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客名君按: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時候,我們非常仰賴研究病毒的科學家,這時候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地意識到,醫學領域的科學家就像對抗病毒的衛士,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護盾。病毒研究所領軍人物的實力和眼光,就是截斷傳染病毒的利劍,關係到億萬人的健康和生命。我們來看看一位曾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病毒學研究所所長、來自客家的病毒學家——曾毅院士。廣東梅縣東山中學的學長。這樣德才兼備、敢為人先、守護健康的院士級病毒所所長,請多現身,請多亮劍!


**************************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


曾毅院士,1929年3月8日生於廣東揭西五經富,客家人。因為受到醫學家族的影響,從小立志學醫。我國著名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曾毅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中國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從1984年起開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1987年分離到第一個中國的HIV-1毒株,並建立了HIV的快速診斷方法,他還發現一些中草藥有較高的抑制HIV複製的作用。曾毅1946年畢業於廣東梅縣東山中學,195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53年在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1956年調到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與病毒“作戰”的幾十年間,他冒著生命危險在一線戰“疫”,發現病毒、認識病毒、攻克病毒,用科研成果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曾毅1993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首位獲此稱號的中國人)、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年,在國際病毒研究學界享有盛譽的馬里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授予曾毅“公共衛生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位獲得該獎項。


- 1 -

來自“中國五經富”曾氏

東山中學1946屆校友


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於廣東省揭西縣五經富鎮,原名曾漢忠。因為曾毅這個名字有重名,所以很多人並不知曉這位享譽世界抗病毒領域、救人無數的科學家。五經富是揭西客家人文名鎮。據傳,元朝至正十六年(1358年)間,曾氏先祖曾啟溪(字弘基)從長樂縣(今梅州五華縣)河口村遷至此,設打鐵鋪5間,初得名“五間鋪”。後因崇文重教,儒學“五經”甚富,鄉人遂按照客家方言諧音,改“五間鋪”為“五經富”。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五經富曾氏祠堂——人稱“老寨肚”、“龍船肚”(圖源:公眾號《曾氏一家親》)


曾氏初創基於老寨肚旁邊的“十八坎頭”,經過元、明二代的休生養息,發跡於清初,始建“龍船肚”祠堂。據《五經富曾氏族譜》記載,曾氏文心公特地從梅州延請了鬆口籍名士、後來任“監察御史”的進士丘玖華教育子弟。丘玖華在曾家“雲嶺齋”任教三年,成績斐然,五經富從此文賢輩出,現代湧現了曾定石、曾廣、曾漢民、曾近義、曾毅、曾享能等傑出人物。晚清民國時期,此地因中西方文化交匯而世界聞名,無論歐洲還是南洋,寄件只要寫“Wukingfu, China”即可收達。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傳教士繪製的五經富地圖(圖源:《中國五經富》)


曾毅的父親經營油鹽鋪和織布廠,重視教育。曾毅5歲啟蒙,成績優異,深得父親嘉許。1943年1月,曾毅從五經富道濟中學堂(也是揭東客家人、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母校,後來改名為北山中學)初中畢業,考入廣東名校梅縣東山中學讀高中。每逢開學,曾毅就要從五經富步行三天到校。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和兄弟們(圖源:B站視頻《曾毅——以身許國,無問西東》)


接受過英國醫生培訓的舅舅就開辦了兩所醫院,是五經富有名的醫生。曾毅的父親常年患有胃潰瘍,曾毅有心學醫為他治病。高中畢業後,選擇學醫。1946年夏,17歲的曾毅從汕頭乘坐貨輪前往上海參加考試,但當他趕到時,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入學考試已經結束。他只能先考到復旦大學統計專業。


1946年6月底,解放戰爭正式打響,滬上一片混亂 。曾毅受揭西老鄉、地下黨員領導人鄒劍秋(後為復旦大學副校長)的影響,積極參與學生運動的曾毅,因此被特務盯上。1947年夏,一心從醫的曾毅,離開了統計專業,考取了上海醫學院,隨後加入地下黨組織楓林社。


曾毅在上海讀書期間,還把父親接過去進行治療,“那會兒我父親40多歲,在上海做了胃部手術後,一直到80多歲過世前,胃潰瘍都未復發,也就是說他的後半生都沒有胃潰瘍,這也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當初學醫的選擇。”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在90歲時回憶當年,熱淚盈眶(圖源:B站視頻《曾毅——以身許國,無問西東》)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曾毅被特務逮捕,國民黨特種鎮暴隊“飛行堡壘”準備在當晚將包括他在內的被捕地下黨全部槍決。次日解放軍到滬,飛行堡壘大隊警員聞訊起義,曾毅趁機逃脫,到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找老鄉幫忙,在醫院太平間躲藏數日後才得以返校。這段驚心動魄、死而後生的經歷,曾毅在耄耋之年時的一次採訪中提及,仍不禁熱淚縱橫,他一生都在感恩和回報新中國的救命之恩。


- 2 -


辦學選了最艱苦的地方

研究選了最危險的病毒


1952年大學畢業,響應國家培養基礎醫學人才的號召,曾毅選擇了病毒學,成為同班同學裡唯一一個選擇微生物領域的學生。在他看來,傷寒、霍亂、小兒麻痺這些疾病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而研究微生物可以找到這些病的解決辦法。畢業後他和同學李澤琳結婚,兩人從此成為互相支持的科學伉儷,風雨相伴63年(李澤琳後來成了我國著名的藥理學家,是青蒿素的藥理、作用機理、毒理的主要研究者)。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50年代的曾毅和李澤琳 ©曾毅


1953年,曾毅和李澤琳選擇了當時最艱苦的地方——海南島,以一所茅草結構的中級衛生學校為基礎,籌建海南醫專。然而不到3個月,一場12級的強颱風將校舍摧毀,華南黨委決定暫停辦學,曾毅、李澤琳和其他10位同事被分配到當時的華南醫學院(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前身)繼續教書。


曾毅被分到微生物教研室任助教,開始了鉤端螺旋體、恙蟲病立克次體等的研究工作,李澤琳則在藥理系。1955年,李澤琳被選拔到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進修,後被留在了北京。1956年,曾毅也調到了北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從事病毒研究,師從著名病毒學家黃禎祥院士(注:黃院士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是現代病毒學的奠基人。這一技術至今還廣泛應用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製、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病毒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高技術研究領域)。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黃禎祥教授


五十年代,曾毅開始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和腸道病毒。在1957年至1959年間,曾毅和同事們首次在國內各地進行脊髓灰質炎病毒型別的流行病學調查,對不同城市脊髓灰質炎病毒進行分離與鑑定,後來又參與顧方舟教授組關於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免疫工作,取得了成功(客名君注:1962年,顧方舟牽頭研製成功糖丸減毒活疫苗,即著名的“糖丸爺爺”。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全國推廣以來,“ 脊灰 ”的年平均發病率從1949年的4.06/10萬下降到1993年的0.046/10 萬,使無數兒童免於致殘。2000年10月,中國成為無脊灰國家)。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在兒子身上試驗疫苗的“糖丸爺爺”顧方舟


1959年,曾毅原本受國家委派準備去蘇聯學習腫瘤病毒學,他選擇了蘇聯最好的動物腫瘤病毒學家做自己的導師。後雖因中蘇交惡沒去成,不過他想要研究腫瘤病毒的方向保留了下來。


作為一位有臨床醫學背景、長期從事基礎研究的醫學基礎研究員,曾毅十分重視將科學研究與疾病防治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為做醫學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應是治病救人。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在實驗室©曾毅


早在1911年,勞斯(Peyton Rous)發現一種可導致雞腫瘤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Rous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結果發表於《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勞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病毒可能會導致腫瘤。55 年之後,勞斯因為這個理論獲得了1966年諾貝爾獎。不過,病毒致癌理論在曾毅決定選擇這個課題的1950年代,還處於備受爭議階段。


“這就明確說明病毒確實可以引起癌症,那其他癌症呢?太可怕了,每年幾百萬人得(癌症)。”病毒性癌症開始逐漸進入曾毅的視野。


1960年,曾毅選擇了對人類傷害最大、最致命的腫瘤病毒作為畢生的研究方向,是國內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他說,最危險的病毒,我做科學家,才更要去研究它,發現它,認識它,我的最終目的是要控制它!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源:B站視頻《曾毅——以身許國,無問西東》)


“我一直都在跟危險性頗高的病毒打交道,哪個危險我就做(研究)哪個。任何病毒工作我都不怕,這是我的職業。我能做的就是防護好,不被感染。”


曾毅與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和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合作者們首次發現我國的母雞感染一種淋巴白血病病毒的比例很高,檢測發現雞蛋裡病毒陽性率高達80%。他用減毒病毒免疫不同年齡的母雞,發現可以打破免疫耐受性。免疫後的母雞產下的雞蛋帶毒率大大下降。這個工作為後來建立不含淋巴白血病病毒的雞群,提供了有效的措施,而七年後國外才有同類作法。


- 3 -

“鼻咽癌曾”


首次證明鼻咽癌發病原因

首次開發鼻咽癌早診技術


世界上一提到鼻咽癌和EB病毒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中國EB病毒和鼻咽癌研究奠基人曾毅——國際上稱他“鼻咽癌曾”。香港大學微生物系主任吳文翰教授1986年曾寫道:稱曾毅教授為當今癌症與控制領域的領導人物之一,是毫無爭議的。他建立並使之完善的方法,提供了一項最有效、最可靠的早期診斷鼻咽癌的技術。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源:B站視頻《曾毅——以身許國,無問西東》)

鼻咽癌是發生於人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省區高發惡性腫瘤。東南亞的發病率最高,至少是其他地區的2倍,鼻癌居該地區男性常見癌症的第6位。全球發病率最高的3個國家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其中中國和馬來人群的發病率很高。


中國國鼻咽瘤發病和死亡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兩廣地區,鼻咽癌患者90%以上是30歲以上的青壯年,男性居多。全球每年鼻咽癌新發6.5萬病例,超4成發生在中國,其中廣東佔全國的6成!


鼻咽癌早期難以發現,晚期難以治療,病死率很高。以2014年數據來看,中國鼻咽新發病例為4.46萬例,死亡病例2.42萬例,死亡率為54.26%!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鼻咽癌患者尤為重要。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鼻咽癌晚期致死率高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又稱人類皰疹病毒IV型,1964年愛潑斯坦(M.A. Epstein)和巴爾(Y.M.Barr)等從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株中發現,後來以發現者命名,簡稱EB病毒。1966年美國學者歐德(L.J. Old)等應用免疫擴散試驗,首次發現EB病毒與鼻咽癌存在著血清學關係。隨後,又相繼有研究者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證實了EB病毒與鼻咽癌血清學的關係密切。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EB病毒,又稱“親吻病毒”,一種感染最廣泛的皰疹類病毒,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致癌病毒(由曾毅團隊首次證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接吻和嘴對嘴餵食等行為方式增加傳播機率。


1970年代初,國際上科學家們對EB病毒在鼻咽癌發生中所起的作用尚未明確。1973年,在“文革”中備受打擊的曾毅堅持研究,決定主攻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並將其作為闡明人類癌症的病毒病因的突破口。從1973年開始,曾毅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成立了EB病毒與鼻咽癌研究組。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在蒼梧鼻咽癌防治中心指導工作


1976年,曾毅實驗室在國際上建立了第一株鼻咽癌高分化癌細胞株 (CNE-1);1980年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低分化癌細胞株 (CNE-2)。1987年又從裸鼠的鼻咽移植癌建立了轉移鼻咽癌細胞株 (CNE-3)。曾毅實驗室證實了這些細胞株都有EB病毒DNA存在,找到了EB病毒誘發人鼻咽癌的直接證據,並建立了研究鼻咽癌病因多因素和作用機制的模型。


在此基礎上,曾毅實驗室建立了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免疫酶法,替代了昂貴的進口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的免疫熒光法。該方法通過檢測人血清中EB病毒殼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的IgA抗體(簡稱IgA/VCA),診斷效果與免疫熒光法相似,但成本低廉得多。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1986年EB病毒的發現者之一愛潑斯坦對曾毅他們建立和應用病毒血清學方法進行鼻咽癌早期診斷和前瞻性研究的評價為:這項顯著的新進展是應用病毒血清學方法進行普查診斷人類癌症的第一個例證。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1992年4月1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曾毅的研究成果


鼻咽癌發病情況應用曾毅研發的免疫酶法,可以在發病前18年~20年預測鼻咽癌發生的可能性,使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1977年,在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曾毅成立了廣西鼻咽癌防治研究協作組。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1977年曾毅(右四)和法國科學院院士紀·德泰(Guy de The,左四)一行考察廣西梧州鼻咽癌情況


他還攜手自治區人民醫院、蒼梧縣鼻咽癌防治所和梧州紅十字會醫院腫瘤研究所,在廣西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鼻咽癌防治研究現場,在蒼梧縣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鼻咽癌現場研究基地。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曾毅的醫療小分隊在農村進行鼻咽癌普查


曾毅實驗室、梧州市腫瘤研究所、蒼梧縣鼻咽癌防治所的科研人員以及自治區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一起組成醫療小分隊,翻山越嶺深入農村、礦場,挨家挨戶地開展血清學普查,發現了很多潛伏無症狀的病例。曾毅常常在採訪中提及一個農村婦女,其丈夫得了鼻咽癌去世,她拒絕接受檢查,甚至要跳河,後來經過曾毅他們耐心解釋,她才接受了檢查,果然是鼻咽癌早期,並得到及時治療。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1977年曾毅在蒼梧縣鼻咽癌防治研究所培訓當地醫務人員進行鼻咽癌血清學普查


他們在廣西、廣東,乃至全國大力開展了上百萬人的普查,併成功勸說南方很多醫院將此作為體檢的常規檢測,從而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自2013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已將血清學普查作為健康惠民工程,免費在自治區高危人群中篩查鼻咽癌早期患者。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廣西人感恩曾毅團隊排查和治療鼻咽癌的艱苦工作,繪彩畫紀念

(圖源:CCTV10《大家·病毒學家曾毅》紀錄片)


曾毅還發現,鼻咽癌高發區的一些中草藥、植物和食物帶有TPA等促癌物,人鼻咽部的厭氧桿菌能產生促癌物丁酸。曾毅在國際上首次應用EB病毒在促癌物和/或致癌物的協同作用下誘發出人鼻咽部上皮細胞癌變,是鼻咽癌研究的重大突破,證明了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病因。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團隊建立的鼻咽癌患者長期嚴格隨訪制度,保障患者長期健康

(圖源:CCTV10《大家·病毒學家曾毅》紀錄片)


曾毅研究組所建立起的一系列鼻咽癌早期診斷技術及其應用所取得的成就,海內外給出了高度評價。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源:CCTV10《大家·病毒學家曾毅》紀錄片)


西德慕尼黑大學Pettenkofer研究所分子腫瘤病毒研究室主任Wolf教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鼻咽癌細胞中有EB病毒DNA,他對曾毅的鼻咽癌研究工作這樣評價:


“我自1970年起,一直在從事EB病毒及其相關的鼻咽癌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密切地注視著該領域及有關方面的進展。現在確實取得了許多進展,但在一個關鍵問題上—— 一個在實際工作中亟待解決的測定EB病毒標記如病毒特異性抗體方面的工作卻長期欠缺。現在這一問題已被曾毅教授的研究小組近幾年的工作闡明瞭。”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這項工作得到了世界範圍的承認,並代表著不僅僅是EB病毒而且是整個腫瘤病毒領域面向病人的基礎研究的一項傑出成就。這一發現本身具有十分重大的實際意義,因為其可在發病5年前就檢查出特異性抗體。而且,查出的病人中,92%是早期鼻咽癌,而不經此血清學檢查的病人,僅有30%是早期的。這一點之所以極為重要,是因為早期鼻咽癌病人的治癒率可達70%~90%。該研究的設計及其最終結果的評價均是舉世無雙的。”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數據表明,中國鼻咽癌死亡率在1973-2005年呈現下降趨勢,但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曾毅的團隊仍在持續觀測和研究。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曾毅實驗室開始開展用DNA疫苗防治EB病毒相關的腫瘤研究工作。曾毅說,“對於鼻咽癌,局部治療是容易的,但很容易轉移。若晚期有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再想局部治療就很難了,這時疫苗就可以顯示出它的作用。”


曾毅一直期待著鼻咽癌疫苗的問世,能夠實現對鼻咽癌的預防,是他認為頗有價值的工作。目前,鼻咽癌疫苗的相關工作已經做完一期臨床試驗,二期即將啟動。如果二期、三期臨床試驗成功,鼻咽癌疫苗將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首創,在世界範圍內,這也將成為繼宮頸癌疫苗之後第二種能夠對癌症實現預防的疫苗。


- 5 -

第一個分離出艾滋病毒的中國人


艾滋病是一個兇險的對手,最開始就像縱慾者身上開出的猙獰的惡之花,傳染快,百分百致命。在人人談“艾”色變的時候,曾毅以醫學家的膽魄和擔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選擇了艾滋病毒作為研究方向。他是第一個分離出艾滋病毒病毒的中國人(1987年),第一個研究出了中國自主產權的早診試劑,併力促國家建立了艾滋病防控體系,防止這種惡之花在中國氾濫成災。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艾滋病最初是1981年在美國洛杉磯的五個青年人身上發現的。1981年6月5日,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道,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發現一例男性同性戀患者有一種罕見的肺炎(卡氏肺囊蟲肺炎)。


同時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發表的“病死率和發病率週報”(MMWR)第一次報道了一種“可能是細胞免疫功能紊亂”的疾病。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源:紀錄片《艾滋病起源之謎》)

1982年9月,這個被稱作“令人恐懼的醫學之謎”的病症,被美國CDC首次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


2010年中國傳染病流行情況調查顯示,艾滋病死亡人數佔法定傳染病死亡人數的近一半之多,位列五種傳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結核、梅毒、痢疾、淋病)死亡人數首位。艾滋病後來被稱為“世紀瘟疫”,成為人類心目中的死神,人人聞“艾”色變。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艾滋病起源之謎》)

1983年5月,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腫瘤病毒室主任呂克·蒙塔格尼博士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份報告稱,分離出一種新的人類逆轉錄病毒,這是導致艾滋病的病毒,即人體免疫缺損病毒(HIV)。呂克·蒙塔格尼因為發現艾滋病病毒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獎。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各國人員的往來不斷增加,曾毅得知美國報道的第一時間,就意識到這種嚴重的傳染病遲早會傳入中國,關鍵要加強防範,以免成災。他一方面注視著國外的發展動向,做積極的知識與技術儲備。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警惕艾滋病的傳入。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源:健康衛視《院士時間》)


自1983年3月蒙塔尼等宣佈成功分離到“淋巴腺病相關性病毒”後,曾毅就開始從法國、德國和日本引進相關的材料,克服國內的重重困難,不久後製備出了艾滋病病毒診斷試劑,建立了血清學檢測方法(免疫酶與熒光檢測法),在1984年開展了艾滋病的血清學檢測工作,收集不同地區正常人群的血清,涵蓋城市與農村,未曾發現陽性患者。


1985年,曾毅和浙江省人民醫院和浙江省衛生防疫站合作調查,通過實驗室的研究發現1982年美國一家醫藥公司所贈送給省人民醫院的第Ⅷ因子血漿製品,一共注射了19位血友病患者,注射時間從1983年到1985年。他們把這些病人都找到,一一進行血液檢測,結果發現該公司同一個批號製劑注射的4位血友病病人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他人的檢測結果都是陰性的,沒有被感染。


該結果表明艾滋病病毒1982年就隨被汙染的第Ⅷ因子血漿製品來到了中國,1983年就感染了中國公民,不過正式發現的時間比1985年6月在北京協和醫院發現的阿根廷患者稍微晚一點。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艾滋病毒侵入細胞的過程


1986年,一名美國艾滋病患者在雲南死亡,得到消息後,曾毅立即趕赴昆明,採來了血樣,並準備進行病毒分離工作,當時,艾滋病病毒的分離原本應在P3實驗室

(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進行,但由於當時並沒有這種實驗室,曾毅就在P2實驗室進行分離。


當時在這種條件下,其他人都不敢做這個分離實驗,曾毅就和妻子李澤琳一起合作,進行艾滋病病毒分離。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在作艾滋病性病防控的專題報告


1987年曾毅分離出我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確認了早期我國艾滋病病毒屬於B型。隨後,他又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診斷試劑,這使我國在早期就擁有了自己的診斷試劑,從此,我國艾滋病毒的相關研究也不再像過去,只能依賴於國外的數據和研究。為深入研究病毒的特性、製備診斷試劑和研製疫苗創造了條件。在1995年初,應用此法在國內一些省市的單採血漿獻血員中發現了艾滋病感染者。


曾毅等研製的快速蛋白印記診斷試劑,對短時間內及時瞭解單血漿汙染造成艾滋病傳播的範圍、掌握和控制艾滋病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在全國舉辦了多個培訓班,培養我國檢測艾滋病感染的隊伍。隨後又開展了艾滋病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並探索中醫藥治療艾滋病。


後來曾毅擔任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會長和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曾牽頭組織其他院士和國內專家撰寫“關於呈報‘關於迅速遏制艾滋病在我國蔓延的呼籲’的報告”、“關於全面加強艾滋病宣傳教育和行為干預的建議”等,為我國艾滋病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圖片來源於《艾滋病AIDS的發生原理與HIV病毒感染的過程》)

曾毅在當年的一次報告會上發出了這樣震聾發聵的聲音:"假如不迅速採取措施,中國將成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艾滋病的流行將成為國家災難。"全球每年大概四百萬到五百萬人被感染,因性感染死亡的大概是三百萬左右,大概2/3的感染者通過宣傳教育和干預可以控制,但還有1/3就很難控制了。


“中國科學院曾經三次上書給國務院,2000年,第一個建議是年中央和地方應該重視艾滋病的嚴重情況。2003年,第二個建議是中央政府把宣傳教育和干預作為主要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措施來抓。2006年我們又給國務院第三個報告,希望加強疫苗的研究。”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與國際友人


由於上游研發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研究創新不夠,隊伍間缺乏合作,疫苗研發上下游脫節等,我國艾滋病疫苗研究總體實力遠不如歐美,在中國試驗的疫苗均沒有自主知識產權。


為此,曾毅建議國家成立艾滋病疫苗發展戰略專項基金,大幅度增加經費投入。


因為在抗腫瘤病毒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曾毅贏得了許多國內外榮譽,包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等。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曾毅2006年獲英國Barry-Martin基金會艾滋病防治貢獻獎,2012年獲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公共衛生終身成就獎”,他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我的計劃是做出鼻咽癌疫苗,包括後續的免疫範圍等,也都在我的計劃之中。我今年91歲了,最近一年多來因為腎病一直在透析,希望身體能允許我完成自己的計劃。”他始終關心目前在開展的HIV疫苗以及EB病毒的治療性疫苗的研究進展,並不忘抽時間批改博士論文,閱讀世界醫學前沿資訊。


曾毅院士 | 這位病毒研究所所長是國民健康真衛士


他的願望始終是:希望為征服人類的病毒性疾病作出巨大貢獻!


付振濤, 郭曉雷, 張思維, et al. 2014年中國鼻咽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 中華腫瘤雜誌, 2018, 40(8):566-571.

黎潤紅, 王承志. 曾毅:中國EB病毒與鼻咽癌研究的先驅[J]. 今日科苑, 2018(12):67-75.

呂岫華, 劉偉, 郝冬梅, et al. 中藥多糖對EB病毒早期抗原激活的抑制作用[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0, 36(1):92-97.

新華網:曾毅 | 國內分離艾滋病病毒第一人 他鬥爭在一線


龍巖兩位客家小夥,為武漢“抗擊肺炎”捐款4個億!

黃錫璆[qiú] | 小湯山和火神山的總設計師,梅縣人,搶出中國戰“疫”速度!

伍連德 | 鼠疫鬥士,第一次僅用67天解決了噬命6萬多的東北大鼠疫

歷史上贛閩粵客家大本營是瘴癘之地,人們是怎樣認識和抵抗瘴癘和瘟疫的?


查找ID“hakkahall”關注公眾號

可按人名或關鍵詞查找瀏覽客名堂的

全部歷史文章

申請加入客名堂讀者交流圈

我們只有優秀的思想和文章

只為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人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