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底多少天?(節選)

一年到底多少天?(節選)

o 薄文軍

常聽人說:“一年三百六十天,如何如何……”我曾一度懷疑這話不是真正的“老話”。因為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一年似乎從來沒有等於過360天。可是,某日猛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詩句,頓感自慚。孤陋寡聞了,看來這話古時候確實是有。

再仔細回憶查詢,古詩文中這類句子還有不少,大家不太注意罷了。“一年三百六十日,賞心那似春中物。”(唐朝·施肩吾《春遊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明朝·戚繼光《馬上作》)當然,更多時候,這種說法也只是為了語言表達的方便,取其約數而已。或許,也是因為“三百六十”這個數據更接近於天地陰陽之數吧。

一年多少天?這個貌似小學生都知道的問題,實際上並不好回答。因為其本身是多解的。拋開中外歷史上為學術爭得頭破血流的公案不說,單是目前曆法已經長期固定下來的情況下,這個小小問題仍有不下八九個答案。

答案一:公曆平年365天(如2019年);

答案二:公曆閏年366天(如2020年);

答案三:一回歸年365.2422天;

答案四:農曆平年最短353天(如1965年交疊的農曆乙巳年);

答案五:農曆平年中者354天(如2005年交疊的農曆乙酉年);

答案六:農曆平年長者355天(如2003年交疊的農曆癸未年);

答案七:農曆閏年短者383天(如1993年交疊的農曆癸酉年);

答案八:農曆閏年中者384天(如2020年交疊的農曆庚子年);

答案九:農曆閏年最長385天(如2006年交疊的農曆丙戌年)。

簡單說,古今中外的歷法,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根據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週期確定的。基本上都是把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作為一天;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作為一年;中間結合月亮圍繞地球的運轉週期確定每月的長短。正所謂“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東西方在曆法研究方面的努力與成果其實是非常相似的的。比如都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比如西曆根據聖經故事,確立了七天一個週期的“星期”;而我們中國也是把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日、月,稱為“七政”。

更有趣的,西曆用一副撲克牌來演繹曆法:紅桃、黑桃、方塊、梅花四種花色,代表一年四季。每一種13張,從1到13連加之後是91個點,相當於一個季度的天數,將其分成三個月,分別是30天、30天、31天;將四個季度合起來則是364天,加上小王1個點,正好是平年365天。再加上大王1個點,則是閏年366天。

而我們中國也通過古老的圍棋來解讀迴歸年。圍棋有黑白兩種子,分別代表晚上和白天。棋盤橫豎都是19道,這是“19年7閏”的基礎。其交叉點,19X19=361(點),每個點分別代表1天,四個角的“星”分別代表2天,361+4=365(天),再以“中間”的天元代表2天,365+1=366(天)。

凡此種種,確實是妙趣橫生。

閏月關係到古人的個人收入。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版的《利津縣新志》記載:“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照五年二閏扣算,每年攤派九錢一分六釐三毫,共銀二十八兩四錢六釐三毫。薪銀三十六兩,又每年派閏一兩二錢,共銀三十七兩二錢。”“吏書十二名,每名工銀十兩八錢,該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連閏攤派每年四兩三錢二分,共銀一百三十三兩九錢二分……”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公職人員的薪俸本是按年領取的。但是遇到閏年,不能把12個月的收入用作13個月的開銷,於是閏月需要單獨計算薪俸工錢。可能考慮到把某年陡然變成13個月,財政開支和家庭攤派壓力太大、難以消化。於是又將這個月的公務開支按照5年2閏(與實際的19年7閏接近)格局分攤到各年支取。

我們剛剛踏入的這個農曆庚子年將跨越兩個立春,許多人又在緊張“雙春年”的話題。按照中西曆史對照表,中國的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最早在公曆1月22日,最晚在2月19日。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一般在公曆2月4日至5日。所有置閏的年份,春節均偏早(1月22日至31日),否則也就沒有置閏的必要了。這個時間,距離當年立春最大時間差是半個月,但這個農曆年要比公曆年長18天左右,所以其涵蓋下一個立春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只要是農曆閏年,必然包含兩個立春,成為民間傳說的“雙春年”。而其相鄰的之前或之後的一年必然要成為“無春年”。這是自然規律,而且是經常性、普遍性的,根本沒有什麼好糾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