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下多省市紓困中小企業的政策,你讀到了什麼?


字數2762,閱讀約需5分鐘


如其來的疫情也給企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乃至損失,尤其是抵禦風險能弱的中小企業。截止到2月5日,共有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江蘇13地政府紛紛出臺支持疫情下的中小企業相關政策。

這些重磅政策,主要包括減免中小企業房租、稅費、返還失業保險費、延遲繳納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為中小企業送來“及時雨”,幫助企業渡過此次疫情難關。


突如其來的疫情也給企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乃至損失,尤其是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截止到2月5日,共有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江蘇13地政府紛紛出臺支持疫情下的中小企業相關政策。

這些重磅政策,主要包括減免中小企業房租、稅費、返還失業保險費、延遲繳納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為中小企業送來“及時雨”,幫助企業渡過此次疫情難關。


財政補貼、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的“規定動作”

應對疫情是一場大考,從財政補貼、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等各個角度對比各地幫扶措施的含金量,各地政府的財力、效率、誠意,特別是治理水平指數一目瞭然。

蘇州、莆田先拔頭籌。江蘇省蘇州市和福建省莆田市2月2日出臺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在全國最早落地國有資產減租、小微企業貸款貼息等措施。尤其是蘇州市,最早提出“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中小企業,出臺政策早、誠意足、含金量高,現在看有示範作用。

  • 北京、蘇州、青島都提到加大信貸支持,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蘇州提出,資金困難企業貸款利率下浮10%以上;青島明確,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北京啟動線上續貸機制,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


“亮點” 窺見硬核的“治理水平”

功夫在詩外。筆者特別提出,從應對疫情窺見“治理水平指數”。縱觀各地的政策支持,不難發現江蘇鹽城、上海嘉定區和山東濱州治理水平的“亮點”。鹽城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的“20條”,細、實、全。其看出既有包括諸如蘇州等方面的“降低融資成本”“減免某些稅負”,更有著眼於重點企業和支持企業持續發展有力舉措。

鹽城“穩崗就業”的支持,是著力保證企業用工,在務工人員遇有新的就業環境,引導返鄉(留鄉)支持本土企業的具體措施。“培訓上崗”,更有通過技術等賦能,增加他們的崗位能力,引導其“人的縱向流動”的社會學認知,提升他們的崗位貢獻價值。

  • 上海市嘉定區新增1000個短期租房補貼專項額度,補貼標準為800元/人/月,補貼期限暫定三個月,用於補貼上述中小企業吸引留住核心團隊。上海市楊浦區、靜安區也制定出臺了進一步為企業減負、共抗疫情的政策。濱州市拿出3000萬設立中小企業應對疫情金融穩定基金,600萬市級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真金白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相當“硬核”。


“產業生態”呼之欲出

從此次疫情看,對行業、產業和產業生態有影響,財政補貼、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的“大呼隆”和短時間形式上的減免,或未能解決問題。濱州的3600萬“中小企業救助或振興基金值得讚賞。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從產業鏈或商業生態角度,設計產業或產業生態層次的支持解決方案,帶動產業或細分產業或細分行業更多的企業恢復經營。

鹽城“農副產品企業的支持”,筆者以為是鹽城著力接軌上海,裨益在已明確包括“上海菜藍子”的策略。種子遴選、滴灌技術、深耕培肥、品源追溯、厚植營銷、培育爆品、農產品增值鏈認知,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產業生態” 建設是當其時。接下來政府可彰顯區域內農產品品牌和地理標誌產品的價值主張,厚植產品質量安全的強勢背書,培育消費者的“消費心智”, 涵養人文品牌的新形象,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朱武祥教授等,近期對1435家中小企業,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及訴求進行了“問卷調查”,顯示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維持的時間、成本支付壓力、自身對策及對政府訴求等8個問題,驗證了政府近期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的應急政策的必要性和及時性。

“問卷調查”的前四位的行業分別是:高科技企業佔19.23%,零售服務業佔17.21%,餐飲住宿娛樂及文化旅遊佔16.93%,加工業佔14.70%;物流運輸批發貿易佔比7.11%、建築業佔7.04%。

筆者以為,產業或產業生態層次的支持解決方案,可重點對以上行業。

某地的“服務進萬企”,更是因企施策、精準幫扶。引導企業從“危機”中找“機遇”,著力企業的“價值增長”,提升品牌競爭力,尋求“新冠”後更精進的管理營銷方略。

筆者曾在《世界營銷理論,何以被中國改寫》一文中,寫到“雲大物移智”視域下,“生態圈層”的新生態。“生態圈層”使營銷活動不僅來源於橫向、縱向、斜向的“價值鏈”活動,更有與商業夥伴在互惠、信賴基礎上產生的共生、互生、再生“價值網”活動。

朱武祥教授等還提出了政策預案建議,包括:減免債務,增加重要節日假期天數,彌補疫情期間未實現的消費,拉動經濟恢復和持續增長。筆者認為,當下中國第三產業佔比已經高達53.9%,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57.8%,通過增加節日假期天數,提振消費尤為重要。

  • 筆者以為,短期疫情衝擊下經濟趨勢總量將下行,分化加劇。但疫情不改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大勢,在疫情下,新技術、新模式仍將長期是政策支持的明確對象,待疫情衝擊消解後,優質產業、優勢企業的恢復速度也會更加明顯。


數字賦能,政府啟迪企業的“自選動作”

正如春天的櫻花,冬天越是嚴寒,春天越是櫻花爛漫。企業也是一樣,要把“新冠”的逆境作為動力,實現企業更大的飛躍。很多企業是處於“原本想轉型、但又不太敢轉”的情況,那麼現在到了壯士斷腕的時候了。紓困企業,強化系統思維,政府的責任在肩。

“新冠”後,國家或將進一步著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強化“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韌性”。筆者更希望,政府應推動製造業的轉型和與“智慧+”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是提升效能,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產品的盈利邏輯所著力的企業“價值增長”發展。

“新冠”後,衡量政府對企業的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看其“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世界正處在一個工業革命的歷史拐點上,從基因測序到納米技術,從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計算,從人工智能到機器學習,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數字、物理和生物三大技術領域的互動和融合,正在引發全球經濟發生深刻的變革。可以說,始於21世紀初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

萬物互聯、萬物可視、萬物可融的數字經濟,推動了以數字文明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數據和連接,通過數據來反映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和多彩多姿的人類社會的本質,通過數據流把物質、生產、生活和網絡連接在一起。“

新冠”疫情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次倒逼:對早該倒閉的,逼你倒閉;對早該轉型的,逼你轉型;對曾對新興產業觀望猶豫的,逼你進入。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冠”後企業自救的轉型迫在眉睫,基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本出發點是“虛實融合”,我們看到,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數字化融合正在改變產業生態。製造業如此,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我們看到,這裡既有產業的各種流程、各產業間的鏈接方式將會被重新塑造,傳統的產業界限變得日益模糊。企業組織去中心化成為趨勢,傳統的“科層式組織”,將被顛覆為“液態柔性”,組織將從“流程型組織”向“生態型組織”轉型,而這將重塑企業的生產方式、價值創造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