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70年代的时候,有人说人们吃得不是很好,却很少生病,这是为什么?

农民一帆风顺


那时城市里看职工看病确实有医保,但广大农村却不能想象,我六四年去农村的,当时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恢复过来,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很少,能进城看病的几乎没有,只有乡卫生所几个老中医给抓点草药。现在的观点看寿命越长生癌的人就多,现代医药杂志柳叶刀曾公布世界百万人口生癌比例最高的是西方国家,最底的是非洲。


Zomin008


不是那时的人们病少,而是人们小病不吃药,抗几天就好了。就拿感冒来说吧,小时候头疼头晕浑身无力感觉身上冷。我妈用手摸摸我的额头烫手,说感冒了,就用家中必备的: 葱根,姜,白萝卜,香菜根,苏子秸(现在菜市场卖的苏子叶的秸秆晒干),一起加水煮,一个小时后倒出熬好的水再加些红糖,趁热喝下,赶紧钻进被窝,妈妈再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一会儿就出汗了,在被窝里憋的难受,说妈出汗了,妈用手伸进去摸一下觉着汗不够多说“不沾,再出会儿。”过了一会儿汗把被子湿了,我在被窝里喊: 沾拉!妈再用手摸一下觉着可以了,就把上边的厚被子揭开,递给我一个干毛巾把汗擦干,然后慢慢露出头,等恢复正常再穿衣起床。果然浑身轻松,啥事也没了。

再看看现在,小孙子流鼻涕了,儿媳赶紧开上车让我抱着孙子风急火燎地往儿童医院赶。挂号排队大半天才轮着看,我和医生开玩笑说:哪个孩子不流鼻涕就长大了?我们那时都上三年级了还流鼻涕。医生笑着说:现在就不让流鼻涕。

那时人们小病抗,大病等死。医疗条件不好,人们的寿命短。


文乐415


六七十年代的人没有颈椎病,我是四九年出生,上学期间,学业不是太繁重,老师也不像现在留很多的作业,放学回家后很快就写完了作业,中学时,下午三点放学,可以在学校自由活动,有爱好文艺的可以去音乐教室唱歌,爱好体育的可以打篮球,等等,也可以写作业,六八年下乡后,三年中农活儿基本上都会干,我的体会是年轻人累点苦点儿,反倒对自己的一生有好处,农村有多累?不去农村不知道,反正我本人很感谢下乡对我的锻炼,现在我虽然七十岁了,看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现在的年轻人整天看手机,身体素质差,生活好了,环境差了,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看似享福,实则真不如住平房,烧柴火来的环保,冬天外面大雪纷飞,屋里炕上烧的热乎乎,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冻得小手通红,脚也冻的麻了,进屋赶快上炕,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再盖上小褥子,炕上放着盖着盖子的泥盆儿,里面装的是高粱

米粥,妈妈一会儿拿来炕桌,煎的小黄花鱼,有时候想想还真是挺温馨的,现在的孩子记忆里有啥我不知道,恐怕都是手机里那些东西吧!


xy1902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脑子,说六七十年代的人很少生病,该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吧,那个年代的人,寿命都很短,70岁的都很少见,我1968年下乡,当时在农村,50多岁的人就已经很老了,整个村子就没有超过70岁的,缺医少药,有病就是硬挺,或者用些偏方,土办法,东北气候寒冷,气管炎很多,每到冬天,喘不过来气儿,得带着大口罩,什么重活也干不了,现在,七八十岁的人都很多,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是怎么想的?


八泉眼


60--70年代吃得不是很好,却很少生病。

说这话的人,一直在可以解决温饱的地方。

70年我十二岁,那时小儿麻痹就随处可见。

71--72年,随父亲插队71年我十三岁,来了月经,妈妈给我讲相关的知识。后来听人讲女人没有月经,就不能生孩子。然后有人讲,当地30几岁的女人,因为营养不良,很多人没有月经。

那时很多人腿不够直,也与那个年代营养不良有关,75年下乡,周围有很多结核病人。当地很多小孩有蛔虫病。见过一个小孩,因蛔虫疼痛得满地打滚,十分痛苦,后来医生诊断是胆囊蛔虫。我的四个六龄齿都是黑的,当时医生说缺钙,后来才知道是四环素牙。后来发现,65-75年出生的人,满口四环素牙的人有很多。

那个年代肝炎很多很多肝硬化,肝癌。

那个年代肺结核很多,我也肺门结核。打了链霉素影响了听力,降低了后来上大学时学外语的能力。

那个年代脑血管病瘫痪在床的很多,不像现在有溶栓药,那个年代,有了脑血管病,抬着进医院,如果没死,一定是瘫。不像现在,用了融栓药,抬着进医院还能走着出来。

说那个时代的人很少生病,一个原因是,是不是真的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另一个原因是对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社会有了解嘛?也许只是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看不到底层社会,所以说那个年代的人很少生病!


彭如心老师


在60至70年代,大多数人都是小病不看,病重才看一下。不象现在,人们一感觉不舒服就往医院跑。因为说这话的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只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在60至70年代,人们生病的并不比现在少,由于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的限制,人们有个小病小灾的,大多数是抗着,根本就不去看,有些人,既使长了重病,也没有钱去看,在家等死。

七十年代以前,还经常听大人讲谁家媳妇生孩子死了,谁家小孩生下来几天就死了,我们村有一个此我大两岁的男孩,十岁时,心脏病死了,有一个与我同岁的男孩,七岁时,长病死了,我一个同学的妹妹,长大脑炎死了。那时我们村东边一条大堰底下,我记得有被人扔掉的死了的婴儿,因为农村习俗,出生不到一百天的婴儿是不能埋的,只能找别人扔掉。我们村就有一个专门给人仍死婴儿的老光棍,因为一般人不愿意干这个活。

那时,五十岁就是老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很罕见的。哪象现在,七十岁老人到处都是,八十多岁也寻常。


南极冰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胡说八道。

经历过年代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人健康情况如何。

就农民来说,基本没有医疗。

萨沙看过一个被打成右派的妇产科女医生的回忆,当时她在陕西乡下种地改造。

因为是所谓反革命,应该是被批斗的,有的人甚至被斗死。然而,因为她是妇产科医生,成为当地周边十几个村待产妇女的保护神,受到非常大的尊敬。

当时她才30多岁,而40多岁的农妇都尊称她为姐。

这个女医生是城市人,之前从没去过农村。那个年代,农民基本没什么医疗可言。

这次下放到陕西乡下,吓了个半死。

她有几点认识,80年代之前,她所在的陕西乡下妇女,压根没有什么产检一说。

妇女生孩子基本都是在家,由接生员(就是以前的接生婆)负责。

然而 1953 年的报告估计,全国农村只有 5%到 10%的妇女使用新法接生方法。

老的方法接生,乡下妇女和胎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为根本不懂消毒和正确的接生方法,甚至采用跳大神之内解决。

女医生认为,妇女在整个孕期死亡率可能高达百分二十甚至三十。

当年妇女生孩子死亡,在乡下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还有很多妇女因为生孩子,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终身残疾。

她替产妇接生时,虽自己可以做手术,但缺乏做手术的条件和工具。后来还是当地有个退休干部有些办法,偷偷和县里面拉上关系,从县医院搞来了一些手术工具和药物,让这个女医生成为赤脚医生,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手术。

然而,因为接生都是在产妇家,其实卫生消毒也无法保证。

所以比较复杂的手术,都只能送到县里去。

然而,乡下距离县里面很远,一旦出现严重的难产情况,产妇往往在赶赴医院的路上就会死掉。

这是乡下,城里如何?

萨沙讲我亲戚的一个亲身经历。

当时已经是70年代,亲戚的孩子才1岁多,患上了重感冒,在本市著名的儿童医院治疗。当时孩子被诊断为肺炎发高烧,急忙输液治疗。

但当时医院条件差,管理松懈,大冬天不但没有暖气,儿童输液的地方还有几扇窗户坏了无法关上。

本来就发高烧、呼吸困难的孩子,又被冷风吹,病上加病。

当时儿童的药物只有很少的几种,医护人员平时要照顾数量众多的孩子,根本顾不过来。

结果就是,孩子突然病危,亲戚急忙去找医生抢救。但仅有的3个医生,1个在手术,1个不知去向,另外1个在抢救另外一个危重儿童。

等到抢救的医生赶来的时候,孩子早就断了气。

就一个普通肺炎,都能送命,大家看看当时医疗什么水平。

其实,当年的人不是很少生病,而是生了病多是随便吃点药死撑,尽量不去看病,更不会去住院。

1978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男性为66.9岁,而2013年中国人平均寿命为75.4岁,提高了几乎10岁。

但这也不算很高。

我们的邻居日本,根据2013年的数据,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达到83.4岁


萨沙


任何时候都会有人生病的,有句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我在67年夏天,一次头疼欲裂的厉害,去医院(还是一家小医院)的路远有七八里吧,还是山路,疼的都不想活了,只想一头撞死算了。到了医院,5分钱挂号费,见医生。这个医生只是用手按了按我的头,就说,鼻窦炎,打打针吧。我想既然打针,还是回单位打吧。回单位后一分钱都没有花,单位有医务室有大夫(当然很小的)给开几只青霉素针,打了几天就好了。只花了5分钱。75年我突然发烧40多度,都烧迷糊了,同事们把我用担架抬送到医院,门诊医生也没怎么检查就诊断为急性中毒性痢疾,住院收治。几天打吊瓶很快就好了,一个星期就出院了,一分钱都没有花。连挂号费都没有要。现在可好,一个感冒,这个检查,那个检查,没有几千别想好。如果真的有了比较大的毛病,轻点的一二万,重一点的五六七八万,前几年,我发脑梗,花了两万多,颈椎手术花10万,心脏搭支架又十几万。个人摊销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没有医保报销早就见老马去了。就这也让我多年积攒的一点积蓄也花的差不多了。所以这个问题我是很难为情回答的。我在想,我的这些病况如果是一个普通农民,又该怎么办呢?


咱是个爷们儿


在那个年代,我当时生活在农村,年龄还小,不过懂事得早。那时候,每个大队都有赤脚医生,有点小病小痛根本不去看病的,实在病得不能动了才去找赤脚医生看病。除非大病,赤脚医生治不了,才去镇县医院看病。

那时候,50岁以前很少有什么大病的,大概那时候的人,吃喝都是原生态的食物和水,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平常也不娇情。所以,到医院去看病的人很少。

不过,那时候,人过了60岁以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患大病的人就越来越多,多数老人死于65-75岁之间。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很多人在青壮年时(那时老家还没解放)忍饥挨饿,解放后又常吃不饱,干活又累,积劳成疾,所以大多难以高寿。


探索者Kcarl


我是1954年生人,1961年3月随父母一同下放到农村,1971年7月招工到县城。在农村住了10年零4个多月。当时我们大队共有四个自然村,共计六个生产队。总人口一千多人。我的老伴也是我们同一个大队的,她比我大二十个月。我们俩经常谈起小时候的事。

那个时候我们大队有个药店(当时称药社),有两个医生,都是中医,我同学的姐姐在药社负责收款和付药。药社里基本上没有西药和中成药。村民们(当时叫社员)生病能够吃上一两副中药,那已经是最高享受了。我做过调查,全大队十年间没有一个人住过医院。大部分人到了五十多岁就死了,他(她)的家人还说,大队的两个医生(当时称为先生)都给看了,还吃了两副中药,好像已经尽到责任了。整个大队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人少之又少。

那时候的婴儿死亡率很高。我们小时候在村边玩时也偶尔碰见。

综上所述,不是那时候生病少,而是人们无钱医治,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没法解决,绝大部分家庭买一两副中药所需要的几元钱更是无法弄到。所以,我非常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