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黃鶴樓

文|登黃鶴樓

文|登黃鶴樓

登黃鶴樓

文|散金霄

少年時代,從崔顥的詩句中感受到:“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過去的仙人已經乘著白雲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文|登黃鶴樓

近日,約上幾位朋友一同登上黃鶴樓。身臨其景,神馳其中,體會詩人的心情,觀氣勢恢宏的長江,賞碧綠的晴川和繁華的漢陽,真是心潮澎湃,激情滿懷....

文|登黃鶴樓

公元223年,當時吳主孫權處於軍事目的,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修築了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黃鶴樓在群雄紛爭,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往事越千年,黃鶴樓時毀時建、時隱時現,歷經戰火硝煙,滄海桑田,僅明、清兩代黃鶴樓分別七毀七建。正可謂千古風雲傳盛事,三楚江山獨此樓。

文|登黃鶴樓

黃鶴樓的得名,有“因山”、“因仙”兩種說法。“因仙”之說又分為二。一說是曾有仙人駕鶴經此,遂以得名。一說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牆上畫一隻會跳舞的黃鶴,店家生意因此大為興隆。雖很動人,但都不是黃鶴樓樓名真正的由來。歷代考證都認為,黃鶴樓的名字是因為它建在黃鵠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因山得名的說法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得名的說法卻令賞樓者插上了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

文|登黃鶴樓

倚樓西望,蒼茫一片。乃是鶯飛草長的江漢平原。這雲夢大澤的遺址,尚有碧水千湖。牧歌與漁歌揉成的水彩平疇上,更有一水橫來。湧入楚地的長江,開始有了大氣魄。溯江而上,在進入南津關,探奇二百里三峽,繼而去巴蜀買醉,天府搜神之前,不妨先來欣賞葛洲壩的水利樞紐工程。鬼斧神工,聳大江鐵門;經天緯地,鎖高峽洪波,好一幅精美絕倫的智能風景畫。更有旋轉於江心的巨型水輪發電機,讓你體會到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宏偉。

文|登黃鶴樓

憑欄東眺,拍天而去的長江早已掙斷了西塞山前的千尋鐵鎖。輪船穿梭在吳頭楚尾,往返穿過迷濛煙雨,當然也有二十四番花訊。如果在黃花初吐,紫蟹才肥的季節,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上,大小遊船就多於過江之鯽了...

文|登黃鶴樓

在黃鶴樓上引頸面北,胸中頓生俠氣。在古典的中原大地,是誰在黃河的左岸磨劍?又是誰在蕭蕭的易水上放歌?古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他們的憂患意識凝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情結。中原逐鹿,多少人逐老了青春,多少代又逐瘦了國脈。這一頭政權之鹿,吸納數千年的中原精氣,躍過一個又一個漫漶著霧障的歷史陷阱,最後終於縱身一躍而上天安門城樓,化為五顆金星,在人類文明的燦爛星系中閃射異彩...

文|登黃鶴樓

歲月更疊,時代變遷,巍巍黃鶴樓,見證了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昔日龜蛇鎖大江,江波使人愁已成為歷史,開國領袖毛澤東曾寫詩讚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古時江上孤帆遠影的景象,早不見影蹤,已被大型客貨輪船所替代,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早已相連,已成為雄居長江之上引領現代潮流的大武漢。

文|登黃鶴樓

如今的武漢是日暮華燈上,都市不夜天,繁華的生活,使其客人流連往返,日暮鄉愁也只能作為品詩觀景...

文|登黃鶴樓

文|登黃鶴樓

文|散金霄 編輯|散金霄 終審|散金霄

文|登黃鶴樓

文|登黃鶴樓

散金霄,00後,就讀於漢口學院漢語專業,湖北房縣作家協會會員,愛好寫作,書法,騎行。文章散見於《北京御風秦楚》《十堰週刊》《房縣文學》《神泉》《新綠》《新長江文學》《房縣新聞網》等文學平臺。曾在作文網、學而思輕課、學而思培優以及學而思出版聯合舉辦的“2019有獎徵文”活動中,參賽作品榮獲“優秀獎”並作為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參考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