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何能在秦国崛起,并成为杀神?

资深人士说文史


白起的崛起之路: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被封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新城,开启了白起开挂似的军旅生涯。

左庶长: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四大庶长之一,四大庶长都是职爵一体的,即是官职又是爵位,唯独左庶长可以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都由王族大臣担任。

直到商鞅变法之后,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权。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被进封为左更,带兵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并在伊阙与韩、魏联军交战。斩敌联军共二十四万人,俘虏了联军将领,拿下五座城邑。

白起被秦昭王升为国尉后,又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

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被封大良造,率兵打败魏国军队并夺取大小城邑60多座。

秦昭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白起进攻垣城并成功拿下。

并在此后多年与赵国、楚国、韩国多国作战,并斩杀敌军数十万,最终白起攻占郢城,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白起处于秦国最强盛时期:

武安君白起的崛起虽说个人能力出众,但也离不开秦国背后国力的支持。白起所处的秦国是秦昭王时期,经过秦孝公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农业、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秦国国力强大,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基础,有钱有粮,才能是秦国军队发展强大。还是那句老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粮草(农业)、经济,打的就是国力,只有国力强大才能打得了胜仗。

如果秦国国力不强,白起再厉害也没用,正打着仗突然没粮草没钱没兵源,还怎么打,不是等着被杀就是等着饿死。

白起杀神称号的由来:

说到白起杀神称号的由来就要从白起杀敌人数说起,白起在被封左更的时候带兵攻打韩、魏联军就斩杀敌军24万人。

在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率兵进攻魏国,拔取华阳,斩杀敌军13万人,其中2万赵国士兵被白起沉到黄河里。

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斩杀敌军5万人。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交战大败赵括,赵国士兵40万人向武安君白起投降。白起最后用欺骗手法把赵国降兵40万人全部活埋了,此战前后共斩首擒杀赵兵45万人,使得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这些都是史书上对较大战役做了记载的数据,还有一些战役并未做数据记录,光记录的这些数据白起在战场上就斩杀的敌军就有80多万人,如果加上其他未记录数据的战役破百万可以说是轻轻松松的事。

总结:

白起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单位以万计,特别是白起坑杀活埋赵国40万士兵,可以说残暴到了极致,杀神称号当之无愧。


李子炎


【人物简介】<strong>
<strong>

本名:白起

别称:公孙起

所处时代:秦国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

白起为何能在秦国崛起?

说起白起的崛起,其实依赖于当时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年代。因为当时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每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建立军功,以军功授爵是秦朝的特色,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军事战争的胜利,而且还有利于稳定社会、避免阶级矛盾,给每一个人公平的机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为白起的崛起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白起逐渐崭露头角。

当时秦国魏冉主政,魏冉看中了白起的军事能力,就向秦昭襄王推荐了白起。因为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而且魏冉也是秦朝的重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魏冉做担保,秦昭襄王便任命白起为将军。

白起也是不负所望,在韩魏联军攻打秦国之际,凭借沉稳冷静的思考,最终灭韩魏联军24万人,因此在秦国名声大噪。

后来白起率领将士们一路夺城池、杀敌人、占领地,一路高歌猛进,展示着自己的军事能力。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白起这样战功赫赫的重臣对秦朝是有着重大作用的。

白起为何被称为“战神”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称为一代“战神”的基础。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30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军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


历史访客


白起,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白起熟读兵法,又善于用兵,白起统兵30余年,经过70余战,无一败绩!杀的人也比较多,整个战国时期总伤亡200万人,白起杀了的人几乎占了一半,被后人称为“杀神"。

那么白起是怎样在秦国崛起的呢?如何就成为了杀神呢?

话说秦国自从进行了商鞅变法,慢慢变得国富兵强,白起出生的年代,秦国已经很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向东进攻三晋的计划,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强将了,秦昭王野心勃勃,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据守崤函关,妄想阻止秦军东进,因为白起与秦相魏冉关系很好,所以魏冉推荐白起为统帅,去攻打韩魏联军,白起采用了避实击虚,围而歼之的作战方针,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伊阙之战,秦军大胜,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楚国。秦昭襄王写信给楚顷襄王,秦昭襄王扬言联合诸侯攻打楚国,楚倾襄王害怕,只得同秦国讲和,并娶秦女为妇,暂时屈服秦国。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国出现了一位善用软弱弓射雁的人,楚顷襄王感到惊奇,把他叫来询问,此人却是一位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王。楚顷襄王也有向秦报仇之志,于是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秦)国听说了这件事,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派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用上庸、汉水等地兵马一举攻取楚国五座城池,白起兵分三路,从背后袭击楚军,楚军大败,白起顺势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上党郡危在旦夕,上党郡郡守不愿意投降,想了一个办法,先把上党郡送给赵国,赵王必派兵来救,上党郡就没事了。果然,由于赵国插了一脚,秦国退兵了。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赵王接到消息,派大将廉颇率领20万大军去救上党郡,赵国大军才赶到长平,就传来上党郡已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廉颇料到秦军,肯定会顺势攻打赵国,他便在长平修筑堡垒,深挖壕沟,以逸待劳,迎战秦军。任凭秦军王龁怎样叫战,廉颇始终坚守不战,王龁无奈,若旷日持久,自己的粮草难以接济,只好向秦王报告,秦相范雎想了一个办法,派人散步流言说:“廉颇害怕秦军,不敢出战,眼下快撑不住了,秦国最怕的就是年轻有为的赵括将军了,他如果统兵的话,秦国必败!赵王本来就对廉颇这种只守不攻的做法感到不满,听到这些谣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派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实战经验!他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白起派了两只兵马袭击赵军后路,切段了军援和粮路,另外又派5000骑兵,直冲赵军大营,将40万大军切成两段,赵军陷入重重包围,赵括亲自领兵突围,被乱箭射死,主将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全部投降了白起,白起起初答应了,但又害怕这些人叛乱,所以将他们全部活埋,足足有40万,赵国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古战场

白起本来可以攻下临淄,灭掉赵国,可是这时候,赵国的平原君派人去游说秦相范雎,说:如果白起攻下临淄,必被封为三公,地位可就比你高了呀,以及秦国消耗了很多,种种原因,范雎便劝秦王,以秦军消耗太多为由, 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王答应了,命令白起退兵。白起无奈,秦王都下命令了,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退了兵。

次年九月,秦国先后派王陵、王龁攻打赵国,都以失败告终,原来平原君请求楚国,魏国派兵来救,击败了秦国的进攻,秦王想派白起进攻赵国,白起称病始终都不愿做统帅,因为此时的赵国不易攻打,此时若攻打赵国,必定会激起赵国的所有军民,况有援助,出兵无意义,但是秦王强迫他必须出征,白起只好启程,但又缓慢进军,秦王与范雎商量了,决定赐剑于白起,命他自刎,白起大叹一声,自己为何会走今天这一步?但又想起那坑死的40万赵军将士,心一横,一代“杀神"至此陨落


阿卿聊历史


白起——伟大的军事统帅、歼灭战大师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阿飛的历史


说起秦朝的历史,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被称为杀神的将领白起。可能不熟读历史的人对白起不是很了解,对这个称号也是一知半解。

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白起如何从无名小卒成为赫赫有名的秦国主将,杀神一称号也并未浪得虚名。秦昭王二十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急需人才,特别是能率军打仗的将领之才,同时彻底实行军功爵制度,这给了白起一个反转人生的机会。

战役中,白起充分展现出他过人的军事天赋,又善用人才,战略部署巧妙,经常以少胜多,很快便名震天下,得封号“武安君”,意为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此后,白起担任秦国主将,参加了数十场战役,攻破城池70余座,战功无数。

最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面对赵国大将廉颇的三道防线,白起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又出其不意的带领一支轻兵绕到赵军后背,奇袭赵军最后一道防线,加上正面战场诱敌深入,形成一个巨大的口袋型阵地,赵军多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投降。

因上党一事,白起担心赵国士兵反复无常,恐以后成为秦国的灾乱,使诈将赵军四十万大军全部坑杀,只留了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这一战,使白起一战封神。正所谓:“杀一人为罪,屠万人为雄”。

这句话在白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说白起晚年也为自己杀戮过多而罪孽深重,但白起确实是实打实的军事天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秦国霸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喜欢的小伙伴欢迎评论,转发,点赞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非常感谢!





马力斯


白起是战国时期与王翦、廉颇、李牧齐名的四大名将,白起为何在秦国崛起,并成为杀神呢?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何秦国能够成就白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遇到魏冉和秦宣太后两位伯乐,白起能被重用先是被魏冉发现军事才能,后被秦宣太后委以重任,否则白起是不会崛起的,因为秦军中猛将如云,有勇有谋,有资历的樗里疾其名声就远远高于当时的白起,如果不被重用,白起是无论如何也调不动千军万马的,更谈不上战场杀敌,建功立业了;白起果然不负众望,带领秦军消灭六国联军24万人,一战成名。

第二,战国大争之世,给白起发挥的舞台,都说时势造英雄,如果白起生活在和平时期,他也许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正是因为战争频繁的时代,给白起一个勇武之地,而白起生活的年代,正是秦国兼并六国,发动对外战争的高峰,秦宣太后时代,几乎把秦国统一战争前的重大战役都打完了,而白起就是主力。

第三,得益于秦国的强大,要发动大规模战争,必须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必须有强大的国力,而此时秦国正是国力的强盛时期;商鞅也想发动兼并战争,争霸战争,但奈何秦国国力不济,只能在大后方发展生产,韬光养晦,变法图强;而白起不一样,那是秦惠文王早已称王,早已将统一天下作为秦国的基本任务,有了强大的秦国作为支撑,白起才有百战百胜的实力。

此外,白起的胜利还得益于强大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战步兵就有相当大的优势,秦国经商鞅变法后,通过饲养,购买马匹,向戎狄学习骑射技术,使得秦国骑兵战斗力远高于中原诸国,只有后期的赵国才能与秦国有一拼。

白起是天上的军事家,能武力,能善谋,善于打大规模战争,他作战风格硬朗,常常以少胜多,若是用等量秦军对战诸国,那经常是白起的屠杀歼灭战,例如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攻破楚国都城歼灭楚军10万,华阳之战杀敌15万,长平之战更不用说了,世人皆知坑杀45万赵军。

白起在作战中勇往直前,常常置死地而后生,他对战场,特别是大规模战争的战场具有强大的宏观掌控力,白起不仅是将才,更是帅才;勇猛善战的白起,

生活在崇尚武力的秦国,这里武将的地位比文将高,又有因功授爵的法律支持,又耕战制度的维护,秦国更注重培养武将,而激励机制又吸引着白起,当天赋和努力叠加在一起,生又逢时,又有明君支持,综合因素造就了战神白起。

如果白起生活在秦国之外的其它国家,也许会默默无闻,如果在生活魏国则,没有明君支持,没有看中白起伯乐;如果生活在燕国,那固守传统的王道政治是不崇尚武力的;如果生活在楚国,其分治制度,楚军将帅绝对没有秦军将帅这么大的权力;如果生活在赵国,或许就是被赵括排挤的廉颇;总是,白起在生活在对的年代,对的国家,又遇到对的君主。


珂梦历史人文


白起的崛起和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一定关系。据《史记》记载:“昭王十三年,白起升为左庶长,随后白起帅军攻进韩国新城。”这是历史中记录白起的第一次战役,秦昭襄王十三年,左庶长职位在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中位居第十位,而且左庶长的权利并不低。公元前298年,第二次合纵攻秦开始,公元前296年结束,在此期间白起并不是左庶长。

白起崛起的第一步,当时他的伯乐是任秦相的魏冉,魏冉是在公元前295年,也就是第二次合纵攻秦结束之后,第一次出任秦国丞相,而之前的秦相是赵国人楼缓。正是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才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一战成名,当时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被其斩杀,同时魏将公孙喜也被其俘虏,从此白起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魏冉的推荐之下,白起在军中地位也步步高升,先是左庶长、伊阙之战后又被升为国尉、后来又升为大良造,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大军攻破楚国郢都后被封为武安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二次合纵攻秦,秦国失败,却不见白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要是因为当时白起在军中的级别不是很高,既没有声名鹊起也没有战功。而他的伯乐魏冉出任秦国丞相,所以不见白起的身影也很正常。

白起出生时,秦国正在崛起。秦昭王十二年,秦国为了雄霸天下,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战略,而当时秦国急需一批将才。秦昭王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他即位之后,将商鞅的变法进行的更彻底,特别是军功爵制,而白起正是因为军功爵制才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公元前286年,白起进攻赵国,攻取了光狼城。

在战国时期,白起指挥很多重要的战役。他击败楚军,攻入了郢都,楚国被迫迁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伊阙之战,白起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秦军东进的障碍彻底被清除。长平之战,白起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后来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六国闻之胆寒。


公元前


他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将军,战功赫赫,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其在战争中杀戮过重,在他亲自发动的战争中直接死亡的人数就不下一百万!他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将军,战功赫赫,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其在战争中杀戮过重,在他亲自发动的战争中直接死亡的人数就不下一百万!特别是长平之战中他坑杀四十万赵军,赵国全国青壮年几乎全部被屠杀尽!所以世人称其为屠夫。没错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屠夫白起!

公元前293年,白起作为秦军的主帅,率领秦军击溃了韩魏的联军。伊阙之战时,韩国为夺回新城和魏国一起,秦国对阵魏韩联军,秦国主帅白起对阵魏国公孙喜、韩国暴鸢。魏韩联军共二十万,白起所率的秦军不足魏韩一半,白起所领导的秦军似乎在一开始就不被看好。要知道在此之前,白起整整十年都在砍人头,获取敌人无数首级才升任到了“左庶长”的爵位,他是秦军最年轻最有潜力的一名将军,他是秦国权臣相国魏冉的心腹大将。

事实证明魏冉的眼光不错,白起在伊阙之战的表现十分令人满意,白起出战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利用韩魏两军,军合力不齐的情况,把秦国主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各个击溃联军的分队及后方之军,最后将韩魏主力包围在伊阙,由于联军连续失利,导致联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最后联军惨败,并活捉韩魏主将。经此一战,白起以少胜多,名震天下。

长平之战歼敌四十五万,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可以说白起一生征战沙场,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三十多万,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从十五岁开始,白起便随军打仗,被魏冉赏识培养后,更是广受重用。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当时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但是从未有过败绩,并且多数的时候还是以少胜多。最经典的战役便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战役,首先这是中国走下统一的关键,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大型、残酷、壮烈的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辉煌的战斗。

白起被称为“人屠”,他就像是个屠夫双手沾满了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成功是踏在无数人的尸骨上。白起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异类”,他的冷酷无情却也逐渐被人所遗忘,人们拨开历史的尘埃,看到的是岁月长河中最真实最富有人性的白起,即便他杀人无数,也仍旧是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战神。






富士康一哥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1]  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朝名将,和李牧,廉颇,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此时当政的是秦昭王,秦昭王是个颇有雄才大略的霸主,继位后,不仅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还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平民出身的白起顺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如果说起秦国的军队,一定有一个不能避开的名字,那就是白起。如果说,商鞅变法让秦国有了角逐天下的底蕴,那么白起便是让秦国有了可以蔑视列国的底气,白起是一位是真正让列国感到战栗的战争之神。战国时代,各国之间伐交频频。战争频发便导致了列国之间几乎都有血海深仇,但是,当白起出现的时候,列国竟然能够放下恩仇,合作起来一致对抗秦军,其凶悍程度可见一斑。

秦昭襄王十四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采用虚实结合,以弱胜强的战术,大败韩魏联军。这是白起的首战,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通过这场战役,六人民人纷纷知道了白起的大名,白起也因为有功被升为国尉。

白起是拥有显赫战功的战国名将,是百年难遇的兵家奇才,更是另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人屠”。之所以叫白起“人屠”,便是因为他杀敌无数。从伊阙之战开始,他相机的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歼灭楚国大军三十五万,并占领楚国的都城,使楚国元气大伤。

另外,在与赵将贾偃之战时杀死2万余人。长平之战更是歼敌四十五万,是历史上着名的战役。可以说白起一生征战沙场,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三十多万,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从十五岁开始,白起便随军打仗,被魏冉赏识培养后,更是广受重用。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当时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但是从未有过败绩,并且多数的时候还是以少胜多。最经典的战役便是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随后,白起又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白起生平征战沙场30余年,历经大大小小的战役60余场,为秦国攻占了城池70余座,为秦国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理说,白起为秦国作出了这么多的贡献,应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名将,但事实并非如此,白起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称赞,还被人们打上了残暴无情的标签,甚至很多人将白起为“杀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他创下了一项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前261年),白起率领的秦军和赵括率领的赵军在长平交战,此时已经是两军对峙的第三年,赵兵已经断粮46天,非常饥饿,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无奈之下,赵括重新集结部队,与秦军决战,但是此时的赵军怎么会是秦军的对手呢?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赵国降兵,白起与部下商议如何处置这些降兵,白起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一次坑杀这么多人,在世界战争史上绝对只有白起一个,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战役,首先这是中国走下统一的关键,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大型、残酷、壮烈的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辉煌的战斗。与此同时,长平之战也是白起人生最出名的一战。据《史记》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由此可见长平之战最后结局是,白起坑杀四十多万的赵国军队,即使是战俘,也都被白起坑杀。这也是白起被称为“人屠”之名重要原因。

翻开《史记·白起列传》,白起一生当中的一连串战绩和杀人数字触目惊心,根据《史记》中的记载统计,白起在其职业军事生涯中有据可查的杀人记录就多达九十万,如果算上那些《史记》可能忽略的小型战役,死在白起手中的各国士卒可能超过一百万,绰号人屠,一生杀人无数,梁启超说他杀了100万,资治通鉴说他杀了96万。

白起的行为让当时六国的人民都感到十分震惊,有人佩服白起的英雄气概,但更多的人都是觉得白起过于残忍。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九月,白起因为拒绝出兵被秦昭王赐死在杜邮,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说完就自杀了。


骑不走宝马


在秦国的统一大业中,然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白起。如果没有白起,赵国依旧是那个仅次于秦国的军事强国;如果没有白起,哪国统一天下还未可知。

因此,白起对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因为白起,在战场上歼灭了六国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才使得秦国成为各国闻风丧胆的存在。而白起更是被人称呼为“杀神”。

然而白起却仅仅只是个平民出身,这在战国时期想要出人头地是十分困难的。那么白起是如何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并慢慢地在秦国崛起,成为杀神的呢?

商鞅变法,施行军功爵制,使得白起有了崛起的途径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贱之分是十分严重的。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的存在,使得上流社会几乎完全被贵族占领。普通平民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在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山东六国也依旧无法摆脱这一观念,封君制所封之君基本上都是宗室殷勤,除了秦国。

秦国位处西陲,受到西周文化的影响甚小。再加上秦国历代君王皆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终于在秦孝公这一代迎来了变革。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深感传统的贵族体系对于国家的危害太大,便毅然地决定废除世卿世禄制,转而施行靠军功说话的军功爵制。

在商鞅的军功爵制中,爵位不再是世袭的,而是通过军功定爵位。只要你有能力,你就能获得高爵位。白起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脱颖而出的。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军功爵制,给了底层百姓一个获得爵位的机会,才能使得白起这种平民子弟引起君王的瞩目。

魏冉的赏识,使得白起顺风顺水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人就算再有才能,遇不到赏识的人也是白搭。这同样适用于白起。好在,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那就是穰侯魏冉。

魏冉,是秦昭襄王时期的第一号功臣。当初,秦武王举鼎而亡,是魏冉力排众议,才使得秦昭襄王登基。

再加上秦昭襄王年少即位,因此秦国的朝政都把持在以宣太后和魏冉为首的四贵上。白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魏冉重用的。白起出众的能力,再加上魏冉雄厚的背景,其出人头地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史记·穰侯列传》

伊阙之战,魏冉任用白起,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他们,斩首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

长平之战,白起杀死赵括,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给予了赵国严重的打击。

至此以后,白起之名传遍六国,成为人人惧怕的杀神白起。

结束语

白起的崛起得益于秦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和魏冉的全力栽培。如果白起是在除秦国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他想要崛起并成就杀神之名,恐怕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