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道路上你是如何汲取育兒知識的?

悅雨育兒


第一,自省。就是在我兒時父母對我的教育中,他們那些讓我討厭的教育方法,我不會用。從我的角度出發,那時候我需要什麼,我便以大致相似的滿足孩子。(但大部分都不是他要的)

第二,學習。當然,學習的途徑很多,育兒文章、教育家演講、育兒視頻等等,但我選擇看的內容,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我家的兒子性格開朗,和我們也無話不談,所以我看的文章都是怎樣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如何引導等等。

除了這些以外,一些心理學的書也蠻管用的,理解孩子某些行為中的潛在動機,會讓我在教育孩子上更加得心應手。


古月凡58


育兒路上我是這樣來汲取育兒知識的:

聽取長輩的育兒經驗,對於初做媽媽的我,沒有一點教育孩子,照顧孩子的經驗。那時候的我全部依靠媽媽。那時候媽媽就是我的知識庫,孩子有個不對勁時,我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全部都有我的老媽媽來照顧我和女兒。

不懂不會了就問百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網絡這樣的發達,兒子出生在這個時代,我開始有啥不懂的就上百度搜搜。現在,孩子的學習知識都非常的深奧,有些題不懂了就去搜百度。有些事不明白了搜搜就有答案了,搜搜就明白了。現在百度可是個知識庫,要啥有啥,真是方便。



最好的知己是我最好的育兒老師,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遇到了難題,我的好朋友(親如姐妹的知己)就會來幫助我。妹妹她好學,拿到了好多證書,她知識淵博,教我好多跟孩子相處更融洽的方法。妹妹她是我育兒路上的一個老師。當我的兒子學相鄰數時,怎的孩子就學不會。妹妹她教我把數字比喻成人,兒子是2爸爸在左邊就是1媽媽在右邊就是3,媽媽爸爸都是兒子的相鄰數。我這樣教給兒子,兒子一聽就明白了。我在這裡受到的啟示,教不會孩子是用的方法不對。不能孩子學不明白就著急,大人越是著急孩子就越是學不會。



育兒的經驗不能照搬,要看自己的孩子適合與否,別人家的育兒經驗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是否合適?要三思而行。


貝樂媽成長記


懷我家老大時我都聽父母和婆婆的,後來訂了一本育兒書,書名我忘了,反正就是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養第一個孩子時年輕沒經驗,孩子不光瘦,還老愛生病!幾乎每個月都往醫院跑,除了感冒就是拉肚子!那幾年的生活,想想都是淚啊!現在大兒子長大了,身體也壯了。雖然生活給予我的除了健康的兒子還有絲絲白髮,但我還是很欣慰。所以懷老二時,我除了增加營養,還通過微信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現在二寶出生了,我能自如的去照顧他,每天的生活也安排的井然有序,再也不是雜亂無章的日子啦!所以說想當媽媽的年輕人學習育兒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1棵有故事的樹


家裡有一個兒子,從開始照顧孩子開始便開始了學習。

第一,自省。就是在我兒時父母對我的教育中,他們那些讓我討厭的教育方法,我不會用。從我的角度出發,那時候我需要什麼,我便以大致相似的滿足孩子。(但大部分都不是他要的)

第二,學習。當然,學習的途徑很多,育兒文章、教育家演講、育兒視頻等等,但我選擇看的內容,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我家的兒子性格開朗,和我們也無話不談,所以我看的文章都是怎樣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如何引導等等。

除了這些以外,一些心理學的書也蠻管用的,理解孩子某些行為中的潛在動機,會讓我在教育孩子上更加得心應手。


寶貝集結號官方


這一路育兒走來,感覺最有收穫的其實是自己,因為育兒讓我不停的在不同領域去學習去吸取,陪著孩子成長了自己。

最開始,子玲也和大多數爸爸媽媽一樣都是小白,這個時候,我和很多爸爸媽媽一樣都是從自媒體、大V們那裡瞭解了一些育兒的常識,但是,這種信息都是碎片的,只是停留在“哦,我知道了。”這個層面上,對於指導育兒,尤其是系統性的、符合孩子發展的科學育兒還是有段距離。

然後呢,子玲會去找很多的書來看,先是從崔男生、鄭玉巧、張奶奶的入門級開始,慢慢的,開始看國外的育兒書籍,一邊看一邊學,慢慢也就看完了一書架的育兒書了。

書籍最大的好處是打開了眼界的大門,這個時候,子玲能分辨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可以說認知由點上升到了面,但是,還不夠系統化、科學體系化,怎麼辦?

參加各種各樣的專業培訓,比如子玲讀了兒童心理學的在職研究生,參加了0-3、3-6的蒙氏教師培訓、參加了感統指導師的培訓、參加了營養師的培訓、參加了早期教育指導師的培訓、參加了多元智能測評師的培訓,這些專業的培訓又幫助我把面的認知提升到了體系化的認知。

但是!這些都是外因,最終,你所學到的育兒知識能不能實踐還取決於你有沒有親自帶孩子。親自帶孩子、觀察孩子,你會發現,其實,真正幫你理解、觀測、踐行那些育兒知識和理論的是孩子,也就是說,是孩子成為了你的“老師”,他通過自己的成長讓你豐富了你的育兒知識。

所以,育兒道路上,多觀察孩子、多留心分析孩子的行為、多和孩子互動交流、多陪伴孩子,這是一本你永遠學不完的育兒書!

謝謝,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三個好媽媽


我的女兒7歲2個月,兒子8個月。生完老大,我是邊看書邊諮詢身邊有經驗媽媽們,在老大一歲時我們進行了早教,倒不是一定要讓孩子學到點什麼,早教畢竟人家比較專業,對於我來說還是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的。例如音樂,我和寶爸都五音不全,可以說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在上完早教,我有意識地在家裡讓孩子聽聽相關的音樂🎵寶貝在上課時也會很有感覺地跟老師互動。早教中心每隔一段時間會有家長沙龍,專家會做不同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從中我瞭解到了很多以前不曾瞭解的信息,比如早期閱讀,所以在老大一歲多開始悅讀繪本,同時我自己也重新來過一遍童年,我們一起讀了近千本繪本,名家名作基本都已讀遍,讓我和孩子汲取了很多知識。我在育兒的同時也時常反思自己和孩子成長的過程。在女兒的強烈要求下,在她六歲半的時候生下了弟弟。我結合養育老大的經驗,自打出生起就每天聽音樂,每天聽英語童謠,每天讀繪本,老二也煞有介事地看著書,有滋有味。以後的育兒之路還很長,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和孩子們一定有所收穫。


Shirleybon


再過四個月,我幹閨女(兒子)就要出生啦。初為人母閨蜜焦慮異常,她原本想要做個丁克,沒能抗住來自各方的壓力要了小問號。有了小問號就一直想著怎麼才能給他最好的成長環境,怎麼能讓他做一個快樂的少年。
對這孩子閨蜜只有兩點期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縱使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初為人母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身上的壞毛病被孩子學了去,小孩子是白紙一張,他所有的行為都來源於父母,身教大於言傳。育兒是一條自我修行的道路,先育再育人。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就先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觸龍說趙太后》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了實現“計深遠”我送了她一箱書,現在分享給你。

《終身成長》

這本書我在很多地方推薦過,努力是個好詞兒嗎?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認可的努力是好詞的人會努力做事,不斷精進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努力是壞詞的人會放棄努力,誤認為自己可以憑藉天賦躺贏,養成固定型思維。
但我們知道智力不是一個定量,能力更不是,它們都像肌肉,愈鍛鍊愈強大。固定型思維者的可怕之處在於畫地為牢囚禁了自己卻不自知。長此以往他不是井底之蛙,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井裡。
這本書一出版就在美國教育界引起軒然大波,佔據亞馬遜暢銷書榜單10年。
推薦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內在驅動和外在驅動的問題。父母都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好好學習,怎麼說?講大道理孩子聽不進去,語言威脅傷害大於收益。最好的方式是培養內驅力,這本書中給了出可行性方案。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這個書我沒讀,選這本書只是因為它經典。美國兒科學會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備受尊敬的兒童健康權威機構,這本也經過了6次修訂,長期佔據育兒書榜首,豆瓣評分9.4。
這本書非常厚,相當於育兒路上的新華字典,基本上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有答案。

《天生非此》

這本書的封面有一句扎心的話:我們並非生來就和父母一樣,但為何會與他們日漸相似。
這本書的作用在於幫我們理清楚,哪些因素讓我們會成為現在的我們,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改變身上不好的特性,為人父母又該如何將自己的優點傳給孩子,儘量屏蔽缺點的傳播。
關於這本書我寫過一篇書評,將我想說的都寫了,感興趣朋友請移步我的主頁查看《DNA決定什麼?》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一些常見的“有毒的父母”,(包括:語言暴力型、身體暴力型、性暴力型、酗酒型、吸毒型、過度依賴型等有毒的類型)第二部分介紹瞭如何擺脫有毒父母的影響。

既有原理又有方法論。
育兒其實是在育自己,只有自己好了,孩子才會好。想清楚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起作用的方式,對自己教育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

《自我驅動心理學》

嚴格意義上講,這不是本育兒書,這是本育己的書。你有沒有這種情況,動力滿滿的去做一下事兒,開心很努力,中間逼著自己做,一段時間後歸於平淡,有一種身體被掏空的枯竭感。
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精疲力竭症”,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症狀表現成功之前的焦慮和成功之後的倦怠。
這個病症的病因之一在於原生家庭,為了某個外在目標努力奮鬥,當實現目標後失去了外在動力,一下子就崩潰了。比方說,很多孩子努力十幾年考上了名校,一開學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甚至有的孩子被學校退學回家。
這本書是幫我們擺脫“精疲力竭症”的,同時避免孩子未來跌入這個陷阱。

《孩子你慢慢來》

熟悉龍應臺的人都知道她一向筆觸銳利豪情萬丈,這本書一反常態,以一個母親溫和的視角寫就。
孩子在是你的孩子之前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要尊重他做為人的所有權利。這本書中龍應臺描寫了和兒子相處的日常,孩子你慢慢來,我不著急,陪你一起長大。
同樣的《目送》和《親愛的安德烈》推薦給你。
很多職業都有入門考核,唯獨父母沒有。媽媽在懷胎十月時,與孩子建立了最早的連接,投入會多餘父親。為了讓奶爸也參與到育兒中,閨蜜給她老公出了張考卷,每月一次每次50個題,都是育兒常識。在生產前兩夫妻已經取得了觀念的一致,公公婆婆偶爾提出什麼經驗,不用閨蜜出馬,她老公就解決了。
常聽身邊朋友講帶孩子難,陪孩子寫作業幾乎要了她的老命。其實這些都是自己買下的坑,小時候養成了責任意識和閱讀習慣,長大了學習是他喜歡的事兒,還需要你著急嗎?
防患於未然,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做法,不知道怎麼做就來一起讀書吧。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贊留言關注,謝謝


弓長小初


雖然我是臨床心理醫生,可是,作為新手媽媽,我也曾經彷徨迷惘過,甚至一度有過抑鬱情緒。育兒就像一場修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麼吸取育兒知識的。

1、剛開始的時候是關注各大育兒、兒科公眾號瞭解育兒知識,可是後來發現吸收到的都是知識碎片,不全面,不繫統,部分還有錯誤。

2、後來就在微信群聽免費育兒課程,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後來發現,常常要爬樓,轉發,求贊,而且微信群的課程分享還是不夠全面、系統,個人主觀性強,而且還有微信營銷。

3、2016年左右,後來我發現了一個app有媽媽課堂,裡面的付費課程都是知名育兒、教育、醫學、心理學方面的大咖老師授課,而且會員免費,從此我就不用再集贊,轉發,爬樓,直接打開app就可以反覆回聽,而且每週更新。內容專業、全面,聽課方便,聽直播課的時候可以直接和老師交流答疑,課後還可以和會員朋友交流。內容包括美國蒙特梭利、正面管教、如何說系列、兒科常見四大疾病症狀識別和家庭護理、英語啟蒙、感統訓練、嬰幼兒睡眠技巧等新手媽媽十分關心的課程。

4、交流:飯糰和老師互動交流學習,平時在微信群和優秀的媽媽交流經驗,互相支持,互相打氣。

5、育兒書:《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等。

通過這個過程,我發現免費的課程之所以免費,是因為要吸引大家去付費的。而付費課程,講的才是精華、要點,才是最省時間的。


醫心媽媽


第一:找一個靠譜的育兒機構。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一次偶然的機會,好朋友推薦了一個特長學校威童早教,他推出的是蒙氏教育,重點訓練的是邏輯思維訓練。在幼兒園的三年時間裡,通過學習讓女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升,為進入小學打好了基礎。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選一個靠譜的育兒機構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是一種比較高效的提升育兒知識的方法。


第二:做有心人,向身邊的長輩學習。

在身邊不乏很多優秀的長輩。他們很多的育兒有些是值得推薦的,甚至和現在很多書裡強調的內容,不謀而合。我的婆婆在養育孩子方面就做得特別好,所以我經常向她請教。如何鼓勵孩子,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不通過打罵的形式,說服孩子,如何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
我女兒總是誇奶奶,說我奶奶太好了。也許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做人的一個方面吧,人做好了,養育就不會成問題。


第三:可以看一下優秀的育兒書。

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近期在樊登讀書會上聽很多的育兒方面的書籍,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正面管教》等等。

第四:還是要自己去不斷的領悟、總結、應用。

平時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夠不斷地反思總結從而改進。比如可以做一些育兒方面的記錄或者寫作等,有利於梳理總結自己的方法。



其實養育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方法,首先需要你家庭的一個價值觀的做基礎,即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要讓孩子明確。其次父母的為人處事方法。第三才是增加一些方法和技巧。我覺得前兩點是非常重要的。

阮姐說育兒


兒子六歲了,出生前,孩爸就宣言"不打孩子一下",我不敢苟同,反覆問他"作下天,你也不打嗎?"答案從未變過。記得一直到初中,我最怕開家長會,因為今夜有暴風雨。孩爸從小怕他父親 ,據說有一句話會讓他一整天坐立不安,那就是"今晚給你開板"。不過我一直秉承養不教,父之過,愛之深,責之切的理念,覺得沒有父親的嚴厲,農村長大的孩爸一定考不上清華。 孩子一歲前我沒有讀過育兒書,全憑長輩們的指點。當然大部分的助言對我這個新手媽媽來說幫了大忙,比如阿姨手把手教我小兒推拿,表姐越洋電話告訴我"母乳越吸越多"等,但犯過諸多錯誤也實在不堪回首。比如訓練撒尿,兒子"識把"還很開心;兒子哭鬧要抱,怕慣出壞習慣,狠下心置之不理;怕孩子凍著,裡三層外三層捂出溼疹;把孩子小腿綁在一起,矯正"彎曲"的骨格;不讓孩子把"髒"東西塞進嘴裡;隨意從孩子手裡奪下我認為他不應該玩的東西⋯簡直罄竹難書!  大概兒子一歲兩個月左右,吃飯時他從我手裡搶勺子要自己吃,我一次次把勺子奪回來,兒子大哭,最後飯都不吃了,怎麼講道理也無濟於事,我迷茫了⋯隨即報名參加了育嬰師培訓,請教了老師這個問題。"為什麼不讓他拿勺子呢?"老師的反問讓我開始了反思。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買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感覺找到了通往幸福之門的鑰匙。與此同時一個有三個寶貝的老鄉給我介紹了李躍兒教育論壇,《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個個令人心痛反面教訓讓我自責後怕!李網上前輩們的金玉良言,給我勇氣直面自己。  在李網上我知道了小巫,買來她著的譯的全套書,本本開卷有益,令我矛塞頓開!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不僅教我學著傾聽孩子,更令我的職業生涯受益匪淺!  兒子馬上要7歲了,正如孩爸所言,我們沒打過,也沒罵過他,估計以後也不會有疾言厲色。兒子有主見,有愛心,著迷一件事會異常專注,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老師一嚴厲,哪怕不是責罵他,他就會不想去學校(幼兒園)。這件事困擾我多年,估計未來幾年還會繼續吧。去年年底我跑到北京李躍兒芭學園小學試讀了兩週,看到兒子很喜歡那裡,我終於放心了,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鞋子合不合適孩子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