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南方醫科大學碩士畢業後,在珠江醫院工ICU(重症監護室)作了兩年,30歲的王凱,離開了父母雙親和談了10年的女朋友,在年三十出發,奔赴武漢漢口醫院,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嚴重、對醫護最危險的地方。在機場火速寫了入黨申請書,他說自己對家人沒有牽掛,只有虧欠。

大年三十,父母親自送我去機場

“2003年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要保護更多的人”。王凱心情複雜,每天都很關注疫情變化,看著每天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作為醫務人員心裡的焦慮和擔憂是常人所不能體會。

大年三十,珠江醫院ICU主任在群裡發了一些疫情的信息,當時王凱就估計可能會派醫療隊。所以在早上8點多就跟主任發信息,“如果要組建醫療隊的話,我申請報名參戰。”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1月24日清晨,如召王凱必回

如果組建醫療隊抗擊疫情,大多是會選派呼吸科、ICU科等有相關經驗的醫護。果不其然,中午的時候,省裡突然下通知,即刻組建醫療隊趕赴武漢。所以,王凱再次強烈請求參加醫療隊,經過醫院科室同意後,立刻從家中出發飛往廣東與醫療隊匯合,前往武漢前線參戰。

“當時,我在安徽阜陽家過年,父母得知我的決定後,均同意答應我出發武漢,並且親自送我去機場飛回廣州,當晚在白雲機場跟廣東援助湖北醫療隊匯合。”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王凱說,父母知道武漢疫情,但他們當時可能不清楚那裡的危險程度,到了武漢之後,我跟家裡聯繫,也沒有詳細跟父母談疫情,就怕他們擔心。從小到大,我就很少讓父母操心,很多事情我做了決定,他們很少反對,也很相信和支持我的。

據瞭解,王凱還有妹妹 ,在他老家阜陽已經結婚。“當時我就考慮到,如果我自己真有什麼意外的話,至少還有妹妹來照顧我爸媽。"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在機場,王凱在手機上火速寫了入黨申請書

到漢第一天最艱苦,手足無措

到達武漢之後,經過短暫的休整和培訓,128名廣東省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陸續進入武漢收治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漢口醫院,開始展開醫療工作。

1月26日,根據排班安排,珠江醫院醫療隊3名醫生王凱、吳錫平、盧毅榮,在下午2點多“全副武裝”進入病區診治患者。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王凱第一天進入隔離病房(左一)

“我們珠江醫院有15名醫護到武漢漢口醫院。”王凱說,“我們接管的這個病區差不多有80個病人,從20-90歲的都有,大多是中老年人。目前其中有一半是比較危重的患者,第一次要負責這麼大的病區,面對如此多的危重病人。當時的心理壓力很大,希望能竭盡全力幫助病人。”

回想起來,到漢第一天的情景讓王凱印象深刻。他對記者說,最困難的就是剛上班的第一天。因為那個時候,從家裡直接到武漢,雖然通過新聞報道得知疫情很嚴重,但是親自看到情況之後,場面讓人震驚,病房裡面躺著很多危重病人,血氧飽和度非常低,看到患者呼吸困難,想要立即施以援手,但是治療的儀器設備不足,對這裡的病房情況、醫囑系統又不熟悉……遇到各種困難,心裡著急又手足無措。

再加上,醫護的防護物資不齊全,大家發愁得很。

就如此忙活了六七個小時才下班。那一天是援助醫療隊醫護第一天在隔離病房,醫院6點多就準備了盒飯。王凱想要多瞭解一下病房的情況,在病房待到9點多才下班,本來打算在返回酒店前,可以在醫院洗澡,減少感染風險,結果醫院根本沒這個條件,只能拎著衣服和盒飯,從醫院走回到酒店。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晚上10點才吃上盒飯

吃著冰冷的盒飯,回想這天來遇到的病人,該如何辦,王凱思慮良久,食之無味。


突發奇想,讓高流量派上用場

在病區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再加上層層密閉的口罩和護目鏡,鏡片上很快霧茫茫一片。王凱說,我們只能在模糊中慢慢摸索,逐漸適應,提高工作效率。

值班需要長時間戴防護口罩,但由於物資緊缺,並沒有防壓瘡需要的水膠體。醫療隊裡很多人下了班,鼻樑都被壓出了或大或小的傷口,輕輕碰一下,鑽心地疼。在去上班前,擔心值完班後壓瘡會加重,王凱於是去找隊友、重症醫學科護士李萍求助。她立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到一個小妙招,用姨媽巾DIY了一個“水膠體”,貼上這個之後,王凱的鼻子再也沒有壓瘡了。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DIY裝備後,王凱的鼻子壓瘡沒那麼嚴重了

然而,患者的困難遠不止這麼簡單就容易解決。在值班的時候,急診收入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鼻導管吸氧狀態下,血氧飽和度還不到60。下病危、面罩吸氧、連接心電監護、高流量吸氧,護士有條不紊的執行醫囑。

“醫生,中心供氧設備壓力不夠,血氧上不來”,護士喊道。然而,漢口醫院中心氧供應設備出現故障,供氧的壓力不夠,氧氣濃度上不來,高流量便只是一個擺設了。

病人血氧難以維持,怎麼辦?只有自己想辦法改善吸氧條件。在上班時,我查看高流量,發現它有個接口,然後突發奇想,把氧氣罐的接口與高流量的接口試了一下,看能不能把它們連接在一起。不試則罷,一試它們剛好可以連接在一起,擰緊之後,調整參數,發現氧壓夠,可以發揮高流量的作用,我們健康人,無肺部疾病,吸入空氣(21%氧濃度)即可滿足自身氧需,而對於這次疫情中肺部嚴重損傷的病人來說,低濃度的吸氧顯然是不夠的。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高流量的接口與氧氣罐的接口連接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病房的氧氣罐接上高流量機器

王凱說,採用高流量吸氧,氧壓足夠時,可以給與病人更高的吸氧濃度,我們給病人高流量吸氧(氧濃度80%),病人低氧狀況很快得到改善,該病人用上高流量機器後,血氧飽和度從五、六十,很快上升至八、九十,生命體徵趨於穩定呼吸困難症狀也得到緩解,這對患者度過這次肺炎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醫護人員全部都要學會換氧氣罐接口

所以現在,病房裡有好多氧氣罐,醫護不停換氧氣瓶,幫助患者維持血氧濃度,幫他們度過難關。廣東援助湖北醫療隊郭亞兵總隊長了解此辦法後,覺得有效,為了給另一個病人實施此治療方法,他也親自下樓搬運氧氣罐。

通過吸氧後,病人症狀明顯好轉,只是需要不斷更換新的氧氣罐。現在病區護士站旁放了近40罐氧氣罐,每天搬運氧氣罐也成為醫護的工作內容之一。

救死扶傷,忘記自己,這是醫生職業本能

來武漢以後一週後,救援物質逐漸完善,醫護也逐漸適應這些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病人救治的情況達到大為改觀。

珠江醫院王華主任帶著三個醫生深夜查房,巡視了所有危重病人,床邊閱片、調整高流量參數、安撫病人、查體,確保了病人夜間的安全。工作任務艱鉅。“我們需要分組對近80個病人進行查房、處理醫囑,詢問和記錄病人每日發熱、呼吸、飲食等情況,還要記錄每個人的治療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快,記錄本上就已經密密麻麻記滿了今日診療的注意事項。

王凱: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

在查房時,一名女患者突然對王凱說:“王醫生,是你吧,我記得你,你那天幫我看了我的CT片子,說我在好轉,還鼓勵要我加油,我現在感覺好多了雖然,你穿的這麼嚴實,我看不到,也辨別不出來你的臉,但聽得出你的聲音,這些聲音,給了我蠻大的信心。”

“這一刻,我心裡真的很感動。我們都是懷揣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來到武漢的,只要是為病人好,我們都願意去做,搞清潔衛生、護理病人、搬運氧氣罐……要說不累,那是不可能的,厚重的防護服下是什麼感覺——悶熱、窒息、壓痛、視覺模糊,但大家依然願意堅持去做,可以說這是一種職業本能。

在武漢,有多少醫護人員就是這樣從白天奮戰到黑夜,不眠不休,奮戰在一線。雖然,大家常說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病人,但是當我們真正上了“戰場”,一心想著的都是如何去幫助病人,挽救他們的生命,哪裡還顧得上自己,這就是我們——最普通的醫務工作者。“

我也曾經想過自己感染了什麼辦,雖然我父母可以交給妹妹照顧,一想到我談了10年的女朋友,就覺得有一些虧欠。本來打算過年期間去她家拜年,跟她父母提親,計劃今年就結婚。結果我年三十就出發武漢,提親這個事兒就擱淺了。

王凱說,只要我安然無恙回到廣州,第一時間就結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