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和文天祥哪個更厲害?

成長新視點


祭《于謙,文天祥》

雙雄功績隔時空,青史皆留千古名。

于謙神力挽狂瀾,天祥雖敗猶光榮。

大明雖傷元氣在,南宋已是苦零丁。

中華英烈千千萬,豐碑榜上贊二公。


東方鉞


文天祥和于謙,雖然處於不同朝代,但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名臣,一個是南宋名臣,一個是大明名臣;他們都是愛國文人,在國家危亡時刻敢於挺身而出;他們都有氣節,敢於以身殉國,成為當時的“三傑”。然而,綜合評價他二人,于謙更為出色,畢竟他的英雄舉動守住了大明江山。

文天祥,字履善,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

元朝入侵,國難當頭,文天祥召募3萬義軍,轉戰贛粵,抗元救國。”他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兵敗被俘,他堅決不肯投降,就義前寫下了有名的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渝的決心。文天祥的救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于謙,字廷益,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大明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及第。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他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是一位忠烈的士大夫,于謙的精神如同他寫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于謙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氣節來激勵自己。感嘆曰:嗚呼文山,殉國亡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孤忠大節,萬古攸傳。

後來,于謙在為官途中,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也沒有攀權富貴來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變爆發後,于謙依然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政權於水火之中。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評價于謙與文天祥哪個更厲害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於謙與文天祥身上有哪些相似之處,首先第一點于謙與文天祥都是民族英雄,他們身上的民族氣節值得後世敬仰,首先說說文天祥之死。

文天祥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美男子,一般正史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是不在容貌上費什麼筆墨的,但是記錄文天祥的容貌用了十七個字,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文天祥是一個帥氣逼人的美男子,並且二十歲就高中狀元,可以說是集帥氣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美男子。

只可惜文天祥處在風雨飄搖的南宋末年時期,當時朝政宦官奸臣當道,文天祥一身正氣一腔熱血無處安放,仕途坎坷處處受到排擠打壓,即使後來做出了一點成績也架不住漢奸告密告發,所以文天祥這一生很是悽苦坎坷。

但是文天祥身上這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氣節深深打動了元成祖忽必烈,忽必烈囚禁了文天祥三年時間,數次勸降文天祥都失敗以後,最後文天祥在大都就義,文天祥那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威震華夏幾百年,成為無數文人義士標榜的榜樣,同樣文天祥也是于謙的偶像。

文天祥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只可惜憑藉一己之力無法拯救南宋於水火之中,但是文天祥盡力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文天祥也沒有屈服,這種精神不僅感染了華夏漢人同時也感染了一百多年以後的于謙。

于謙也是民族英雄,于謙年少的時候就尊崇文天祥,長大以後還把文天祥的畫像放在床頭時刻標榜自己,關於于謙之死說明了于謙是個能臣但卻不是權臣,其實“奪門之變”儘管事發突然但是憑藉于謙的政治敏感度于謙怎麼會不知道,于謙之所以沒有阻撓就說明於謙是個忠臣。

他不干預宮廷政變,不為自己謀私利,當明英宗復辟成功以後,石亨等人構陷於謙入獄的時候,于謙知道了並沒有為自己辯解而是坦然的接受了這個事實,于謙死了于謙是被冤死的,于謙本可以不死,但是于謙依舊死了,這說明一件事,那就是于謙為了民族大義而死,于謙的心裡只有國家沒有小我,這樣一個忠臣能臣死了是明朝的損失是明朝的不幸啊。

于謙曾挽狂瀾於既倒,拯救大明江山於水火之中,如果沒有于謙也許明朝真的會提前滅亡,那麼華夏當遭受一場被屠殺的浩劫,“土木堡之變”以後如果沒有于謙當機立斷立扶代宗上位,同時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也許明朝的歷史就要改寫了,于謙是功臣,有功於社稷啊。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這首詩很剛烈,同時寓意著于謙為人正直,每當遇見不平事于謙都是會說“自己這一腔熱血將來不知會灑向哪裡?”于謙的功勞以及影響力絲毫不遜於文天祥,文天祥是于謙的偶像,那麼于謙同樣是後世人的驕傲。


婉兮歷史


兩人都是民族英雄,一個憑一己之力避免了‘靖康之恥’的再現,一個寧死不降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于謙從小就很崇拜文天祥,文天祥的畫像幾乎伴隨了他幾十年。如果要比誰厲害,看功績似乎于謙要強,因為于謙成功了,文天祥沒有成功。但是兩人所處的環境以及所對的事件是完全不一樣的。

于謙北京保衛戰是集全國之力在抵禦也先,雖然北京主力兵團二十多萬人全軍覆滅,北京預備不到十萬人還是老弱病殘居多,但是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兵力,到交戰之時,河南,山東等附近兵馬已經趕到,大概有22萬人。而也先攻打北京的兵力在7萬人左右。于謙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決反對南遷,並且制定了非常正確的策略,在最短的時間呢穩定了民心並且籌集到了足夠多的兵馬和糧食。主要是他的後面有個還不錯的朱祁鈺可以支持他。如果沒有于謙的極力反對南遷,也許明朝真的就要分為北明和南明,重蹈宋朝悲劇了。

文天祥時代已是南宋末年,他面對的又是忽必烈,巔峰時期的蒙古軍。最困難時刻只能自己散家產召集兵馬,沒有強力支援即使強如岳飛也只能功敗垂成。忽必烈的決心是一統中國,而也先想得只是去北京搶點東西,勒索幾萬兩黃金,不可同日而語。

文天祥為後世所尊敬的是寧死不詳(忽必烈許於宰相之位),留下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概。。而於謙則是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社稷為重 君為輕’的清官形象。兩人都在民族抗爭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要是對比誰厲害,那就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了。


景陽之康


于謙和文天祥都是賢臣,能臣,可惜他們都生不逢時。于謙雖然力挽狂瀾,擊敗了瓦刺,立了新君,但後來,明英宗復辟,于謙有功被殺,可悲可嘆!文天祥本是一介書生,卻能在南宋危難時刻,率兵抗敵,可惜獨木難支,最終被蒙古軍隊所俘虜,但他堅決不做賣囯求榮之人,以身殉囯,氣節感人。


幽蘭自飄香


于謙和文天祥雖不是同朝代之人,但都是各自朝代的忠臣,名族英雄!

于謙為明朝名臣,生於明洪武三十二年(1398年),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登進士第.大明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兵敗被瓦剌俘獲.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並且力排眾議,堅請固守,組織北京城保衛戰,最終保住大明朝,使大明國祚延長一百多年.

不過忠臣于謙的結果不太好.由於于謙的堅守,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人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其實,這是明英宗想處死於謙的藉口罷了),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為其昭雪.

文天祥為南宋名臣,生於公元1236年,於1256年(宋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織萬人義軍,北上守衛京城.第二年升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廷談判,被扣留.在押解鎮江途中逃出,走海路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立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獲.元朝張弘範叫他寫信給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寫《過零丁洋》以明志.1279年被送往元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途中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元至元十九年)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單就兩人能力,功勞大小,于謙略勝一籌. 拋開這些,于謙和文天祥都是我們敬佩的名族英雄!




小張侃影


于謙

文天祥是在宋朝滅亡後組織小部分武裝實施反抗元朝統治,最後被俘,但也真正做到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文人氣節,不失為文人榜樣。

在國家社稷面前,于謙做到了抵禦外辱,挽社稷於既倒,保住了明朝根基和國家象徵,要不然明朝歷史都要被更改。

在國家這個大方面還是于謙更出眾些。


性感做人感性做事


我認為于謙吧,第一,他拯救了明朝於水火之中。要不然明朝甚至說中華民族可能再出現像宋朝“靖康之變”這種抹不去的恥辱。于謙冷靜理智,迅速果斷,另立新君,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發展的政策,瓦刺部落無可奈何,只好放了明英宗。文天祥可以說他的氣節深深鼓舞中華兒女包括于謙,但是畢竟沒能拯救危亡的南宋。



講故事的福魔康


于謙,國士無雙。

講事功,於少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土木堡之變,朝野震盪,若非於少保一力支撐,中國歷史上就是北明南明。

講操守,少保位極人臣,任人唯賢,不謀私利;不治產業,抄家之時家無餘財。

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文天祥,: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為已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閒,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公。

但是于謙成功保衛了大明。

所以我覺得於謙略勝文天祥


小白說文章


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若以功績論,我認為在軍事上于謙勝過文天祥,于謙於國家危亡之際,力排眾議,親自指揮北京保衛戰,擊退蒙古也先部,為天下百姓和國家領土做出了巨大貢獻。要知道當時很多軟弱文人是主張放棄北京遷都南京的。

而文天祥和于謙同樣屬於民族英雄,民族氣節都是了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