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

原標題:讓“文化陽光”普照百姓生活——廣西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

摘 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邊關文化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大力推動文化服務和文化事業發展繁榮,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厚植文化底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族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惠民工程

“預防病毒要記牢,身體健康最重要;出門要把口罩戴,防止發熱和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西東蘭縣“廣西歌王”張玉新和搭檔韓蘭英,主動到該縣融媒體中心錄製壯語和漢語山歌,製作成音頻和視頻,通過氣象大喇叭、巡迴宣傳車、應急廣播等在城鄉社區街巷進行宣傳,首首貼近生活的山歌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這是廣西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疫情發生以來,遍佈全區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成了宣傳防疫知識的主渠道、好幫手。

而相較於疫情期間的寧靜,平時每當夜幕降臨,社區的大小文化廣場,廣場舞、韻律操等群眾性娛樂節目輪番上演;逢年過節,“鄉村大舞臺”前聚滿十里八鄉的村民;文化集市裡,通過非遺文化傳承人“傳幫帶”,優秀人才輩出,民俗文化產業方興未艾……漫步八桂大地,處處感受到公共文化發展的溫度、力度和速度。

1.發揮體系優勢 打通疫情防控宣傳“最後一公里”

“親戚鄰里間莫要串門,莫擺婚喪嫁娶酒席。儘量莫出門,出門必須戴口罩……”連日來,這樣一段方言宣傳錄音,在廣西河池市天峨縣八臘瑤族鄉各社區、村反覆播放。村民黃遠武說:“人人聽得懂、能理解,大家都自覺遵照執行。”

疫情當前,社區和鄉村是疫情防控薄弱點和關鍵點。廣西充分發揮全區117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2322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利用宣傳欄、大喇叭等設備設施,同時發揮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開展線上服務,創編快板、山歌等,打通疫情防控宣傳“最後一公里”。

“這主要得益於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共服務處處長何曉萍說。近年來,面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薄弱問題,廣西根據實際,以“因地制宜、舍大取小”建設策略,選擇實施靈活機動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項目。

2008年,來賓市創新實施農村“三求”(求樂、求知、求技)文化惠民工程。經過實踐,2013年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探索推出欠發達地區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建設“五個一點”籌資方式:上級支持一點、財政劃撥一點、部門幫扶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群眾自籌一點,在“經濟窪地”上建起“文化高地”。

“我在這裡學到很多養殖、種植知識。”來賓市象州縣大樂鎮大樂社區村民韋靜軍,通過到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學習和接受技術培訓,成為遠近聞名的種養專業戶,還帶動數十戶村民脫貧致富。

為了讓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好、用好、管好,來賓市實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建立了文化志願者選拔、培訓和激勵機制,通過送政策、送圖書、送演出等“文化八送”,廣泛開展“文化結親”等系列公共文化活動。至2015年,來賓市率先在廣西建成陣地全覆蓋、體系完備、服務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廣西以來賓模式為樣本,大力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廣泛開展文化活動,在全國建設了較為領先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何曉萍介紹,廣西將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按照“六個一”標準,即一棟文化綜合樓、一個舞臺、一個籃球場、一個宣傳文化牆、組建一支文藝隊和一支體育隊,推進項目建設,使之成為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陣地和施展文體才華的大舞臺。

2.堅定文化自信 唱響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柳州有個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潭。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柳州市魚峰山與壯族“歌仙”劉三姐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每逢節假日,成千上萬的人們彙集在魚峰山下,舉行大型歌圩活動,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形成“魚峰歌圩”。

2013年底,“魚峰歌圩”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資格。柳州市魚峰區以此為契機,實施了文化館新館、文化廣場龍頭陣地、特色文化街區等八大工程建設。建立財政支撐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社會資源整合機制,通過開放活動舞臺和平臺、建立民俗主題活動體系、發展網絡歌圩等措施,引導群眾參與,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網格化。

魚峰山下對山歌,雀兒山腳吹蘆笙,龍潭公園跳瑤舞,社區居民打油茶……為打響“魚峰歌圩”文化品牌,魚峰區以魚峰公園“歌圩廣場”、窯埠古鎮為核心,以各街道、社區文化廣場、“魚峰歌圩”示範學校為補充,按照“魚峰歌圩”主題活動四季行為主線,組織開展壯族三月三“魚峰歌圩”文化節、“柳江之夏”魚峰專場文藝演出、“立魚歡歌”廣場文化節等群眾文化活動,促進非遺文化傳承。

“從前三姐去傳歌,走村串寨過山河。現在通過互聯網,鼠標一動就唱歌。”進入新時期,山歌文化通過互聯網與年輕人產生新的連接。魚峰區利用“柳州音樂網”開設了“魚峰山歌臺”,為廣大山歌愛好者搭建一個對歌、賽歌、交流山歌的“網上歌圩”,探索一條利用網絡山歌傳承民族文化、調解鄰里糾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新途徑,受到居民和網友的喜愛。

“小小花朵人喜愛,小小歌手巧又乖。歌聲飄出校園外,經常登上大舞臺。”每週一下午,柳石路第二小學嘹亮悅耳的山歌此起彼伏,授課的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峰歌圩”代表性傳承人陸連芳。自2014年起,陸連芳走進校園教授小學生唱山歌、編山歌等,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山歌文化的種子。

“山歌不僅是傳情達意的載體,更是做好社區工作的‘金鑰匙’。”大龍潭社區黨支部書記韋慶珍說,社區通過網絡山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在網站開闢“調解談心亭”,推行“網絡山歌調解法”,用山歌對唱的方式調解鄰里衝突,快速化解民間糾紛,促進社區文明和諧。

3.關注特殊群體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利化

每年寒暑假,柳州市柳南區菜園屯社區居民張鳳紅都將孩子送到社區青少年校外學習站學習。在這個輕鬆開放的課堂裡,青少年聚在一起做作業、搞活動,既能相互督促、互學互進,又能多交朋友,深受社區家長和學生青睞。

在不少上班族家庭裡,由於家長忙於工作,帶孩子接觸社會、共同進行課外學習的時間有限,如普法教育、主題演講、社會實踐、手工製作等內容孩子們很難獨立完成。瞭解到這些情況後,菜園屯社區開設了青少年校外學習站,邀請志願者免費為青少年開設舞蹈、手工、園藝等“第二課堂”,把貼心的文化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柳南區是柳州市工業集聚區,規模以上企業70多家。長期以來,柳南區勞動人口密集,用工高峰時,外來務工者達幾十萬人,退休工人、外來務工人員及貧困戶等佔很大比例。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特殊人群的過程中,柳南區通過建立社區服務點、組織針對特殊人群的關愛活動,將公共文化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便利化。

柳南區廣電社區成立“巾幗民族手工繡坊”,為轄區少數民族婦女開闢了一條新的學習和再就業之路;南天社區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據庫,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周到服務;銀山街道秀山小區為低保戶、低收入人員等特殊群體提供“月月播愛心影場”,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社區是最接近基層群眾的社會單元,文化服務向社區延伸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利化的必然選擇。”柳南區委常委、副區長賈麗說。如今,柳南區已先後打造了銀山街道“銀山之韻”、菜園屯社區“老夥伴客廳”、航星社區“候鳥港灣”等特色品牌項目,涵蓋演出、展覽、講座、電影放映等多種類型。

4.立足邊海特色 打造國門文化睦鄰品牌

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裡火村,是中越邊境線上的一個小行政村,這個村子附近是中越邊境互市貿易二類口岸——裡火口岸。每天有4000多人在口岸從事邊貿活動,其中專門為邊貿生意提供貨物運輸服務的板車工人就有1500多人。之前,每到中午休息時間,工人們無處可去,只好散坐在樹下拉家常、打瞌睡。

2017年6月,在距口岸100米處,一座由文化站改造而成的國門文化驛站向邊貿務工人員、板車工人和裡火村邊民打開了大門。驛站提供閱讀、乒乓球、歌舞培訓、電影放映等多樣化的文化服務,成為裡火村最“火”的一處風景。

“防城港市有230公里陸地邊境線,分佈著59個沿邊村落。在邊境地區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滿足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賦予了愛國固邊、睦鄰友好的意義。”防城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陸健文介紹,2015年以來,防城港以距邊境線20公里以內的鄉鎮和行政村為基礎,啟動國門文化大院工程,將公共文化服務與非遺傳承展示、愛國主題教育、中越民間友好交流等內容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發展的新路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是港口區企沙漁港漁民的單調生活。為讓漁民享受更多公共文化服務,防城港市在海產養殖區域、漁港等場所搭建“海上漁家書屋”,並針對當地群眾特點創辦了“知心書屋”“愛心書屋”“扶貧書屋”等特色書屋,讓群眾在知識海洋中各得其樂。

防城港發揮“邊山海民”特點,打造了以提升邊境服務效能推進文化固邊睦鄰的“文化睦鄰”示範帶,以“服務漁民、服務移民、服務企業”為內容的臨海“文化惠民”示範帶,以及京族“哈節”等13個邊境非遺保護示範帶,推進邊海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邊民文化生活,進而實現“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創建目標。

5.構建圖書館聯盟 促進區域公共文化協調發展

在本地城市圖書館借閱不到的圖書,可以迅速從外地城市圖書館調配借閱;到外地城市旅行借閱了心儀的圖書,可等旅行回來後在本地城市還掉……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圖書館服務聯盟”的成立,昔日廣大讀者渴望的“福利”在這裡變成現實。

北部灣經濟區包括北海、南寧、玉林、防城港、欽州、崇左6市。2018年,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自治區圖書館指導下,北海市圖書館發起成立北部灣經濟區圖書館服務聯盟,這是全國首個經濟區域內跨城市的圖書館聯盟共同體。該圖書館聯盟成立以來,通過統一的圖書館集群管理系統,實現了經濟區6個市級公共圖書館及南寧和北海範圍內縣級公共圖書館之間紙本文獻通借通還“一卡通”服務。

圖書館聯盟運用雲服務等現代信息技術,將6個城市的各級圖書館資源整合到同一個系統平臺,搭建起以北海市圖書館為中心館,其他市圖書館為分中心的多層級總分館分佈式集群,建立了大數據智慧中心、智慧館藏中心、智慧服務中心、城市信用中心和交互渠道運營中心的五大中心功能。通過有效整合北部灣地區的數字文獻信息資源,打造了數字資源統一服務平臺,實現了數字閱讀、移動閱讀、文獻檢索、在線聽書、在線辦證等數字資源“一站式”服務。同時,有利於減少基層在文獻信息資源方面的重複建設。

圖書館聯盟成立後,通過舉行聯合閱讀推廣系列活動,有效克服了單體圖書館閱讀推廣規模有限、品牌效應不高、社會影響力不足等問題。此外,聯盟還探索跨城市研學遊,通過開展“閱讀北部灣”研學行活動,增強讀者的參與感、獲得感,拓寬讀者知識視野,最大限度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記者 周仕興 通訊員 吳 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