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会战,一个专坑楚国的圈套

晋楚城濮会战,是关系到两国国运以及霸主地位的决定性一战,看似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决战,事实上,

城濮之战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晋、秦、齐、楚、宋、曹、卫甚至包括东周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之中。而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楚国。于是,晋楚城濮之战,从两个国家的恩怨,变成了多个国家一同坑楚国的阴谋。

城濮会战,一个专坑楚国的圈套

春秋初期诸侯国

一场蛮夷和正统的争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分分合合,时而结盟,时而对抗,朝秦暮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但在绝大多数诸侯过的内心深处,有着严格的夷夏之辩。

但这种夷夏之辩,也根据不同的蛮夷,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楚国就成为夷夏之辩的焦点。

从史料记载来看,楚国王室的先祖,依然是华夏分支,但在周朝建立后,偏见已经产生。楚国的诸侯国身份的确立,是在周成王时期,史记中记载这样一段话:楚国的第一代君主熊绎,因为在周文王,周武王之时,有过贡献,被封在了湖北丹阳这块地方。丹阳也成为楚国第一个国都。虽然熊绎和齐国,鲁国这些国家的诸侯一起辅佐成王。但楚国的级别很低,只是一个子爵而已。

西周时期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诸侯国最次的也是一个伯爵的地位,至于说子爵和男爵,基本已经和卿大夫差不多了。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楚国被封为夷王。这种带有侮辱性的名号,楚国只能接受,把不满,藏在内心深处。

对于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让楚国虽然同属于周朝的诸侯国,却和周朝王室的关系并不好。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楚国从立国开始,就把扩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从小小的丹阳一地,百余年的时光里,楚国控制了整个江汉平原,成为一个足以和齐晋等国相提并论的大国。

这种扩张,也带有几分报复性质。在楚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楚国讨伐随国,随国说,“我没有罪。”楚国意味深长的说,“我是蛮夷。”

其实,楚国并不希望别人称他们为蛮夷,但这种长久以来的不公正待遇,让楚国开始有了逆反情绪。这句话看似不讲理,却也有了几分破罐子破摔的悲凉。

这时候的楚国,我想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楚国想要通过战争和扩张,证明自己。一方面,因为长久以来的不公正待遇,让楚国对于完全融入周文化,存在很深的偏见。

楚国的这种情绪,让周王朝以及其他诸侯国如芒在背。楚国的威胁,在中原诸侯国眼中,甚至超过了北方的戎狄。

在楚成王时期,楚国国力逐渐增强,几乎可以和齐、秦、晋等大诸侯国相提并论。这种发展速度,引起周朝的警惕,史料记载: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楚成王时期,可以说是楚国最为温和,也最想融入中原文化的时期。当楚国像其他诸侯国那样,进献天子,表达自己的诚意,却被浇了一头冷水。

周天子这句话说的,看似是褒奖,实际上却对楚国十分不放心,“无侵中国”,到底是说让楚国阻挡夷越,不要让夷越扰乱中国,还是说让楚国和夷越作战,不要扰乱中国。无论那种情况,潜意识里,周王室始终没有将楚国当成自己人。

楚国想要融入中原,但夷夏之辩让周王室及中原各国对于楚国,始终怀有敌意。楚国弱小时,轻视楚国,楚国强大时,敌视楚国。

城濮会战,一个专坑楚国的圈套

战国中期楚国疆域

一场深思熟虑的外交动作

楚成王任用名臣子文,国力达到巅峰状态。但楚国的善意不被接受,只能开始进一步的扩张活动,短短十余年间,楚国连灭三国,兵锋直指位于中原宋国,并且重创巅峰状态下的宋国,宋襄公也中箭而死。

楚国扩张的思路很清晰,并不是一味的灭国,尤其是越扩张离中原腹地越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于是,楚国采用和中原的曹国,卫国结盟,然后集中力量攻击宋国。

楚国的策略,经过了深思熟虑,对于中原各国的形势,楚成王很清楚。晋国内乱,重耳出奔,所到之国中,齐国、秦国、宋国这三个国家,礼遇最高,郑国、曹国、卫国都不予礼遇,当晋文公即位之时,第一件事,就是攻打郑国。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楚国借助晋国和曹、卫两国的矛盾,成功拉拢中原的两个国家,归入楚国的阵营。

楚国的军事动作和外交动作,引起了中原诸国,尤其是晋国的警惕。在重耳出奔十九年里,楚国对于重耳的礼遇,并不亚于齐国、秦国和宋国。但晋国,是那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国家。秦国和晋国屡次联姻,到头来晋国坑秦国的时候,根本不会手软。楚国想要凭借一些蝇头小利,就想拉拢晋国,实在是过于天真。

楚成王的天真,引起了楚国内部的一次严重分歧,楚成王和子文,都属于温和派,但楚国的将军子玉,却看出了晋国的威胁,对于晋国的态度十分强硬。

对外,楚国下了一步好棋,对内,楚国君臣却出现了裂痕。但到了目前为止,优势还在楚国这边。

城濮会战,一个专坑楚国的圈套

晋文公

晋国的计谋

兵法有云,“上谋伐交”,面对楚国强有力的攻势,已经年过六旬的晋文公,表现出了老谋深算的一面,宋国是必须要救的,但怎么救,这是一个问题。

晋国和楚国,同属大国,两强相争,所考虑的不是对方的强弱,而是背后的黄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晋文公不清楚,自己和楚国打的两败俱伤之时,背后会不会有人捅刀子。

经历太多波折,晋文公把一些都往最坏的方向想,因此,他的出手,冷静而狠辣。

晋文公的第一步棋,下在了曹国和卫国。这是一招漂亮的围魏救赵,或者说是围卫救宋。宋国的实力,属于准一流强国,楚国虽然强大,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攻破,只要晋国攻打楚国的小弟卫国和曹国,必然可以解宋国之围。

这次的围卫救宋的策略,比孙膑早了近三百年。只是,晋文公没有想到,曹国和卫国如此羸弱,晋国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两个国家。而这时候的楚国,还在拼命围攻宋国。

围卫救宋的策略,居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来晋文公只想要通过卫国和曹国,要挟楚国,完成守护宋国的任务。现在,晋文公有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

晋文公的第二步棋,下在了宋国。早在宋国遭到攻击之时,宋国就派了使者,带着各种奇珍异宝,送给晋文公,寻求晋国的保护,而晋文公现在想做的,是在保住宋国之前,拉拢几个盟友,比如秦国和齐国。

于是,晋文公玩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将宋国的财宝,分成两份,分别送给齐国和秦国。三个国家的关系,本来就很密切,再加上奇珍异宝的加持。于是,齐、晋、秦三个大国的联盟彻底成立。楚国陷入孤立地步。

吞并了曹国、卫国,结盟齐国、秦国,孤立楚国。晋文公的乾坤妙手,将局势完全扭转。但如今宋国,依然被攻击,一旦宋国灭亡,自己的各种手段,全都付之东流。一不做二不休,晋文公开始为自己的老朋友楚国,准备一份“大礼”。

城濮会战,一个专坑楚国的圈套

城濮之战示意图

晋楚的斗智斗勇

晋文公的第三步棋,叫做讲和。

论起心机,各诸侯国的国主,没有一个能有晋文公这样的心机。他想要坑楚国,却有表现出爱好和平的一面,将战争贩子这个帽子,牢牢扣在楚国的头上。

这一招让楚国非常难受,于是,楚国开始出招。

楚成王已经看出来,现在的局势完全不利于楚国,唯有和谈,才是王道。于是,楚国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第一,楚国承认宋国的独立地位,军队退出宋国,第二,晋国作为回报,退出曹国和卫国。第三,两国罢兵交好。

楚国的条件,从理论上讲,的确是合理也可行。只要晋国同意了,曹国、卫国、宋国都安全了,一条计策可以安三国,楚国的条件,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和平解决三国的争端,即使是晋国的赵衰,也表示赞同,毕竟晋国做这么多事情,不就是为了保护宋国吗?

但晋国的将领先轸,表示强烈反对。楚国的条件,看似公平,实际上很不公平。楚国没有占领宋国,以目前的情况,也不可能再灭了宋国。但晋国的的确确占领了卫国和曹国。一旦同意楚国的要求,晋国将血本无归,反而成全楚国。

楚国的反客为主一计,巧妙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回晋国。晋国想让楚国变成战争贩子,是因为晋国确认,楚国失去卫国曹国之后,必然会恼羞成怒,肯定不会讲和。而楚国的这些条件,绵里藏针历害非常。

晋文公不愧为博弈的顶尖高手,接下来,晋文公走了第四步棋,激怒楚国。

晋国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并且威逼利诱,逼迫曹国和卫国和楚国断绝关系。晋文公的做法,成功的激怒了楚国的将领子玉。

当晋文公还是重耳之时,子玉就感觉到这个人的威胁,面对晋国的挑衅,子玉再也忍不住了。他很不理解楚成王的妥协,于是,他和楚成王发生了激烈争吵。

面对着目前的局势,楚成王冷静,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到,这是晋国设置的一个圈套。对手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楚国钻进去。

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子玉,没有再给楚成王面子,而楚成王也只给了子玉很少的兵力。于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城濮之战就此爆发。

城濮会战,一个专坑楚国的圈套

楚成王

无奈的蛮夷,孤独的楚国

一些历史研究者以及历史爱好者认为,城濮之战楚国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楚成王想要夺取子玉的权力,想要借刀杀子玉。子玉的骄横,的确让楚王十分不满,但真正让楚国失败的,是一场环环相扣的外交阴谋。

从围卫救宋,到拉拢齐、秦,再到激怒楚国,晋文公一步一步的,将楚国请入圈套。如果换位思考,就会发现,晋国吞并曹卫两国的那一刻,楚国已经败了。即使楚国真的退出宋国,曹、卫两国也不再是楚国所能控制的,没有人会说晋文公不讲信用。因为再中原诸国眼中,楚国是蛮夷,不需要讲信用。

在城濮之战结束后,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晋国将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周天子赐予晋文公大量的礼物。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虽然在东周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战胜其他诸侯国之后,天子会表示祝贺。诸侯打了胜仗献俘是绝无仅有的。

晋国献俘这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原诸国,包括周天子眼中,楚国就是蛮夷,不属于中原文明,即使子玉不出战,城濮之战不败,中原诸国也会想方设法坑死楚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