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73岁李兰娟院士:唯有才华最耐老

写给73岁李兰娟院士:唯有才华最耐老

早上还没睡醒,有人给我发来微信语音请求,是一位文友,他说刚刚看到我更新的公众号文章,想表扬我几句,说这么紧张的气氛,你怎么还有耐心每天写文章,更新内容?

我就顺杆子向上爬,这不是不让出门嘛,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平时忙起来哪有时间看书、写文章?

说看书,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也真没耐心,就是乱翻。真正能让我安心的是我能从海量的防控疫情所有的信息中找到有关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的视频,尤其看到李兰娟院士那张永远都是面如平湖的表情,仿佛我就找到了靠山。

对大多数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李兰娟这个名字大概是陌生的。

那就先说说钟南山吧。17年前的那场非典,肆意蔓延中,钟南山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上。17年了,那时候我就觉得钟南山是个老人,在疫情面前,年龄大其实是让人信赖的一个指标,中国的老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钟南山不仅在非典面前表现出一个胸有成竹、横刀立马的大将军气魄,而且钟老还真敢在电视镜头面前亮亮肌肉,光着膀子和美国的硬汉明星斯瓦辛格站在一起,更显得略胜一筹。那时候钟老已经年近70岁了啊,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之外,每天锻炼身体,游泳、打球,生龙活虎。

17年之后,钟老再次以国家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身份来到武汉。

李兰娟院士就是这个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从镜头里可以看到她就坐在钟南山一侧,一个目光里透漏着自信的老太太,在钟南山提出确认疫情已经人传人的情况时,李兰娟非常果断地向官方提出武汉封城意见。

因为现实状况已经不容置疑了。

如果疫情是一场现实版的“老鹰抓小鸡”游戏,那么14亿中国人正手拉着手跟随在钟老和李兰娟院士的身后与疫情对抗,或者寻求最安全的庇护。

写给73岁李兰娟院士:唯有才华最耐老

说实话,从我个人的认知里,和17年前的非典不同,在相信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的同时,我对他们有了隐隐的担忧,毕竟都是早过古稀的老人。钟南山84岁,李兰娟73岁,还有其他的专家组成员们,据说他们的平均年龄是79岁。

所有在他们出现的镜头里,除了听他们谈话的内容,有时候会关心一下他们的表情,是不是带着疲惫了呢?

真的没有。

现在李兰娟院士已经第二次进入武汉,这次她组织了自己的医疗团队,并且是针对那些危重病人进行施救。

有人非常关切地提醒她,一定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保持体力。

我看到李兰娟院士说,“没问题,我身体蛮好的,每天休息3个小时就够了。”

记得一句话,“人生短暂犹如草,越活越觉时间少。美丽青春随风去,只有才华最耐老

什么是才华?莫泊桑说的,“才华只不过是持久的耐心。”耐心的背后,就是做出常人所不能及的牺牲和殚精竭虑。

写给73岁李兰娟院士:唯有才华最耐老

李兰娟出身寒门,是浙江绍兴一户普通农民的女儿。那个年代,女孩子读书大概是不被重视的,他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读到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村里小学代课,但当她看到有那么多贫穷人家,生病之后没有条件医疗,就决定去做一个赤脚医生。

做赤脚医生的时候,她看到当时流行血吸虫病很残酷地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还有患病者在痛苦中的挣扎,这些都为李兰娟埋下要为老百姓行医,解除百姓痛苦的信念和追求。

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据说报到的时候,母亲给了她5块钱,收拾行囊就坐车去了杭州。5块钱,除了路费,到了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幸亏当时学校的老师知道了她的情况,给他领取了课本,安排了宿舍。

时至这次武汉肺炎疫情,我们不难看到,在李兰娟院士的人生境界里,依旧以百姓为重,是把治病救人当作一个专家、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只有把这种职业的操守定位准确了,才可能有她到达武汉之后那种非大丈夫不可为的决断。

关于李兰娟院士的履历和贡献,我不便当文抄公。

但人类社会的规律,不到民族危难之时,不能见旷世英雄。

这次疫情会让未来记住李兰娟院士的名字,如果这个时空里真有观世音菩萨,我觉得应该是李兰娟院士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