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字义上理解“德”与“得”的关系?

严师说字


德,甲骨文写成直行。

什么是直呢?目上一竖,即十目。

十全,观察事物,全面周到,才是直,

才能保证绝对正确。

故德,是正确行事的能力。

正确的标准是什么?是道。

道在甲骨文中,写成人行。人按自然五

行之路而行即是道,即人天合一。

怎么知道?《大学》讲得很清楚,致知。

致知在格物。无非就是努力学习,加强

对自然规律,人文规律的认知。

所以讲道德,不仅仅是人的品行,更重

要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得的甲骨文,写成持贝,意思是拥有了

随身的自我保护防御的能力,有了自保

的能力,所有的外物,若不能用来保全

自己的安全,为自我发展提供保障,都

不能谓之得,这是古人的得失观。

保全自身,发展自我,必然要有能力,要

有见地,即要德。故:

有德方能得,德得是一体两面,德是因,

得是德的果实之一。

由于学习是积德的最重要手段,故可以

讲,学习=得到。

学而时习之,不亦德乎?不亦得乎?


玫瑰家途


“德”与“得”听起来读音相同。“德”指的是道德,属于文化领域,道德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准则。“得”指的是获得,属于经济领域。文化影响经济。它们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高尚的话他/她获得的越多。我在饭店做短期工的时候我们老板娘人特别好,员工的家属去的话给倒奶茶,让我们的心里暖暖的,有的顾客进来不吃饭稍微休息的给倒碗热水,顾客感激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了。我一个姑姑年轻的时候邻居家的阿姨生孩子难产,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太好,交通工具不方便,没有办法马上送到医院,姑姑知道后照顾了半夜,直到医生来,后来姑姑遇到了急事,急需用钱,我们也帮了,还差一点,被帮助的阿姨听了以后直接给3000元了(其实用不了那么多),被帮助的阿姨说不会忘最难的时候的帮助。我们前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和同学捡到了手机,我们正想怎么找丢手机的人,手机主人的家人来电话了,我们就约地方见面了,问了以后给了人家了,家属要给感谢费,我们没有要。相反的话不但不能获得,还会失去。我们附近的人的姑姐捡到一个手机了,没有还给丢手机的人,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把捡到的手机丢了。有一次我和同学去网吧网上报名,交钱的时候单算各给了10块钱,我们要剩下的钱,一个小时4元,他们说剩下的钱我们下网后还给我们,说没有零钱了,后来到时间以后不给剩下的钱了,说到时间了,我们好好说根本不给,后来一次经过的时候那家网吧关门了,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做生意,根本做不长,日子久了没有顾客就生意做不下去了。任何行业都一样,我们跟别人打交道,我们用礼貌的话一般都能好办事,我们不礼貌的话别人就不理,不配合,事情就不好办了。社会发展离不开道德,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变得和谐。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话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文化发展能带动经济发展。有效统一两者的关系,让它们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HS1766833848


“德”与“得”,从造字之初来说,没什么关系。在含义上,也没什么联系。

说“有德才有所得”,过于牵强了。

甲骨文中,既有了“德”字,也有了“得”字。

先说“德”字。

“德”,见于“一期人八七六”、“一期乙三五三七”、“一期人五一反”等近十片甲骨卜辞。写如以下——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的“德”,“从彳”,很像眼睛的部分“即直字,象目视悬垂以取直之形;从彳有行义。故自字形观之,此字当会意循行察视之义,可隶定为徝。”

他说:“徝字《说文》所无,见于《玉篇》:‘徝,施也。’甲骨文徝字又应为德字之初文。”

徐先生这个释读,甲骨文研究学者们基本持赞同意见。

他还举了“司母辛鼎”的铭文作为旁证,证明金文的“德”字与甲骨卜辞写法完全相同。

他说,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中的“德”字,增加了一个“心”字,“即为《说文》德字篆文所本。”下图为毛公鼎金文“德” 字——

徐中舒先生释读了“京一二五五”、“林一、二七、一一”等甲骨卜辞,说,“德”在甲骨文中的第一个含义是“循行察视”;而“金四0九”甲骨卜辞中“德”是祭名,这是第二个含义。

他还说:“《说文》:‘德,升也。’为后起义。”

再看甲骨文中的“得”字。有两种写法——

甲骨 “一期粹二六二”、“一期菁五”、“一期铁二九、二”、“一期佚三一七”、“四期甲八0六”等的卜辞中,有上图第一种的“㝵”字。

徐中舒先生说:“《说文》:‘㝵,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手也。’甲骨文㝵、得一字,从贝不从见。”

甲骨“一期前八、一三、三”、“一期甲三0九五”、“一期京二二九五”、“一期佚三一七”、“三期人二一一三”等卜辞中,使用的是上图中的第二种“得”字。

徐先生说:“从又(手)持贝,以会有所得之意。或增彳,同。《说文》古文作㝵,不从彳,尚略存甲骨文之贝形,至小篆则伪为见矣。《说文》:‘得,行有所得也。从彳㝵声。㝵,古文省彳’。”

在卜辞中,“㝵”或者“得”,第一个含义都是“有所得也”;第二个含义,是人名。

徐中舒先生,已经把“德”与“得”的字形演变、含义和相互关系说得很清楚了。

第一,“德”,在甲骨文中写为“徝”,无“心”,司母辛鼎的金文可以为证;到了西周晚年的毛公鼎,才加上了“心”;隶定之后,变为了“德”。

第二,“德”,在甲骨卜辞中,一是循行察视;二是祭名。别无他意。至少还没发现。

第三,“得”在甲骨卜辞中,有两种写法——“㝵”和“得”。

第四,两种写法的含义一样,第一是“有所得”;第二是人名。亦别无他意。至少也未发现。

由此可知,追溯到甲骨文的时候,“德”与“得”,在造字的“构想”上和最初的本义上,两个字之间没什么联系。

可以再看看“德”与“得”二字,进入西周以后的用法及含义。

仍然先说“德”字。

前面说到了毛公鼎。此鼎,为周宣王姬静所制。他是周朝第十一代王,周厉王之子,生年不定,卒于前783年。

毛公鼎铭文中说:“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译成白话文是——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贡的放过,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

这里的“德”,已经与甲骨文有了很大不同,是“德行”的含义了。

在西周这个时期,“德”之主要含义,是天子的“德行”。

《书.皋陶谟》云——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书.洪范》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接着,因为“天子令德”,施惠于民,“德”引申出来了一个“施以恩惠”的含义。

《尚书.盘庚》云:“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诗.小雅》曰:“既饱以德”。

在接着,因为天子施惠于民,“感恩戴德”就成了“德”之又一引申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王德狄人。”《左传.成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疏》曰:“加于彼,彼荷其恩,故谓荷恩为德。”

当然,这个引申义比较晚了,于战国时期。

比此时稍早,“德”有了普遍的“道德”含义。

《易.乾.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

《诗.大雅》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周礼.地官》: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这种道德,是指士大夫和诸侯而言的。

老子也讲“德”。

《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的“德”,独树一帜,他讲,“德”之尊贵,在于其可以蓄“道”。

西周以后的“得”,大致含义如下》

第一,取得,获得。

《诗.周南.关雎》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

《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

《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第二,贪得。

《论语.季氏》:“戒之在得”。

第三,得意、满足。

这是秦汉时期才有的引申义了。

甲骨文的“德”字,进入西周后,不断有了新的含义。“得”,则相对简单,无非是正当的“所得”,不正当的“贪得”,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得意”。

但是,由此可知,“德”与“得”的含义上,并无联系,丝毫看不出“有德才有所得”的必然性。

古人,至少在先秦时期,人们讨论“德”的时候,基本是将其看作是“形而上”层面的,用孟子的话说,叫“我善养吾之浩然正气”。

不论道家和儒家,讲到“德”,都是非功利性的。

老子说,上德不德,大音希声。就是最高等级的“德”,是不显露出来的。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追求功劳和名分的,这是获得真正自由的最高境界。

孔子主张“克己”。

孟子也讲了六种道德境界。

应该承认,古人们对于“道德”的领悟和论述,还是蛮精到的。

至于王弼的《道德经注》,里面绝无把“德”和“取得”、“贪得”联系在一起的含义,如若不信,就请细品。


一老沈一


中国的哲学思想蕴含在汉字之中。因此,要准确理解“德”与“得”的字义,就要回到二字最开始的样子。

先来认识“得”。

甲骨文

金文

“得”字甲骨文与金文差别不大,左边是“彳”,代表行走、道路。右边是“贝”+“手”,代表手中拿着财货。因此“得”的本义是行有所得。

此处可以先提出并搁置疑问,“怎样的行为才可有所得?”

再来看“德”。

甲骨文

金文

“德”字甲骨文可拆为“彳”+眼睛,代表眼睛向前、大道直行的意思。到了金文时期,眼下有“心”,代表眼观心。如何行路?但凭直心。这颗心不是后天分别心,而是先天与道相应的心,通俗来说,就是坦荡无私、正直无曲的心,以这颗心行于世,是“德”。那么“德”便是顺天应理的行为。

现在再回过头来,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

怎样的行为才可有所得?

若将人类的行为以善恶的维度来区分,便可笼统划出善行及恶行。不可否认,单从获得财物的结果来说,两种行为都可以,但人类可以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得知恶行一定会招致恶果。那么法律规定之外,人又通过什么来判断应该怎样做可有所得?或者再退一步,没有法律的时候,是不是所有人都只能通过无休止为自己谋利的方式来获得财富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类历史的每一次战争都可以为最后一个问题作解答。无休止谋取自身利益的结果,在国家层面是战争,在个体层面是人际关系的破裂。最后的结果都是伤害。因此,人应当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财货,答案自然是恶的另一面——善。

恶出自私意旺盛,善则公平无私,这即是前面所说的“德”。

此处,引用《管子·心术篇》中所言“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就如同,天地有德,万物赖之为生。人有德,同样也会引得人心与财物相至。

图/网络


月山手卷


德是道德、品行,得是得失、拥有关于德与得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彳】遵从大道规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行不离道,遵道以德,知行合一,如影随形。

【十】天道、宇宙、量子、光粒运行呈“十”形周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原动力,精、微、象、物、数、理、术、变,日月运行、四时变化、阴阳五行,从此中来,见之谓见天道。

【皿/目】天道运行,其性自然,如来如往,若接若见,看您有没准备“器皿”、“天眼”,道在身边,从未走远,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知而实行不违,谓有德之人。

【一、心】一者,谓专精也,用心一也,专于一境也。谓之不偏、不散、不杂、独不变,道之用也。故君子执一而不失,人能一则心纯正,其气专精也;人贵取其一,至精、至专、至纯,大道成矣。万事万物只有得到混然一体的“一”时,才能获得自身本性,也就是获得德。识得天道、承接天道、践行天道,得“一”而用,“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始终存乎“一心”。 德:dé。

1.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3.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5.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6.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7.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8.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9.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10.心意。如:同心同德

11.福。

。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第一个叫“得”,我们平时读《心经》经常念“无智亦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会儿“得”,一会儿又“无得”,有人就会很纠结。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得”呢?我们看看窥基大师的解释:

言得者,包获、成就、不失之义,乃色心生起,未灭坏来,此不失之相也。“得”虽然是分位假立出来的,但它也是一个法,那就也有它的性和相。“得”有获、成就和不失三个意思。“获”是说一个东西,从不属于你到属于你的这个变化;“成就”是说使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情能够生起或者成立;“不失”就是色和心法生起来了,还没有灭、坏。“得”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只要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意思,就可以假名为“得”。得者,于三性法,假立获得,名之为得。三性指善、不善、无记,这三性所含摄的诸法是“得”能够安立的所依之处,在这些法的基础上,假名安立了“获得”这个概念,然后呢,把这个概念法叫做“得”。《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里的解释:

得者: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善、不善、无记法者:显依处。若增若减者:显自体。何以故?由有增故,说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减故,说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获得成就者:显假立。如是于余,随其所应建立当知。

《杂集论》也是用三性法来成立“得”,“善、不善、无记法者:显依处。”就是用善、不善、无记这些法作为所依处来假立“得”。“若增若减者:显自体”,诸法都是有体的,“得”的体是你看不见的,要靠增、减来显。这里举了“信”的例子,信是有上品、下品的,由增来成就是上品信,由减来成就下品信。“假立获得成就者:显假立”,是表示“得”这个概念是假立的。“如是于余,随其所应建立当知,”就是这样,对于其他的诸法,也是随着它的情况来假安立的,这个应该要知道。总之呢,通过经论里的解释和祖师大德的注疏,我们应该能够明白,所谓的“得”这个法,其实是根据心法啊、色法啊等等,这些法来假名安立的。前面我们说过,有的部派思想里面,把“得”也看做一个真实的法,但是唯识的观念里面是一直强调它是假安立的,这个要体会一下。


利德


德与得虽音同,而意义各有其解。

德的词组,最为常用的有,厚德载物,道德,德行,等。其所表达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对亲情关系和事物所表达出的一种行为。常说,你办的事太缺德,等。而得的常见词是,获得,取得,等。其所表达的是我们在某些事情中,或某些事物中的获得之意。所表达的是舍取之意。所以德与得两字虽有同音,其意却皆然不同。我们在日常的运用中,多注意些此类字意。以免用错!


2019时光记忆


德,可以理解为道德,德行。古人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是一切美好言行的总称,如宽厚,仁慈,感恩,博爱等等。

符合天道,人伦,良心的,皆是有德之人。得,舍得,能舍才有得,就是说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想得到就得付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冷杉yon


此`德'为心德品德品性,是内在的;此`得'是得到是收获获得,是外表的物质的形式的。`德'是前因,`得'是后果;德'若是麦粒(或豆粒),得'就是麦穗(或豆角)。得是`人身',德是`人味';得是`一碗汤面',`德'就是面味!事物的价值体现在本质本性味道上,而不是物量形式


荒原牧云


德(得)的初文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会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无歪心杂念为惪;后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为也要正直。德借“得”声表示心底正直、行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通过歪门邪道所获取的财富,非所得。不属于自己永远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败分子,贪污所得,最终都得被清算充公,一无所得。

得(德)是由“㝵”繁华而来。“㝵”是由旦和寸会意而成的字。旦指太阳初升,天明之时;“寸”表示手,这里指示用手取物。“㝵”的字义指“以天亮时取物”为参照,表示光明正大地获取财务,而不是趁夜色偷东西。后繁华为“得”表示获取财务,不仅要光明正大,还要行为正当,不从歪门邪道获取财务。借“德”声表示有德才有所得。得和德相互借声,体现“音同意近”之汉字规律。

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严师说字


从甲骨文来分析。

“德”,左边是马路一边,形义为在路口,右边为眼睛上方有器物而不偏倚,意即洞察一切、公正、正道。

“得”,左边马路一边,形义为在马路上;右边上部“日”不是日字,而是指器具,下部是一只手,上下合意为用手拿到物品。整个字的意思为:在马路上拿到了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