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戰國君


孫策,孫權兄弟倆,大英雄也!,曹操莫能爭鋒!可惜三國演義,已經被多人篡改過了,借曹操的嘴,任意瞎說,早已面目全非!


靜裡水聲1


孫堅很了不起,他的兩個兒子孫策、孫權兄弟倆都非常有出息,都是雄才大略之輩。而一代梟雄曹操對這兩人的評價則大不相同。

在《三國演義》第21回中,曹操邀請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談起天下豪傑之士,其中就說到了孫策。劉備是怎麼評價孫策的呢?劉備認為“孫伯符乃英雄也”,因為他“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劉備挺有意思,他在談到各方英雄的時候,順序是淮南袁術、冀州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當時孫策雖然勇武,但他尚寄身於袁術之帳下。劉備將年輕的孫策與袁術、袁紹、劉表這些地方大諸侯相列,也算是慧眼識人。

曹操則認為,“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說孫策是憑藉著他老爸孫堅的威名,不能算英雄。那麼,曹操是蔑視孫策嗎?當然不可能,曹操在與劉備的討論中以各種藉口否定了劉備所有的提名,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引出最後那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驚嚇劉備,“一震之威,乃至於斯”,迫使劉備產生危機感,驚恐之下迅速逃離許昌,從後面曹操的種種行為來看,曹操是達到了效果。

在《三國演義》第29回中,建安四年,曹操再次評價孫策,與上次煮酒論英雄時就大不相同了。

因為這個時候孫策已經襲取廬江,擊敗劉勳,迫降華歆,聲威大振,麾下兵精糧足,儼然成為江東之霸。孫策派張紘到許昌上表,名為獻捷,實則示威。而曹操此時尚面對北方袁紹的巨大壓力,無暇南顧,得知孫策勢力強盛,感嘆道:“猘兒難與爭鋒也!”還把曹仁的女兒許配給了孫策的弟弟孫匡。一邊安撫求和,一邊去拒絕了孫策擔任大司馬的要求。曹操這是求和而不示弱,告訴孫策,這個地盤上還是我說了算。

在《三國演義》的第29回中,通過使者之口,再次體現了曹操對孫策的看法。

留在許昌的張紘派信使到江東來見孫策,孫策問詢起來,使者說:“曹操甚懼主公;其帳下謀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為什麼郭嘉不服呢?因為郭嘉認為孫策“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曹操是怕孫策嗎?當然不是,當時曹操與袁紹翻了臉,雙方已經開始調兵遣將,官渡之戰拉開了帷幕,曹操的主力部隊都調往北方與袁紹對峙,這種時候,就怕孫策從屁股後面來一下子,所以“深懼之”。而郭嘉早有預謀,知道一項驚天動地的刺殺行動正在展開,所以說孫策必死於“小人之手”。

在《三國演義》的第61回中,曹操兵進濡須口與孫權大軍對峙,曹操率眾策馬登上山坡,遙望敵情,看到江東船隊陣列嚴整,旗甲鮮明,調度有方。孫權親自掛帥,坐在大船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曹操揚鞭指嘆,說出那句著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這一方面是讚歎孫權的勇略和能力,不像劉表的兒子,蠢笨如豬:長子劉琦被劉備玩弄於股掌之間,幼子劉琮性懦軟弱,曹操大軍一到,束手而降。兩個兒子皆無能之輩,斷送了劉表的大好基業。

另一方面,曹操也是由感而發。因為就在出徵之前發生了一件大事:荀彧勸諫曹操勿受九錫,激怒了曹操,賜盒自盡。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曹操其實已成騎虎之勢,難以抽身了。都說是“功成身退,解甲歸田”,說的挺好,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權力一旦交出去,以漢獻帝和他那幫所謂的“忠臣”的德行,曹家能不被滅族?不僅是曹家、夏侯家,有多少為國征戰的將士們都要受害。

有些路一旦走上了,就再也無法回頭了。想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曹操的兒子們又有誰能撐起這份責任來呢?荀彧不想讓曹操將權力繼續傳遞給子孫,那曹操死後,他的家族和部下將面臨著何等恐怖的後果啊!

孫策年紀輕輕就被刺身亡,孫權是少年接位,權力的更替還算是平穩,經過打拼,孫權的勢力穩固,鼎立三分,能打造出這樣的局面,可見其超群的能力。所以曹操不但是感嘆孫權的才略膽識,也是對自己家族未來的期盼和擔憂。


饞嘴肥貓鏟史官


現在的問題是曹操對孫策的評價,沒用!當時就被郭嘉給否了。

曹操:猘兒,謂難與爭鋒。郭嘉: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壘相持,孫策暗中盤算襲擊許都,迎取漢獻帝,便秘密整頓軍隊、部署將領。曹操已無力東顧,嘆息說:“難以與他爭鋒了!”就打算對孫策實行安撫。於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小弟孫匡,又為兒子曹彰迎娶孫賁的女兒,用禮徵召孫策的弟弟孫權、孫翊,並令揚州刺史嚴象舉薦孫權為茂才。

曹操一直擔心自己如果全力和袁紹火併,無力防守許都,背後的孫策會趁機來偷襲自己。猶豫不決之間,郭嘉獻計說,孫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孫策被許貢的家人射中,五月五日身亡。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以舟師圍攻曹操水軍,俘獲三千餘人,曹軍溺亡數千人。在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後,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三國志•吳主傳》裴注引《吳歷》: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吳大皇帝孫權!)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公明淏


曹操對孫策的評價:

“猘兒難與爭鋒也。”這句話是在孫策平定了江東,擁有了江東之地後說的。當時,曹操準備招撫孫策,但孫策不聽招撫。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感嘆了上面那句話。這裡的“猘兒”,是小瘋狗的意思。曹操這話是說,孫策這隻小瘋狗,真是難以和他“爭鋒”啊。

曹操對孫權的評價是: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評價這句話,是在曹軍進攻濡須口,與孫權對峙的時候,看到孫權軍容整肅,感嘆而說的。

曹操對孫策孫權的評價,看起來都是讚揚。但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曹操並不欣賞孫策,而是更欣賞孫權。因為他說孫策是“小瘋狗”,而願意他的兒子向孫權學習。

曹操為什麼會是這樣一種情感取向呢?

咱們得從曹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曹操的理想是什麼?是掃六和,平天下。因此,他最欣賞的,同時也最忌憚的,就是能平定天下的人。曹操在劉備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對他很防範很忌憚,就是因為劉備是一個和他一樣,有大志向,而且可能平定天下的人。

在他眼中,孫策雖然打起來很厲害,但是僅僅是一員戰將,是一個項羽似的戰將,當不了君王。就算他把江東打下來了,但那是以力服眾,這並不是君王應該採用的方式。項羽最終沒有獲得天下,同樣的,可以預料,孫策也可能坐不穩江山。

這種看法,不僅曹操,郭嘉也是這樣看的。當時曹操和袁紹準備官渡大戰,大家都害怕孫策從後面偷襲。當時郭嘉就說:“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郭嘉預言孫策這樣的人會死於“匹夫”之手,最後果不其然。

就算孫策最後沒有被仇殺,對付這樣的人,只需要派得力戰將就能解決問題,並不值得重視。

而孫權就不一樣了。孫權是當君王的。當孫策去世,他當權後,結交豪傑,禮賢下士,察納雅言,勤政愛民。很快,他就消除了江東人民對孫家的仇恨,江東的人才都雲集到他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最終他能夠打贏赤壁大戰,就是勝在群策群力,眾志成城。

作為想統一天下的曹操來說,很顯然,孫權這樣的人,是他又欣賞又忌憚的。


老劉侃三國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不同時期對於江東的孫氏兄弟做過評價。在許昌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時,對於劉備提出的孫策乃英雄的看法,曹操做了駁斥,認為 :

“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而之前劉備認為孫策是英雄的論據,也是相當充分的:

“有 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劉備和曹操對於孫策的評價,迥然不同,那麼,究竟誰是正確的?毫無疑問,劉備更為有理有據。當時的孫策,青年喪父,寄居於袁紹帳下,後來憑藉著父親留下的舊將,打下了一片基業,並且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孫策的奮鬥史,說明他的成功,不僅僅是憑藉孫堅的名聲,更多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劉備說的沒有問題。而曹操的“藉父之名”之評價,毫無疑問抹殺了孫策自身的能力,有避重就輕之嫌。

那麼,曹操是真的看不出來孫策乃一代英雄嗎?當然不是。青梅煮酒論英雄,是曹操針對劉備策劃的一場鴻門宴,目的就是要試探劉備,看看這位皇叔究竟是不是一條“潛龍”,藉機瞭解一下劉備的底細。所以,曹操最終的目的,是對劉備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因此,無論劉備指認誰為英雄,曹操都會否認。

對於孫權,曹操的評價是: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很顯然,這是將孫權與劉表的兒子相比較而言,當然,劉表的兒子的確不如孫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實際上,曹操的這句評價,僅僅是基於表象:

領百餘 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 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

孫權的陣勢非常強大,軍容整齊,加上孫權本人長相比較莊重,於是曹操發出了這句感嘆。可以說,曹操這句評價,並不是對孫權能力的認可,而僅僅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且曹操將孫權與劉表的兒子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就說明問題了,他並不認為孫權真的是世所罕見的人才。

所以,曹操對於孫權與孫策的評價不同,僅僅是因為評價之時的情形和需要不同而已,並不能以此為依據來說明在曹操自己的評價體系中,孫策真的不如孫權。


庭州行者


曹操《三國演義》中對孫策的評價: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黃口孺子,非英雄也。”

孫策在大破黃祖、上表報功時,曹操讀了那篇氣勢磅礴的表文,才對孫策刮目相看,說:“獅兒難與爭鋒也!”這不是曹操開始時看人不準,而是英雄也需要有事蹟表現出來,才能被別人發現。

《三國演義》曹操對孫權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演義》很多都是作者要表達的觀點,並不能代表曹操的立場。


歷史一般般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聽說孫策已經平定江東六郡,不禁嘆息道:“猘兒難與爭鋒也!”接著把他的侄女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己的三子曹彰娶了孫賁的女兒。並命揚州刺史嚴象推薦孫權為茂才,以此來拉攏和牽制孫策的勢力。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與孫權在濡須相持了一個多月,始終無法攻破濡須口,他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頗為羨慕。不禁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語。

從以上可看出,曹操並沒有貶孫策贊孫權的意思,他對孫堅的這二個兒子都很佩服,對兩人的評價,更多的是表達了他心中的羨慕之意。


揚生解史


當年江東豪強林立,孫氏父子又沒有立錐之地,所以曹操以為他們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後來人家孫策平了江東,不要說曹操,誰看了也不敢小瞧人家


飛魚營


我還是覺得張松對曹操的評價,更實事求是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