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HI我是安妮巴顿 分享游闻趣事

<strong>回顾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长城沿线最重要,也是最雄壮坚固的关隘,河西走廊的咽喉锁匙,何等重要?何等雄壮坚固呢?请回看安妮巴顿游记:

上一篇游记中,安妮巴顿详细介绍了嘉峪关的关城是由城外壕沟,外罗城和内城三重城廓组成的。城外有壕,城内裹城,多重防线形成重城并守、戒备森严的戍边御敌体系。以至于嘉峪关成为明朝西部最坚固的边防要塞。堪称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嘉峪关旧时的文化生活区域

嘉峪关的内城由东向西游览,首先参观的是东门光化门。光化门外建有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建筑,有关帝庙、戏台、以及文昌阁。这里可能是紧张、枯燥的戍边生活中最有趣的一处了吧,吟诗、听戏、拜公关,在那个战乱连绵,刀光剑影的年代,这也许就是古代将士们对精神生活的所有追求了吧?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嘉峪关导览图/安妮巴顿拍图

现如今,边塞的硝烟早已散去,兵戈驿马已成往事,文昌阁里已无吟书声,戏台也不在有哀感顽艳的戏班演出,但是此处依然热闹非凡。这里加建了景区管理处,一旁还建了景区快速摄影棚,并且有很多古代服装租赁。文昌阁前左右各摆有一排三角旗架供游人欣赏拍照,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处逗留,租古装持兵器站在古城墙下,或者文昌阁前拍照合影。

安妮巴顿路过时,刚好看到旁边有一群小朋友,头戴兜鍪,身披战袍,手握兵戟在文昌阁一旁拍照。这严肃的小表情,威武的站姿,鲜红的战袍,还真有那么点峥嵘岁月的感觉,于是乎拍下了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们。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文昌阁外身着戎装的小朋友们/安妮巴顿拍图

<strong>文人墨客聚集的文昌阁

文昌阁坐西向东,具体修建年代不详,只知道是明代修建,也被称为文昌殿,是一座二层的建筑,采用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上层有花格门窗,四周有回廊,用木柱支撑顶檐,内部建有木梯,连通上下。

文昌阁并不大,总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旧时是一座道教宫观,内供奉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称为文昌神,是道教主宰功名福禄的神,明清时道教思想盛行,各地纷纷兴建文昌阁祀奉文昌帝君。

据导游介绍,该阁在明清时除了供奉文昌帝君,还是文人墨客读书,会友,吟诗作画的场所,后来也作当时管理边塞通行的文官办公场所。现如今神像已在上世纪40年代毁坏,阁里已无摆设,只留下空荡的建筑供游人游览。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文昌阁前的旗阵/安妮巴顿拍图

<strong>鼓舞士气的关帝庙

文昌阁身后就是关帝庙,是明末清初从内城搬迁过来的,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修及扩建,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98年,基本恢复了其明清建筑原貌。现在总面积约700多平方米,内供奉着武圣人关帝圣君。关帝圣君以忠义、智勇著称,是习武之人的典范,在此处供奉武圣人用意非常明确,意在鼓舞戍边将士们为国效力,勇武作战。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文昌阁和关帝庙/安妮巴顿拍图

<strong>凝练历史沧桑的戏台

戏台与关帝庙相对,坐南朝北,修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做了大的修缮,因此现在所见是较大众化的清代风格。戏台建筑上无特殊之处,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戏台内正中木屏风上绘有“八仙图”,顶部有“八卦图”,里边两侧还有两组生活起居题材的壁画。整体看上去色彩艳丽,与周围雄壮威严的城楼及城墙形成鲜明的对比。

外部两侧八字屏风用砖镶嵌的一副对联比较有意思:“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区区两句话,却折射出人生若戏,戏如人生的哲理。那一幕幕儿女情长,生离死别,凄美婉转,沙场征伐,忠义良孝,奸诈淫悖的情节,无论当初多么回肠荡气,现如今也早已平息在历史的长河中。

区区数尺的戏台,却演尽了成百上千年的沧桑,人们记住了冯胜大将军平定河西的丰功伟绩,记住了芮宁将军誓死守关的悲壮往事,记住了左宗棠将军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决心,记住了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贬此处时吟诵的《出嘉峪关感赋》等等,但是有那么多默默无闻守卫边防的将士们却如凡尘一般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不曾被熟知,也未曾被记起.....

《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戏台/安妮巴顿拍图

参观嘉峪关布局严密的内城

<strong>东瓮城

参观完戏台,转身从朝宗门进入东瓮城。朝宗,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是东瓮城的南向侧门,不与东门光化门直通,为的是让关城道路迂回,预防攻城锤等直攻,成为城内的第一道防线。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站在光化门上看到的朝宗门/安妮巴顿拍图

嘉峪关瓮城呈方形,上方有垛墙,门上有城楼。试想一下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的敌军若置身瓮城内,进出门一关,四周城墙耸立数丈,城上方士兵从四面围射,活活一个“瓮中捉鳖”。

穿过瓮城,进入光化门,就正式进入了内城。内城西部略宽,东部略窄,呈一个梯形分布。城内有一个宽大的庭院,庭院北部是游击将军府,南部是练兵台。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光化门内/安妮巴顿拍图

<strong>内城布局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内城总览/安妮巴顿拍图

内城城墙高约10米,城墙顶部有廊呈回字形相连。四角建有角楼,用来放哨以及射击。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角楼/安妮巴顿拍图

南北两墙的中部各建有敌楼,敌楼突出于城墙外,是供巡逻的士兵休息、屯放兵器,以及防御时射击城墙外侧的敌人之用。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敌楼/安妮巴顿拍图

东西两墙的中轴线上,是东西城门上方的三层城楼,东楼为光化楼,西楼为柔远楼,两座城楼都是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建筑,高17米,东西对称,飞阁凌空,气势壮观。楼下北侧,依城墙建有马道,内城的兵马可以直接从马道上至城墙顶。

<strong>马道

“马道”比较有意思,景区介绍中是这么描述的:

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呈23°通达墙顶。马道宽3米,长22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

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滚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现在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马道/安妮巴顿拍图

这里提到一个有趣的建筑——<strong>女墙,何为<strong>女墙呢?为什么叫<strong>女墙


说到女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

据说清兵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盛京(现在的沈阳)。作为国都,当然得修建防御城墙,但是过去科技不发达,修建大型工事全靠人力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完成,因此工期非常缓慢,还未等到城墙修葺好,努尔哈赤就病逝了。其子皇太极即位后,接着安排修建未完工的城墙。但是皇太极性格比较急,嫌弃工期漫长,于是就命令人四处抓壮丁。

当时盛京附近有一对父女,父亲体弱多病,女儿扈巧云孝顺乖巧。但是官府征兵不分三七二十一,让扈家必须出一名男丁。扈巧云没办法,只好女扮男装替父亲去修城墙。

扈巧云接到的工作是往垛口上抹灰,因为活相对比较轻松,因此她每天都能按要求完成。就这样坚持了很久都没有被发现。但是纸总是包不住火的,最终还是被监工发现了女儿身,于是就上报了朝廷等候皇上的问罪。皇太极虽对其欺君的行为很是愤怒,但是念其一片孝心,又不愿处以极刑。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于是命令监工,将扈巧云负责抹灰的城墙垛口,隔一段就去掉一层,形成凹凸的墙体,而矮了一截的墙就被称为了“女墙”。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女墙/安妮巴顿拍图

现在对女墙的定义又扩展了一层,把城墙上的内外护墙都称为“女墙”,建在城顶内沿的女墙称宇墙,建在城顶外沿的女墙也称垛墙。女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屏障,是古代城墙必备的传统防御建筑。如上图所示。

传说归传说,“女墙”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最早就“女墙”记载的文献是东汉时期的《释名.释宫室》,里边提到说城墙上的“垣”被称为“睥睨”,也叫做“女墙”。

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里也提到过“女墙”,形容道“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

由此可见,“女墙”其实还是反映了古代女子地位的卑微。与高大的城墙相比,城上的护墙相对矮小很多。而且“睥睨”一词有窥视之意,躲在女墙后可以窥视下方的情况,还可以防止对方的冷箭暗伤。

到了清代,女墙已被应用到了大户深宅中,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记载,“女墙”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原来,古时候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小墙高不过肩,又可以窥视墙外之春光美景,所以这矮小的女儿墙反倒成就了许多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富有了几分浪漫色彩。

时至今日,女墙仍然被用于建筑中,只是变成了楼顶的防护墙,如此诗意的名字也被更大众化的“护栏”取代。

游嘉峪关导游说古长城上有“女墙”,“女墙”是啥?是何由来?


我是安妮巴顿,热爱生活喜欢旅行,持续分享原创游记。丝路探索游记仍然在不断更新中,欢迎关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