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簡樸,只為一次奢侈!“摳門”老教授將8208萬積蓄全部捐出

賺錢是為了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賺了錢是隻為自己享受,有的人賺了錢卻堅持回饋社會。

在這場肺炎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回饋社會的愛心人士,大到鼎鼎有名的企業家,小到普普通通的環衛工人,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祖國,他們的精神令人感動。

就在這場疫情發生之前,有一個位老人,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的名字就是王澤霖。

王澤霖今年78歲,是河南農業大學的退休教授。不久前,這位老人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了他所在的學校,用於科研事業。


一生簡樸,只為一次奢侈!“摳門”老教授將8208萬積蓄全部捐出


1,一生簡樸,只為一次奢侈!平生只愛科研和公益。

在河南農大家屬院的一個老房子裡,看不到一點現代化的陳設。誰也想不到,就在這麼一個破舊的房子裡,居然住著一個億萬富豪。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錢改善生活天經地義,買房買車旅遊購物瀟灑快活。但是王澤霖卻將錢花在了他的“刀刃”上——科研和公益

在賺到第一個400萬的時候,王澤霖用這些錢逐步為學校蓋起了兩座實驗樓,購買了當時省內高校最先進的高速離心機、超速離心機、低速大容量離心機、濃縮機、凍幹機等先進儀器設備,供科研、教學使用。

2005年,王澤霖賺得345萬元。他拿到資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其中的230萬元交給禽病所用於實驗室建設,剩餘錢款後來又全部捐出,其中100萬元捐給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禽病學分會,設立創新基金,鼓勵青年科學家投身禽病防疫事業。

2008年,汶川地震後,在外出差回來的王澤霖返校後沒有回家,而是徑直來到學院,掏出身上僅剩的2000元現金交給學院領導。回到家,又立即讓愛人設法籌措20萬元現金捐給學校,

這也是當年河南高校教師隊伍給汶川地震災區最大的一筆捐款。

2015年,王澤霖又將自己賺得的錢,捐出來設立了學院科研創新基金。

就在前不久,王澤霖又一次找到學校,將畢生科研轉化所得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希望用來建設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即業界俗稱的P3實驗室。

他說:”希望把這麼大的數額,用到發展事業上,再做一點貢獻!“

王澤霖幹了一輩子,取得了很多科學家無法企及的成就,他一生簡樸,只為了這一次奢侈,他的無私精神感動了很多網友。

一生簡樸,只為一次奢侈!“摳門”老教授將8208萬積蓄全部捐出


2,他的錢從哪裡來?

一口氣捐出8208萬元,很多人就要問了,他的錢從哪裡來?這就要從改革開放開始說起。

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集約化養殖業興起,但新城疫等老病頻繁暴發,禽流感、法氏囊病等新病相繼傳入並迅速蔓延,造成家禽大批死亡,嚴重危及我國養禽業發展。由於技術瓶頸的限制,我國種雞場、蛋雞場使用的疫苗主要依賴進口,每年大量的外匯流入國際禽病防疫巨頭的口袋。國內誰能打破這一狀況,誰就能為國家家禽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然也就找到了打開寶藏的金鑰匙。

1984年年初,王澤霖調入河南農大,從此在這裡開始了禽病防疫的事業。

35年來,在沒有向國家申請經費的情況下,王澤霖科研創新卻凱歌高奏,先後獲得3項發明專利和12個新獸藥證書,並主持創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種質資源庫,創立了濃縮滅活聯苗研發平臺,打破了國外壟斷,徹底攻克了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種重大禽病防疫難題,被譽為

“雞寶寶的保護傘”

2014年年初,得知王澤霖教授團隊要進行新疫苗的研發,4家企業立即出資1950萬元進行資助,條件只有一個——成果優先使用。

王澤霖每一項研究都緊跟生產需要,他的科研成果先後在全國20多家著名生物製品廠規模化生產,科研成果轉化率100%,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1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讓全國數以億計的雞寶寶得以健康成長,成為百姓餐桌上的放心肉。

作為雞寶寶的“保護傘”,王澤霖和其創辦的獨立法人實體,累計獲成果轉讓經費和合作到賬經費近億元,目前還有兩家上市公司因為使用王澤霖專利技術,需要將每年8%的市場銷售額作為專利使用費,連續12年支付給王澤霖和河南農業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獸藥證書》他一共拿到了12個,其中3個分別轉化成450萬收入。這些就是他鉅額財富的來源。

一生簡樸,只為一次奢侈!“摳門”老教授將8208萬積蓄全部捐出


3,他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怎麼樣?

賺得鉅額財富的他,在科研和公益事業上揮金如土,可是他對自己卻是摳之又摳。所有受訪者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太簡樸”、“對自己太摳門”“太苛刻”。

河南農大牧醫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明說:“老先生對待金錢讓我感覺兩極分化,他合法拿到的數千萬元眼都不眨就捐出去,但是出差在外住宿吃飯,差幾十塊錢他也要較真!”

學院書記程功鵬也曾勸王澤霖:“王老師,你是大專家,也是學校的形象,得弄套好的西裝穿穿。”

對此,王澤霖的答案卻是,“我一輩子當馬醫生、豬大夫,這幾十年是給小雞看病的,隨時都要去雞場,你讓我穿那麼好給誰看?關鍵是耽誤幹活啊”。

的確,在王澤霖的字典裡沒有“享受”這個詞,已經78歲的他至今還堅持著出行的原則——能步行不騎車,能騎車不坐公交,能坐公交車絕不打出租車。

王澤霖教授談起財富觀稱:自己能過生活就行。有人就問,為什麼不給自己留一點?他說:“病情還在發展,科研還要繼續。“

對於王澤霖捐出8000多萬的行為,夫人王五梅表示支持,女兒也發信息說“要向老爸學習”。多麼優秀的一家人,有這麼多錢也不忘初心,真是難得,真是偉大。

一生簡樸,只為一次奢侈!“摳門”老教授將8208萬積蓄全部捐出


4,他的早年生活

他之所以這麼偉大,和他早年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王澤霖1942年出生在蘇州。雖是“市民”,但是父親卻早早失業,生活十分困苦。

王澤霖說:回顧我這一生,我個人的成長過程跟國家的繁榮昌盛是緊密相連的。1949年,我已經七八歲了。當年4月份,蘇州解放了。那時的我年紀小,不明所以,但有一幕至今仍印象深刻。蘇州城解放的那一天,早上打開家門,才發現很多解放軍怕打擾大家,就睡在路邊、屋簷下。然後,很快就有很多老百姓熱烈歡迎解放軍,慶祝蘇州解放。這一幕我至今印象深刻,也使我下定決心,立志報國。

對我一生直接影響最大的也是軍人,那是我的姐夫趙福仁,他14歲參加紅軍,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洗禮。我父親早早失業,生活十分困苦。姐夫1955年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時已經是團政委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他竭盡所能接濟和照顧全家人。在我心裡,姐夫不僅是老革命、是英雄,更是榜樣,他一輩子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艱苦樸素,嚴於律己,這些都讓我深受教育。

因為有著艱難時期的深刻體會,王澤霖自小就養成了一粒米都不能浪費的觀念,同時也立下了“達則兼濟天下”的共享理念。

今年已經78歲的王澤霖雖然因為患上糖尿病消瘦了很多,但他仍然幹勁十足,時常還要去企業指導生產。

談及8208萬元的捐款,王澤霖十分平靜,他說:“我的成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取得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學校和學院支持、沒有大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已經老了,但是科研事業一定得後繼有人,這些錢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價值。”

這就是王澤霖,一個偉大的前輩!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