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向小米学习如何对客户细分、定位

不同用户有着不同的需求,企业要想让不同的用户满意,必须对用户进行细分。用户细分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需求、年龄、职业以及爱好等属性进行逻辑分类,然后再提供相对应的产品或服务。

用户细分的目的是让企业更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消费群体以及用户的需求。企业在对用户进行细分定位之前,要先收集用户的大数据信息,并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在处理用户大数据信息方面,小米做得非常出色,其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小米论坛经过4年的努力,拥有注册用户数超过2000万,用户总共发帖量超过两亿条。这两亿条多数是用户的意见、建议,这让其它手机厂商很羡慕,因为这是用户的需求,谁掌握了需求,谁就更容易理解用户的意图。

在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雷军递交了《关于加快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建议》的提案。小米论坛的用户与传统媒体的用户是有区别的。例如,人民日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但是其传递信息是单向的,而小米论坛上的信息是双向的。对于用户所反馈的意见或建议,小米是如何做的呢?其方法如图1所示。


大数据下,向小米学习如何对客户细分、定位

图1.小米处理用户意见和建议的方法

第一,格式化提交用户建议。

当不同的用户提交信息时,小米论坛会引导用户将相同类别的意见集中在一起。当用户需要同一需求时,能直接表达“我也需要这个功能”。经过用户信息的不断反馈,小米论坛会自动将单一需求量特别大的帖子排在前面,由此生成于多数用户最需求的功能或建议。

第二,同一问题,单一回复。

小米论坛里的小按钮——“我也需要这个功能”,比无数场“焦点小组”的讨论收集的用户需求还直观、可信。通过这个按钮,小米将有相近表达的人汇聚在了一起。随后,小米对这一议题进行回复,而不用一一回复,这就是大数据的分类力量。

小米市值超过450亿美元,精准的大数据信息收集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对于这一点,小米创始人雷军间接地表述出大数据的重要性,下面是他对2016年的数据量预估:“小米云拥有的数据量会超过1000个P。1000个T就等于一个P,1000个P我再换算成需要多少服务器,需要多少机柜,需要多少IDC呢,还有带宽。1个P一年的存储成本,是300万人民币。用这个成本算1000 个P的话——30亿人民币,但这个数据其实还在爆炸。光1年的存储费用,它是个巨额的投资,小米准备这么干。”

对于这些数据,雷军还表示 “这个数据量现在就已经很恐怖了,大后年Big Data(大数据)要没价值的话,那我就破产了。”

第三,直面用户。

为了实现这一数据量及数据分析,小米让员工直接面对用户。小米更具革命性的做法是,要求工程师泡论坛、刷微博。对于这一做法,许多人在当时都反对,不过小米给了另一种解读。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这样说:“在小米不能这样干,如果你不理解,你就把它当成工作考核”。不过小米是没有KPI考核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员工浸泡在大数据里,泡在用户堆里。

小米员工在论坛里,用户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很少有企业可以这样与用户交流。如果用户的建议被采纳了,用户的参与感就体现了出来,这极大的鼓舞了论坛用户。对小米员工也同样如此,当员工与用户直接交流时,用户遇到了问题,员工就有一种使命促使员工去解决。但如果小米直接将收集到的大数据传到员工手里,员工会感觉这是交待的工作,必须去完成,而缺乏主动去解决的动力。

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细分定位的企业中,小米是进行用户细分定位的最好例子。下面介绍一下小米是如何进行用户细分定位的,其方法如图2所示。


大数据下,向小米学习如何对客户细分、定位

图2.用户细分的方法

1.通过用户年龄进行定位

小米手机的用户主要集中在18到35岁之间,其中大学生就占消费总体的六成左右,其次就是白领工作者。这些年轻化用户显著特征就是追求手机的功能、爱好科技。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2.通过用户行为进行定位

一般是爱好时尚的年轻人,注重手机的设计,对手机主要应用在网络浏览、社交聊天、电子书、再过来就是音乐和游戏应用。小米手机的时尚外观和手机的功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小米手机拥有800万像素+LED+自动对焦设计,并且上手容易操作简单,支持1080P高清视频拍摄。

3.通过用户消费能力进行定位

小米手机的潜在用户主要是追求手机性能的手机控,以及那些想买高端手机却苦于价钱的用户。小米手机的消费主力是消费水平并不太高的用户,但它们受过高等教育,分布情况大多数在一二线城市。如大学生群体,首先小米手机低价高性能的特点,适合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但是又追求性能齐全的智能手机,而小米手机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用户的需求,这就成了大学生成为小米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的原因。

当然,用户细分定位并不限于以上几种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细分定位方法,企业要想做好大数据营销,都要把用户细分定位做为营销工作的第一步。

(以上,摘自任昱衡编著《大数据营销 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