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专访图虫摄影师陈海舒(图虫ID:-孩子他叔-)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乍看之初,我们很有可能被陈海舒精明的布局给欺骗了。

翻开《德国阳台》,一页页白纸黑字写的分明是上个世纪巴登州新闻报道驻德美军的消息,彩图讲述的却是陈海舒和他的妻子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市的生活故事。再看仔细一点,图片与文字都能一一对应上,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好像是陈海舒虚构了自己在卡尔斯鲁厄的生存时空,仿佛他就活在过去、活在报纸记录的年代——1951年4月21日搬进了这栋美军宿舍,那个时候的美军宿舍还没有阳台,妻子把蓝色的油漆一点一点刷到墙上。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陈海舒和妻子在卡尔斯鲁厄市居住的公寓是二战后驻德美军在这个城市的军营基地。美军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东西德统一后又再次离开这座城市,而陈海舒在这里生活一年之后也离开了。美军和陈海舒,美国人和中国人,军人和学生,上个世纪和这个世纪,他们之间的关系本应该是陌生的、平行的,只是恰好异乡人的身份让他们之间的维恩图有了一块重叠,于是在所有看得见或是看不见的形态之中,他们之间居然产生了某种隐秘的连结。


*以下为图虫对陈海舒的访谈*

所有图片 陈海舒,受访 / 陈海舒,采写 / 云雀、一然


创作《德国阳台》的初衷是什么?

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和妻子领了结婚证以后搬到了新家,于是,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正好这个公寓的前身是一个美军基地,也是曾经美国士兵和他们的家属临时的家,所以就产生了创作这组作品的想法。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德国阳台》

《德国阳台》的创作“运用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北城区的日常生活图片与报纸巴登州新闻在历史上对卡尔斯鲁厄市驻徳美军的相关报道。它模糊了过去与现在、公共与私密的界限。”这一手法是一开始便想好了,还是在创作过程中慢慢调整确定的?

这个形式是逐渐确定下来的。在创作过程中,同时也是在这里生活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材料,包括文章、老照片、明信片、档案,还有一些现在的海报、广告等等。最后,决定精简成以旧报纸文章+摄影作品这样的形式来展现。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形式让两条时间线之间形成了更鲜明的对照。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从你之前的作品《致自己》、《三年:一位策展人的工作日历》到现在的《德国阳台》,你似乎倾向于从“时间”这一角度出发去完成一些创作。你如何看待“时间”这个元素?


陈海舒:我认为所有摄影师应该都是以时间为材料进行创造的吧。只是我做得可能更明显一些。一方面,摄影可以凝固当下的时间;但另一方面,摄影无法展现出一个过程,特别是当事件已经是过去式。这种矛盾让我寻找以摄影表现“过程”的方式。这里的“过程”可以是一个下午、一年,也可能是很长的一段历史。除了像《德国阳台》这样,以档案的形式来表现过去外,《致自己》和《三年》都是以行为艺术的形式来突破摄影的局限性。除了你提到的这三个直接和时间相关的作品,其实我的其他作品,比如《海西》和《Zona Rossa》等,也是以历史过程为主题的。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Zona Rossa》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海西》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致自己》

作为一名旅德艺术家,您的作品经常被打上很“欧洲”的标签,而你在图虫也发表过一组关于家乡福建的摄影书《海西》。你在欧洲的环境下与在国内环境下的创作状态有何不同?


陈海舒:现在,我对“欧洲”这样的标签已经不太在意了。我觉得在我的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影响我的东西有很多,这可能会和国内的创作者有所不同,但未必都是欧洲的。比如我的一位教授是以色列人,但他常年在美国生活,现在又定居在德国,你很难说他是什么背景,也很难说他给我的影响算不算“欧洲”。


《海西》算是我比较早开始创作的系列了,是在我留学德国的第三年开始的。在国内创作,特别是在家乡创作,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很多事物都是我非常熟悉而且怀念的,所以,在创作中,我会尽力避免滥情的怀乡套路,而是希望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故乡的历史。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海西》

你在图虫发表过好几组摄影书的创作,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它们吗?

陈海舒:我比较早发表的是《特步》、《海西》和《Zona Rossa》这三本摄影书。《特步》是我在晋江的特步鞋厂拍摄了他们的工作过程,包括午休和下班。它算是我第一次尝试做书,从装订方式、纸张选择到内容编排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因为照片内容相对单一,所以书中的照片基本按上班-午休-上班-下班这样的顺序排列,但是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特步的广告图片,并且是局部放大的,印在非常薄而且半透明的纸上。封面模仿了鞋盒的材质和鞋盒上标签的形式,用螺丝装订成书,比较突出工业感。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摄影书《特步:中国鞋厂》

《海西》是个关注我的家乡——福建,在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历史和文化风景的项目。书的设计上会复杂一些,除了照片里的地点背景很多之外,我还加入了很多历史图片或者与历史相关的资料。照片的编排是这本摄影书的难点,因为照片比较多,不同地点的历史背景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整个项目内部也互相呼应。最后,我还是以海、山这两个意象作为线索进行编辑,再穿插进相关的资料。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海西》

《Zona Rossa》是关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项目。这个项目应该不能算是纯摄影项目了,因为还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媒介。简单来说,维苏威火山地区由于曾经的无数次喷发和潜在的下一次喷发,形成了目前这种既吸引着无数游客,又充满混乱和危机的现状。书的设计思路是让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材料在书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种与当地现状类似的张力。书的外观像是一份文件,用A4大小的纸,并且用环形线圈装订。书页背景都是政府发布的应急预案原文扫描,在此之上再添加照片或者其他资料。最后几页是火山周围所谓“红色区域”(也是书名的意大利文翻译)的城镇地图,上面则用粗体字印出了当地居民在接受我采访时说的话。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摄影书《Zona Rossa》

你在图虫的这几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回忆吗?

陈海舒:印象最深的还是2016年第一次接受图虫的采访。那时候我在“摄影书房”栏目发布了几本自己做的摄影书,引来了杜扬的关注,她希望采访我。当时主要的采访人是公众号“淡影像”的负责人周光源,现在他已经是假杂志的编辑了。那是第一次有媒体要采访我,我非常紧张,好在采访形式只是微信群聊,让我有时间组织语言,要不然可能会语无伦次吧?两位采访者都很nice,我很快就不紧张了,采访可能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包括闲聊和相互吹捧),聊到了三本摄影书,还有我在德国的学习和创作。以前没有仔细梳理过创作和做书的过程,这次的采访也算是个自我疏理的过程吧。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选自《德国阳台》


《德国阳台》—— 陈海舒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住进昔日的美军德国宿舍,这位福建摄影师虚构时空回到上世纪

识别二维码,可进入摄影师主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