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是高血压后,没有症状需要吃药吗?

1王亚坤


关于高血压的问题,很多朋友都有这样一种误区,高血压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但殊不知,很多情况下,高血压都是没有感觉的,但没感觉并不代表高血压对身体没有损害,因此,不管是否吃药,对于高血压,都要自始至终的注意调节和控制。

为什么血压高身体却没有感觉?

人体血压的升高,往往不是突然一下子变高的情况,往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年轻时是120/80的标准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升高到130/85,然后又慢慢升高,逐渐发展成为超过140/90的明确的高血压问题,在血压逐步升高的过程中,我们的血管也在逐步的适应和耐受这种情况,因此,对于很多高血压的朋友,在血压逐渐升高的过程中,逐步耐受,在血压不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

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大量饮酒等因素的刺激性,可能会出现血压的急剧升高,引起头痛、头晕、心绞痛等各种不适感出现,还有一种情况是,高血压长期不控制,诱发了心梗、脑卒中等大问题,倒真的出现这些大问题,有感觉的时候再去控制血压,不是太晚了吗?!

高血压没感觉并不代表没有坏处

高血压没感觉,并不代表没坏处,血管壁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加速血管的硬化进程,同时也会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为脂质和血小板的聚集形成病理基础,因此,长期的高血压,因为没感觉而不控制,受影响最大的靶向器官,就是我们的心脑血管系统,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心室肥大、心梗、心衰等疾病,都与高血压的控制不良息息相关。

长期的高血压不控制,受影响的除了心脑血管系统,肾脏小动脉血管长期承压,也会影响肾脏健康,高血压肾病,肾功能受损,都有可能是由于高血压造成,另外,眼底出血等并发症也是高血压对身体形成的靶向器官损害。

因此,高血压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应该注意控制。

高血压何种情况下需要服药控制

很多朋友对服用降压药都很抵触,怕一旦服药就不能停,怕长期服药伤肝肾,但实际上,合理选择和运用药物,把血压控制好,身体的健康获益是巨大的,而通过合理用药,定期监测等手段,长期服药伤害肝肾的可能性也极小。

到底什么情况下高血压需要服药控制呢?给大家3点建议:

1. 从发现正常血压高值,血压高于120/80,但未超出140/90的诊断值的时候,就应该启动血压调节的生活干预了,低盐饮食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这些生活方面都应该多加注意,以免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问题。

2. 对于一级高血压(血压未超过160/100),如果没有糖尿病问题,没有其他的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等靶向器官损害问题,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可以先不服药,考虑生活干预控制血压,但如果通过3个月以上的生活干预,血压仍然无法降到140/90以下,或存在糖尿病、高血压靶向器官损伤问题,应当立即启动药物干预控制,尽量在1~3个月内将血压控制达标。

3. 对于二级高血压及以上的中重度高血压问题,应当在严格生活干预控制的前提下,同时启动药物控制,而且一般推荐一开始就联合应用降压药来协同降压,控制目标是在3个月内,将血压控制到140/90以下的达标值。


李药师谈健康


并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有症状,但也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服药!

并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有症状!

这跟“会咬人的狗不叫”是一个道理,相比较有症状的高血压来说,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更为危险,因为它们善于隐藏,常年戴着伪善的面具,很容易让患者放松警惕,绝大多数患者都不喜欢吃药,想方设法减少药物的服用,如果患者发现自己就算停药也依然没有异常表现的时候,很可能会有一搭没一搭的服用,这样很容易造成危险的发生。


因为既然已经高血压了,哪怕是没有任何症状,也不能代表没有损害,过高的血压无时无刻都在对身体进行伤害,更可能引发多种可能致命的并发疾病,诸如冠心病、主动脉夹层、脑出血、心衰、肾衰等。

并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服药!

高血压其实并不复杂,在众多疾病中,还是比较好了解的一种问题。


就想名字所说,直白点说高血压其实就是血压高于正常值,而对其的治疗也就是围绕着血压值进行的,口服降压药只是降低血压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


如果患者血压值并不是特别高,完全可以通过规范日常饮食、适量进行体育锻炼、戒烟戒酒、早睡早起、每天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进行控制,将血压稳定在正常范畴以内,这样血压值稳定正常了,当然不用服用降压药了,毕竟血压不是越低越好,低血压的危害并不比高血压少。


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高血压不是绝症,别说是不吃药,就算是通过治疗完全恢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都不在少数,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件事:“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不是绝对的,任何治疗方法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血压稳定才是第一要素!


罗民教授


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已经变得十分常见,同时,高血压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其实还是相对较小。但是高血压的突发意外就有可能随时影响着我们的生命。

很多老年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总是认为是药三分毒,自己没有症状,那么高血压就不再需要吃药。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十分健康,其实不然,高血压正在慢慢伤害着身体。


生活中很多患者由于脑出血意外入院仅仅是在一瞬间发生。询问病史一般可得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只是患者没有规律服药。造成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的广大病友没能有一个争取的认识,包括对我们的糖尿病也是如此,只有当患者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后才就医,这个时候往往疾病的治疗会有更大的难度。


所以切记对于诊断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服药。我们的血压控制不佳,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我们的血管,各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时常也就造成了意外的发生。

小科普:我们高血压患者不仅在症状上会有一定的体现,具体需要做的是测量我们的血压并进行控制。只有将血压控制良好后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企鹅郭医生


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就不吃药吗? 心内科医生告诉你正确答案,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不吃,而且还要规律的吃。

首先要认识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高血压的80%到90%,在过去的40多年中,人们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很多大量的相关研究,最后发现多种因素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病,包括遗传、环境、解剖、适应性、神经系统、内分泌体液因子以及血流动力学等等。

由于血压水平取决于心排量、血容量以及外周血管的阻力,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而大量的报道也证明了,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诊断标准典型症状

患者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

常见症状

高血压常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也有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呕吐等症状。

无症状的高血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特点是平时身强力壮,能吃能喝,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很少去医院看病,不做任何体检,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还有是有些患者多为年轻人,平时工作忙、压力大、熬夜、生活不规律所导致的。这些人容易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无症状性高血压可能就是没有以上这些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血压已经超过了正常的上线的诊断标准,有的可能会达到200 以上,这种严重的高血压。


就在前几天,我的一个患者家属,在我当天查完房以后。这个患者家属就很好奇的开玩笑说,小赵大夫你别总患者测一下血压,我也想了解了解我的血压情况,给我也检测一下血压,我当时就是出于患者的要求,就给他监测了一个血压。开始我也怀疑自己的血压有问题,我就反复再检测一下,监测了两次血压都是180 100毫米汞柱,当时我就问他你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你有没有高血压病当时这个患者就很激动的说我这身体好着呢,不会有什么问题,能吃能喝能睡什么问题都没有,于是我就给他开了一个心脏的彩超。查完心脏彩超以后,室间隔是增厚的,心脏的舒张功能也有点减低。查了心电图典型的右心室肥厚当时就以典型的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收入病房系统治疗。包括降压,改善心肌代谢,住院治疗好转后让人相当佩服的出院了。我们给他治疗过程也做了宣传教育,让他对高血压有了深刻的认识。不是高血压一定有症状的。而且不是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药物治疗。观念都是错误的。


科普一下长期高血压就会出现心肌代谢细胞紊乱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很多,毛细血管数和心纤纤维数的比例是1:1.在心肌纤维的横截面上,每平方毫米内约有2500条毛细血管。长期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肥大时,纤维代偿性肥大(数量不增多),毛细管数量不能相应增多,因此容易发生相对的缺血,就会出现典型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肥厚,室间隔增大。

无症状的高血压和有症状的高血压是一个相对的无症状和有症状,与一个人的耐受性有关系。有些人在很高血压的情况下,其症状都不明显;而有的人血压不是很高,但其症状确很明显。另外,高血压也是其他疾病的高危因素,所以无论有无症状,都应重视。


综上所述,长期高血压病就可以增加心脏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的负担,出现心脏的肥厚,心肌代谢的紊乱,心肌收缩功能的下降,出现心衰心律失常。这是无症状型高血压病,会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因为它不容易被发现,而容易耽误病情,延缓病情的进展。所以说做好常规的体检是尤为重要的。


内科赵大夫


高血压是一个很特殊的疾病,它没有特殊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流鼻血、心慌等,部分患者则自始至终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血压升高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损害,而血压的升高又是一个慢性过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故很多患者被诊断高血压时,靶器官经过数年、数十年的侵蚀,可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诊断为高血压以后,不是根据症状的有无决定是否需要吃药,在无临床并发症的情况下,首先应筛查有无靶器官损害。比如有无左心室肥厚,有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有无肌酐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有无微量白蛋白尿,有无糖尿病等。一旦出现上述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糖尿病,说明高血压病程已经很长了,对靶器官的伤害已经很严重,需要及时处理,不仅需要控制好血压,还应对靶器官损害对症处理,以防靶器官损害加重,预防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肾病、肾衰竭的发生。其次,还应筛查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无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肥胖等,当危险因素≥3个时,应也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口服降压药治疗,同时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降血脂、补充叶酸等。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如果有左心室肥厚、肾功能损害或蛋白尿、糖尿病,优选普利或沙坦,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因为普利与沙坦可逆转做左心室肥厚,保护肾功能,减轻蛋白尿,改善胰岛素抵抗;如果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还应加用他汀稳定斑块,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心率过快,可选择倍他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若为动脉硬化所致老年性高血压,可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在选择降压药时,建议选择长效降压药,减少血压波动,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次,建议老年人小剂量给药,以防低血压的发生。

至于降压目标值,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指针,如合并上述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减少靶器官损害。


医学莘


医学界认为只要诊断为高血压,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必须吃药。因为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有的人偶然发现自己血压升高,经过多吃测量提示血压都超出正常范围,但是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尤其是年轻人,由于工作忙,时间紧迫,要做的事情太多,虽然得知自己血压高,但感觉没有啥难受的,就想着反正有没啥难受,吃不吃降压药都一样,就啥也不管。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头晕、头痛、头部胀闷不适,才去看医生,测量血压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正常范围。才开始口服降压药。其实,这个时候再吃降压药虽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长期过高的血压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伤害,尤其是心脑肾血管系统,也就是说已经对大脑、心脏、肾脏造成伤害了。

有的人血压高,不在意,仍然喝酒、熬夜,直到突然出现脑出血引起半身不遂,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还有的人由于血压长期过高,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出现,甚至引起心脏功能衰竭,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全身水肿的情况。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并没有症状的要求。也就是说诊断高血压病不需要有症状才可以诊断,只需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而且是在非同日三次以上的测量均是升高状态,就可以诊断高血压了!


二、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有危害吗?

没有症状的高血压也是高血压,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其症状,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即便是没有症状,高血压对人体器官的损害也是持续存在的,只要血压升高,那么高血压的相关损害便会持续威胁到我们的各个器官。而只有正常的血压,才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即便是没有症状,血压升高也是对我们有严重的危害!


三、没有症状需要吃药吗?

刚才讲到,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高血压对我们的危害主要是对心、脑、肾、眼、血管等的损害,比如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肾病、高血压眼病、脑出血等风险!而预防这些危害的重要方法,就是保证血压的稳定和达标!而使得血压达标的重要方法就是口服药物!所以,高血压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没有症状不等于不需要吃药!

高血压没有症状也要吃药,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心健康


高血压初期的血压情况是比较轻微也比较正常的,初期血压的波动不大所以很多时候虽然有高血压但我们以为自己的血压很稳定就轻视了它的存在,这样就会造成我们吃药不正常,也会不会很关注血压的变化情况总觉得血压没有异常不用理它。


其实确定为高血压后是要吃药的,但是这个降压药要怎么吃吃多少量就要医生来决定,因为既然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就意味着自己本身的血压确实是出现问题了,如果你不吃药来稳定血压的话你也不知道血压几时会出现异常,如果真的出现异常再吃降压药也来不及了。要是有高血压因为没有吃药的原因血压突然升高造成脑充血或者脑梗就更糟糕了。

往往很多人患有高血压病初期对血压不以为然,就是这样一种心态才会导致血压越来越难控制,从开始的不用怎么吃药控制血压到最后的怎么吃药都难以控制血压,这种病变现象都是咎由自取的,说严重点血压没有控制好时间久了会并发症成肾病,到那个程度我们要面对的不单单是血压问题还有很多肾病方面的问题。


肾判官


原则上高血压病后都是需要终身用药的,至于是否应该马上服药,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因素、靶器官受损情况及伴随并发症情况,与是否有症状无关。

首先,血压是在人们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但这个压力数值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如果持续压力过高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发生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的损害。研究发现,血压自115/75mmHg起,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病死亡率就增加1倍。

而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的风险主要是与高血压的绝对数值和心血管风险因素有关,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数值和其他风险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10年内对应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分别是小于15%、15%~20%、20%~30%和超过30%。分组高的高血压患者,是必须要马上启动药物降压治疗的。比如一个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只有160/90mmHg左右,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但合并有脑梗死、糖尿病病史,直接可归为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超过30%,是必须要积极抗压治疗的。如果低危分组的高血压病患者,如果个人愿意,也可暂时先经过1~3个月的单纯生活方式改善观察血压是否能降下来。

由于每个人对血压的耐受程度不同,血压高可以造成部分患者的头晕、头痛等不适,但与以后可能发生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无直接任何关系,不是决定是否要马上服用降压药物的必要条件。反观另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压已经180/100mmHg以上,但几乎无任何临床症状,但是是需要立即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血压。


医患家


高血压是影响我们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患病人数众多,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主要是原发性高血压)来说,是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停止服药,这样不仅不利于血压控制,还会引起血压波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风险增加。



高血压是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升高超过正常水平,并可伴有心、脑、肾等多器官并发症的综合征。高血压的诊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偏听偏信,以免贻误病情。对于有明确病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应积极治疗基础病(如急慢性肾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病治疗后血压常可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长期使用降压药物。

对于占高血压90%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治疗需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的综合性治疗。一般我们建议原发性高血压一经诊断即需要开始降压药物治疗,但也有极少数原发性高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而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所以我们也建议对于新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如血压水平不超过160/100mmHg,且未合并有其他基础病,可暂不使用降压药物,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最多进行三个月,如血压仍未达标,则必须开始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有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降压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优选长效制剂,以平稳降压。因为降压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从数小时到24小时,所以必须坚持服用,不能吃吃停停和私自调整,以免引起血压波动,反而不利于病情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