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幸福就是做你擅長的事

叔本華:幸福就是做你擅長的事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

按|亞瑟·叔本華(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人只能靠自己

叔本華

人們不應該期望從別人或外部世界獲得太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說到底,人只能靠自己。就像歌德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所說的真理,“凡事溯本求原,人最終只能依靠自身”;或者如戈德史密斯 在《旅行者》中所言,“不論身在何處,我們只能在我們自身創造或發現幸福。”

自己,是一個人所能成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資源。一個人在自身發現的樂趣越多,就越幸福。亞里士多德說得十分有道理,“

想要快樂就得自給自足”。因為其他一切的幸福來源,在本質上都是不確定的、不安全的、短暫的,具有偶然性,即便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可能輕易消失殆盡。隨著年歲漸長步入老年,依靠外界而來的幸福大部分會乾涸:屆時愛情消逝,懶得打趣,沒有精力重拾愛好,無論是對馬匹還是旅行,或是社交,都提不起勁;朋友和親人,也都隨著死亡一一離我們而去。當這樣的時刻來臨,一個人自身擁有的更顯得至關重要,時時刻刻如影隨形,“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實且持久的來源。

叔本華:幸福就是做你擅長的事

修拉,坐在陽傘下的女人 ,1884

這個世界並非慷慨無私,我們能從中得到的東西並不多。生活充滿了痛苦和不幸,就算你僥倖逃脫,無聊也會無孔不入,即刻找上你。邪惡總能贏,愚昧最喧囂。命運是殘酷的,人類是可憐的。生活於這樣一個世界,自身內在豐富的人,彷彿是聖誕節時一間溫暖明亮的屋子充滿幸福感,而內心貧瘠的人只能是寒冬臘月的冰天雪地,無法擺脫苦悶。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個性,尤其是擁有良好的智力稟賦——儘管這可能並不會帶來最光明的前途,但一定是最幸福的命運。

除了一些道聽途說,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只讀過巴耶寫的《笛卡爾傳》,知道笛卡爾曾在荷蘭與世隔絕生活了二十年。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女王非常睿智地這樣評價他,“笛卡爾先生是最幸福的人,我真羨慕他的生活。” 當然像笛卡爾這樣的情形,必須要有足夠優渥的外在條件,才能允許他成為他自己人生或幸福的主宰。就像我們在《舊約·傳道書》中讀到的,“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

被大自然和命運賜予了智慧的人,會小心謹慎地維持內在幸福源泉暢通無阻——為了確保這一點,獨立和閒暇必不可少。為了得到獨立和閒暇,他會心甘情願節制慾望,珍藏自己的資源,不願像其他人一樣,讓自己的快樂受限於外部世界。所以,

他不會被領導的期待、金錢,或同事的讚賞與掌聲誤導,不會讓自己妥協、去配合低級的慾望和庸俗的趣味。他還會遵照賀拉斯寫給梅塞納斯的書信中的建議——千萬不要犧牲自我的內在去換取外在,不要用一個人整個或絕大部分的安寧、閒暇和獨立,去換取榮耀、地位、頭銜和名氣,否則就是最愚蠢的行為——歌德就是這麼幹的,而我則幸運地走了相反的方向。

叔本華:幸福就是做你擅長的事

修拉,坐在畫架前的女人, 1884-1888

我在此堅持的真理,即,人類的幸福主要源自內在。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 通過大量精確的觀察也證實了,任何樂趣都需要人去從事某種活動或是運用某種力量,沒有這些前提就沒有樂趣。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幸福在於能夠施展才能;斯托拜烏在他對逍遙派(即亞里士多德學派)哲學的闡述中也說了,“幸福意味著充滿活力地做你擅長的事並獲得預期的結果”。他特別說明“擅長”是指精通每一件需要運用我們長處和能力去做的事情。

大自然賦予人們這些力量的原始功用,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能夠對抗他面對的困難。一旦這種對抗結束了,他的力量將沒有用武之地,反而成為負擔。所以人們最好是不帶任何目的性地使用這些力量,否則的話一旦避免了人類其他的痛苦,他立即又會陷入另一種不幸,也就是“無聊”中。

叔本華:幸福就是做你擅長的事

修拉,阿尼埃爾浴場,18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