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承諾一張沒有簽名的白紙╰


我倒是知道幾個關於三國的冷知識,寫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劉備為什麼自稱中山靖王之後?

中山靖王,叫做劉勝,是漢景帝的兒子。漢景帝封他做中山王。靖是劉勝的諡號。

中山王的封國,就是中山國。


西漢中山國的位置,大致在石家莊東北,北京西南。轄區範圍,差不多在河北省無極縣以北,新樂市以東,保定市區以西,易縣以南。治所在盧奴縣(河北定州)。這個定州,位於保定和石家莊之間。距離保定不遠,只有56公里。


劉備是河北涿郡人,正經的保定人。

所以,劉備的老家,離中山靖王的老家很近很近。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才符合邏輯。也許劉備真是中山靖王之後,也許兩人還都喜歡吃驢肉火燒。

第二,劉備的軍隊曾經吃過人。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戲叫做劉安殺妻,說是劉備在小沛被呂布打敗,獨自逃命。逃到劉安家裡。劉安偷偷殺了老婆,給劉備吃。


這一段戲,其實有歷史原型。

《三國志》裴松之註記載,呂布偷襲徐州,劉備走投無路,沒有軍糧,手下人自相才殺,你吃我來我吃你。

英雄記曰: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

多麼殘酷啊。

同時,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強大的劉備突然向呂布求和。

劉備作為徐州主宰,原本與袁術對峙,身邊帶的人馬應該很多,至少有三五萬人。就算是徐州丟了,完全可以帶著人馬打回去。為什麼忽然就認慫了,反過來投靠了呂布。

就是因為沒有軍糧,遭遇了饑荒。人都餓死了,或者自相殘殺被自己人吃掉了!


上將噯福斯


(1)劉禪在位時間非常長。

中國有幾百個皇帝,在位時間超過20年的只有大概60個左右,而劉禪在位時間擠進前十名了。

劉禪在位長達41年,讓人驚奇的是蜀漢沒有皇室內鬥,總體來說政治局勢非常穩定,內部沒有流血權鬥,而且湧現出一大批忠貞之士,這和同時期的江東孫吳政權形成了完全相反的鮮明對比。

(2)曹丕上位之後,沒有對任何一個兄弟開刀。

中國曆朝歷代,皇權爭奪,同室操戈的不在少數,但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後,沒有對任何一個兄弟開刀,這是一個非常少見難得的情況。

在這一點上,曹丕做得很不錯。

(3)東吳立國最晚,滅亡最晚,西晉建立了,它還沒滅亡。

三國裡,曹操沒有做過皇帝,曹丕最先稱帝,次年劉備稱帝,而孫權在曹丕稱帝的九年之後才稱帝。

西晉在265年建立,東吳直到280年才滅亡,也就是說,東吳和西晉並存了15年。

(4)三國人物年齡最讓人驚奇。

如果把三國風雲人物也按照世代劃分的話,那麼:

40世代:劉表,賈詡。

50世代:曹操,孫堅,呂布,袁紹

60世代:劉備

70世代:郭嘉,諸葛瑾,魯肅,周瑜,楊修,孫策,馬超,呂蒙,司馬懿,龐統

80世代:漢獻帝,諸葛亮,孫權,陸遜,曹丕

新00世代:曹叡,劉禪

新10世代:司馬昭

原來,呂布不是帥小夥,而是和曹操同一個世代的;

三國風雲人物,明星集中在70世代和80世代;

郭嘉,周瑜,孫策,魯肅,馬超,司馬懿,龐統年齡差不多;

漢獻帝,諸葛亮同年出生;

諸葛亮比孫權只大一歲;

劉備比曹丕大了26歲,但是他倆的兒子,接班人只相差一歲。


師明禮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道有趣的題目,問題是:以下四個人中,誰不是三國時代的人?

A曹操 B諸葛亮 C劉備 D孫權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大家都會覺得出題人腦子有病吧。這道題根本選不出正確答案。然而實際情況是,答案選A。因此曹操的魏武帝是追封的,真正的魏蜀吳三國時代是由曹丕、孫權、劉備開創的。曹操應該說是東漢末年的人。

逗了一個小機靈,下面日航君和大家聊一下三國的冷知識。

一、燕人張翼德

我不得不說,燕人張翼德曾經給了幼小的我無數衝擊。

在我小時候,我曾經問過我爸爸,為啥張飛管自己叫“燕人”,難道他是“小燕子,穿花衣,每年春天來這裡?”我實在是想象不出來張飛跟燕子有什麼關係。後來長大一點,我看了《三國演義》,裡面形容張飛的長相是“豹頭環眼”,我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長相像燕子的,黑黑的,豹頭環眼。後來想通了,張飛是幽州涿郡人,屬於燕趙人氏,也就是戰國七雄時候燕國的地盤,因此張飛自稱“燕人”。這裡的“燕人”跟我們現在說的“山東人”、“河北人”差不多一個意思。

另外,張翼德是錯誤的!在《三國志》中明明白白寫著張飛字益德,益是更加的意思,德是德行的意思,這個字是希望張飛可以做一個品德高昂的人。至於說翼德怎麼來的呢?其實也能推斷一下,畢竟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有關係的,如趙雲字子龍,取得就是“雲從龍”的意思。張飛字翼德,取得就是“飛”和“翼”的關係。可能是後人望文生義,才有了這樣的誤解吧。

二、曹操應該怎麼讀?

我們讀曹老闆的名字的時候,往往都會讀曹操(cāo)。這個對嗎?

其實我們推斷一下,可能有問題。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古人起名字往往都是名和字是有關係的。曹操字孟德,孟德,自然是和德行有關,那麼操也應該是和德行有關。例如說節操、操守等。而操代表德行之時,往往是發四聲,也就是操(cào)。

什麼時候讀一聲呢?往往是做動詞是用作一聲,如操縱、操辦、操練等。

因此綜上來看,曹操應該讀作曹操(cào)。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一:魏國

曹操奪了關羽看上的女人(關羽看上了秦朗的母親),曹操憎惡朱靈,並讓于禁解除了他的兵權。許褚多次保護曹操脫險,連馬超都害怕他;有次回到家中坐立不安,於是回曹操營帳,發現有人想殺曹操;許褚和曹仁關係不好,兒子許儀被鍾會所殺。五子良將中,張郃的食邑最多為4300,其次徐晃為3100,張遼(張遼原本姓聶)為2600,于禁和樂進均為1200(順便一提,臧霸3500)。鄧艾是個結巴,原名也不叫鄧艾。

二:蜀國

鞭打督郵的是劉備,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計策,劉備因為私人恩怨而殺降(把神算子張裕殺了)。關羽好色;他的武器應該是類似於長矛的一種武器,而非大刀,他是三國唯一一個做到了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級的人(陣斬顏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人不是華佗。趙雲在三國志中的記載特別少,在所有有傳的人物中趙雲的傳的字數排在後面。馬超不仁不義,馬超死的比劉備早。黃忠在劉備伐吳前已經病逝(且無後)。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晚來得子。三國時期有兩個人叫馬忠(蜀國的有傳,吳國的沒有,吳國馬忠是潘璋的部下,捕捉到了關羽)。劉備對待糜竺等人都只是以較高的禮儀對待,但是沒有給他們實權。

三:吳國

孫權曾派人去過臺灣。江東名將的子孫後代大多都沒有什麼建樹,要麼犯事,要麼資質一般,還有當降將反過來攻打吳國的,唯獨陸遜的兒子陸抗表現突出,很有軍事才能,陸遜陸抗也是為數不多的入古今64名將的父子兵(僅兩對,另一對是周勃和周亞夫)。諸葛瑾的兒子雖然軍事才能突出,但卻導致了家族滅門(諸葛瑾以前說過諸葛恪可能使家族滅門,諸葛瑾曾經把一個兒子過繼給了諸葛亮,從而使自己的血脈傳了下來)。三國志中周瑜魯肅呂蒙三人是合傳,而陸遜卻是單獨一傳(準確的說是陸遜陸抗父子合傳,陸抗沒有單獨立傳,他的事蹟記錄在陸遜傳的後面)。虞翻特別喜歡嘲諷降將,嘲諷過於禁,糜芳,說話特別難聽,為此,孫權還責備過他。吳國的神算子比較多,有傳的就有三四個。

四:其他

董卓,年輕時熱情好客,喜歡交朋友。具有較強的軍事才能,體恤下屬,有次得了獎賞全分給了下屬。董卓兩次差點被殺,一次差點被孫堅所殺;一次鮑信勸袁紹進攻董卓,袁紹不聽。

呂布曾被李進(我也不知道李進是誰)打敗過。劉備諸葛亮怕張郃,張郃怕張飛,而張飛又敬畏劉備諸葛亮(有沒有石頭剪刀布的感覺,哈哈)。孟獲應該沒有被抓7次,諸葛亮征討孟獲也就四個月的時間。

最後一個,袁術是許多人的爸爸。哈哈哈

歡迎大家補充。


遨遊文史世界


三國時代人口銳減,從5000多萬減到1000多萬,人變少了,加上又搞門閥,所以大家的聯繫反而緊密了,比如人與人之間的親戚關係非常複雜,名人間的“近親現象”很普遍。

曹操得喊袁紹袁術為叔叔

袁紹比曹操大了10歲左右,袁術比曹操大概只大幾歲,單憑年齡論,似乎曹操還不至少喊袁紹和袁術為叔叔。

但是,袁家和曹家還是親家,曹操為拉攏袁紹的長子袁譚,讓自己的兒子曹整娶了袁譚的女兒,這樣以來,曹操的兒媳婦就是袁紹的孫女,曹操豈不比袁紹矮了一輩嗎?

曹操也得把何進叫叔叔

何進是漢末風雲人物,袁紹和曹操都曾是何進的部下,何進這個老領導有個兒子叫何鹹,就是大學者何晏的親生父親。

何進、何鹹都死得比較早,何鹹的妻子尹氏長得很漂亮,曹操就納尹氏為妾,何晏成了曹操的養子。

曹操的老婆是何進的媳婦,曹操這是要當何進“乾兒子”的節奏,雙方等於差了一輩人。

曹操還是孫堅的晚輩

曹操後來又去拉攏孫策,讓兒子曹彰娶了孫賁的女兒。曹操很注重這種政治婚姻,幸好他的兒子比較多,有25個,資源很豐富。

孫賁是孫羌的兒子,孫羌是孫堅的親哥哥,孫賁就是孫堅的親侄子,曹操的兒子娶的是孫堅的侄孫女,曹操於是又比孫堅晚了一輩。其實,曹操和孫堅的年齡是一樣的,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

這樣論起來,曹操跟孫權就是平輩,但後來曹操又說什麼“生子當如孫仲謀”,顯然是要佔孫權的便宜。

孫權是袁術的女婿

袁術死後,他的後事是從弟袁胤料理的,袁胤後來率領袁氏舊部以及袁術的妻子兒女奉袁術柩投奔了廬江郡太守劉勳。

孫策緊接著攻打劉勳,劉勳失敗,逃奔曹操,袁術的家眷於是被孫策所得,其中包括袁術的女兒。

再後來,孫權娶了袁術的女兒,這就是孫權的袁夫人,她為人很有德行,沒有生育,孫權屢次將諸姬所生的兒子交給她撫養。

諸葛亮在江東盡是親戚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來到江東,諸葛瑾有兩個外孫女,也就是諸葛亮的外侄孫女,她們都很出色,一個嫁給了陸遜的兒子陸抗,一個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和。

諸葛瑾的這兩個外孫女不姓諸葛,而姓張,因為她們的父親是張昭的兒子張承,張昭是諸葛瑾的親家。

這些都是“實在親戚”,所以當年諸葛亮到了江東,是張昭出面挽留的,張昭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孫權。

孫權娶了自己的侄女

孫權的眾多妻妾中有一位徐夫人,他的父親叫徐琨,徐琨的父親叫徐真。

吳家、徐家關係一直不錯,孫堅有個妹妹就嫁給了徐真,也就是說,徐夫人的爺爺是孫堅的妹夫,徐夫人與孫堅差了兩輩。如果這樣論,徐夫人的父親跟孫權是平輩,徐夫人是孫權的侄女輩。

徐夫人一開始嫁給了陸遜的族人陸尚,陸尚死後,孫權看上了她,非要娶過來,結果徐夫人又嫁給了孫權,孫權對這個“侄女”非常疼愛。

諸葛亮跟龐統是親戚

諸葛亮有個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這樣以來,龐統跟諸葛亮就有了親戚關係,兩個人平輩。

所以,龐統戰死在益州,諸葛亮當時還在荊州,聽到消息,諸葛亮“親為之拜”,親自到龐家弔唁,原因就是雙方有親戚關係。

兩對著名的“連襟”

連襟,就是兩個人分別娶了一對親姐妹,三國最著名的連襟是孫策和周瑜,他們娶的是江東的大美女大喬和小喬。

三國還有一對著名的連襟,那就是曹操跟夏侯淵,夏侯淵的妻子是曹操正妻丁夫人的親妹妹。

但是,曹操對這個命喪定軍山的妹夫最後的評價卻不怎麼高,稱他為“白地將軍”。

三國幾大豪門是一家

三國的幾大豪門,曹操、孫權、劉備、司馬懿、諸葛亮再加上袁紹,這幾大家子人都能聯上親戚關係。

上面說了袁紹、曹操、孫權、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劉備跟孫權關係更近,劉備娶了孫權的親妹妹。

與其同時,劉備的兒子劉禪娶的是張飛的女兒,即蜀漢後主張皇后,而張皇后的母親、張飛的夫人姓夏侯,是夏侯霸的從妹,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淵跟曹操是親戚。

夏侯淵有個孫女叫夏侯徽,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而夏侯徽的母親、司馬師的岳母還是曹真的妹妹。

通過夏侯氏一家,司馬氏跟曹氏、劉氏全都成了親戚。


南門太守


首先,張飛,字益德,不是翼德。益是鷁的通假字,是一種古人想象中的大鳥。

漢代的時候,大家比較熟悉鷁這種鳥,大家覺得它挺大,生活在水邊,所以經常用作船首像。《淮南子》中就有:龍舟鷁首,浮吹以娛。就是說,大船大龍舟,就用這種船首像,多威風。後來,這種船首像傳入日本,至今為日本人使用(下圖)。

所以三國時人聽到張飛的名與字,想到的是下面這樣的大鳥——當陽橋前,是不是還挺威風的~

到了明清的時候,很多人就不知道鷁這種大鳥了,他們開始覺得張飛字益德,好像不合理。比如毛宗崗本的三國演義,就把益德改成了翼德,這樣一來,大家心目中的張飛就是張翼德了(見《古人名字解詁》、《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圖片來自:http://enologue.seesaa.net/article/430655385.html)

然而,明清以來,真有一種水鳥以張飛命名,即江浙所說的“張飛鳥”。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有登場。就是下面左圖中的鳥,學名白鶺鴒。據說是黑白相間,比較像京劇臉譜中的張飛。再來就是這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跟張飛似的。

另外,白鶺鴒這種鳥在詩經中就登場了,所謂“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這是說,白鶺鴒常成對以或3-5只的小群活動,古人看到了,就想到了兄弟之間。這真是鳥中劉關張啊。

張飛泉下有知,一定會說:我是那種很厲害的鳥啊,不是這種小小鳥。另外,如果想要激怒張飛,大概可以罵他鳥人吧……


在野武將


《三國演義》就像一個巨大的湖泊,彙集了諸多水源,融會貫通奔流到海,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生活的點點滴滴。

草船借箭壓根不是諸葛亮乾的,純屬張冠李戴。

曾經擔任國家圖書館《文獻》雜誌主編的陳翔華,從1962年開始,他耗費25年的時間,完成了《諸葛亮形象史研究》。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繆越曾說陳翔華,積25年之功力寫成此三十萬言之專著。也許有人覺得這未免太笨了,但我願意以這種笨的治學精神推薦於有遠志的青年學人。

大家都《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計,實際上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是諸葛亮,諸葛亮一沒有借過箭,二沒有唱過空城計。那麼到底是誰借的箭呢?


他就是孫權,公元213年這已經是赤壁大戰後五年了,在濡須口戰役中,孫權乘坐輕舟並非草船去刺探軍情。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註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濡須為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在今安徽省巢縣境內)展開大戰,曹軍初戰失利,於是堅守不出。


一天,孫權乘輕舟帶一部分精兵衛隊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曹操見孫軍整肅威武,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下令弓弩齊發射擊敵船。很快,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聰明的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不一會兒,箭均船平,吳軍輕舟安然脫險,於是鼓樂齊鳴,安全返航,留下了草船借箭的歷史佳話。不過卻被老羅張冠李戴,搬到諸葛亮身上去了。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赤壁之戰中黃蓋壓根沒被打過,不過差點戰死。

這個故事也是老羅編出來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對黃老爺子頂禮膜拜,說的是蔣幹前來江東替曹操當說客,想把周瑜騙到曹氏集團。於是兩人就用了招苦肉計騙過蔣幹,並且誘使曹操上當,用詐降之計火燒曹營大敗曹軍,取得最終勝利。

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這句俗語,所以黃老將軍被後人時代銘記。可真實的赤壁之戰中,黃老將軍到底做了些什麼呢?

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這個火燒赤壁其實是黃蓋提出來的,面對七十萬大軍壓境,黃蓋審時度勢,向周瑜提出了這麼個計謀。他認為:“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黃蓋的正確主張得到了周瑜的全力支持。


為了麻痺曹操,黃蓋寫下詐降書給曹操,誘使曹操上當。其書曰:“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是其實計。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結果,曹操上當,兵敗赤壁,鎩羽而歸。

這就是整個赤壁之戰中最為重要的一節。那黃蓋差點戰死是怎麼回事呢?

《三國志·黃蓋傳》寫到:“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


就是黃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結果被對面的弓箭射到了,後來別人把他撈起來,也不知道他是誰,等他叫韓當的名字時,大家才反應過來這是黃公覆啊。

“漢壽亭侯”並不是漢代的壽亭侯,而是“漢壽”這個小地方的一個小侯爵。

“他有個二弟壽亭侯,青龍偃月神鬼皆愁,白馬坡前誅文丑,在古城曾斬過老蔡陽的頭”。這段詞是《甘露寺》中喬玄的經典唱段,演唱者是京劇演員馬連良。1930年,這張唱片剛一上市發行,就大獲戲迷們的好評。

可是很快有人向馬連良指出,第一句少了一個字,應該是“漢壽亭侯”。馬連良向專家請教後,立即要求唱片公司銷燬片模,並且要求回購所有暫未售出的唱片。有人非常惋惜,馬連良卻說,要是以訛傳訛,豈不是貽害後人。


“漢壽亭侯”並不是漢代的一個“壽亭侯”,他是指“漢壽”這麼一個地方,然後鄉下有亭,我們知道亭在古代是很小的行政單位,所以關羽的這個“漢壽亭侯”其實是個很小的侯爵。


三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就是參與了塑造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的這麼一種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也可以從三國當中找到一些原因。

那麼你還知道哪些三國的冷知識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啊。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三國的世界》


不住聊三國


1,袁術和袁紹並不是堂兄弟關係,其實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所以袁術快嗝屁的時候才要把玉璽送給袁紹,肥水不流外人田。

2,曹丕為什麼不待見曹洪,因為曹丕年輕的時候向曹洪借錢,曹洪竟然沒給借。

3,漢末十常侍實際上是12個人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

4,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三國演義說楊修裝逼,所以曹操殺了他,其實楊修是袁紹袁術的外甥,所以曹操才要殺他。

5,華佗開創了中國人取洋文名字的先河,華佗其實就是梵文的音譯。

6、華雄,其實叫葉雄。

7、三國全勤獎張合,從黃巾起義一直打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他才被幹掉。

8、諸葛亮是偉大的預言家,他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司馬炎篡位沒多久,西晉就被劉聰滅掉了,東晉又被劉裕滅掉了,石敬瑭建立的晉朝又被劉知遠取代了。

9、複雜的人物關係:諸葛尚的爺爺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姐夫是龐統的堂弟,龐山民。 奶奶是黃月英,奶奶的姨夫是劉表。奶奶的叔叔是蔡瑁。外公是劉禪,那外公的爸爸就是劉備了。外婆是張皇后。外婆的爸爸是張飛外婆的媽媽姓夏侯,可能是夏侯淵之女,夏侯霸之妹。 夏侯淵又是曹操的族弟。姨夫是關統,姨夫的爺爺是關羽。


瓦窯堡的碳


三國雖然因三國演義被大多求人所熟知,但還是有一些比較冷的知識的。

一、華佗不是死於為曹操開腦,而是欺君

曹操晚年因為頭痛,將華佗接到了身邊,時刻準備著給曹操施針。但華佗自負一代名醫,不願被人支配,同時他也更想為天下人看病,而不是曹操一人。於是藉口妻子生病,請假回家了。過了段時間,再請他回來,但他卻再次以妻子病了為由,不去給曹操看病。


曹操一開始沒說什麼,但後來華佗又多次以這個理由拒絕曹操,引的曹操懷疑。曹操派親信前往查看華佗妻子是否生病,結果發現華佗果然是騙人的。

曹操當時很生氣,加上過於頭痛加劇憤怒,失去理智,一怒之下就將其下了大獄。華佗在監獄對自己的欺君之罪供認不諱,於是受到了嚴刑拷打,最終老身子骨吃不消,最終斷氣了。

二、馬謖並不是從容就義,而是一波三折

馬謖在失街亭後,犯下大過錯,很多人認為他是自己知道罪孽深重,選擇自首,之後被諸葛亮含淚斬殺,以正法。


其實並不是這樣,馬謖兵敗後,並沒有自首,而是怕受軍法處置,選擇了逃跑。他逃到了大臣向朗這,向朗包庇了馬謖,沒有將他供出去。但過了不久,被諸葛亮查出來了,馬謖被抓,向朗也因包庇馬謖被免官。馬謖被抓後,也還是沒有立即就被問斬,而是被關押等到了時間再問斬,但沒到處斬時間,就在監獄中去世了!

三、程昱曾因夢被曹操改名

程昱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但可能大家並不知道他原本並不是叫這個名字,他原名是程立。



改名則是因為他的夢。程昱年少時經常夢到自己登上泰山兩手捧日,因為與荀彧交好,後來就將夢境告訴了好友荀彧。程昱投靠曹操後,荀彧就向曹操提起了這件事情。曹操大喜,認為自己就是程昱手中的太陽,程昱夢到捧日自然是指他將輔佐自己,將自己捧到太陽那般高度,那般耀眼。於是為了順應夢境,曹操讓程昱在原“立”字上加一個“日”字,“程立”於是改名為“程昱”。

四、三國諸侯爭霸是主旨,但蠻夷也不可小覷

三國的特色就是軍閥間相互討伐,但人們似乎沒注意到還有一種勢力,那就是蠻夷,三國裡每個國家都曾抽出過重兵去對付蠻夷。


曹魏派大將曹彰去平定過烏桓。蜀漢諸葛亮曾親自出兵平南蠻孟獲,後大將向寵也再次征討過復叛的蠻夷,更是死於與其的戰亂之中。東吳也曾派大將黃蓋平定山越。軍閥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也是伐胡而出名。

五、魏延不是降將,是劉備嫡系

《三國志》記載,魏延是以部曲隨劉備入川的,部曲是私人武裝的意思,證明魏延是劉備的親信、家將。並不是演義那般從長沙太守韓玄那投降過來的。


因為是心腹,劉備對魏延十分信任,甚至為了他摒棄張飛,讓他鎮守漢中,也不算奇怪了。


夏目歷史君


(1)周瑜比諸葛亮還要大;

在各版本的《三國演義》中,以及其他書畫作品中,諸葛亮總是一副長鬍須,端羽扇的老者形象;而周瑜則是一副英俊瀟灑、氣宇軒昂的青年將帥形象。以至於我們很多人都產生了諸葛亮要比周瑜大的錯覺。

而事實上,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而諸葛亮則是出生於公元181年。因此,周瑜其實是比諸葛亮整整大了6歲的。這就是為何周瑜會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的緣故。

(2)三國演義中,姓林的人物只有林恂一個;

林姓可算是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前20。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回顧《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我們就會發現,百家姓前20名的大姓之中,林姓人物的出鏡率是出奇的低。翻遍了整個《三國》就只找到一個林恂(孫峻家臣),而且還是一個反面人物......

(3)關羽是漢壽的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

其實,關羽的漢壽亭侯這個封號也是經常引起大家誤解的。過去我們不少人都直接認為,關二爺當年是被曹操封為大漢的壽亭侯,這聽起來感覺相當的威武霸氣。因此,關羽之後也是常以漢壽亭侯自居。然而,實際上人家曹操給關羽的爵位並沒有那麼高。

關羽的爵位應該是漢壽的亭侯,而不是漢的壽亭侯!亭侯是漢朝封爵中的一種,雖然都同樣是侯,但亭侯卻是漢代列侯中級別最低的一級。其意為食祿於鄉、亭的侯爵,故稱亭侯。不僅關羽有這個封爵,其實劉備早年也曾被封為宜城亭侯......

(4)關羽並沒有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決開河堤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一戰而威震華夏,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然而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羽決堤水攻的記載。而是因為于禁倒黴的遇到了持續多天暴雨的極端天氣,部隊最終受水災影響而損失慘重。因此,關羽此戰的勝利並非他運用了水攻,而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顧......

(5)赤壁之戰中,劉備勢力其實是打醬油的;

如今我們看《三國演義》,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擁有借東風、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一系列的典故,感覺好像劉關張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似的。

但實際上,劉備勢力在整個赤壁之戰中只是打醬油的,周瑜和他所指揮的幾萬東吳軍隊才是絕對的主力。其實,當時劉備手底下並沒有多少兵馬,也就只有幾千人而已。即便算上後來劉琦帶來的軍隊,也不過萬把人。

孫劉合兵時,有這樣一段描述:劉備曾問周瑜:“抵抗曹操實在是很明智的決定。但不知貴軍有多少戰士?”周瑜說道:“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太少了。”周瑜鎮定的說:“這就足夠了,將軍且看我擊敗曹軍。”於是,劉備就帶領關羽、張飛及兩千軍士跟在周瑜後面。

注意到了嗎,劉備的人馬不僅少,而且還是跟在周瑜的後面,而不是衝在前面。因此,劉備勢力在赤壁之戰中,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打醬油的。

(6)出魏蜀吳之外,其實還有一方勢力存在;

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之外,在遼東地區還有一股相對獨立的勢力存在,這就是公孫度家族的遼東政權。

公元190年,公孫度被任命為遼東太守。不久以後,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開啟了公孫氏對遼東地區的割據。此後,遼東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四的統治,直到公元238年,司馬懿領兵4萬討伐遼東,才最終消滅了割據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公孫氏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