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中國戲曲是一種中國古老文化,它代表著我國延續幾千年古代歌舞文化

。它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它散發出的藝術魅力,歷代都有人為之狂熱。比如乾隆皇帝,因為愛看戲,專門在故宮建築了一個非常大的戲院。他有著很多特徵,如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序性。戲曲有著如此大令人折服的魅力,與它擁有的深厚文化有著巨大的關係,它承載著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代表了中國文化持續發展的方向。

許多人對戲曲的瞭解主要是從爺爺奶奶口中得知的,比如什麼《打金枝》《秦香蓮》,在許多人看來看戲,聽戲就是老年人的喜好,確實現在的人大部分都不喜歡聽戲,覺得咿咿呀呀,唱腔不好學,聽著不痛快,沒有流行音樂好上口,所以很多人不喜歡聽戲,但它需要我們當代人的推波助瀾。戲曲是一條擱淺在水面上的大船,若隨波逐流,它就容易被時代所淘汰,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永遠保持活力,讓全世界都來看看我們中國戲劇。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一、中國戲曲的起源

戲曲是我獨有的藝術劇目,它承載著上古時代的舞蹈和音樂文化,寄託著前人的努力及心血。戲曲最重要的就是“曲”,曲是民族音樂的集大成者,在一場戲中若沒有曲,那這場戲就不是一場戲了,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組成。辨別一個地方戲曲主要從唱法,樂曲和獨特的有口音唸白就能看出,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

戲曲劇種繁多,經過不完全統計就有三百六十多種,中國戲曲分為萌芽期,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形成期唐代的“參軍期”,發展期的宋代“雜劇”,南宋時的“南戲”,成熟期元代的雜劇,繁榮期清代地方戲曲。

1、萌芽形成期

戲曲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那些上古民族的舞蹈就是戲曲舞蹈的萌芽。在春秋戰國時各種文獻也記錄著歌舞傳統,比如《尚書堯典》,《呂氏春秋古樂》,《詩經》的“頌”,《楚辭》的“九歌”就是楚國在祭神時歌舞的唱詞,來祭祀楚國的守護神。從春秋到漢代,人們對神的嚮往,請求神的保護越來越少,舞蹈就從祭神的歌舞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代到初唐,又出現了幾種戲劇,比如“角抵”,“參軍戲”,“踏搖娘”。都是萌芽時的戲曲。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參軍戲局部

我國的戲劇出現雖說沒有古希臘,古印度梵劇形成的早,但他們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只有我們的中國戲曲還活躍在世界舞臺上,所以戲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唐朝的高度繁榮,使的中國文學高度發展,出現了大量詩詞歌賦,為戲曲產生了很大影響。音樂舞蹈的發展,為戲曲提供了很雄厚的基礎。梨園的產生了正規化訓練,大量戲曲工作者大量出現。無數話本,劇目躍然出世。

2、發展成熟期

宋金時,湧出了許多文人,出現了大量優秀詩歌,為元代雜劇打下基礎。到了元代,以馬致遠、關漢卿為首,創作出許許多多的雜劇劇本,比如《竇娥冤》、《漢宮秋》等,它極具時代特色,最具有藝術獨特性。他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新的戲曲道路,為我國戲曲創造了新的思想。戲曲也從娛人的舞蹈開始變為為觀眾講故事,可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

的談資。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竇娥冤

3、繁榮期革新期

明清時期,戲曲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喜好,比如明熹宗,乾隆皇帝,咸豐皇帝。明清時也出現了一種戲劇,我們稱他為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影響最深遠的是

崑山腔和弋陽腔。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實踐,角色分工越發細密。從辛亥革命後,許多戲曲藝術家,為以後的戲曲奠定了基礎。其中最著名的是梅蘭芳先生。正是從這裡開始,戲曲成為一個藝術,一種文化,一個不可複製的只屬於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4、爭輝期(現代)

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許多優秀劇目。戲曲藝術經歷幾千年發展到今天,都在不斷調整來適應新時代,怎樣發展戲曲讓它適應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已成為新的需要探討的問題。

瞭解了戲曲的發展史後,我們知道了戲曲這個文化相比於其他文化要複雜得多,它綜合了太多的東西,無數先輩為了梨園的興盛前赴後繼。對於我們來說戲曲只是一個消遣的工具,但對於戲曲工作者來說,延續戲曲文化是一件自豪且驕傲的事。他們有著別人沒有的信仰,深切的愛著我們的中國文化。向當代戲曲工作者致敬。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梅蘭芳

二、戲曲的藝術形式

1、特色

綜合性:戲曲綜合了我國大量民族藝術,主要是唱、念、做、打,唱講究“字正腔圓”;念,即唸白,要求嚴格,話語嚴謹,所謂“

千斤話白四兩唱”;做,就是功力,基本功,身段和表情;打,指表演動作裡的武打動作。程序性:程式在戲中既有規範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又是有規則的舞蹈藝術。虛擬性:它指用表演來比擬現實環境,以此來表達生活。

2、戲曲劇種

中國五大戲劇種類:京劇(國劇)、越劇(又稱第二國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中國戲曲劇種據統計有三百六十多種,在此不一一舉例。但每一種都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文化,一個傳統故事。

3、戲曲行當

行當史戲曲人物藝術化,規範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有著性格色彩鮮明的表演程式分類系統。各行各地都有一套技術格律,程式,行當程式畢竟是一種造型手段。經過長期的藝術磨鍊,一些形象性格相似及與之對應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逐漸積累形成了行當,最著名的是京劇的

生旦淨醜。,一種表現手法。演人物和演行當,這是兩個概念。在演戲這條路上,演人物才是對的,即使扮演前人,也要進行在創造,並根據自己的體會去充實他,讓觀眾覺得你就是這個人,讓人有共情能力,能讓人有興趣去看下去,讓人對劇情發展產生好奇,有看下去,看完的慾望。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蘇武牧羊臺照

三、戲曲的聽覺和視覺感受

1、音樂

戲曲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的體裁。主要用來表現劇情的遞進,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故事氛圍。它來源於民間樂器,舞蹈等多種音樂形式。中國戲曲音樂具有民間性和程式性的特點。本質屬於民間音樂。

唱腔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抒情性唱腔,第二種是敘事性唱腔,第三種戲劇性唱腔。每一種聽著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到了一個劇情橋段就要換一種唱腔,這很考驗演員功力。

唸白:戲劇中的人物的內心獨白,除了唱腔之外就是唸白。唱與念,是戲曲聲樂的兩大部分。

器樂:用不同樂器組合的管絃樂和打擊樂。主要用來烘托

劇情氛圍,和當時人物內心的獨白情緒。

革新與發展:隨著時代變化,戲曲音樂有這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發展戲曲音樂,二是如何表現新生活。現在的戲曲工作者,以及戲曲愛好者都在為戲曲的復興,讓戲曲能再次成為人們口中暢談的對象。

為了適應新時代,戲曲的唱腔已經成為一種流行音樂的唱法,會在一些歌曲中出現成為整首歌的點睛之筆,而且也成為了一種唱歌功力的象徵。他已經開始慢慢走進了我們當代人的視野,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已經能被大眾接受。

2、戲曲臉譜

戲曲臉譜的樣式大膽誇張,但這種誇張,又不是隨隨便便塗抹而成的,是有一定規律的。臉譜非常講究章法,將點線色形有組織的裝飾起來,由此產生了戲曲臉譜各式各樣的格式與規則,也就成了一定的程式。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各式臉譜

譜式分類:整臉,臉部的化妝顏色基本上是一個顏色,只在眉眼有點變化。三塊瓦臉,也稱三塊窩臉,最基本的譜式。花三塊瓦臉,就是在三塊瓦臉上多了幾種樣式,多了幾個顏色來表示這個人物。以上是臉譜的幾個分類,可以分得更細更多,但大部分都可以歸為一類。臉譜是戲曲的最大的特色,通過對臉譜的改變來變換一個角色的轉換。

雖說樣式差不多,但還是有一些不同。臉譜有很多種類,無論有多少種,都能歸結為一類,就是戲曲,他是戲曲的一個分支,但它代表了戲曲的格式和程式

四、總結

在看完這些後我們大概知道了中國戲曲的大致情況,現在的人都對戲曲有著種種誤解,戲曲不像其他舞臺,要做好這個這門藝術,演員需要深厚的藝術功底。在戲曲中,生旦淨末醜都有著特殊的化妝。在戲曲中大部分都是寫實的,但道具都是寫意的。大部分的道具都是木頭做的,不想我們看的大部分電視劇和電影都是寫實的。

在戲曲中,有很多場景無法用道具來表明,這就靠演員來演,這是測試演員功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戲曲中,舞臺是一個舞臺,但也不僅僅是一個舞臺,它是一個門檻,一個實現自己價值的平臺,所以每個戲曲工作者對舞臺是充滿敬仰的,充滿敬意的,也是充滿熱愛的,他們熱愛著自己所幹的事業,熱愛著戲曲。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戲曲雖不是主流,但他表示了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我們擁有著如此美麗的瑰寶,在這梨園的邊境,我們看著戲曲文化的內涵,心裡是否有一種心酸的感覺,現在有多少人在關注著我們的戲曲,又有誰真正的瞭解它呢?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