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地区文化差异明显,还能统一使用筷子?

成泰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却离不开方与圆,表面寻求圆滑的处世之道,内心坚持原则,守住方寸之心的根本。


Zhangwindy


我们的国家,至禹王商纣时期,就以地域广阔,各有其本民族及区域的独立文化。至今都保留着各自的文化习俗。

而使用筷子一习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及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足见奠定了国人用筷子的基础。而我们国家使用筷子,也是世界上的母国,受其影响,至今还有很多国家延用,如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泰国,越南,蒙古国等。

对于国人为什么,虽有各自的独立文化,却能统一用筷子吃饭,我也无可释解!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古人相传的典故吧!

相传,姜子牙衷于直钓鱼,无挣钱之工作,所以家境穷困,他的老婆讨厌同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一天,姜子牙又是空手而归,老婆就让他吃有毒的烧肉,姜子牙也是饿了,便伸手去抓,窗外突然飞进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便把鸟赶走,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了他一口,姜子牙犯疑,难到这肉里有毒,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拿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慌然,这可能是只神鸟,便装赶鸟,一直追到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息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挟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忙折了两根丝竹回家。

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便用两根丝竹挟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冒出股股青烟,姜子牙装不知道有毒,便给老婆吃,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去。姜子牙明白了,这是神鸟送的神丝竹,从此每天都用两根丝竹吃饭,此后他老婆也不敢下毒了,而且四阾们也听得姜子牙的事后,也都纷纷校纺用两根丝竹吃饭。

现在看来,用筷子吃饭更卫生,我想,这便是虽有文化和习俗不同,却能统一用筷子吃饭的原因吧!

此论点只是各人释解,不代表国人历史文化及习俗由来的渊源!






2019时光记忆


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至少在殷商晚期就已经有了象箸的记载。象箸就是用象牙制成的筷子。

筷子是怎么发明的呢?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远古时期人们在石板上烤东西吃的时候,防止烫伤,就随手折断两根树枝。久而久之,人们就熟悉了使用筷子。

据说大禹奉命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吃住都在水患发生地,当兽肉烧开锅后,沸腾的汤水根本无法进食,于是就折断树枝夹而食之,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原型。

一双筷子包含了太多的智慧,比如古人携带筷子,用以点穴或者按摩。筷子还包含太极阴阳这一概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类似这样的智慧还有不少。标准的筷子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表达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筷子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意义非凡。由于使用筷子进食时,需要身体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这有助于保持手脑的协调性。如今除了中国使用筷子外,亚洲很多国家也使用筷子,比如朝鲜、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些都是在古代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


及时雨120015876


首先说中国虽然地域广阔,生活文化、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但是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是的“中华大文化圈”,包括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这些地方深受着中华大文化的影响。其中与筷子有关系的,恐怕就是中华的崇“礼”文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世界上大体上有三种进食的方式,手抓(印度等地)、筷子(东亚)、叉勺(欧洲)。古代先民从茹毛饮血到吃上有温度的熟食,用手抓就会有些进食不便,于是就开始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进食。中国饮食呈现熟食性质,菜肴都一般都要煮开、烧熟,几乎没有像西餐的蔬菜沙拉,或日本料理的生鱼片那样生吃的食物。

不仅如此,中国人饮水也惯于煮开,尤其是泡茶,而极少直接饮用生水。不仅如此,汉语里将“茹毛饮血”、“生吞活剥”都视为野蛮不文的行为,在儒家经典的《礼记》、《大戴礼记》中,均将“不火食”(生食)、“不粒食”(不食五谷)视为四方夷狄之俗。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更进步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生的食物带进肠道的微生物要多得多,更易致病。

在这个大文化范围内的人都传承了使用筷子的传统。

另外,筷子也称为“箸”,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田龙TLong


为什么中国地区文化差异明显,还能统一使用筷子?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作为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餐具,相比欧洲和北美使用刀叉匙,虽然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能挑,拨,夹,拌,使用方便。

今天的筷子已经不单作为一种就餐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一种文明气息。

知道世界上有几种进餐的方法吗?

一种手抓还有筷子,还有刀叉,除此以外别无其它,是因为只能用筷子,所以南北没什么区别,周边国家受中国影响使用筷子都是文化输出的结果,没有强力的影响人改变用餐习惯是很难的。毕竟我们不拘泥某种进食工具,中国的刀叉筷子出现的及早怎么吃饭都有,后来发现筷子是方便的。





蟹小鱼


中西方文化差异大,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西方人用刀叉,原因是:东西方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在进食时工具的使用方面有着不同发展轨迹;东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造成了西方习惯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又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继续对未来产生影响

餐桌上的文化,有很多,比如子曰: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是。这是我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中形成的。

和西方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比如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西方人用刀叉。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包括:

一、东西方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在进食时工具的使用方面有着不同发展轨迹

远古时代,人们都是用手拿着食物吃饭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用刀,用于切割狩猎来的、并加工成熟的动物。这时东西方再进食工具上没有差异,真正的差异,源自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二者开始分道扬镳。

二、东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造成了西方习惯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

西方,主要的饮食结构,偏向于肉食,这些东西的分割需要用到刀,这为刀在西方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后来演变为也使用叉;而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偏向于种植类,比如小麦、玉米,这些东西进食时,显然筷子更方便。

三、这又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继续对未来产生影响

现在东西方饮食文化业已成型,这一相对稳定的倾向,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也正以此为源泉,继续影响这未来的人类的发展。


石头521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在商代就出现了筷子。筷子在先秦时代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筷子的材质: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筷子的由来: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农耕文明,食物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这就决定了人们用筷子夹取食品。而筷子的制作又非常简单,使用方便,因而广为流行。

西欧国家以游牧文化为根基,以肉食为主,最初用手抓取,后来随着文明发展,出现金属,便采用金属制作刀叉来切割叉取食物。

筷子的使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用筷子进餐,摈弃了用手直接抓取食物的习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筷子的内涵:筷子看似简单,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双筷子为两根,合为一双,分则两根。夹取食品时,一动一静,静则的阴,动则为阳。筷子通常长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人有七情六欲,时时对人具有警示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筷子的使用,使人五指的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促进左脑的发育。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都是以农耕文明为根基,有着共同的血脉和共同的祖先,都是炎黄子孙。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习俗,但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许多少数民族虽然因居住地不同而有生活习俗的差异,但都有着共同的农耕文化源头,因而都使用筷子这一基本的进食工具。

不但如此,随着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国汉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对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都使用筷子来进食。





柏夫文艺


中国人用筷子是“中道”最好的体现

先看看我们是怎么用筷子,中指在两只筷子中间,中指、食指和拇指控制上面的筷子,无名指和拇指控制下面的筷子。中指放在中间,即使中国人“中道”最好的体现,中,表示不偏不倚。

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将菜夹起来。下面一根筷子通常是不动的,上面的一根筷子动,主动为阳,被动为阴,体现了中国一阴一阳的阴阳哲学。一双筷子,是两根,合二为一。

丰子恺在《吃瓜子》中说,有了一双筷,可抵刀锯叉瓢一切器具之用,爬罗剔抉,无所不精。这两根毛竹仿佛是身体上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长,或者一对取食的触手。用时好象变戏法者的一种演技,熟能生巧,巧极通神。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

在商纣王时期,即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筷子。

中国最早是用刀叉的,因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商周时期,食物逐渐开始精细化,五谷为主,肉菜为辅,羹成为主要的菜肴,羹中含有少量肉块和菜,刀叉已经不能满足挟菜的需求,筷子逐渐普及,逐渐取代了刀叉。

刘云、朱碇欧在所著《筷子》一书中认为,粒食、热食、饭碗,是造成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基本原因。试想,如果用勺子吃饭,然后再用勺子舀菜,粘在勺子上的饭容易弄。倒菜里;若是用筷子,则不会这样。

《周礼》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学习用筷子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用餐礼仪,学习做人的基础。


和咸文化


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持续达三千年。筷子古称为“箸”,或“筯”(zhù),又称为“䇲”(jiā),古书常将“匕箸”连用,即勺和筷子。

“箸”字见于楚怀王十一年(前318)联合燕、韩、赵、魏攻秦时的盟誓《诅楚文》刻石,亦见于战国竹简。《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解释,商王纣(前1075—前1036)以象牙为箸,必以玉为杯,盛远方珍奇之物而食之,如此挥霍无度则国危矣,故大臣箕子为之恐惧。这不是说箸始自商王纣,而是说此暴君以象牙为箸,生活奢侈。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此后,历代所出各种材质的箸不计其数,详见大连市中国箸文化陈列馆。

筷子的使用有很高科学含量,是智力的表现。因为必须用四个手指灵活而协调的动作才能将菜肴夹起直接送入口中,这就要手脑并用。手功能的训练又促进大脑的发育,人从小学会用筷子,并以其作各种游戏如搭桥、搭排楼或拼图案、文字,是培养智力发展的有效措施。手脑互动的训练有助于熟练从事各行业生产劳动、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

筷子是训练心灵手巧的工具。将短箸用作计数和计算工具,古称为“筹”或“算筹”,中国古代用于数学演算,名筹算。《汉书·律历志》规定算筹用长6寸(13.8厘米)的小竹箸制成。将其纵横排列,按十进位法可表现任何数字。据数学史家钱宝琮(1893—1974)研究,至迟在春秋(前770—前477)时已有筹算,至汉代进一步发展,除以此作加减乘除、分数、比例运算外,还能开平方、立方、解三元一次联立方程。由于中国用这种方式演算,所以代数学特别发达。1971年8月,陕西千阳县西汉墓出土骨制算筹,最大长13.8厘米,与文献所述基本一致,装于死者腰部佩戴的丝带内。

中国古代思想家还以箸作为抽象思维的工具,典型事例就是以长短箸表述最古老的典籍《周易》中的阴阳八卦思想,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以长箸(—)为阴爻、二短箸(--)为阳爻,是为两仪,将两爻按不同排列成为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卦。每卦各有不同含义。如以—、--以1和0代替,八卦就分别表示000(坤)、001(乾)……,即二进制记法。八卦在17世纪经法国在华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传入欧洲后,由德国学者莱布尼兹(Gotfried Wilhelm Laibniz,1641—1716)研究后建立二进制。众所周知,二进制是现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主要进位制。

箸还被古代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用来作形势分析、作出决策和排兵布阵的演示工具。“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一语即指此。《史记·留侯世家》载,秦末(前3世纪)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时刘邦正在吃饭,谋士张良入见,以为计不可行,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意指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形势。后世以“借筹”指代人策划。明人李盘(1590—1645在世)于崇祯三年(1630)所著兵书即名为《金汤借箸十二筹》。箸还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医药和工农业生产中,如以铁箸提取高温或有毒物质,或以竹箸用于养蚕等。

“筷子”一名见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1436—1494)著《菽园杂记》卷1,其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这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明人李豫亨于隆庆年间(1567—1572)成书的《推篷窹语》中写道,“亦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志其始也”。

因为筷子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和广泛社会功能,所以,即使中国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各地区也迅速地学会并使用筷子这一进食工具。


钱二两


我看很多在普及筷子历史的,原谅我笑了。文不对题,用老师的话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首先,我们肯定筷子出现的历史;其次,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民族交融史,从中原地区开始的文化扩散,伴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迁徙而传播,文化传播到各地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比如客家文化圈、闽南语文化圈、粤语文化圈等等;最后关键是——中国的“书同文”,统一的文字。

说白了:文化差异性是后来的事,而筷子的统一使用是在文化往外传播和产生差异之前,华夏民族(最起码在商代)聚居时就都使用开了。当然除了筷子,各地也有不同的吃饭辅助工具,也有用叉子的、匙子的。这就是文化传统的统一性和因地制宜的差异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