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工作人員為何風光不再?

現在的銀行,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模樣了。之所以這樣說,倒不是因為銀行網點的升級優化,而是隨著經濟及科技的發展,消費者消費場景及模式的多樣化,使得消費者越來越不依賴於實體銀行去辦理業務了

。也可以這樣說,在一些銀行的大廳裡前來辦業務的人員屈指可數,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而他們大多是不會或者不熟練電子銀行業務而不得不來到實體網點辦理業務。

銀行工作人員為何風光不再?

以前的銀行年初分配了業務指標,從行長到一線員工,大家幾乎不用怎麼出力,就可以輕輕鬆鬆的把任務完成的差不多,那個時代沒有所謂的營銷,更沒有所謂的外拓,完完全全就是坐門等客。而現在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經濟形勢的下滑,銀行越來越難以獲客。但是,上層領導不會因為種種客觀理由或者原因就會減少對你的業務指標的考核,而好多任務的分配完全是領導拍腦袋決定的,比如之前有某地區分配ETC任務**萬,而該地區實有車輛都沒有這麼多...也是鬧了個天大的笑話!

銀行工作人員為何風光不再?

領導想完成任務,那就得層層傳導壓力,壓力傳導到最後,還是落到一線的員工上面。各種業務考核都是和績效工資掛鉤的,完不成任務就是一個方法一個字“罰”,所以那些沒資源沒人脈又沒有營銷能力的員工大多會“吃土”,我就聽群友吐槽過月工資到賬負10元和負780元的想象......而這種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再不去改變的話,只會讓越來越多的銀行人“吃土”,到最後連“土”都沒得吃的話,那他們自然會選擇離開...

員工晉升空間和渠道的縮小和收窄,是銀行人產生離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凡是在銀行工作的,大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拼搏而使自己的業績增加,進而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之後進後備,獲得提拔...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說實話,在銀行內想要長期的發展和進步的話,是需要資源和人脈的!這也是決定銀行人經營業績以及晉升的根本。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搞不來業績,業績上不去,就會被同齡人超越,一次的超越有可能就是一輩子。

銀行工作人員為何風光不再?

記得有位領導勸說一位勤勤懇懇的員工說,沒事兒,雖然這次沒有選上後備,但是我知道你的能力,以後你的機會是很大的......那哥們後來哭笑道,我TM的都已經35了,連個後備幹部都不是,還談什麼能力和機會...銀行人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齡,上升的渠道也就幾乎是關閉了,因為職位就只有那麼多,而一些所謂的“勞苦功高”的又在把持著一些崗位,還有一些剛剛入職沒幾年的年輕人都層出不窮的湧了上來,讓這些中年人要麼是“混吃等退休”,要麼是另謀出路!

導同事關係的惡化:在銀行內部,人際關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曾經聽同事說起過,你可以沒本事沒能力,但是你不能夠沒情商。我問其什麼是情商啊?對方答曰,情商就是見啥人說啥話,雖然自己和別人明明知道說的話很假,但是在場面上還是得鄭重其事的說出來,而且還要說的別人很開心,聽不出來很假... 這像是繞彎彎的回答,讓我當時一臉懵逼,後來又不得不上網專門查了查什麼叫“情商”...銀行裡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兢兢業業勤勞苦幹,從來不會遲到早退,不會犯錯違規,相反各種疑難雜症和重活難活都是他們衝在前面,可是等到最後,卻落得領導同事的不滿。這是為什麼呢?

銀行工作人員為何風光不再?

後來一次我和領導一起吃飯,領導醉酒後說起小Q,“這個小Q,天天上躥下跳的,啥事兒都有他,啥活他都幹,搞得我這個當行長的啥都不懂啥都不會啥都不幹一樣...”我的天啊,在大家眼中如此優秀勤奮的小Q,在領導心中竟然是這個樣子...還有一次閒聊,同事也說起了小Q,“你看咱行的小Q啊,他是真能顯擺,不管啥事兒都衝在前面,就知道幹”眼前活兒“,就知道在領導面前嘚瑟,也不知道他是真能還是假能,整的我們都不幹活似的...”

過小Q這事兒,讓我明白了不少,活兒可以多幹,但是領導同事的關係不可以不維護。有些同事業務能力也不強,業績更不是很出色,可是人家在領導同事面前遊刃有餘,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每年評優評先都有她,後備選拔考評更是第一,最後人家如願晉升了...所以說,在銀行,處理不好領導同事的關係,很容易受到大家的排擠甚至是暗中的打壓。而這種情況久久不能改善之後,就會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甚至是心理疾病,最後,作出離職的決定也不是不可能的。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銀行人因為上述原因而產生離職的想法。無論銀行人在哪裡,我都堅信,在銀行裡吃得了苦的人,到哪裡都不會太差!

銀行工作人員為何風光不再?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朋友請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