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路|石嫣的“土地分享”經

石嫣的“土地分享”經

文|張 霄

“共享”是現今社會很火的一個詞。共享意思是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所有人共同擁有,入選“2017 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分享是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語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雜課·牙稅》“與該房分享其利”。單從意思上看起來分享與共享是同義詞。但細細品味這兩個詞,總覺得分享更動人。想象著一個人滿懷期待和喜悅,把捧在手心裡的寶貝分享給你,真是溫暖的一幕。石嫣手裡的寶貝就是她的“分享收穫”農場。

創業之路|石嫣的“土地分享”經


“跑”到國外當農民

石嫣,人大農業經濟博士, 清華社科博士後,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聯合主席,現為“分享收穫”農場主,在北京郊區種植、管理農場 10 年。

農場主這個詞在中國不常見,一聽就聯想到國外。石嫣確實在美國呆了半年,但不是當農場主,而是當了半年徹徹底底的農民。2008 年,美國一個研究所需要找一位有半年以上時間、語言能力比較強、又有一定研究基礎的農業學生, 去一個農場,通過跟農場主一起生活工作,瞭解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CSA)的模式。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 CSA。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於 20世紀 70 年代起源於瑞士,並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 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係。從字義上看,“社區支持農業”指社區的每個人對農場運作作出承諾,讓農場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為該社區的農場,讓農民與消費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擔糧食生產的風險和分享利益。簡單一點說就是農場和消費者之間建立直銷、互信友好的關係,讓生產者有穩定的市場保障,讓消費者吃到更健康的食物,消費者以預付生產定金作為農場主生產的“投資”。

4 月份的明尼蘇達寒風刺骨,幾次暴雨甚至將農場生長几十年的大樹連根拔起。石嫣最初對田園生活的想象被一天天簡單而重複的生活消耗殆盡。手上猙獰的裂口讓石嫣多次問自己為什麼要來這兒,放著國內那麼多重大的課題不做,要來這麼一個幾乎沒見過中國人的陌生的地方“幹苦力”?是的,在這裡,石嫣基本就是在幹苦力。每天重複地清洗育苗盤、除草,一個都市出生長大的女孩跪在地上,大風吹在臉上,一跪就是半天。直到兩個月後,她的“苦力活”有了收穫—吃到了自己種出來的菜。吃著用乾裂粗糙的雙手烹飪出的中國菜,石嫣覺得真好吃啊,這才是菜該有的味道。這種好吃,不是山珍海味,是菜有菜該有的味道,肉有肉該有的味道。此時的石嫣似乎找到了為什麼來這裡的答案。在日常簡單重複的除草工作中,她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中國農村跟這裡有什麼不同……除草這一枯燥乏味的苦力活成了她眼裡最有價值、最喜歡的農活。半年結束,石嫣從育種到收穫,堅持到了最後。雖然每天的農活跟她的研究看似沒有任何關聯,但卻指引了她後來的研究方向。臨走時,農場所有人和她告別,感謝她的付出,也祝福她回國後一切順利。

回國前一個月,石嫣拔草時就開始想回國後該做什麼,怎麼能讓中國的農民採用生態耕作方式,同時也能有穩定的市場。回國後,在美國農場用自己種出的菜做出的美食滋味時時刻刻提醒著她的味蕾,想吃好的菜好的食物,石嫣覺得要做點兒什麼。

“小毛驢”起步遠行

2009 年,石嫣和幾個做鄉村建設的小夥伴以 CSA 模式在導師溫鐵軍的試驗田開起了“小毛驢市民農園”農場。3 年多的時間裡,小毛驢農場成了北京市民的都市菜園,農場一度排隊的家庭就有 200 多個,到2011 年達到 800 多個。

2012 年,石嫣博士畢業後開始第二次創業。她和夥伴們決定建立一個連接生態農戶和消費者的平臺—“分享收穫” 農場,以村莊為基礎擴展消費者的規模。石嫣手中的寶貝初具雛形。

石嫣的團隊先在通州的馬坊村租了當地種菜能手郎叔的院子。郎叔看了兩個視頻,又跟著去小毛驢參觀了一次,就答應了跟石嫣團隊合作種植生態蔬菜,這份膽量至今仍然讓石嫣覺得敬佩。在大多數農民都認為不用化學肥料就顆粒無收的大環境裡,在農民被來村裡騙錢的人忽悠了很多次的社會中,郎叔跟他們簽了 5 年的合作合同。

2012 年冬天,順義區農業部門的一位領導偶然看到對他們的採訪,直接開車到了基地。在看到團隊幾個小夥子正在挖地窖儲存白菜後,幫他們介紹了順義區一個面積不大的設施農場。農場裡有 20 多個大棚, 可以直接投入生產。

經過多年的磨合、發展, 2012 年成立至今,“分享收穫”農場已經在通州區西集鎮馬坊村擁有 60 畝蔬菜種植基地 ;在順義區龍灣屯鎮擁有 50 畝蔬菜種植基地和 230 畝果樹基地 ;在黑龍江五常擁有 70 畝大米種植基地。每週供應超過 20 個品種的蔬菜,全年品種超過 80 個。

“分享收穫”農場項目在創立初期就一直堅持嚴格按照有機方式去組織種植、養殖活動與生產。不使用任何已知化學合成的農藥和化肥,通過良好的田間管理,最大程度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幾率。吃在當地, 吃在當季,既減少了中間商的操縱,也節省了食物長距離運輸造成的能源消耗。“分享收穫” 的會員靠口碑相傳逐年增長, 現在他們為大約 1200 戶家庭進行蔬菜、水果配送。很多會員家庭已經在農莊吃菜長達四五年時間,最老的會員已經跟隨石嫣吃菜 10 年。石嫣說這是讓她最驕傲的事情之一,很多時候家長帶著孩子來到農場,都能感受到那種緊密的連接。

石嫣的團隊還組建了“大地之子”項目,把農場和學校聯繫起來。把學生帶到農場, 把農田建到學校,以“探究式” 和“體驗式”相結合的宣傳教育模式,替代以往傳統的“說教式”模式。讓來農場的成年人和兒童都能夠親身體驗參與有機農業、土壤保護、物質循環等實踐活動。他們覺得,交給學生和家長健康的飲食、健康的生產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必然會帶來健康的土地。

“分享農場”把愛分給世界

石嫣每天都在“分享收穫” 農場的土地裡忙碌著。她說農民是個偉大的職業,他們提供最重要的公共品—食物 ;保護最重要的公共品—土地和水 ;轉化最重要的公共品—陽光;孕育最重要的公共品—種子,她說她就是個農民。

如今,石嫣找到了她想象中的田園生活。她的導師溫鐵軍曾說“我們甘做一顆鋪路石,是因為愛這片土地愛得太深”,石嫣把她深愛的土地分享給大家,把她從土地裡汲取的精華捧在手心分享給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