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需要上很高的學歷嗎?

郝兆霞


學中醫需要有六年小學基礎知識,並且是學能至用。不是識幾個字就行。學中醫思想也要進步,相信科學,能善於接收新事物,喜歡探根問底,有股鑽牛尖子脾氣。中醫是門醫學科學,先輩都是從積聚,實踐,鑽研中得到知識,在平常中獲得新意。看古代有成就醫學家,都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各成一派,各自有獨創的方劑,各自有自已的醫學理論,求大同存小異。

現代要麼崇拜西方醫學,要麼遵循守舊,動不動搬出古醫書,古聖人當擋箭牌,全沒有自已獨到的見解,古方照搬,沒有消化吸收,沒有獨立自主的配方能力,開出的藥方一大堆,說一些使人費解的玄機天意,就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哪是在研究醫學,實是在唱大戲。臨床上陣,只能望洋興嘆。時代在發展,自然生物在進化,環境在改變,沒有科學創新精神,祖宗的中醫學智慧結晶,會被後人丟盡。應該古代醫學與現代科技,現代醫學,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學習吸收古代醫學精華,用科學精神發揚中醫學,凡事都得通過實驗,在實踐中求得真理。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都能夠吸收,引進別國藥方,吸收別國的醫學經驗。祖國中醫學的頂峰,應該要出現在現代。我是五十年代的人,學中醫五十年,都能相信現代科學,為什麼偏有人不能跟上時代發展。我還學不會中醫,不是執業醫師,但會用中藥治自已的病,能夠用中藥強身壯體,治親朋四鄰的難症。患者求助,能夠得到幫助。一生經歷,都是在應用現代科學知識。都能得到最好的回報。


無憂草2775


學中醫,並不需要高學歷。文革時期有句針對赤腳醫生的話:高小畢業後,再學三年就行了。學中醫,不一定非上專科和大學,真正的東西書上沒有。學中醫,必須要有良心和道德,救死扶傷,扶貧濟困,不可認錢圖財。學中醫,可先讀點入門書籍,掌握點基礎理論。然後,到民間,訪名師,拜師學,言傳身教,才能學下真本事。由於中醫學,也是暗文化、玄學,真東西書上沒有,民間尚存。只要你心底善良,一心救人於疾病水火,老天爺就會讓你有悟性,能開竅,能解開,能學懂,學成好中醫。


郗金民新號


目前在我國有兩種中醫學習方式,

一種為學院制,通過高考,五年制本科,研究生,規培等完成學習、考試,成為一名中醫,這種方式當然是學歷越高越好;

另外一種方式為中醫師承,通過師承的方式學習三年,跟師學習滿3年,拜師,師承公證,備考師承出師考核等,參加由當地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中醫師承 人員出師考核,拿到出師證,再在 醫療單位實習滿1年考核合格後,可以報考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師承)考試,再過5年報考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師承中醫要求高中及以上學歷即可


中醫東樺


據我所知學中醫並不在乎你的學歷,而是要有紮實的漢語功底,因中醫的湯頭及頻湖脈學都是枯燥難懂的文言文,學中醫主要是性格上的轉變,一定要耐得寂寞,一定要能靜下心背湯頭歌,中醫全憑望切問來判斷患者的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切脈,要學好中醫就要多跟師傅多實踐,臨床經驗越豐富就越能成為一個好中醫,所以急齡越老的中醫臨床經驗越多老中醫更能治病更能揚名。


用戶逆耳


①中醫經典都是古代文言文,必須一個字,一個字的研讀,還要識別通假字,防止歧義。所以需要深厚的語言功底,至少應該是高中生,初中生的語文水平都略嫌不足。

②中醫的基本概論,藥物藥性,湯頭歌訣,都是今後工作的依據,必須背得。把祖先治病的心得體會,傳授的醫療知識,融會貫通,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用現代的語言表達。

每個病人都有其個性,特殊的病症表現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古方,必須以古方為依據,適當增減,針對性更精準。

③中醫典籍,如何理解,這是學習並掌握的關鍵。所以學中醫,特別強調字詞句的理解,強調意義的感悟。沒有悟性,不能掌握,自然也沒有治病的能力和膽量。

所以,對學習者的要求,是理解能力,從年齡而言,應該是大學生了,成人,世界觀基本形成,理解能力強,思想有深度,能夠別出蹊徑,從另外的角度來領悟。

④學中醫,有許多途徑。

家族傳幫帶的,小孩子就跟著爺爺開始學了,文化雖然差,但有長輩在旁邊,講解,講評,分析指導,效果好很多,但是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

現在一般都是學院式的,大班教學。特別發揮主觀能動性,強調自覺性,強調自主複習,總結提高。


青山不掩


學習中醫不一定非要高學歷,很多地學歷的學出來反而比高學歷的水平高。這並不是絕對的,當然知識越豐富越好,但中醫最重要的不在這裡,而是舉一反三的理解能力和優於常人的悟性。如果缺乏這兩點,個人建議不要學習中醫,浪費時間,即便學出來也是個本本先生。

中醫講究的是辯證,辨人之身體,辨病之本質,辨藥之性味,缺一不可,如果一個裝了滿肚子中醫知識但卻不懂變通的醫生,是看不了病的,充其量也就是個處方搬運工。

現在臨床太多高學歷中醫師,有研究生。博士生,碩士等等。只可惜他們接觸臨床很少,碩士,博士,研究生美其名曰是中醫。其實就是掛著中醫之名,做著西醫的事情。

真正的中醫還是在臨床,每天在患者群裡摸爬滾打的臨床醫生,他們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了積累經驗的場所和實際行動。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只要你有心,只要你願意學習,只要你留心,那麼處處都是學問,處處都有你要學習的東西。這個和學歷高低關係並不是很大。



一服堂中醫


沒學歷就考不了執業醫師,好像需中專以上。


草屋和二畝地


不管學什麼都是文化知識高點好,學中醫,也與文化知識有關係,但不絕對。

中醫的理論,在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形成了,而且超級精典。如《黃帝內經》的人體自然描述,至今無人企及,故被認為是神的傑作。在那個時代,文字都才出現,能有多高的文化知識,衣食都無保障,巫醫更是難以言喻。但華夏先賢就創立了中醫理論,神乎其神!

然而先賢卻誠實坦蕩,沒有半點修飾浮誇,質普的言語文字,記載造冊。當然還有其他的:《易經》《八卦》《山海經》等等精髓寶典。

現在究竟什麼是中醫學,它的精髓經絡氣脈,陰陽到底是什麼?都知道完全不同與現代醫學的理論,怎麼個不同法?這個困惑當今學術界。

每當跟學者專家學習,聽講座,都被深深吸引,但遺憾的是到最後定義中醫學的精髓,理論來源時,都讓人覺得洩氣,似乎在一個現代醫學版的側面,探討尋求,完全沒中醫的獨特性。如在動物身上試驗,在動物身上找經絡,怪怪的,這與文化知識高低有關係嗎?

從古到今中醫的理論(除外科正骨,單獨解剖記錄外),那本書?那篇古文文獻說過,中醫的經絡氣脈陰陽五行與動物有關?明顯的西醫學思維,假借中醫理論。

我小時候,村裡幾位老人都會點中醫絕招,治面部桃花癬,治眼瞳仁出痘,治小兒中風抽風。拔罐放血等,常常奇效。她們也都是祖傳招數,也非絕密,但都沒文化,大字不識,卻是實在的民間中醫。

有多少這種傳承醫術的後生,懷著赤熱的心,考入高堂大府,去發揚光大祖傳,去探索中醫奧妙,多少人多少後生?數年數十年,如今怎樣?

常有人說是祖傳幾代傳人,但除獲得學位頭銜,中醫學探索,他只是云云古人再云云,絕沒有新意,還是祖傳秘方,管用,再發揮無效!

當學者講的振奮人心時,說根據中醫理論,在動物(小白鼠)身上試驗時,看官們覺得怎樣?文化知識給了他文憑學位,但並沒有給真正實在的中醫精髓,不然中醫這麼大的動靜,造勢發力,卻收穫甚微,囧後還是囧,沒有起色。連大院士都不得不質疑:我們的學中醫方法不正確!

跟師傳承和祖宗傳承的是中醫絕招,而不是中醫理論。想搞懂理論還是要獨特的"悟道“,別無選擇。

一位誠實的老師講的好:中醫往往都是在自己的身上感悟,與病痛鬥爭,在親人身上試驗,驅逐病魔,取得成功,而成為名醫的。張仲景,在兒子身上試驗下藥,救活孩子,成就《傷寒論》的記載,應該沒有誤讀吧?

學中醫有文化知識更好,關鍵是探索正確的悟醫懂醫方法!用現代醫學的方法或思維,儘管想象的全是中醫理論,但不是中醫理論,再研究也難以如願,或說徒勞。如“青蒿素"獲諾獎,屠呦呦老人坦言:青蒿素治瘧疾的真正原理,還是不那麼清楚,即透徹的中醫原理。也只有中醫的氣脈原理,才能透徹的解釋人體疾病的根源與治療。


苦善禪根1


智商越高,造詣越高。能力越高。俺村二傻子絕對不可以。


喜馬拉雅之魚


初中程度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