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到底有何功绩?为何存在感很低?

南山居史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名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生母就是孝庄文皇后。福临的继位颇有曲折性,是由于皇太极的突然暴毙,引起清廷内部激烈的皇位之争。以皇长子豪格和多尔衮势力最大,互不相让,最后经过各方协调,各派势力达成妥协,最后由福临继承大统。

当时福临年仅6岁,年幼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政治斗争将他推上了皇位,但最初大权并不掌握在他的手里,而是掌握在豪格、济尔哈郎、多尔衮手里,后来多尔衮铲除了这两个对手,独揽大权。福临在多尔衮的控制下,只是一个傀儡。

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次年正月福临亲政。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有何功绩?

1.迁都北京。保护了故宫,意义重大。

2.攻占南京,统一中原。

3.惩治贪污,整顿吏治。

4.兴文崇教,亲善汉人。

5.屯田垦荒,发展经济。

为何顺治的存在感很低?

一是顺治在位时间短。开始的七年一直受别人控制,后来虽然也做出了一些功绩,但最后因为董鄂妃的去世,顺治心灰气冷,无心朝政,产生了悲观厌世的念头,开始与僧人频繁接触,谈佛论法,甚至剃度出家。所以,真正做事的时间并不长。

二是正是因为顺治在位时间短,他的政策影响力也没有发挥更长的时间。后世对其评价也很少。

近几年,不断出现清朝各个皇帝的电视剧和电影,比如《努尔哈赤》《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等,但关于顺治皇帝的影视剧很少,所以人们觉得顺治皇帝的存在感很低。


古今博学


首先说明一下,顺治皇帝存在感弱并不表示这个皇帝不好。可能是他的子子孙孙太过出众了,才让人有些忽略了这位清朝的奠基人。

其实,顺治皇帝也是非常非常优秀的。

顺治,就是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

他六岁登基,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顺治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顺治十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并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非常为人称道的,是他开始比较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他睿智地察觉到满汉的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大胆决心改革,提出“以后凡是进奏章,要满汉侍郎一起参酌公同来奏”。在他这里,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开始发展壮大。

顺治十六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可以说,作为清廷统治的奠基人,顺治是非常合格的,也是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清朝才有了创造盛世的基础。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他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也就是康熙,后来康乾盛世的缔造者。


大葫芦芦芦芦芦


功绩:他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存在感低:他的子孙康熙和雍正平定叛乱,开疆拓土,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最久,风流倜傥,轶事颇多,也是为什么电视剧翻拍最多的三位皇帝。





双喜临门1985


顺治的朝的功绩基本上都是多尔衮的。

顺治时期的满清统治者还不是皇帝一人集权,基本上还是八旗协商着处理事情。

所以,看着顺治是皇帝,但是感觉没做什么事,原因就是他们是一个团队在做。

也可以理解为顺治运气好,感觉什么都没有干,到最后混了个清世祖,老爹戎马一生才落个清太宗。

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入关的皇帝!



耗昊


功绩:入主北京,拿下中原(睿亲王多尔衮的功劳),平定南明小朝廷(豫亲王多铎的功劳),平定四川(肃亲王豪格的功劳)。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庙号世祖。

存在感低:是因为入关前基础是他爹太宗皇帝皇太极奠定的,在位期间的光环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还有他老娘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他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而且死的时候他太年轻仅24岁。所以……


大基本原理


梦香寒冰来释之。

顺治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福临,是清世祖,年号顺治。顺治是清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皇帝,说他存在感很低主要原因是对于他的功业,后世很多人无法评价。顺治皇帝的历史贡献非常大,可以说是大清参天之功,这也是他的毛病——清朝人再没有突破顺治的高度。

顺治皇帝

顺治的历史贡献有:

一、多个历史第一

第一位在北京城继位的清朝皇帝。第一个在北京城统一中国的清朝皇帝。第一个在北京城接待藏族活佛的皇帝。第一个在北京城祭拜孔子的皇帝。第一个举行满汉全席的皇帝。

……

顺治皇帝在清朝历史上多个第一,特别是文化上多个第一,是历史上任谁都否认不了的巨大贡献。

二、明确清朝走什么路

清朝在顺治时代有两大派政治势力,一派继承努尔哈赤势力,认为大清国法统继承于元帝国,和蒙古人是一家。所以应该在中原各地推行退耕放牧的政策,在中原地区游牧放马。因为蒙古帝国的领袖是草原大汗+中原皇帝,草原大汗是根本(中原皇帝可以放弃)。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多尔衮。

多尔衮

另一派则认为大清法统来自于皇太极,皇太极积极推行汉制,是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大清帝国的领袖是中原皇帝+草原大汗,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济尔哈朗。

皇太极

顺治是支持济尔哈朗的,他是皇太极的儿子,自然赞成父亲的主张。虽然皇太极进行了很多汉制,但是并不动摇根本。其实清朝的政策是中国千年统治政策集大成者,不能完全说是汉化,也不能完全说是少数民族的野蛮政策。

所以可以看到清朝实际上走了一条具有清朝特色的统治路线,在汉地,清朝皇帝比汉人皇帝还出色。在草原,清朝皇帝是知名大汗。清朝皇帝作为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任皇帝,他最后的身份具有很特殊的意义,中原皇帝+草原大汗表明,中国对于草原的统治是长期,而且是时间长久的,也是具有代表性王朝的。正是因为清帝国的这种身份,所以清帝国并不是退位的,而是禅让的。接受清帝禅让的北洋政府,正是以清帝国继承者身份,对蒙古提出的领土要求,蒙古国在北洋政府时期并没有独立。

而对清朝贡献最大的,其实是顺治,因为是顺治奠定的这个路线。

三、文治方面

(一)耕明田。耕明田是清朝政府鼓励农民耕种无主的农田,清政府只承认它在清政府的土地权益,不承认在明朝的土地权益。这个政策一般解读为顺治皇帝奖励耕织,但是考虑到清朝后世皇帝做法,更倾向于这是清朝政府第一个中国特色农业土地政策。耕明田得到老百姓的欢迎,也为后来康熙的永不加赋和雍正的添丁入亩做出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个政策废除了圈地,表明了大清放弃在中原游牧放马,而变成了支持农民种地的“懂行”的中国皇帝。农民因此归心。

(二)藏传佛教为国教。此政策基本奠定了少数民族留在中国的基础。因为开始努尔哈赤派还叫嚣着要在中原游牧放马,但是因为西藏的加入,很多努尔哈赤派的人认识到了,其实中国还有一些地区,他们虽然不种地,但是也和种地的一样难搞。比如西藏,政教合一,没有农民,只有农奴。农奴听从于贵族和佛爷,对于清政府不理不睬。于是因为藏传佛教为国教的政策,清政府一跃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代言人,坚决维护少数民族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所以清朝时期,不但藏族听从清政府,羌族、苗族瑶族甚至高山族,基本都遵从清政府领导。说白了就是种地成了汉地的基本特征,其他地区的特征有:西藏政教合一,高山族:捕鱼打猎,急缺基本生活物资等等。所以中国在清朝有很多区域,政策都不完全一样,但是都效忠清政府。清朝对于地方最大一次变动就是改土归流,也就是在雍正朝,别的朝代就很少了。

(三)满汉全席。一直以来解读并没有满汉全席,但是有一个客观现实是,清朝是中国皇家宴席的顶峰,而且清朝的宴席目的不是吃饭,更多是礼餐,是礼仪的一种。这个历史有史可查的始祖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以“六白宴”接待蒙古贵族,在宴席上指出满蒙一家,蒙古三部应该服从大清领导,希望以后进行“九白宴”。因为当时参加宴席的有臣服大清的有科尔沁明蒙(顺治皇帝的母亲娘家人),刚刚战争失败来承担错误的喀尔喀蒙古,还欠缺漠北蒙古厄鲁特蒙古。最终九白宴在康熙朝开始了。可见“满汉全席”作为大清礼餐的代言是合适的,而且历史上也发挥过多次作用,而且主要不是给汉人吃,而是给蒙古贵族吃,有种“大清继承大元正统”的感觉,蒙古人自然归心。

(四)尊孔尊儒。这是继承皇太极政策,皇太极五入中原,山东抢了个遍,没有动曲阜孔家一根汗毛。顺治继承,在北京城礼拜孔子,征服士族的心。

四、武治方面

如果认为顺治皇帝只是一个文治皇帝就错了,顺治时期统一全国,和多尔衮没多大关系。顺治皇帝虽然坚持外交政策为主,但是武统态度也十分坚决。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平定姜瓖之乱。

大同姜瓖

姜瓖之乱,中国历史记载是山西大同的一场反清活动,多尔衮平定。但是在国外记载,这是第一次抗清高潮,是一场民间发起的武将抗清活动,势力从广州一直延续到山西大同。其中山西大同是抗清主力,是有清一代唯一一次八旗军主力对付明朝旧部的战役,也是清代领导层上战场阶级最高的一场战斗。此战八旗军主帅是多尔衮,前方总指挥是阿济格,参战有平定江南的端重亲王博洛、亲自攻破李自成、击破福王的承泽亲王硕塞、代善七子多罗亲王满达海、跟随多铎西征喀尔喀蒙古的多罗郡王瓦克达。可以说有清一代最强战团在大同集结。而大清最强战将多铎在不到一年前征服喀尔喀蒙古后一直卧床不起,据说是天花,但是一直昏迷——谁知道天花能让人昏迷?应该是瓦克达参加的那次血战,大清2万大破蒙古15万大军的战役,多铎力竭晕厥,再也没起来。而蒙古大清这一战如过也能算是第一次抗清高潮一部分的话——蒙古大清草原之战中,喀尔喀蒙古一直是姜瓖赞助的——可以说姜瓖图谋已久,而且准备充分,大清则有些被动。此战中,鳌拜不过是随军偏裨而已,因为力战姜瓖手下大将王辅臣,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此外,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孟乔芳等人领军配合作战,他们的对手主要是姜瓖援军——回疆军民。

清军打不过姜瓖。但是顺治用计策平定这场叛乱。计策包括

1. 安抚厄鲁特蒙古。前文说的六白宴就是喀尔喀蒙古臣服大清的标志,因为六白宴之前,多铎以2万大军打破15万喀尔喀蒙古军队,草原对于大清无人不服,此时喀尔喀蒙古参加六白宴,就是表示愿意臣服大清。而此时厄鲁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收到顺治皇帝的和亲诏书,心中也很忐忑。巴图尔珲台吉是后来噶尔丹叛乱的主谋噶尔丹的父亲,麾下厄鲁特蒙古不仅包括准噶尔部,还有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以及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部。当时土尔扈特部和俄罗斯关系紧张——俄罗斯总是觊觎巴图尔珲台吉的盐湖,巴图尔珲台吉有守土职责。而顺治的和亲诏书一来,带来的不仅是大清支持,而且有巴图尔珲台吉做皇帝姥爷的可能性。虽然巴图尔珲台吉和姜瓖交情不浅,但是利益面前孰轻孰重很明显,所以厄鲁特蒙古宣布效忠顺治,放弃了姜瓖,使大清领土直接和俄罗斯相接,伏尔加河成了中国两国的内河。

2. 建立直达大同的粮食供给线。八旗军在大同城下和姜瓖打的不分胜败,但是姜瓖没有粮食供应,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是八旗军不同,顺治早在顺治二年就修好了崇祯年间坏掉的运河,此时在摄政王济尔哈朗的配合下,在山东孔家的支持下,确保两湖的粮食顺利到达京城。而顺治又把京城运到大同的运粮任务交给了喀尔喀蒙古,原来和大清血战的喀尔喀蒙古看到清朝不计前嫌,还给钱给粮,对顺治感恩戴德。

3. 藏传佛教为国教。藏传佛教为国教对于西藏有效,对于蒙古有什么效果?蒙古人都是信藏传佛教的,姜瓖和八旗军在大同城下血战的时候,来自西藏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也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儿子来到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彻底放弃姜瓖。

但是姜瓖就惨了,他的援军——明军主力,永历皇帝在云南歌舞升平,厄鲁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准备当皇帝姥爷已经背盟,援军福建郑彩北上的时候被郑成功偷袭——姜瓖必败无疑。纵然有回疆百姓支持,纵然山东天津民兵支持,纵然李自成余部李过高一功部夔东十三家支持,无奈李定国孙可望之流都在观望,姜瓖哪里有胜算?

姜瓖之乱是大清最大的武力危机,但是被顺治三个计策破解。其中顺治的粮食补给线在军事上的贡献最为突出,当时欧洲霸主瑞典军队没有粮食供给线,一直到拿破仑时代,欧洲由拿破仑最先建立粮食供给线。可见顺治时期,中国在科技、军事等方面对于西方全面领先。

4.连锁反应。姜瓖一败,吴三桂对于永历皇帝再没指望。大同之战,吴三桂只是观望,并未实际参战,最大贡献是收服大同城破突围的降将王辅臣。但是大同之战后,吴三桂基本把全国统一,是对前明彻底死心了。

吴三桂

五、遗留问题

顺治是清朝开疆拓土的皇帝,也是奠定很多基业的皇帝。所以同样也是留下很多问题的皇帝。

(一)杀害郑芝龙。顺治很不放心海疆,特别是大同反正时期,郑彩准备天津登陆,顺治在京城并没有抵抗力量——京城部队都被多尔衮带出去了,只能仰仗郑芝龙。所以姜瓖失败后,顺治斟酌再三,特别是大运河有粮道功效,顺治认为海运不重要,于是杀了郑芝龙。这是历史大错,自此有清一代没有继承宋明以来的中华强大水军。

郑芝龙

(二)功劳太大。顺治传说出家估计和他功劳太大也有关。顺治以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赢得天下,但是也留下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外放太多功臣。比如吴三桂,对顺治忠心耿耿,但是顺治死后没多久就反叛。同样的有厄鲁特蒙古,巴图尔珲台吉对顺治很尊敬,但是巴图尔珲台吉一死,儿子噶尔丹就反叛。这是因为顺治是以功劳形式将威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不是寄托在国家身上。顺治一死,问题必然很多。所以顺治早早离开,给儿子更多时间——毕竟不能等待心怀不轨者羽翼丰满,不轨者都成了姜瓖大清就完了。所以虽然吴三桂和噶尔丹都叛乱了,感觉都是准备不足,地方政权的资源必然没法和中央相比。

(三)不重科技。顺治皇帝的军事思想十分超前,但是和科技无关,无论是粮食供给线的建立,还是军事人才选拔都很突出,就是忽略了钢铁军事工业发展。有清二百年,军事工业硬是等到了慈禧时期才开始发展,其他时间都是在停滞。这不能不说是大清的悲哀。


梦香寒冰


顺治皇帝八岁登基,靠的是多尔衮,和他的母亲孝庄皇后扶持,二十四岁去世,太年轻自己没有经历多少战争,要是拿的出手的就是他是满清第一个进入中原的开国皇帝……


a曹超



济世论事


顺治帝福林之所以存在感比较低是因为他六岁继位大权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后来亲政没几年就因为董鄂妃的死而去出家当和尚了,所以存在感比较低,但是顺治年间清军入关,清王朝统一中原地区,并且老百姓开始得到修养生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