狀態,不過這個時候,十三阿哥胤祥鄭重其事地向康熙推薦胤禛。這樣一來,康熙認為胤禛有一定的人氣,也有一定的胸懷。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一直以延續,可以說嚴懲太子黨一事並沒有風平浪靜。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身 為議處戶部尚書的沈天生等人為了個人利益,秘密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人,包庇湖灘河朔事例中額外多索銀兩一案。這個時候,胤礽又暗中活動起來,趁機策劃逼父皇儘早退位。事洩後,康熙決定再廢他皇太子的位子。

這個時候,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曾經的太子胤礽已經出局,康熙選擇太子的範圍侷限在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二人身上了。




當時,胤禵身為撫遠大將軍,率兵出征邊關,討伐噶爾丹。這是康熙有意為之,不僅要彰顯他的武功,也絕對有讓其成為皇儲的意思。而胤禵統軍是把好手,但政治頭腦不是好發達。在出徵期間,他一直和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他不懂得:他身邊到處被康熙安插了耳目。康熙不久就知道了與胤禔、胤禩的勾勾搭搭,心已涼了半截。

而老謀深算的胤禛此時卻風生水起!不僅顯現了極強的政務能力,並且由於做事沉穩,有為大清的利益、敢於得罪人、不顧個人安危的氣勢。康熙便覺得胤禛是可以清理自己留下的亂攤子的人。所以,康熙與四阿哥的關係得到了加強,康熙有意讓胤禛隨時在呆在自己身邊,陪自己處理政務,其實是為鍛鍊他,而胤禛的兒子弘曆(後來的乾隆帝)也被康熙親自撫養,這個好皇孫為雍正上位加了不少分!


胤禛在政壇上是縱橫捭闔的老手,他老子心中想什麼,他完全清楚,故意不動聲色,一心勵精圖治,治國安邦之能暴露無遺!康熙經自己的耳濡目染,終於下定了決心,所以,在臨終前向雍正託付了後事。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沒毛病,是我給的老四。

歷史上康熙真真切切的把皇位傳給老四,沒有其他人,現在諸多清廷大劇杜撰了各種劇本敘述這件事情,實屬無稽之談。

篡位還是繼位,歷史早已蓋棺定論。

雍正繼位的案子被後世翻來覆去討論了,有人說雍正更改詔書,有人說克隆科多改詔書,這些說法都被推翻了,因為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保存的康熙遺詔裡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十”改“於”?那是瞎扯淡!!!

不少人在清宮大局中目睹了雍正篡改詔書的那一幕,可是導演啊、編劇啊,你們能不能認真一點,清朝的那個年代還沒有簡體字啊,“於”在清朝年間的寫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於”,要想把“十”改成“於”,這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隆科多在光明正大牌匾後拿出詔書”?錯!錯!錯!

把詔書藏在牌匾後面這件事在歷史上還真有,好巧不巧,歷史上第一個這樣做的人就是康熙傳位的四阿哥做的,也許是年代和人物相近,大家混淆了?還是“秘密立儲”的做法更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康熙:反正這事不是我乾的。雍正:是我做的!

所以,康熙沒有做那麼事情,雍正也沒有,大家相安無事,該走的走,該做皇位的做皇位,清廷大劇?當做談資看看吧。


談天說地評歷史


康熙把皇位傳給了誰?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上面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由此可知改詔書不太可能,因為涉及到滿文漢文,所以證實了就是傳位給四皇子胤禛!

據說一開始很猶豫要傳給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因為兩個人都很優秀,於是皇帝問方苞,方苞大概意思是說,可以先看諸位黃孫,阿哥的兒子們再決定,那樣可以保三代江山,然後在諸位黃孫中康熙最喜歡的是乾隆,所以,更加證實了是傳位給雍正!





小文川吉


康熙皇帝一生也是非常的傳奇,並且也非常的厲害就像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每一件事情都做的得井井有條,到晚年得時候有點事情做得不盡人意,這些可以暫時忽略掉。

他萬年最讓人們值得思考得事情,就是是否將皇位傳於雍正,很多人都說他得皇位,是傳給他的第14個兒子,因為這個兒子非常的有才幹,甚至被授予了將軍王的稱號,並且也領兵參與過多次的戰爭,可以說是功勳卓著是接替皇位的不二人選。

但是康熙的遺詔上卻出乎人們的意料,將皇位傳於四皇子,其實啊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很多人說皇位傳於四皇子是因為,四皇子篡改了遺詔,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都是繁體字,簡體字並未出現,將皇位傳十四皇子,改成傳為於四皇子,從字體來說改的話不可能,因為繁體字的於是方字旁的於並不好改。

並且清朝的詔書是有一份滿文的,改滿文的話就更不現實了,所以說雍正改詔書是不可能的事情。

用另一種說法的話沒準說得通,雍正可能挾持了康熙皇帝,逼迫他傳皇位給四皇子,要是按照這個理由的話可能說得通,不過康熙也不是傻子,並切當時的禁衛軍,不在四皇子的手上,所以說挾持康熙寫詔書這點也不成立。

結論是康熙真的將皇位傳給了四皇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歷史情報官


康熙二廢胤礽太子後,並沒有新立太子,也沒有立下遺詔,說明康熙並沒有確定把皇位傳給哪位皇子。

當時形成二大派別,以八阿哥湚禩為主的勢力支持十四阿哥湚禵,其中有大阿哥湚禔,九阿哥湚禟,十阿哥湚䄉。另一派四阿哥胤禛,自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后開始私營結黨,竊窺皇位,十三阿哥湚祥附從四阿哥胤禛,康熙禁軍大臣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胤禛親信年羹堯擁兵掌控京外局勢。

康熙患病期間,清心靜養,閉門謝客。不日,康熙駕崩。由隆科多對外宣吿,由胤禛繼位,時胤禛隆科多在康熙身邊侍衛,十四阿哥湚禵遠在西北。

康熙遺詔並非康熙親筆所寫,也非康熙臨終前所述。而是在雍正繼位後擬就昭告天下,有漢,滿文版,滿文版對繼承人部分的描述缺失,且同一位置。綜上,康熙遺詔並不能確定是康熙的意志。康熙駕崩細節及局勢被隆科多掌控。康熙是否真的把皇位傳給四阿哥,目前來說還是疑惑多多,還需要歷史學家進一步佐證。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康熙把皇位傳給四阿哥,這是毋庸置疑的。


關於流傳的康熙一開始打算傳位給十四子,卻被第四子篡改遺詔的故事,是不可信的。這種說法之所以這麼盛行,是因為後世的小說以及電視劇都有這方面的故事改編:原本康熙在遺詔上寫的是“傳位十四子”,後被四阿哥聯合大臣將“十”字,為“於”字,就變成了“傳位於四子”了。

咋一聽,故事有來龍去脈,這個操作還可行,畢竟只是改個字,可行性非常高,再加上電視劇也有這個情節,所以大家也容易誤把電視劇裡的故事當成史實。


但這只是咱們現代人的想法,因為在清朝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簡體字的說法,當時的“於”字跟“十”字還是繁體,分別寫作“於”“拾”,這兩個字千差萬別,筆畫結構都不相同。

除此之外,皇帝發佈的遺詔除了用漢字書寫之外,還會用滿文再寫一遍,而滿文中的“於”跟“十”兩字的差別更大,所以“改字篡詔”的說法根本就不存在可行性,只不過是後世小說杜撰出來的罷了。

不僅如此,在遺詔中,皇帝也會給出他選繼任者的理由,會在遺詔中將繼任者給好好誇獎一番,而並不只是單單的傳位於誰的幾個字而已。關於遺詔內容,無論在網上還是在博物館,大家都能看到,並且故宮博物院在近期還剛剛展覽了一次呢。


所以,康熙皇帝在最後繼承人上的選擇就是四阿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根本就不存在改遺詔的說法


小陳老師侃歷史


康熙選擇了四阿哥胤禛傳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

不管怎麼說,胤禛絕對不是康熙最堅定的選擇。理由很簡單,康熙一生活了那麼長時間,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折騰了那麼久,如果他真是決定把皇位給胤禛的話,早就給了,為什麼還要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呢?

要知道,之所以會發生“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就是因為太子不確定。一旦太子確定了,此後他的兒子們肯定都安定下來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康熙究竟想把皇位給誰呢?

在第一次廢太子胤礽之後,康熙一直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其他皇子中找一個更合適的人,二是繼續把皇位留給胤礽。但是,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廢太子事件發生後,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發生了慘烈的傾軋,互相中傷,互相算計,而且連朝中大臣及後宮也參與其中。這讓康熙非常震驚,又非常生氣。所以最後他斷然廢除第一個選擇,重新恢復胤礽太子之位。

可以說,在這一個時間段裡,康熙是並沒有特別注意到胤禛的,對胤禛也只能說有一點好感。因為在這個時間段裡,胤禛並沒有太出風頭,沒有去爭位,而是選擇支持胤礽復立為太子。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置身事外。這時候,十三阿哥胤祥便極力向康熙推薦胤禛。胤祥支持胤禛,覺得是和胤禛商量過的。同時,胤祥推薦胤禛,而胤禛推薦胤礽,這一狀況表明,胤禛既是很有人氣的,同時也是很無私的。

等到康熙第二次廢太子胤礽以後,康熙的選擇才變成了一個,也就是在胤礽以外的皇子中選一個。不過,這時候,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包括廢太子胤礽這些皇子已經出局,實際上僅剩下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是候選人。

這時候,康熙心中的繼承人,究竟是胤禵,還是胤禛呢?

我覺得,康熙其實一開始還是偏向胤禵的。因為他安排了胤禵為撫遠大將軍,讓他出徵邊關,討伐噶爾丹。

有人可能會說,康熙之所以派遣胤禵,而不是胤禛,是因為胤禵武略更好。但是,當經過奪嫡事件後,康熙應該明白,他派出胤禵出征邊關,在大臣皇族,在全國上下中的影響有多大。如果說,他早期派某個皇子去徵邊,是看重這個皇子的武略的話,這時候派出胤禵,就絕不僅僅是武略,而是隱含了皇儲這樣的意思在中間。

那麼為什麼,康熙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胤禵,而是胤禛呢?我覺得應該是胤禵在出徵期間,一直和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密切地聯繫著,這事很可能被康熙察覺了。這讓康熙心裡很不舒服。

而另一方面,胤禛這邊不斷在加分。一是胤禛在政務能力上所表現的果敢堅決,以及他身邊很少有支持者,讓康熙覺得胤禛是一個可以改革時下弊端,破局圖強的最好人選。二是胤禛與康熙的聯繫變得極為緊密,不只是胤禛隨時在他身邊,陪他處理政務,同時胤禛的兒子弘曆也被康熙親自撫養,這顯然增進了康熙對胤禛的瞭解。

不過,我們也只能說胤禛在不斷加分,而胤禵在不斷減分。康熙依然沒有做出明確的選擇。大約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才艱難地決定讓胤禛繼位。之所以說“艱難”,就在於他的選擇是在他去世後傳出來的。這就成了一個迷局,也許是他的選擇,也許是胤禛的篡改。總之咱們現在找不到康熙傳胤禛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了。

事實上是,康熙選擇胤禛,是選對了。雍正(胤禛)雖然對皇子們很殘酷,但正因為他的存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才會出現。


福子說歷史


無史載,無可考,至於這樣那樣的說法僅僅是說法。康熙真正想把皇位傳給誰,只有康熙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