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硬核要求中醫參與,武漢確保所有患者服中藥,這是為何?


河南硬核要求中醫參與,武漢確保所有患者服中藥,這是為何?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廣大的醫務工作者為之奮鬥,在此次戰役中,中醫藥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診療方案要求加強中西醫結合。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中,中醫就對傳染病有了很明確的認識,並有了預防“瘟疫”的小金丹,《傷寒論》中更是提出了溫病的概念,還有了很多治療溫病的藥物,更為溫病學派的創立埋下了伏筆,打下了基礎,

中醫認為,“瘟疫”與“傷寒”“溫病”同是外感病,發病與人體正氣強弱有關,其病源稱之為“異氣”“病氣”“屍氣”。按照《寓意草》中記載,四時之中有異氣,人們感受了就會致病,但是剛開始都還不能稱之為瘟疫,等有病人喪生,感之而致病者,初不名為疫也,因病致死,這時病氣、屍氣、異氣三者混合,就成了瘟疫,一發不可收拾!《醫學心悟·論疫》中,更是將瘟疫分為天之疫和人之疫:“時疫之症,來路兩條……有在天者,有在人者”,指出瘟疫有其特殊病源和傳播途徑,認為瘟疫是由氣候環境因素、人體內在因素和戾氣、時行之氣共同作用的結果。

河南硬核要求中醫參與,武漢確保所有患者服中藥,這是為何?


中醫除了對瘟疫有如此正確的認識外,還在防治“瘟疫”方面也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乃是論述外感疾病的經典之作,在防治傷寒類疾病的傳播中功不可沒。到了明朝崇禎年間,瘟疫接連爆發,吳又可的《瘟疫論》中的專病專方,指出瘟疫均具有相同的症狀特點,“一病只有一藥之到病已,不煩君臣佐使品位加減之勞矣”,到了吳鞠通時,著成《溫病條辨》,確立了溫病學。

針對瘟疫爆發,中醫歷來重視“預防為主”的原則,主張未病先防。《治疫全書》:“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穢汙;毋憑死者屍棺,觸臭惡;毋食病家時菜;毋拾死者衣物”。早早提出了防疫隔離的要求。《金匱·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指出了病畜等傳染源不可食用,從而切斷了傳播途徑。《本草綱目》:“取初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蒸氣高溫滅菌初見雛形。

中醫治療瘟疫,認為很多瘟疫均具有其共同點,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其發病過程,就是是外邪侵犯人體由體表入裡,或由口鼻入內自上而下,由淺表深入內臟的病變過程。可分期而治,如《傷寒論》將“外感熱病”按六經辨證論治,《溫熱論》按“衛氣營血”辨證論治,《溫病條辨》按“三焦”辨證論治。不同證期均有其主因、主症、主方。

河南硬核要求中醫參與,武漢確保所有患者服中藥,這是為何?


在此次瘟疫中,仝小林為首的中醫專家,深入一線,瞭解病情,修改指導方案,各地的中醫藥機構結合當地氣候,給出了合適的中藥方劑,河南等地更是要求每個定點醫院至少有一名中醫醫師參與診療,2月3日,武漢要求確保所有患者服用中藥,並擬定了由生麻黃、生石膏等18味中藥組成的專治疑似病例的協定方。

希望中西醫精誠合作,一起努力,早日戰勝新冠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