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在阿以間爆發的五次中東戰爭中,最終都是小小的以色列取得勝利。其中,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尤為令人驚歎,短短六天時間,以色列以一敵三將三個阿拉伯國家打得落花流水。

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六日戰爭結束後,埃及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總共近6.5萬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佔領,數十萬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他們“貢獻”的大片土地令以色列國土面積又翻了兩番。

1956年,為打破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與英法沆瀣一氣的以色列首先對埃及發動進攻,挑起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在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下,以軍最後黯然撤出佔領的西奈半島。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場因蘇伊士運河危機導致的戰爭中,一直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罕見地與蘇聯保持立場一致,不斷對英法和以色列施壓,這應該給以色列人留下深刻記憶。

時隔十年,以色列為何又重蹈覆轍首先發動戰爭,而且是同時向阿拉伯三國開戰。戰爭結束,以色列又為何敢置聯合國決議於不顧拒不歸還佔領三國的領土?這還得從當時錯綜複雜的中東局勢說起。

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各打算盤的“阿聯”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和以色列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而埃及在政治上贏得了勝利,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的埃及總統納賽爾一戰成名,不僅被埃及人譽為“民族英雄”,赫魯曉夫也稱讚其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

此後,在“尼羅河雄獅”納賽爾領導下,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興起泛阿拉伯政治運動。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邦共和國”,此後也門加入,阿聯更名為阿拉伯合眾國。

當年春夏之交,黎巴嫩發生內亂,在黎政府要求下,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美海軍陸戰隊登陸貝魯特,將英法勢力逐出中東後,美國正式開始介入中東事務。1960年,約旦首相遇刺身亡,侯賽因國王下令在敘利亞邊境集結軍隊準備報復,兩國關係一度劍拔弩張。

次年,因對埃及的“大國沙文主義”不滿,敘利亞和北也門相繼退出阿拉伯合眾國。此後,埃及仍使用這一國名,直到第四次中東戰爭前的1972年。期間,阿拉伯國家之間時常出現矛盾糾紛,納賽爾一心想奪回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而敘利亞和約旦則另有“訴求”,理想中的阿拉伯合眾國仍“不合”。

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然而,在共同對付以色列這一“共同問題”上,阿拉伯“眾國”都毫不含糊。

從1964年起,阿拉伯各國又形成精誠團結的大好局面。期間,埃及相繼和敘利亞、約旦簽署了針對以色列的“共同防禦協定”。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耶路撒冷成立,開始擔負起襲擊以色列的重任,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巴解領導的武裝組織不斷為以色列人制造噩夢。

1966年,新上臺的敘利亞軍事政權加大對巴解的支持,以色列不斷遭到來自約旦和黎巴嫩的襲擊。當年10月,以色列專門向聯合國提出控訴,但無濟於事,襲擊事件仍頻頻發生。

1967年初,以色列軍隊對敘利亞境內的巴解游擊隊展開空襲,直接造成近百人死傷。此後,敘以邊境不斷髮生襲擊和炮擊事件,形勢日趨緊張。5月,雙方空軍終於交戰,敘利亞的6架蘇制戰機被以軍擊落。

隨著衝突進一步加劇,戰爭似乎不可避免了,雙方都在緊鑼密鼓做戰前準備。

三記“狠招”

相比以色列側重軍事方面的準備,阿拉伯三國的準備則更側重“民生”。期間,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三方在利用約旦河問題上達成共識,準備聯合改變約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在水資源極為寶貴的中東地區,這一“斷水”招數無異於置以色列人於死地。獲取情報後,以色列一刻也不敢耽誤,立即出動空軍對約旦河上游展開轟炸,誓死要將這個惡毒的“水利工程”摧毀在計劃中。應該說,

阿拉伯人這個狠招也促使以色列下決心在六日戰爭中拿下戈蘭高地

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埃及方面,接到蘇聯“軍事情報”後,納賽爾立即下令驅逐位於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聯合國緊急部隊並佔領陣地。隨後,納賽爾又下令關閉蒂郎海峽。如此一來,以色列又被封鎖在亞喀巴灣內,要知道,11年前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正是因埃及封鎖以色列在紅海這個唯一的出海口而起的。

北邊的戈蘭高地,敘利亞軍隊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加利利谷地形成致命威脅;東邊的約旦河,狠毒的“斷水”危機尚未解除;南邊的蒂朗海峽,埃及又試圖對以色列“封航”。以色列人算看明白了,這一次阿拉伯三國果然精誠團結,不聯合把自己弄死是不會罷休的。

蘇聯的“假情報”

從蘇伊士運河戰爭起,蘇聯就沒有停止在中東擴大勢力。在與美國的博弈中,蘇聯成功拉攏了以埃及為首的一眾阿拉伯國家,從背後支持這些國家與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對抗。然而,“阿拉伯世界大團結”也是這個超級大國所不願看到的。

於是,蘇聯利用散佈假情報挑起阿以戰爭,以達到其分化瓦解阿拉伯陣營的目的。1967年5月,蘇聯向埃及發出警告:“據衛星情報,以色列軍隊正在北部集結,準備向敘利亞發動進攻”。為此,以色列再三要求蘇聯大使到現場調查並澄清事實。然而,克里姆林宮置之不理,挑起戰爭才是他們關心的事。

此外,以色列當時在核研究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也令蘇聯坐立不安。為對付這一威脅,蘇聯計劃聯合埃及對以色列的迪莫納核設施進行轟炸,甚至還計劃將核潛艇部署在以色列海岸,以便對其進行打擊。

一戰定乾坤

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空軍以一記漂亮的“閃擊戰”拉開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序幕。

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開戰後,以軍首先集中兵力空襲埃及,號稱阿拉伯國家中軍事實力最強的埃及空軍瞬間被打癱,西奈半島全部落入以色列手中。隨後,以軍掉過頭進攻約旦和敘利亞,一番激戰後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又經過一場酣暢淋漓的坦克戰佔領了戈蘭高地。

戰爭爆發後,美蘇兩個大國都表示不會介入戰爭,國際社會也沒有像第二次中東戰爭時那樣支持阿拉伯國家。納賽爾太天真了,蘇聯不僅沒支援埃及,反倒責令埃及立即停火。阿拉伯國家敗局已定,縱有萬般不情願,納賽爾只得回電蘇聯接受停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阿拉伯國家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上要求以軍退到戰前國境線時,以色列的堅強後盾美國出場了

美國人言之鑿鑿:“無論開第一槍的是不是以色列,納賽爾下令封鎖蒂郎海峽和驅逐聯合國緊急部隊才導致了這場戰爭。因此,讓以色列退回1967年6月5日的國境線是不可接受的。”

有大哥撐腰,以色列頓時有了底氣。發動戰爭並佔領阿拉伯三國大片領土,以色列反而理直氣壯。後來,聯合國多次決議要求以色列歸還所佔領土,對此,以色列人始終一個態度:不予理睬。

挑起六日戰爭,以色列為何還理直氣壯?看阿拉伯三國出的“損招”

結束語

經過第三次中東戰爭,曾風靡阿拉伯世界的“納賽爾主義”遭受重大打擊,“尼羅河雄獅”更是一蹶不振。阿拉伯人真正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大國博弈的棋子,他們的命運往往任其擺佈。與其攀附大國索取利益,不如增強自身實力,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對付共同的敵人。

基於這一指導思想,阿拉伯國家臥薪嚐膽六年之久,終於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協同聯合,一雪前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