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名字的由来,快来看看吧

澳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珠江口西侧。澳门开埠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澳门原属广东“香山县”管辖,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香山县”为 “中山县”。“澳”指海边弯曲可以停泊船只的地方。据明《抚处濠镜澳夷疏》:“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由雍麦至漳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即澳门也。” 关于“澳门”之名,《澳门纪略》记载:“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凼仔、路环、大小横琴四岛),海水纵横成十字,或曰十字门……故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可能指东望洋山及西望洋山)相对如门云。”清光绪十三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强占。古时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处,多称为“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等。所以“澳门”名称的由来,很可能也是根据当地其它地方习惯命名而得。

澳门名字的由来,快来看看吧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早在鸦片战争以前,香港还未崛起的几百年前,澳门已经从个渔村发展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商港之一,成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英国侵占香港之后,澳门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才逐渐被香港夺去。

澳门地区由“澳门半岛”和“凼仔”与“路环”两个离岛组成,总面积15平方公里。多年来,由于不断填海造地,澳门的陆地面积逐渐扩大。

【澳门半岛】原是海岛,后因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冲积成一道南北方向的沙堤,使这个小岛成为与大陆一体相连的半岛。明代中叶以前,半岛的北部称“望厦”、“旺厦”;南部则称“蚝镜”,这是因为这一带的海水较浅,盛产蚝,许多地名都称“蚝”,而这个半岛的南部有南北两个海湾,“规圆如镜”,故称澳门为“蚝镜”。据清代的印光任与张汝霖著的《澳门纪略》载:“蚝(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蚝(濠)镜。”有些文人雅士觉得“蚝”字太俗,易“蚝”为“濠”,又称“濠镜”。半岛内分花地玛堂区、圣安尼堂区、大堂区、望德堂区、风顺堂区5区:

【花地玛堂区】位于半岛北部,面积最大(2.7平方公里,占半岛40.3%),人口最多(12.6万人,占半岛36.8%)。包括青洲、台山、马场、黑沙环、望厦、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均为填海所得,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填海拓地工程。

【圣安多尼堂区】又称“花王堂区”,在半岛西部,北接花地玛堂区,南连大堂区,东邻望德堂区,西临内港。面积1.1平方公里(占半岛16.4%),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接近10.9万人,占半岛31.7%)。包括沙岗、新桥、沙梨头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

【望德堂区】位于半岛中部偏东,被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和大堂区包围,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面积最小,只有0.6平方公里(仅占半岛9%),而且约有1/3面积为东望洋山所占。人口约3.26万。

【大堂区】主要位于半岛东南部,但有一狭长地带沿新马路和草堆街之间延伸至半岛西岸。面积仅次于花地玛堂区,达1.4平方公里(占半岛约21%)。人口则为各区中最少的,仅约2.9万人。大部分土地也为填海所得。是澳门地区的经济中心。

【风顺堂区】又称“圣老楞佐堂区”,位于半岛西南段,三面环水,北邻大堂区。面积只有0.9平方公里(占半岛13.4%),人口4.56万。本区是澳门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澳门的行政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