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在史学上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术语。所谓先秦就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往前历数350年以上,这段时间统称为先秦时代。先秦时代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非常重要?因为他是中国文明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之前我们在学校学历史,讲到先秦时代时,老师通常讲:先秦时代是王权贵族制,向王权专制制度的演进,是封建奴隶制向土地私有制的演进。这种讲法让人很难理解,换种表述就是:先秦时代是中国自有文明史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仅有过两次社会大转型,第二次社会大转型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迄今一百七十年过去,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还没有完全完成。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鸦片战争

我们先了解一些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的局面,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从君主专制制度向共和制度转型。而且170多年间,我们中国社会极度动荡,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紧接着洋务运动, 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1899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然后袁世凯执政,1916年,袁世凯死亡,中国进入北洋军阀乱政长达十一年,从1921年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史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接着国共两党分裂,再接着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最后国共内战,进入毛泽东时代,然后邓小平改革。这短短170年时间里,我们中国社会不断的折腾,进行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这个时代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社会活动家的一个伟大时代,直到中国第二次社会大转型才能完成。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时代转型

回望先秦时代,中国社会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从半成熟的农业文明向完全成熟的农业文明转进。甚至农业文明中出现什么商业文明萌芽的转进,从始族部落邦联制向封建制度转型,紧接着又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型。由于它是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因此人才辈出,社会动荡,中国文化的整个奠基期在此完成,导致中国后世2000年的社会结构被完全塑成,那么我们下面就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一下先前秦时代第一次生命大转型究竟怎样进行的。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商品交换

在经济领域当中,先秦时代生产力高速发展,农业文明趋向于稳定化。牛耕技术普遍采用,青铜器普遍使用在农耕工具之中,铁器已经出现,大家知道,人类早年农业文明虽然发生在8000年来至一万年前,但在早期数千年的农业文明采猎生存方式仍然是主型,农业耕种仍然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粮食食品资料的一个辅助部分,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土地开垦的范围越来越大,森林植被被推及远处,人类才会从狩猎文明和采集文明中的生存方式完全回归农耕文明。因此农耕文明的完全成熟,需要人口大规模发展,土地大规模垦植,林木大规模破坏,然后人们够不着森林,这个时候农业文明才能完全稳定。中国直到周代农业文明才逐步真正完全成形,狩猎采集退为次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不仅如此,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中出现了工商业文明的萌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生产工具和人们生活逐步复杂化,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制作是非农业产品。早期非农业产品的制作是由农夫自己完成的,比如盖房子、织布、制陶。但是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进一步复杂化,大量的东西,农夫无法完成。分工的出现,也就是出现了专业不再务农而只制造某种被他人使用的产品,我们把这种不供自己使用,而是制造出来就被他人使用,作为交换物资的东西,这种产品我们把它叫商品。商品一旦出现,交换活动发生,货币便应运出现。货币的出现,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达到相当程度,在中国先秦时代,货币已经出现,早期是贝币、刀币,它标志着中国在先秦时代农业经济大规模成熟,商品经济萌芽已经普遍发生。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战国主要货币

再看政治形态,周天子权威下降,原有的封建社会纽带松懈,不仅如此,各诸侯国做兼并天下的活动不断发生,灭国事件层出不穷,国家战争不断发生。不仅如此,还出现了重大的社会阶级形态的变革。春秋时代的晋国国君被韩赵魏智四大重臣所架空后来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家,韩赵魏三家主政晋国国政。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著名政治人物,叫赵无恤史称赵襄子,此人做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解放赵地所有奴隶,并赠送土地30亩。同时,他向中原世界各国公布,任何奴隶,如果从他国逃亡赵地,一律解放奴隶身份,并赠送土地,赵襄子的这个举动,使得中国大地上的奴隶制度顺瞬间瓦解。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的思想是典型的封建思想,这句话是说,对任何一个封建领主来说,它的最大利益不在于它封闭的面积大小,而在于他封地上户口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因为户口数越多,人口数越多,它的税收收益就越大,这叫民为贵。赵襄子解放奴隶得到民,同时得到两个重大的利益:一是劳动力资源,人民的数量;二是兵源。因此导致周边各国各地,但凡不同时解放奴隶,他的国民就会转移。于是奴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快速土崩瓦解,这表达着中国社会的极度早熟,也表达着中国社会在先秦时代的社会动荡极端激烈。比如法国的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直到十八十九世纪以后,欧洲大地上还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度。俄罗斯到19世纪被马克思称为欧洲警察,也就是俄罗斯已经相当强大,在欧洲说话极具分量,自彼得大帝,俄罗斯向欧洲学习以后到19世纪,俄罗斯先进场大程度和强大程度欧洲各国视为劲敌,可俄罗斯直到1861年才废除农奴制度。美国可谓先进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还有南北战争为奴隶制而打仗。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中国奴隶制就已经全面崩溃,此处解释所说的奴隶制并不指家仆,中国的家仆制度,家奴制度一直延续的很晚的时间,甚至到宋代还有。此处所谓的奴隶制是指在生产领域保留奴隶制。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奴隶制下的社会

我们下面再看文化,大家知道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化的真正点极其甚至是完成期,我前面讲过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的国学文化可以说在没有任何重大建树,除了东汉中期以后,佛教传入中国这件事。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如孔子、孟子、庄子、韩非等,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史称"百家争鸣"。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思想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孔子讲学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老子讲学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韩非子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先秦时代:时代动荡绽放光辉,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型

百家争鸣

可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越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