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吃完了中饭,躺回到床上,打开手机,习惯性的打开头条、知乎的消息推送,查看今天的疫情情况。

已经忘了今天是第几天没有踏出家门了。

5天,还是10天?从感觉上似乎感觉过了很久很久,但是又似乎昨天才刚过完年。

翻了翻各大主流媒体,发现大家的生活,好像都成了一个样子,被简单、粗暴的分成了两块:「关注疫情」和「无聊的熬日子」。

01.疫情爆发后,我无聊的日子

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习惯性的打开手机,查看一下疫情变化,希望疫情赶紧离去,顺便和朋友们、家人就此话题唠叨上一两句。

而在这件事情之外,放假的兴奋越来越淡,一切都开始变得无聊起来,无聊的吃饭,无聊的睡觉,无聊的玩手机。

至于时间的划分,也没有一点规律可言,可能今天多一点无聊用来睡觉,明天多一点无聊用来玩手机,后天又多一点无聊用来抱怨。

我,每天就那么“无聊”的在“玻璃大缸”里熬着日子。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回家之前本来计划,年后的假期,去图书馆读一些书,在头条写一些文章。

在我的想象之中,这本可以是一个很充实,很有意义的假期。

可是,事实却是,在疫情大爆发后,整日无所事实,图书馆闭馆,村子封村了,每天除了焦虑疫情,就是抱怨生活总是不按计划进行。

抱怨在家,只能蹭慢的无比的wifi,导致我写不出文章;图书馆闭馆,让我看不成书;疫情严重,让我无法安心的生活.....

对,似乎,一切都在阻碍着我,告诉我,这段时间,你就是要无聊,你就是除了焦虑都干不成......

但是真的如此吗?

02.本该结束的文章,我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篇文章的原来目的,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无聊生活,随意吐槽这些日子,把憋在心里的不舒坦释放出来。

本来写到上面这一小段,这篇文应该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当我写完最后这几行话的时候,我才发现,似乎,并不是生活选择了无聊,而是,我选择了无聊。

我严肃的问自己:

我写文章,真的需要很快的WiFi吗?似乎不是,一个WPS,加稍微不卡的网络能搜索素材,就足够了。

我看书,去不了图书馆就看不成了吗?似乎也不是,戴上耳机,把门一关,打开ipad,在家也是可以看的。

疫情严重,我真的没有办法出力吗?好像也并不是一点事都做不了,给家人科普,勤洗手,阻止家人出门、聚集,也是有意义的。

那么,为什么我还是感觉自己什么没做呢?为什么觉得日子很无聊?并为这种无聊感到焦虑呢?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以前一直抱怨,生活不给喘息的时间,现在被迫停下进行一次大喘息,却开始嫌弃喘息的时间太长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除了那些奋战在前线的“战士”,我们这些抱怨“朝九晚六”的人,能在年初就实现了梦想中,仅次于“经济自由”的“时间自由”,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给国家添乱,然后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

本该是一件“潜力”大于“限制”的事情,我却在“这大把的时间中”喘着喘着,开始焦虑不安,表现出自己对“忙碌”的向往。

03.抱怨或许只是一个借口

可是,我是真的是向往忙碌吗?现在看来未必如此。

我可能只是向往一种安心,一种可以抱怨的安心:在时间里忙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可以借此抱怨生活,来掩饰自己的拖延。

“我在工作,我很忙,你难道看不出来吗?”这百用不烂的借口,用于掩饰自己向往成长,却一直不行动。

可是,现在这个借口没了,不得不开始面对现实。那要怎么办?只能是寻找新的借口。

例如:wifi慢,图书馆关门,疫情严重等等....

看到网上也要好多有类似的留言。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诚然,这可能是一种在“难”面前,是在生活压力下的自我调侃,自我开导。

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点,有些人,是真的无聊了,找不到这种日子的意义,从而把注意力放在“不如意”,“向往忙碌”,并通过各种借口,去掩饰自己找不到意义的事实。

就如同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的状态一样。

最近在知乎,有这么一个问题上了热榜:“高校假期延长,学生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在这个问题下,有这么几个“不开心的”回答是这样的:

1.不开心,因为没有学校里的学习氛围。


2.不开心,因为要考研,现在不能去图书馆了。


3.不开心,因为在家里被父母嫌弃了。


4.不开心,因为家里没有桌子,不能学习。

如果回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绝对会恨不得把这些评论旁的“大拇指”给戳烂,以表自己无比赞同的心情。

可是现在,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做一些比“点赞”更有意义的事情。

并不是说我要大摇大摆的出门,戴上口罩,出门和病毒硬碰硬,其实,只要我们改变一下心态,就能改变“一切都很无聊,一切都不如意”的消极心态。

04.做不了太多事?那就找寻可做之事的意义

你以为我会告诉你,去读书,去写字,提升自我,做这些大家都说有意义的事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我说的有意义包括你打游戏,睡觉,甚至是吃饭。

因为,我说的不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而是找到可做之事的意义。

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那么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做意义?

让你感到动力、开心、有得到感,这些就是意义。

如果,你打了一天游戏,你还是觉得很无聊、还是很空虚,那么你觉得这是有意义的吗?

显然,不是。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打游戏,你觉得无聊,那就是没意义;你觉得开心,收获了精神享受或者技术提升,那么它就变得有意义。

拿游戏举例子,并不是鼓励你继续去打游戏,只是为了告诉你,意义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高大上,也没你想的那么难找。

同样,睡觉,好好睡,研究一下睡满,记录一下自己的睡眠,这样睡也可以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同样吃饭这件事,你可以在这个特殊时期,空闲时间,学做一些美食,好好的细嚼慢咽研究食物的味道,这样,吃饭是不是也变得有意义了呢?

一颗榴莲是好吃还是难吃,究竟是它自己决定?还是由吃的人决定?


那么同样,一段时间有没有意义,究竟是时间决定?还是由人决定?

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如果你仔细思考过了,那么我想,你的心里应该已经有了答案了。

05.用“我有”替换“我没有”去思考问题,终止抱怨

很多人,习惯性的抱怨眼前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苦真的值得他抱怨。而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眼下可以做什么。

现在宅在家,抱怨着无聊;工作忙的时候,希望有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他们的眼里,总是有各种困难阻止他们前进。

我想,如果没有眼前的“疫情”,这些人也依旧每天会抱怨个不停。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生活难道真的冷漠到不给我们一点机会吗?

眼下的生活,我们想做的事情全被限制了吗?

未必如此。

或许有人会要说,我想做的是旅游;是和朋友吃遍大江南北。

确实,你想的这些事,因为特殊时期的限制,目前是很难完成的。

可是,你再问问自己,你想做的事情只有这几件吗?

你抱怨自己没时间陪伴家人,那现在你做了吗?有陪家人好好聊天吗?


你抱怨自己没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那现在你做了吗?找个时间好好梳理了吗?


你抱怨自己没时间好好看书,那现在你做了吗?打开那本你要看的书了吗?


你抱怨自己没时间好好打游戏,那现在你做了吗?你去认真享受自己打游戏的快乐了吗?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学”,说自己快发霉的人,真的没事可做吗?

做一件事,我们如果每次都用“我没有XX,所以我做不了xx事情”去思考问题,自然问题很难得到解决,那么试着从“我有xx,我可以做xx事”思考处境,说不定就变得容易多了。

如果你没桌子看书,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有房间可以大声背诵。


如果你没wifi学习,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可以去看书提升自己。


如果你没安静的环境,你可以问问自己,戴上耳机是不是就可以解决。

在限制条件下,调动“已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去抱怨“没有的资源”,这一方式不仅用于眼前的生活,也适用于未来的日子。

不要总是抱怨,朋友,站起来,看看眼下有什么是你想做并可以做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