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圖部分來自網絡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

01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加起來月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這個春節,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全國蔓延,大家都閉關在家,親朋不聚,大門不出。

要是在城市,悶在幾十平米的狹小空間裡,很多人確實感到身心疲累;但在偏遠的鄉下,大家就近幾家來往走動一下,聊聊天,也還算自在。

年26回到老家鄉下後,屋前那家鄰居Y經常來串門。慢慢熟絡後,她告訴我,過了初二就要去廣州工廠上班了。

可今天都過了初十了,看見Y還在家,我納悶地問了句:廣州那邊高速公路也都封了?

她乾脆走過來抓把椅子坐下,嘆口氣說:出不去了,村也封了,高速也封了,我們馬上就要坐吃山空了。

接著,Y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

Y今年只有40歲,但有5個孩子,4個女兒,最小的是個兒子,最大的女兒去年初三沒讀完就嫁人了。雖然夫妻倆文憑很低,但倆人踏實肯幹,在廣州一面具廠做了十幾年的技術工,現在每個月倆人工資加起來可以拿到1萬3。

按理來說,這樣的收入支撐家庭生活應該沒有問題,畢竟孩子們都放在鄉下讀書,費用很低。

但Y說,前年他們建了這三層樓的房子,欠了10餘萬的債,去年年中家裡男人講排場,又貸款買了車,現在每月要還近4000的車貸。

而且,他們工廠下半年淡季,所以臘月初就回來了。這種小工廠,沒上班就沒工資拿。

看著現在疫情依然在擴散,國家管控依然這麼嚴,Y愁悶地說:

上有老,下有小,再不上班下個月車貸連譜都沒有。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對於Y的情況,我相信每個步入中年的人都會遇到:看似收入還行,但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自己完全沒有招架能力,即個人抗風險能力非常低。

因此,要想生活足夠安穩,每個人都需要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下為什麼要提高個人的抗風險能力。

02

抗風險能力,才能守住一個人的尊嚴

這幾年,網上有很多文章指出: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了,為什麼個人抗風險能力如此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只有具備了抗風險能力,家庭才能幸福,社會關係才能穩定,即使裸辭工作也能不驚不慌。

其實在當今社會里,人們想法設法增強自己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主要出自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為了維護個人尊嚴的需要。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從人性角度來說,人類所有的活動都圍繞“尊嚴”二字來展開。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曾說過:

尊嚴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還是人的價值所在。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想要維護自己生而為人的體面,我們才會拼命工作、結婚生子,才會創造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到老時好盡情享受,成為世人眼中的“福氣人”。

為了能不露宿街頭,有一個自己的小窩,我們竭力工作,爭取過上有車有房的生活;為了不被社會淘汰,我們想盡辦法讓自己多掌握些技能,爭取讓自己在職場上一路爬一路升;為了能讓家人看得上病,我們努力掙錢,讓親人體面地活著......

每一種竭盡全力的背後,我們的抗風險能力都得到提升,隨之個人尊嚴得到維護。

第二,現實社會環境所迫。

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做《崩潰:關於即將來臨的失控時代的生存法則》,作者在第一部分就探討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悖論:

我們的系統能力更強了,但同時它們也變得更復雜,要求更高,結果造成了那種小失誤便可釀成大錯的局面。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也就是說,社會變得複雜,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緊密更復雜,而就個體而言,變得更為脆弱,依賴性更強。這正如《崩潰》一書中社會學家培洛所引用的術語“緊密耦合”。

正因如此,社會上一個細小風險的出現,如果不及時控制,整個群體都將面臨崩潰的深淵。

2019年12月武漢就已出現了新型肺炎感染案例,但由於管控未及時,加之春運大流,短短10天就讓全國面臨疫情危機,所有人關在家裡,憂愁日後的生計問題。

社會越複雜,個人抗風險能力被動式變低,因此更容易面臨崩潰。

由此可知,提高個人抗風險能力,不僅是維護個人尊嚴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增強個人抗風險能力呢?

03

怎樣提高個人抗風險能力

人類發展到現在,作為社會這張大網中的一個節點,個人確實離不開社會,但相比以前,我們更容易遭遇風險。提高個人抗風險能力,從來都不是一時之需。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1. 既要置身於社會系統中,又要不斷加強風險意識

作為群居物種,我們人類離不開社會,但正如我們常聽到的一句俗語:

要想改變,意識先行。

要想提高抗風險能力,首先要有風險意識。所謂的“風險意識”指的是:

人們對風險的觀念把握。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們對風險現象所持有的理解與態度;二是人們對風險現象的理論認識與把握準備。

它著重強調了面對風險時,我們既要能識別出來,更要有一定的認知準備。

當然,風險意識並不等於乾著急。

我的鄰居Y在疫情時刻沒有風險應對能力而表現出的憂愁並不能證明她有了風險意識。相反,這正是她沒有風險意識的結果。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如果她能想到本來錢就不多,萬一買完車出現突發狀況時錢無處來時,她應該會說服丈夫不要逞強買車,而是先把有限的錢存起來,避免出現一個月沒工資就沒法活的尷尬。

如果他們能再想得遠一點,就會想法子拿出一部分錢出來用於投資孩子們的教育,比如買書、上更好的學校或乾脆帶在身邊上學等,畢竟教好孩子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當然,這些假設都是在有了風險意識後才做出的行動,也是為了在社會群體中活得更好。

而鄰居Y都沒有想到,她只能呆呆地看著危機,除了抱怨還是抱怨。

2. 廣開財路,收入結構多樣化

很多人抗風險能力低,關鍵就在於:能力只夠撐得起一種工作,收入完全依賴於工資

在《崩潰:關於即將來臨的失控時代的生存法則》中,作者克里斯.克利爾菲爾德和安德拉什.蒂爾克斯針對組織行為、認知心理、管理、經濟、醫學、城市等多領域的血淚史,他們總結幾條生存法則,其中一條就是:

掌控不同區域間的連接點,打斷連鎖反應。

如果把收入總數比作一張區域大網的話,每種收入來源就是一個連接點。每個連接點足夠獨立,我們就足夠有能力應付突如其來的風險。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大張是一個滴滴司機,經常跑我們小區一帶。熟了之後瞭解到,他不僅吃得了苦開滴滴,還有一個流動燒烤攤,專門交給媳婦打理,另外他還有一個自己的包工隊,專門跑房屋裝修業務,順便接一些防盜窗的安裝活兒。

做幾份不同的工作,不僅是類似大張一類藍領人士想到的預防風險的策略,很多白領人士,除了本職工作外,業餘寫作賺稿費,或兼職做講師或直播等,每一種能力都相互獨立,但組合起來卻足以支撐個體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

正所謂腦子要活、手要勤,每種付出,總會有回報。

3. 有儲蓄意識,更要有儲蓄能力

在中國,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有儲蓄觀念,但沒有儲蓄的實際能力。

《中國財經報告》曾對中國居民的儲蓄結構數據做過調查分析,最終發現:

10%的富裕家庭,儲蓄金額佔到全部儲蓄金額的70%;還有35%的小康家庭,儲蓄金額佔全部儲蓄金額的25%。

剩餘50%的家庭,銀行存款為零。

而且,很多這樣的家庭有房貸車貸。可以說,家庭收入一直處於負狀態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這種現象讓人不寒而慄。

沒有儲蓄,意味著父母生病時無法及時就醫;沒有儲蓄,意味著孩子們上學無法選擇好的學校;沒有儲蓄,意味著自己永遠像一顆螺絲釘一樣在一個崗位上打轉,甘願受委屈也不敢辭職。

在電影《送我上青雲》中,主角盛男(姚晨飾)得了卵巢癌,但因為沒有積蓄,30萬醫療費無法拿出,即使向好朋友借也被拒絕。我想那時的盛男是無比絕望的。

但假設一番,要是她能提前儲蓄一點,也許情況不至於這麼糟。

當然,培養儲蓄能力,重在積少成多,而不是一下子存幾萬或幾十萬。即使再少的錢,經過時間的積累,就是一筆很大的錢。比如,一個工資只有3000元的人,每個月能存800,一年就可以存到將近1萬,只要堅持幾年,攢下來的錢也足以應付生活中的意外。

持續存錢,不管是對年輕人,還是對中年人,都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4. 終身學習,從不停止成長

越強大的人,越知道抓住時機學習。

因為他知道,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本就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與其擔心被時代拋棄,不如認清時代格局,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熱愛新事物,學習新事物,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正如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所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當然,我們學習的終極原則就是終身學習,從不停止成長,具體可從兩方面來進行區別學習:

第一,認知型學習。

這一類學習以提升自我認知、擴大心智眼界為目的,最終建立全面的認知觀和價值觀,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看書就屬於這一類。

古人有言曰: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愛讀書的人,能幫助自己認清事物,培養風險意識。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被譽為“行走中的圖書館”,他所有的知識和投資觀念來自於看書。而他從浩瀚書海中培養的風險意識促成了和巴菲特天衣無縫的合作模式。

第二,技能型學習。

不同於知識型學習,技能型學習重在學習某項技能,並能在實際活動中產生價值。如果說掌握知識意味著改變思想,學習技能就是創造價值的過程。

因此,技能型學習,選擇自己擅長的技術,並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學習實踐;比如愛好廚藝可以進修廚師,愛好編程可以學習各種編程技術等。

不管是學習知識還是技能,我們都在精進自己,讓自己變強大,才是提高個人抗風險能力的最保險措施。借用電影《教父》裡的一句經典臺詞送給大家:

在一秒鐘內看清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才看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我,40歲,技術工,夫妻倆每月共入1.3萬,災難一來我們坐吃山空


結語:

個人抗風險能力,確實是一個人底層能力。

有了抗風險能力,才能維護個人尊嚴,在這個日趨複雜的社會里活得更安穩。

既然個人抗風險能力如此重要,我們可以通過4個方法來提升個人抗風險能力:

①既要置身於社會系統中,又要不斷加強風險意識

②廣開財路,收入結構多樣化

③有儲蓄意識,更要有儲蓄能力

④終身學習,從不停止成長

一起學習,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