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近日,微博發佈了一條新聞讓人很心痛:

1月13日,四川宜賓的一個父親帶4歲的兒子前往某酒樓吃飯。當時他正在回朋友微信,結果一回頭就發現兒子不見了。黃先生一家在硐底鎮周邊及相距10公里外的縣城尋找兒子的消息。10天后,接到當地派出所的電話,稱在某建築工地發現孩子的屍體。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看到這裡不少網友表示心疼:父親的一時疏忽,釀成一輩子難以釋懷的悲劇。

還有那麼多的大人,因為玩手機,丟失了孩子的性命。畢竟,喪子之痛誰都不能承受。

心理學家李松蔚曾說:“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們從那個世界裡拽出來,而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去。”

01 誰懂孩子內心的痛

手機,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的精神食糧了,很多父母早已離不開它了,甚至帶孩子的時候都抱著手機玩個不停。

南京地鐵接連處置了多起未成年離家出走的警情。而孩子們離家出走並非純粹胡鬧,而是因為家長們只顧玩手機或者是隻管工作。其中,一名男孩竟然離家出走了10多次。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傍晚的時候,一名10來歲的男孩在南京地鐵S3號線天保站大廳的進站口徘徊了10多分鐘,當看到警察向自己走來時,慌張地鑽進閘機準備上地鐵離開,被眼疾手快的地鐵工作人員和民警攔下了。隨後,民警將他帶到警務室瞭解情況。

男孩自稱離家出走了10多次都不止,覺得父母天天在玩手機,沒有顧及他,所以他想用這種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知道男孩還沒吃晚飯,民警給他買來了包子、牛奶。男孩對民警說:“你比我爸爸媽媽還好,會關心我。”在場的民警聽了都感到心酸。

網友的評論齊刷刷的在心疼小朋友,同時更在譴責父母,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更應該多一些愛和陪伴,互愛才能讓孩子感到幸福。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手機還可以陪你幾十年,什麼時候想玩都能玩,但是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卻只有那麼幾年、十幾年。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

小女孩婷婷是獨生女,平時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她在學校參加了烘焙班。有一次,老師問她:“為什麼學習烘焙?”她說:“爸爸媽媽都很喜歡吃我做的食物,我跟他們談好條件,如果每次我把食物帶回家,他們就放下手機,陪我玩一個小時。”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這個女孩為了父母能陪她玩,而想出了很聰明的方法,那麼父母陪伴孩子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嗎?

一家人共處的時候,正是增進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機,孩子們需要父母用心陪伴在身邊,陪伴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發展心理學認為,父母的陪伴能夠讓孩子更好地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這正是因為,有效陪伴能減少孤獨感、增加安全感,從而形成穩定、積極的心態,更勇敢也更從容地面對他人、面對人生、面對世界。

02 父母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陪伴已成為子女與手機之間的爭奪戰。

9歲小學生小智的《爸爸放下手機》這篇滿分作文火了,“玩手機”的話題又一次引發熱議。

很扎心的語句:“爸爸每天都從吃早飯、起床、睡覺等時間來玩他的寶貝——手機,好像沒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了一樣;又像一隻餓了三天三夜的惡狼正盯著一塊又大又肥的肉一樣……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文章中看出一個孩子渴望父親的陪伴。父親每天從早到晚如飢似渴地捧著手機,難以撒手,從來沒有想到兒子是多麼需要他的關注。

其實,孩子的心願很容易滿足,只要父母陪伴在身邊已經是輸送給他們愛與安全感。

在抖音上一個男孩的演說火了:他說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從孩子的演說中,就知道爸爸媽媽對手機比自己還親,他想得到他們更多的陪伴。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一書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有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是孩子最可信賴的人,不管是什麼原因,也要儘量多陪伴孩子,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人,也是最需要你的人。

教育心理學上曾指出,就陪伴來說,質量的重要性要遠超於數量。

03 孩子需要父母高效的陪伴

對於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更看重家長們無微不至的陪伴。

1、 每天給孩子擁抱

在很多時候,擁抱比任何語言都能安慰孩子,也是最好的陪伴形式,孩子就需要更多的擁抱。

從女兒小時候開始,我每天上班前都會擁抱孩子一會兒,每晚講睡前故事時把孩子抱在懷裡,看似微不足道的擁抱,是有利於增強親子關係。

當父母放下手機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在他們的擁抱中獲得安全感,心理成長更加健康陽光,內心充滿幸福感,也能滿足了他們對愛的需要。

2、給孩子尋找共同愛好

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父母與孩子一起尋找感覺興趣的事情去做,與孩子有了共同語言和愛好,從而增進大家之間的親密感。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寫到,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閱讀,週末她會帶女兒一起去圖書館看書。與女孩一起玩“開小賣部”、“當小老師”的遊戲,在遊戲中要把孩子的樂趣放在首位。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喜歡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父母陪伴與支持。父母也呵護了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讓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

3、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只有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和孩子的良好溝通。

父母和孩子也喜歡玩手機,所以將心比心,堵不如疏,正確引導或者加入孩子比你想辦法找各種過濾器要有效的多。跟孩子商量制定:每天能按時完成作業,檢查沒有問題,可以玩半小時手機。讓孩子更有目標感,也不會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因為不信任會使親子關係中出現牴觸和逆反,從而直接導致孩子不聽話行為的產生。因此,作為父母,必須要學會站到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必須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獲得孩子的信任。

父親忙著回微信,四歲男孩走丟身亡:孩子的世界,需要父母的陪伴

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10年。對於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

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過期了,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在他們依賴父母的時候,不給於他們愛與陪伴,你會發現,慢慢的,他們跟你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不再一頭扎進你懷裡撒嬌,不再纏著你給他講故事。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有些時光,一旦錯過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父母的陪伴本身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帶來不需要言語的感受,因此陪伴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它與教育是相融合的。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其實不僅僅適用於愛人之間,更適用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請在當下,放下手機,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吧!

—End—

作者簡介:晞月,熱愛生活和文字、愛在左管教在右踐行者。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願用愛滋養孩子成長,共同成就的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