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派文学体现了怎样的文化意识和哲学主题?又有哪些反传统文学的特点?

唐宋八大碗



松竹118


事实上,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许多反传统文学的流派的总称。

20世纪以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萧条、劳资危机、核恐怖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灾难,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个人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抱悲观绝望的态度,从而促进了现代派文学的兴起和盛行。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01 西方现代文化意识与哲学主题

只要读过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品,就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怪异荒诞的画面、离奇悖逆的情节、猥琐龌龊的幽灵俯拾皆是。这些画面、情节和幽灵又是作家们站在一定的时代和现实的高度所烛照的历史时空。

这便使得文学作品浸润着鲜明的主体色彩,透射出强烈的西方现代意识和20世纪哲学主题。

现代派作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再是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家们所关注的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而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科技生产进步所决定的个人与物化社会的冲突,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每个“个人”存在的价值问题。

因此,现代派作家必须创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意义的世界。让物件和姿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继续为人们感觉到。

所以,人性的异化、个人价值的失落成为现代派作家所注目的第一个焦点。卡夫卡的《变形记》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为了全家的生计,长年累月地奔波,谨小慎微,唯恐因过失而丢掉差使。可是,可怕的厄运终于降临到格里高尔的头上。一天早晨醒来,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虫性与人性糅为一体,焦虑与挣扎集于一身。尽管自己竭尽全力想摆脱痛苦的处境,但他还是在孤独和饥饿中告别了人世。

故事情节虽然离奇怪异,但它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曲折地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人们,特别是小人物日日夜夜遭受失业、经济危机的威胁。他们虽然百般挣扎却难逃无妄之灾。在物质的重压之下,人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能力,个人只是一个完全可以用机器来代替的工具。

因此,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人创造了机器人,反过来却被机器人所控制,自己蜕变为没有感情、不会生育的机器,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还有奥尼尔《毛猿》中的杨克也大声嚷道:

“本来我是钢铁,我管世界。现在我不是钢铁,世界管我了。”

私人和公共的动机、爱情、金钱和战争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疯狂逻辑,使人类无缘无故地走向失败(《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一切无不表明物件将逐渐失去它们的不统一和它们的秘密,将放弃它们虚伪的神秘性,物件将不再仅仅是主人公模糊灵魂的模糊反映,而是主宰人类的精灵,人却异化为物质的奴隶。

于是,在物的面前,《等待戈多》中的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只有无希望地等待下去;《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既不为母亲病故而悲恸流涕,也不为自己被处死刑感到恐惧,既不钟情于爱情生活,也不对人生感到眷恋,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于此,个人价值的失落,自我的丧失,在现代派作品中力透纸背地表现出来。人性物化、个人失落带来的是人们对极大盲目性的自我寻觅和对西方社会前途命运的忧患以及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灼。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它变得难以理喻,物主宰人,压迫人,物与人的隶属关系彻底颠倒。

然而,总有人不甘沉沦,总有人想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如果不能理解世界,至少也要设法理解自己。如果无法支配世界,那也得设法塑造自己。

所以,现代派作家随之而思考的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什么?重新找寻在宗教淡化、战争威胁、技术异化的现实社会中精神家园在哪里?从而实现他们对生活的责任。

于是,就有了艾略特荒原式的焦虑与呻吟;于是,就有了萨特为获得本质所作的努力;于是,贝克特在惶恐不安之中又怀有一种混沌不清的希望;于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金斯堡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他们用香烟在手臂上烫洞,对资本主义叫人麻痹的烟雾表示抗议”。

可见,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人物虽然失去了自我,但是对人类前途并没有失去信心。相反,他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人在宇宙、历史、现实三维结构体系中的位置,摆平人与自身之外的一切的关系。

事实上,这种焦虑与思考,正是现代派作家向中产阶级体面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全面的、无目的的攻击的动力。

当然,现代派作家的这种攻击,不是简单地否定某种社会、政治和审美理想,也不是简单地理解社会的先进的和进步的愿望,而是引伸到整个现代世界或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甚至引伸到社会这种组织形态本身。其目的是为了全力表达现代意识,张扬现代意识的主体性。这是西方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与对人的自身异化进行思考、对社会前途和命运进行焦灼不安的探求相联系的是对战争的审视。现代派作家捕捉了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

世界大战的利剑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劫难和精神灾害。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现代派作家不能不吐出自己真挚的声音。

应该说,现代派作家直面现实,他们用写下真理和正义,而没有写下谎骗和屈辱。他们以笔为刃向法西斯主义者发出了血泪的控诉和愤怒的抗争;他们以母亲、婴孩、爱情和正义呼吁自由与和平,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绥靖主义的虚伪和危害。

比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是直接取材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力作。加缪的《鼠疫》、沃尔夫的《到灯塔去》、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等作品都是通过转喻来抨击法西斯及其仆从。他们借不同的画面,唱一曲黑暗和人生痛苦的悲歌,深刻地表现死的悲怆和战争的可怕。

《永别了,武器》的故事发生地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和瑞士。作者以美国青年亨利·腓特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两年的遭遇以及他与英国护士卡萨玲·巴克莱的甜蜜的爱情贯穿全书。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却相爱于战地,爱得纯真,爱得深沉。但是,战争却使他们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云,痛苦与不幸萦绕于他们的心际,分离是他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结局。

亨利看穿了这场不义之战,他只要“一听到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就觉得害臊。”他看够了无谓的牺牲,便下决心绝不让谎言造炮灰的伎俩永远得逞。

于是,亨利脱掉了军服,装扮成平民,挣脱了战争的魔掌,与卡萨玲度过一段愉快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卡萨玲因分娩难产,与婴儿一起离开了世界。亨利苦苦追求的爱情,到头来依然是生离死别的凄凉和伤心。

作者在此不是着意渲染爱情悲剧本身,而是极力表白战争给亨利带来的厄运。小说以爱和死的变奏来突出强烈的反战情绪,谴责战争的虚伪与野蛮、残酷与狠毒,从一个侧面呼唤人类的和平。

另外,自从《伊利亚特》首开西方军事题材文学以来,歌颂人民的反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控诉侵略者的倒行逆施,一直是文学家们倾力的重心。现代派作家不仅继承前人的这一主题表现,而且还向纵深层次挖掘。

他们从一味赞扬英雄转移到普通人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厄运;从战争场面的描写转移到对处于战争中的人内心世界的揭示;从细节真实转移到象征主义地思索战争与人性的冲突以及战争的形而上本质。

作家以此间接表达正义战争是进步的,没有战争则更为进步的基本思想。如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证明其思想的正确性和深刻性。和平、进步也正是整个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文化主题。

总之,西方现代派作家不仅继承了19世纪文学的批判主题,反映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情绪和人生体验;而且,他们以一幅幅扭曲变形的图画,传递了整个20世纪人类的文化意识,把读者带入了高层次的哲学抽象领域。

02 西方现代派文学反传统文学的特点

现代派作家在实现题材和主题的超越与突破的同时,对作品的形式及其表现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美的探索,他们凭借自己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情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现代派作家大多是有机形式主义者,有着自觉的形式意识。

他们认为粗俗的形式正是作品吸引力上最大的漏洞,“由于精心探索而找到的形式则是吸引力万无一失的城堡和神堂”。

他们较多注意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不大注意作品本身,让内容去服从形式,总喜欢为了形式而牺牲内容。

因此,他们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不满,指责传统作家偏重物质,不关心精神而关心肉体。

比如,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就极力贬低菲尔丁、哈代等人的创作,把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视为陈规偏见和刻板程式。她声称,只有“与他们分道扬镳才能免使英国小说的灵魂毁于一旦”。

罗伯·格里耶、萨洛特等新小说作家则攻击传统文学的典型化手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派作家勇于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这种开拓创新,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前人。

现代派文学创造并加以实践的新的形式,是打破传统文学的时空结构,以人物内心精神活动的特别来安排情节,其结构呈现出放射型蛛网式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定时间和空间形式。传统文学,特别是传统小说基本上是按时空变化秩序或者因果逻辑关系来组织结构的。它的特点是:

时间顺序十分明朗,故事由开头进入高潮直至结局,随着矛盾的解决而收尾。虽然也有插叙、追叙、补叙等手法,但并不改变整个作品的直线型格局。

至于空间,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都与之相适应,偶有转换,作者也常用铺垫、照应和过渡的方法向读者交代清楚,况且传统文学的空间转换不会太频繁和随意。

而现代派文学则有意改变传统结构内容,表现对象以“自我”为中心,让这个“自我”的各种思绪、感觉、遐想、幻觉、梦魇、各种胡思乱想、自言自语向四处辐射开去。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往返穿梭,片断的回忆、破碎的现实与残存的梦幻交织成一体,表露出一片斑斓的色彩。

这种结构表面看起来显得杂乱无章,但是,在通读全书纵观全局之后,却不难发现于其混乱之中隐藏着井然的秩序,于荒诞之中表达了真意,艺术上颇具匠心。

我以现代美国小说《喧哗与骚动》为例,对它的结构简单分析,来观察现代派文学中蛛网结构在表现作品主题方面的特殊艺术效果。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作品将历史、现在、未来熔于一炉,通过杰弗逊镇上望族康普生一家每况愈下、四分五裂的过程描写,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

小说虽然以凯蒂的堕落为情节中心,但是,作者很少正面描写,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情节,而是通过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4个人的变幻角度叙述同一个故事。第1章班吉部分以及第2章昆丁部分和第3章杰生部分都是典型的意识流。

班吉已经33岁了,智力仅等于3岁的小孩。他分不清时间次序,脑子里一片混沌。昆丁的内心独白也颠倒混乱得如同梦呓,杰生的意识流稍许简练明快。

这3个部分一方面写1928年4月6日、7日以及1910年6月2日这3个“现在”,另方面又常常回到1898年康普生家的奶奶去世、班吉随母亲上坟等许多往事之中。

第4章迪尔西部分则补充余下的情节。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思索凯蒂怎么堕落这一件事,探寻凯蒂母女俩与自己的种种关系。

几条意识流互相映衬对照,交叉重叠,就像几个不同方向的反光镜的光线统统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这不仅强化了中心事件,多侧面、多层次地突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展现了康普生家族的风云变幻,拓宽了小说描绘的画面。

《喧哗与骚动》表明现代派文学的蛛网结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扩展性和巨大的跳跃性。适当地运用这种形式表现现代社会和精神活动,可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主题、结构的变化,带来语言的革新与发展。

现代派文学大师高度重视和挖掘文学语言功能,突破传统文学中语言的表达方式,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语言加以系统化、集成化、陌生化,超越功利的需要,进入审美愉悦的领域,让读者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

翻开现代派作品,传统式的文学语言是不常见的,取而代之的是破坏语言常规,不顾语法规范,不顾逻辑式的语言,甚至不分段落,不用大写字母。

《等待戈多》话剧剧照

例如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中幸运儿的长篇演说,全部是由一些毫无逻辑关系的句子和词组组成,而且作者未加一个标点。

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以不用标号不用大写字母的文字形式直陈人物睡眼蒙、情思恍惚的意识形态,以模仿胃肠蠕动节奏的文字形式来描绘人物吃饭时的意识流动状态。

这些文字符号,如果从局部上考察,却近乎文字游戏。但是,如果从总体上把握,它却负载着这样的功能: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和交流,显示了西方现代人的荒诞意识。

由此可见,现代派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规范,丰富了语言的表现手段,表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读者的情绪。

第三、现代派文学对传统文学形式反叛上,采用了象征、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等表现手法

虽然象征手法并非现代派作家所专创,早在古希腊悲剧文学中,就有作家借希腊神话世界来影射雅典城邦。

然而,传统文学中的象征是局部性的、辅助性的,其意义往往由客观环境所决定,并且能够找到对应的联络点。

而现代派文学把象征作为全局性和主要的艺术手段,人物、语言、结构成为象征的载体。它的应用范围在现代派文学中非常广泛深入,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集象征之大成。

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人物、法庭、城堡;荒诞派戏剧中的道具、破碎的舞台形象;《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等无一不是“荒谬世界”的象征符号。

现代派作家为了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汲取了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开拓出一种以自由联想为中心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这种方法触及了无意识这个我们所知甚少的深层领域,增加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这就把传统的表现手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蕴含着质的飞跃。意识流小说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这一特点的集大成者就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除此之外,象征主义诗歌“我”的情绪的渲泄,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对话、独白,黑色幽默文学中人物的思想动态等等,也多用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的手段。20世纪许多现实主义作家亦从中吸收艺术营养,借鉴了这一表现技巧。


综上所述,现代派文学是一种用新的意识、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学进行革命性探索的文学思潮,是一种塑造审美人物的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现代派文学是与现代哲学思潮、社会思潮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西方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上的反映。

回答完毕。


萧凤拙


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特征:

1、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现代主义文学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二、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2、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4、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和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文学类别的历史背景

在整个19世纪,统治欧洲科学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在其影响下,实证、理性等观念是引导文艺发展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初期,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极大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科学世界变得微妙、复杂、难于把握。

相继诞生的电子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进一步毁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甚至极大的改变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例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的未来主义文学,就是在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在哲学与文化领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深入开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

然而,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却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他的直觉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调。此外,康德不可知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理论,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火枫一叶


西方文化的进程不够完整,缺少成熟的发展周期。现代派的出现,其实是模仿与写实的逆思考。艺术是写意的,这就是西方现代派的认知。这个认知很先进吗?对于西方的文化空白是的,但它在东方并不新鲜。它的新鲜之处在于,借助了新的工业时代,然后是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与生活成果,呈现出先锋的面目,让人以为新鲜。艺术的无界与无所不能,才是我们刚刚展开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