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Sup海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歷經六朝、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在確保皇位順利交接的同時,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後人甚至給予其“女中堯舜”的高度評價。可惜的是,誠孝張皇后的過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預朝政,進而導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變”,卻是不知“朱祁鎮殺張太后”從何說起?

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可以預政而不預政

誠孝張皇后是指揮使張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偉燕王世子之後,張氏被冊為世子妃。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之後,張氏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熾雖是嫡長子,但卻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而不被朱棣喜愛,因而在議立太子時曾一度想要廢長立幼,以漢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雖不喜太子,卻極為喜愛皇孫朱瞻基,對孝謹溫順的張氏也極為滿意,因此張氏便時常帶朱瞻基入宮,不斷彌補丈夫與公公之間的裂痕,可以說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張氏也是有一定功勞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張氏被冊封為皇后。朱高熾雖為皇帝,但身體卻並不怎麼好,因此張皇后實際上對朝政也很關心,“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

明仁宗在位僅僅八年便即駕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繼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而她也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雖然朱瞻基繼位時已經26歲,但“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正是在張太后的輔佐下,才確保了權力的順利交接。

不過,在朱瞻基逐漸熟悉朝政,政事運行平穩之後,張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權,不再過問。此後,朱瞻基廢胡皇后而立孫氏,張太后對此雖然不滿,卻也沒有過多幹預,只是常常將其召到清寧宮居住,暗中關心一番罷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由於當時的太子朱瞻基年僅九歲,因而宮中有傳言將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雖然朱瞻墡也是張氏的兒子,但她還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道,“此新天子也”,這才使得朱祁鎮順利繼位,而張氏則被尊為太皇太后

由於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請張氏垂簾聽政,結果張太后卻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雖然朱祁鎮在位前七年,張氏對朝政也極為關注,但她並未過多幹預,而是以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為主要班底,維持朝政運轉,她則更多起到監察作用。

正如何喬遠所言,“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張太后先後扶立祖孫三代帝王,並非沒有機會擅權干政,卻始終沒有觸碰那道紅線,可見其胸襟

在世時延續“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權釀成“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早期,內有太皇太后張氏掌握大局,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從而不僅確保了朝政的順利運轉,且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當時,朱祁鎮雖然寵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張氏的壓制,王振倒也不敢過於放肆。

彼時,張太后經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獨斷專權,便馬上將王振找來痛批一頓。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一次,張氏將王振找來,王振跪伏在地,張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眾女官應聲而起,刀劍頓時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鎮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這才得免一死。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楊榮已經於正統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後,楊士奇也於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楊溥則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去世。這幾位的連續去世,使得王振擅權成為了可能。

正是由於失去了內外廷的壓制,王振開始大權獨攬,之後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又因自己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從“仁宣之治”的盛世,開始進入中衰時期

不過在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由於孫若微乃是主角,為了突出女主,不僅導致誠孝張皇后對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轉嫁到了孫若微身上,為了洗白孫太后和朱祁鎮(轉嫁“土木堡之變”的錯誤),甚至人為的讓太皇太后張氏活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

實際上,歷史上的孫皇后在朝政方面並沒有太多決策權,即使在“土木堡之變”前後,雖一定程度參與決策,但也僅僅是在朝政大事已經議定之後點頭而已。此外,我認為正是由於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孫太后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才導致了王振的擅權和“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香茗史館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失敗被俘之後,好不容易回來,並且成功再次奪取皇位。他為了遮醜,甚至殺掉了溺愛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這是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裡面的片段,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張太皇太后在那個時代早已經去世。

張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正妻,同時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當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奶奶。在真正的歷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後,張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當時就有一些大臣覺得朱祁鎮年紀實在太小,只有八歲,恐怕無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請立張太皇太后另外一個兒子為新的皇帝。但是最後張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鎮當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鎮年幼未能親政的時候,是由張太皇太后和內閣三楊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鎮還未親政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就已經去世了,再加上內閣中德高望重的三楊先後退休去世,朱祁鎮才得以掌握大權。而在電視劇中大出風頭的孫太后,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權力,因為之前是張太皇太后掌握大權,而之後明英宗親政,並沒有給孫太后掌權的機會。而當時朱祁鎮還非常的年輕,再加上寵信大太監王振,所以最後鬧出了御駕親征土木堡這一個荒唐事件的發生。事實上只要張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楊還在世的話,都不可能容許朱祁鎮這樣胡鬧。至於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根本決定不了大局。

其次,張太皇太后還在的話,朱祁鎮根本就不敢殺他。

在中國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個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裝得非常的孝順。所以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朱祁鎮恐怕得自始自終裝一個孝順的孫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並沒有真正的掌握權力,朱祁鎮也不敢對她有所不敬,更何況是張太皇太后事實上掌握著朝廷的大權。土木堡之變的悲劇,除了朱祁鎮之外,很大責任在大太監王振身上。但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無論是朱祁鎮還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專權行為,否則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會有滅頂之災。

而朱祁鎮因為在土木堡事變之中的重大失誤,已經威信盡失,所以雖然後來奪回皇位的時候進行了報復,但也只是殺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謙,因為于謙擁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殺于謙一人,對於謙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後來明憲宗登基之後,對於謙家族進行了平反,于謙的兒子就被招回來,封了大官。試問朱祁鎮對於謙都只能做到這樣,那怎麼可能去殺在這件事上並沒有多大責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實的歷史上,同意朱祁鈺登基的是孫太后,但是那個決定是眾大臣商議決定的,孫太后也只是迫於形勢。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也沒有對孫太后怎麼樣。

所以,朱祁鎮殺張太皇太后是電視劇胡來,在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種事情。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本來吐槽機以為那部很火的《大明風華》又篡改歷史了,正好趁宅在家裡跳著看了一圈,然而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朱祁鎮連張太后都一塊殺掉的片段。本來還抱著娛樂的事兒就娛樂著看,現在倒是看得吐槽機有點懵逼......

顛覆性的電視劇

電視劇裡張太后最後一次出場是奪門之變時,一群小兵殺到了她住的地方,然後老太太腿腳都不利索的晃盪了出來,在紫禁城裡開始遛彎兒。事實證明那個浪得飛起的編劇也只敢讓她多活好幾年,沒整出孫子殺奶奶的事兒。

吐槽機也不曉得編劇大人是不是跟正史有仇,明朝後宮裡那幾個人的形象跟歷史形象完全顛倒了過來,正史裡全程無辜打醬油的胡善祥被整的黑化了,朱祁鈺也根本不是她的兒子,她要是能生出個兒子,大抵不會被廢。

主角孫氏的身世那蠻搞笑,本來和朱瞻基青梅竹馬的她變成了愛恨糾纏,吐槽機個人覺得把這個人設安在胡善祥身上也沒那麼顛覆。畢竟胡善祥的老爹是在去職回鄉的路上被永樂皇帝攔住的,戲劇性更強些。

被顛覆最狠的張氏

而歷史形象顛覆最大的就是仁宗誠孝昭皇后張氏,也就是電視劇裡的張妍,前期還好,正史也沒記載她性格如何,但看宣宗登基初期“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來看,確實應該是個偏強勢的女子。

但所謂強勢並不等於“作”,張氏終其一生也沒有拿任何國事當兒戲,她沒有給孃家人謀任何超出制度的福利,壓根不像電視劇裡那麼為了弟弟張克儉瞎折騰。事實上張氏的家人過的都不算太好。

她老爹張麒都死了才追封了個彭城伯,她的長兄張昶是跟朱棣起兵靖難的元勳,從大寧到鄭村壩都立過功,最後依然是承襲的彭城伯,一點長進都沒有。英宗剛登基就被張氏抓進宮裡訓話,不准他干預任何朝政。

最慘的是她二弟張升,靖難時以弱冠之年參加北平守衛戰,又跟隨成祖深入過漠北,論戰功早就夠封爵,就因為姐姐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一直被壓著。楊士奇都看不下去了,舉薦提拔張升,還是被姐姐否決掉。最後長兄張昶都死了,還是太后孫氏念在外戚就剩張升一個人,好說歹說算封了個惠安伯。

也就是說正統年間的天下第一外戚連個侯爵都沒混上,電視劇裡演的推薦張克儉掌管互市,張克儉又四處劫掠關外人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土木堡之變最初的原因是瓦剌虛報朝貢人數,王振要求實數封貢(就是給錢),就事論事來說明朝沒有錯,就算有錯也和人家張氏沒關係。

正史中張氏之死

正史裡張氏是病死的,正統七年(1442年)的時候,已經63歲的張氏重兵在床,臨終前她把楊士奇和楊溥找來,問國家還有什麼事兒需要她來辦。楊士奇說有三件事兒,第一是請求釋放建文遺孤,第二件是請求釋放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後裔,第三件事還沒等說,張氏就離開了。

她最後的遺詔是勉勵大臣輔佐皇帝施行仁宗,讓天下長治久安。這是一個有呂后、武則天之權,而沒有那兩人之惡的好人,至始至終她都為家國的安定貢獻力量,沒做出任何越禮之事,也沒有任何私心。

吐槽機有時甚至想如果張氏能多活十年,估計土木堡之變壓根就不可能發生,起碼她不會允許朱祁鎮貿然親征。甚至王振在做得太過分時,有可能提前死在她手裡,不用懷疑,她絕對有那個能力。


總結起來吧!無論電視劇還是正史裡都沒顯示朱祁鎮殺了張太后,說到家借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幹出這種事兒,這個在死後都餘威猶烈的老太太可絕不白給。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作為張太皇太后的孫子輩,朱祁鎮是沒有可能,也沒有理由殺張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鎮南宮復辟時還活著的話,那朱祁鎮最多就是把她軟禁起來,不可能說殺就殺了。

《大明風華》中,由於張太皇太后(張妍)過度寵愛朱祁鎮,處處和“虎媽”孫若薇對著幹,包括起用太監王振、重用親弟弟肆意妄為,禍亂朝綱,直接導致了之後朱祁鎮御駕親征、土木堡慘敗等事,朱祁鎮當了俘虜皇帝,祖宗基業動盪。


朱祁鎮在受苦了一年後才回到紫禁城,可早已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紫禁城的主人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而朱祁鎮這個所謂的太上皇,卻只能揹著個“昏庸無能”的名頭,在南宮“住了七年之久,期間自己的性命,包括妻兒的性命都無法保障,到最後妻子還是給朱祁鈺給殺了,這也逼得朱祁鎮正式黑化,發動奪門之變,用血強奪回皇位。

張太皇太后在聽到孫子被俘獲的消息後,想著和瓦剌議和救回朱祁鎮,可媳婦孫若薇不許,兩人大吵了一架,張妍更是被活活氣死了。朱祁鎮復辟後,又因為殺于謙一事和母親孫太后發生了矛盾,孫太后甚至放出了生生世世永不相見的狠話。


朱祁鎮當年的一意孤行,卻導致了疼愛自己的祖母去世、母親如仇人、妻兒被殺、本來相親相愛的弟弟被害,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這時候朱祁鎮最想殺的人,恐怕還是那個禍國殃民的王振,而不是自己的祖母孫妍,或者是母親孫若薇。

所以不論是正史還是《大明風華》,朱祁鎮都沒有殺祖母太皇太后的可能,總不能說祖母對孫子疼愛是錯的吧,同樣她也不可能殺母親,畢竟自己能安全回來和奪門復辟,母親孫若薇都出力不少,是自己的功臣。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歷史上的張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封張太后為“太皇太后”。而張太后在1442年,是因為病重而死。

正是因為張太后死了,才給了宦官王振的機會,讓明英宗朱祁鎮在後期發動了“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俘,隨從的明朝大臣全部戰死,明朝內部混亂。以上種種都可以說明,朱祁鎮殺害張太后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


一、明朝歷史上歷經六朝的奇女子——張太后

在明朝了不起的女性有很多,像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以及明仁宗妻子徐皇后在歷史上的評價都非常高。而皇后自古以來是母儀天下的象徵,其權勢自然沒有皇上的大。

而張太后則不同,她一生經歷了明朝六位皇帝,最後是在當太皇太后的位置上去世的,其當時權勢可想而知。但是她卻時刻遵守參政而不亂政的規制,雖有皇太后之權,但絕不弄權,所以在歷史上被稱為“女中堯舜”。

最初的張太后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兒媳、世子朱高熾的妻子。後來,明成祖朱棣登基,世子朱高熾成為太子,張氏被封為皇太子妃。又因為張太后的孝謹溫順,在侍奉明成祖夫婦上盡職盡責、考慮周到,所以很得明成祖與徐皇后的歡心,這也為後來的明成祖沒有廢朱高熾太子之位打下了基礎。

等到後來朱高熾即位的時候,張太后的長子朱瞻基封為皇太子,而張太后則是立為皇后之後。雖然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但是還是敵不過生命的終結。在他即位不到一年時間,明仁宗朱高熾就暴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八歲。

隨後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封母親張太后為皇太后,張太后在當時的明朝是第一位皇太后。而那時候國家的一些大事也需要聽從張太后的裁決,再加上明宣宗朱瞻基也對母親又是孝順有加,所以在當時的明朝也算是安寧祥泰。

張太后常常教誨,明宣宗朱瞻基要想做一個百姓擁戴的皇帝,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張太后請求“三楊”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而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負所望,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讓當時的明朝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可以談的上是與明仁宗時期並稱為“任宣之治”。

可好景不長,在明宣宗朱瞻基當了10年皇帝后,就意外去世了,享年36歲。這個時候,應該需要另立新主,至於新主是誰?當時的朝廷也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是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張太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召集所有大臣到乾清宮,指著當時只有9歲的朱祁鎮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


二、眾大臣提議張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張太后會拒絕?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後,年僅9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其張太后被封為“太皇太后”。其實在明宣宗朱瞻基臨終之前曾交代過,以後朝廷政務必須稟報給張氏。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眾大臣曾提議讓張太后垂簾聽政。

但是,這一切都被張太后拒絕了,其原因是:她認為垂簾聽政是違背祖宗法規的事情,比起垂簾聽政,她更願意督促皇帝學習,監督大臣輔政。由此可見,張太后是明朝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一位女人。

從這件事之後,朝廷上下官員無一不稱讚張太后的人品,以及她母儀天下的風範。張太后雖然不聽政,但是內閣的“三楊”也會變相的將一些國事上的裁決權交予張氏,以求朝廷的穩定。


三、當“三楊”失去了張氏支持,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這裡的三楊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是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明朝內閣的成員,史稱“三楊內閣”。在“三楊”的影響下,明宣宗時期勤政愛民、信用賢良,讓內閣成員相互配合默契,其陣容也是強大而高效。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政治初期,正是因為張太后給予了“三楊”等內閣大臣充分的信任與支持,“三楊”才能展開拳腳,維持朝政的清明與社會的穩定。從某方面來說,當時的朱祁鎮因攝於張太后的權威,所以不管怎麼寵信宦官王振,也不敢過於張揚。

而張太后對於宦官王振是不待見的,因為張太后發現王振待在明英宗身邊很不守規矩,甚至多次想給王振賜死。後來在明英宗朱祁鎮和其他大臣求情的情況下,才勉強放過王振。因此,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無法真正擅政。

等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第八年,當張太后去世的消息傳來後,“三楊”失去了“張太后”的支持,同時,朝廷也失去了對王振的嚴加管控的人。失去控制的王振仗著明英宗朱祁鎮非常的相信自己,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放肆。

況且,失去張太后支持“三楊”又不能像王振那樣善於用心計,在與王振的爭鬥中節節敗退,以至於王振輕而易舉的就能盡攬明朝的政權,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明朝也因此由盛轉衰。

綜上所述,張太后作為一個嫁入皇族的平凡女子,一生經歷了明朝的六個朝代,在位期間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制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干預,注重群臣的品行與才能,見證了明朝的輝煌成就。而張太后死後,明英宗朱祁鎮還為太皇太后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因此,朱祁鎮殺害張氏是不符合史實的,希望我們以後在回顧歷史的時候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以史為鑑,這樣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斷。


秋原歷史


今天大年初二,炒米祝各位條友新年快樂,萬事順遂。安心呆在家裡,多刷頭條,關注時事!

在《大明風華》裡,張太后卻是一個和正史中張太后完全相反的角色。她擅權囂張,任用自己的弟弟以及閹宦,胡作非為。


而且在對朱祁鎮的教育上,婆媳雙方的態度也是截然相反。張太后過分溺愛朱祁鎮,導致了朱祁鎮後來的朱祁鎮貿然親征,土木堡之變,當了俘虜皇帝,使得祖宗基業動盪,成為了一代罪人。

在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瓦剌俘獲,張太后還是希望和瓦剌人議和,用重金贖回自己的親孫子。

然而這個過程當中,和兒媳婦孫若微之間發生了劇烈摩擦。當然孫若微因為是大女主,所以她必然都是決策正確且英明的,發生爭執。最後孫若微英明決策,重用於謙,扶持朱祁鈺成為皇帝,拯救了大明。


而朱祁鎮後來被瓦剌放歸後,就完全變了一個人,所以最後為了遮醜,他甚至殺掉了溺愛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所以張妍最終就成了個笑話。

但在正史上,正統7年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就已經過世了。“土木堡之變”八竿子和張妍打不著關係。

反而是在《明史》中,張太后不但沒有縱容自己的弟弟張克儉胡作非為,反而是“馭弟甚嚴”;更不可能會寵幸閹宦,反而是有關於張太后當著內閣輔臣的面,作勢要殺掉王振的記錄。所以導致了王振在張太后活著的時候,唯唯諾諾,絕對不敢幹預政事。


後人唯惋惜的是,當時如果張太后殺了王振,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了。

土木堡之變實際上發生在正統14年,那一年張太皇太后,已經死了7年了。而孫若微卻在,並且的確沒有張太皇太后掣肘她了。真正溺愛朱祁鎮的究竟是誰,不言而喻!


炒米視角


因為張太后任用親信太監王振胡作非為,明朝讓宦官參政的始作俑者就是張太后。

公元1449年,土木堡發生叛亂。在這場戰役之中,幾十萬明朝大軍被滅,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位朝廷大臣殉全部國。

在這場叛亂中,罪魁禍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面對眾多大臣的竭力反對,志大才疏的朱祁鎮卻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想要效仿明太宗朱棣五伐蒙古之舉。
說朱祁鎮志大才疏,並不是土木堡戰敗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其在出徵前糧草出現了問題。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在朱祁鎮出征之後,他的後勤補給竟然出現了補給不足的情況,更可恨的是,在出徵的途中,明英宗朱祁鎮竟然並不熟諳行軍之道,雖然軍中有張輔等將領,但他卻將指揮權交給王振。而平時就是囂張跋扈的王振,在擁有大權之後,對朱勇等大將更是不肖一顧,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最終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險些釀成亡國之舉。

雖然最後朱祁鎮還是回到了京城,但他在被朱祁鈺軟禁7年之後,又通過奪門之變實現了又一次登基,隨後更是誅殺了忠臣于謙等人,竟然還為王振在智華寺樹碑立傳。這似乎掩蓋了其醜陋的一面,實則是人們更能看清朱祁鎮的無情、忘恩負義、寡廉鮮恥。

至於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王振,肯定與他一樣逃不掉歷史的鞭笞。通過影視劇《大明風華》我們不難發現,王振在崛起過程之中,作為後宮之主的張太后(明仁宗的妻子)、以及孫太后(朱瞻基的妻子)其實她們對於王振的小人誤國行為是看的非常清楚。張太皇太后也都多次痛斥(《大明風華》中訛為孫太后,史實為張太皇太后,但卻都未選擇將王振殺掉,這就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而朱祁鎮為了掩蓋自己丑陋的一面不得不將張太皇太后殺掉。


公元前


亂說!張太后是病逝,不是朱祁鎮殺的。題主所說的張太后,實際上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雖說朱祁鎮是一國之君,但在重視孝道的古代,他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自己的奶奶。

這裡暫且稱“張太后”為張氏吧。


張氏乃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時,尊她為皇太后;朱高熾的孫子朱祁鎮繼位後,就尊張氏為太皇太后。而《大明風華》中,那位從太子妃一步步變成太皇太后的張妍,實際上就是張氏,也就是題主說的張太后。但張妍這個名字是後人編撰的,史書並沒有記載張氏的具體名字。

而張氏的崩逝和朱祁鎮沒有任何關係,張氏是在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病逝的。

病逝前,張氏下詔讓少師楊士奇、少保楊溥入宮,詢問他們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沒辦。這時楊士奇就提出了三件事,第一,建文帝朱允炆雖死,但應該為他編修實錄;第二,太宗曾下令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現在應該把這條禁令廢除。而第三件事情還沒有上奏,張氏就已經崩逝。這一年,朱祁鎮才十五六歲,幹嘛要殺死自己的祖母?

要知道,朱祁鎮能順利繼位,這其中也有張氏的功勞。話說,朱瞻基死後,宮中有傳言稱要立襄王為帝,當時張氏就召集群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於是年僅九歲的朱祁鎮才得以順利登基。

雖說朱祁鎮繼位後,國事依舊掌握在已是太皇太后的張氏手裡,但張氏卻從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隔三差五把王振叫過去罵一頓。所以,在張氏掌權時,王振時常受打壓,也不能干預政事。

這種情況下,朱祁鎮沒有理由殺張氏。

至於土木堡之變,這是正統十四年的事,此時張氏已去世七年之久,之後的事情也和張氏無關。總之,張氏之死和朱祁鎮無關。


金兔歷史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在春節前後熱播一時。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瞭解明成祖朱棣到明英宗朱祁鎮這段明朝歷史的窗口。其中包括了明朝歷史上的五位皇帝、六朝歷史。但是這部電視劇後半部分卻嚴重的偏離了歷史史實。


近些年,明朝題材的歷史古裝劇確實深受廣大青年群體的青睞。從《朱元璋》、《大明天子》到《大明王朝1566》《洪武大案》等都曾經吸引了無數的年輕人為之瘋狂。而這一部講訴明朝歷史的大戲《大明風華》更是眾星雲集、場面華麗,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張藝興、喬振宇、梁冠華、俞灝明、王學圻等老中青三代演員聯袂出演,其中女一號湯唯更是第一次出演歷史古裝電視劇。

儘管《大明風華》無論是演員的選擇還是拍攝的技巧都精美絕倫。但是在還原歷史方面則存在著許多不足。而且為了讚頌湯唯所飾演的張若薇的偉大形象而對歷史進行了嚴重的扭曲。包括對於張太皇太后的抹黑!



這部電視劇中存在著許多不符合歷史真相的地方,舉例說明幾處:首先朱祁鈺並非是由胡善祥所生。但是為了製造出同胞姐妹之間為了各自兒子的前途和榮華富貴明爭暗鬥的大戲,而將朱祁鈺設定成為了胡善祥所生的兒子。


另外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時,皇太子朱祁鎮已經九歲,根本不是劇中所說的不能正常言語和不能正常行走奔跑的軟骨症+弱智!而且當時朱祁鎮之所以能夠順利繼位,實際上全部是仰仗自己的皇祖母張太皇太后所賜。張太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的靈柩前,指著太子朱祁鎮向滿朝文武大臣宣佈:這位就是大明王朝的新一任天子。

最後一個便是本文中提到的張太皇太后。張太皇太后在歷史上十分有名且賢良聰慧。先後輔佐了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和明英宗朱祁鎮三代大明皇帝。其中劇中許多孫若微的戲份在歷史上都屬於張太皇太后的功績。包括晚年時期教育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鎮不要重新宦官王振。



只可惜天不假年,在明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便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從此之後明英宗朱祁鎮便再無約束。更加地寵幸陪伴自己長大的貼身太監宦官王振。最終才釀成了發生於明朝正統14年的土木堡之變。此時張太皇太后已經去世7年之久!


至於劇中提到朱祁鎮兵敗被俘之後,又被瓦剌放回大明王朝過了七年的囚禁生活。最終在石亨等人的簇擁下發動了南宮奪門之變,重新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然後將張太皇太后賜死更是子虛烏有。畢竟在歷史上奪門之變距離張太皇太后去世已經有了15年之久。


珞珈山的貓


朱祁鎮為何殺掉張太后?事實上,朱祁鎮從來沒有做過殺掉張太后這種事。

為何會有朱祁鎮殺掉張太后這種劇情?因為一部電視劇《大明風華》。

在《大明風華》中,張太后,張研成為了一個只知道寵溺朱祁鎮,不懂得權衡利弊。不僅如此,之所以會發生大明與瓦剌之間的戰爭,也是因為張太后寵溺自己的弟弟,張克儉,縱容其在互市上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劫掠瓦剌人的財務,最終引起了瓦剌人的震怒。

若是瓦剌真的弱小不堪也就算了,這時候的瓦剌還真就有了挑釁大明朝的實力,因此,瓦剌開始不斷的騷擾大明邊境,朱祁鎮在知道這件事後,也是在王振的唆使下御駕親征,率領大明二十萬竟然於土木堡迎戰瓦剌,最終導致大明二十萬精銳將士全軍覆沒,而朱祁鎮也在這此後被瓦剌俘虜,成了瓦剌一邊的高級俘虜。

在電視劇的劇情中,為何會凸顯張太后寵溺朱祁鎮這一點?之所以劇情會將張太后安排成一個昏庸的女強人形象,也是為了讓這部劇的女主據,孫若微站在聚光燈下,凸顯孫若微的高尚形象。

而在朱祁鎮被從瓦剌救回以後,數年的時間都被軟禁在宮中,趁著朱祁鈺病入膏肓的機會,發動了一場奪門之變,重臨皇位,再次登基以後,朱祁鎮反而將曾經縱容自己的張太后處決了。

在劇中,之所以朱祁鎮要殺掉張太后,恰好也是為了報復張太后,若非張太后對朱祁鎮的極度寵溺,朱祁鎮也不會一無所成,最終更是被瓦剌抓走。朱祁鎮之所以會處決掉張太后,也是為了報復張太后,換句話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劇情,不僅是為了銜接歷史上張太后已經去世的這個事實,更是為了凸顯朱祁鎮的昏庸。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又是怎樣的呢?在真實的歷史上,張太后在正統七年就已經去世了,而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換句話說,張太后根本就沒有活到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抓走那一天,自然而然的,也不會有什麼朱祁鎮將張太后處決這件事。

事實上,張太后不僅不是個昏庸的女強人,反而是一個拯救大明的人物,朱祁鎮登基的時候,不過八歲,這時候大明朝的朝政實際上就是張太后,三楊內閣等一系列權臣掌控的,而隨著張太后與三楊內閣中最後一位的去世,明朝也開始衰落。

事實上,三楊內閣中最後一位去世三年以後,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箇中原因,不需多言。

不僅如此,朱祁鎮寵溺王振的時候,張太后還曾經訓斥過朱祁鎮,更是作勢要斬殺王振,若是當時真的把王振砍殺了,大明二十萬精銳不會全軍覆沒,明朝或許能夠繁榮更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