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氣長存 風範永在——參觀著名莎劇翻譯家朱生豪先生紀念館記事

10月21日到22日,嘉興秀州中學校友會,召開各地校友會會長聯誼會。秀州中學北京校友會,委託我代表北京校友會參加這次聯誼會。

21日上午,秀州中學校友會名譽會長、原嘉興市政協主席、現任嘉興市對外文化協會會長的徐良驥校友,特意派來兩臺中巴,接我們這些與會者,到南湖瞻仰革命紀念館和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紅船”。接著,又來到了還沒有正式開放的朱生豪先生紀念館。紀念館設在朱生豪先生的故居。一位嘉興市文化局的局長在門口迎接我們。朱生豪先生的公子朱尚剛先生親自為我們講解。隨著朱尚剛先生的講解,我們走遍了紀念館的每一個展室。每一幅圖片,每一件實物,都向我們展示了朱生豪先生短促而又偉大感人的一生。

朱生豪先生生於1912年2月2日,卒於1944年12月26日,短短的三十二年,卻為在中國傳播人類文化瑰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代文傑 生平簡介

朱生豪[1912-1944] 浙江嘉興人;翻譯家,詩人。共譯莎劇31部半。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於嘉興南門一個沒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貧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為長子。不幸10歲喪母,12歲喪父,孤兒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顧。入學後改名朱森豪。由於學習勤奮,成績優秀,1924年7月高小畢業後,插入嘉興私立秀州中學初中二年級,酷愛國文,英文。1926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年高中畢業,經校方推薦,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學,享受獎學金,主修中國文學,以英文為副科。  

大學二年級時參加“之江詩社”,他的才華深得教師及同學的稱讚。“之江詩社”的社長夏承燾老師評價他說“閱朱生豪唐詩人短論七則,多前人未發之論,爽利無比。聰明才力,在餘師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其人今年才二十歲,淵默若處子,輕易不發一言。聞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十年,恐無此不易之才也。”   

四年級時,在“之江詩社”的活動中,他認識了當時一年級的宋清如, 他後來的女友和妻子。   

1933年7月大學畢業後去上海世界書局工作,任英文編輯。頭幾年工作是參與編撰《英漢求解,作文,文法,辨義四用辭典》。1935年與世界書局正式簽訂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譯作《暴風雨》脫稿,8月8日寫成《譯者題記》。這一年將歷年詩稿整理成冊,共三集。到1937年7月先後譯出《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第十二夜》等喜劇。  

朱生豪譯莎劇,如果開始只是出於對莎士比亞的興趣的話,那麼,後來則變成了他的生命。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隨身只帶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譯稿。寓所被焚,世界書局被佔為軍營,已交付的全部譯稿被焚。8月26日回嘉興,繼續莎譯。11月18日嘉興淪陷後避難鄉下。1938年下半年重返世界書局,仍抓緊時間進行翻譯。1939年冬去《中美日報》館任編輯。1941年12月8日日軍佔領上海,衝入“中美日報”館,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丟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資料與譯稿,三本詩集及宋清如的詩集兩冊一併被毀。1942年初成了生活無著落的失業者。然而,他譯莎劇的決心卻更堅定了,他說:“飯可以不吃,莎劇不能不譯。”   

1942年5月1日與宋清如結婚,6月與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補譯出《暴風雨》等9部喜劇。朱生豪寧願貧窮至死,不願為敵偽效勞,僅靠微薄稿費維持極困難的生活。因要照顧幼弟,至年底,再返嘉興定居。他閉門不出,工具書僅有兩本字典,繼續全心投入翻譯工作中,譯出莎劇的幾部重要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哈姆萊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筆不綴,在1943年一年譯出莎氏悲劇8種,雜劇10種,成績驚人!  

1944年初帶病譯出《約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亞歷史劇,4月寫完《譯者自敘》,編《莎翁年譜》。其時他一直忍受著長期的病痛,體力日衰,在勉強支撐著譯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後,延至六月,確診為肺結核,臥床不起。他悲痛地對妻子宋清如說: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譯完。到12月病情日益嚴重。1944年12月26日,他把妻子宋清如叫到床前,說了聲:“我要去了”,便拋下年輕的妻子和剛滿週歲的兒子,含恨離開人間,年僅32歲。

奮鬥不息 浩氣長存

朱生豪先生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上學後,一貫學習勤奮,成績優秀。1924年他從小學畢業後,插入嘉興秀州中學初中二年級,直至1929年秀州中學高中畢業,由學校推薦保送到之江大學,都是依靠學校救助和獎學金,才完成學業。

1933年7月,朱生豪先生從之江大學畢業,到上海世界書局擔任英文編輯。1935年,更和世界書局簽訂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合同,從而將整個生命投入了在中國傳播人類文化瑰寶的偉大事業。

抗日戰爭爆發,幾經戰亂,他收集到的兩百多本莎氏戲劇資料和譯稿,兩次全部被毀。失業在家,生活無著,但他仍然堅持民族氣節,拒絕為日偽效勞,艱難度日,堅持翻譯莎氏戲劇,無怨無悔,奮鬥終生。從1935年到1944年,短短的九年間,雖然幾經挫折和打擊,仍然翻譯了莎氏戲劇三十一部半(莎士比亞給後世留下了三十七部戲劇)。短促的生命,卻永遠閃耀著不滅的光輝。

朱生豪先生繼承了莎氏戲劇中所體現的人類優秀品質,富有正義感,深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驅散黑暗。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撤出希臘雅典時,他寫了一首名為《雅典頌》的詩。全文如下:

雅典頌

(英軍昨晚十時退出雅典,人民夾道歡呼,謂“不久可與君等再會”——雅典二十六日電)

黑雲堆壓在雅典城上,

侵略者的炮火震撼大地,

悲憤的緊張充滿著雅典人的心,

但他們有的是永不消失的勇氣。

愛自由的希臘永不會沉淪,

他們抵抗,他們失敗,但決不屈服。

有一天,不遠的一天,他們將用熱血

洗淨被踐踏的祖國的恥辱。

——“再會吧,英國的友人!

到處都是保衛民主的廣大戰場;

我們不用哀泣,我們用歡笑

送你們在星月裡趕上前方。”

也許在明天,也許在下一點鐘,

這美好的古城將套上鎖鏈;

但這是一個永不失去勇氣的民族,

他們說:“同志,我們不久將相見!”

(4月27日)

朱生豪先生誕辰八十週年的時候,曹禺先生曾經題詞:“正氣凜然,貢獻巨大。”我認為十分確切。在紀念館裡,有一段說明詞,也概括了朱生豪先生的貢獻:“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劇作,得到了海內外莎學界、翻譯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他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列入的唯一英語翻譯家。許多有關他的報道、傳記、電視等都獲得省部級大獎。人們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也為他華瞻的譯筆所折服。朱生豪的名字,同莎士比亞一起傳遍世界。”

相濡以沫 女中豪傑

朱生豪先生的夫人宋清如女士,也是一位巾幗英雄。

朱生豪先生在之江大學四年級時,在“之江詩社”的活動中,認識了當時一年級的宋清如女士。1942年5月1日,與宋清如女士結為夫妻,從此,宋清如女士就成為朱生豪先生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忠實伴侶。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宋清如女士都同朱生豪先生,共同面對,以全部身心,支持朱生豪先生的事業。

朱生豪先生逝世後,宋清如女士繼續承擔起朱生豪未完的事業。全國解放後,她為出版全部朱譯莎劇多方奔走。在馮雪峰同志的支持下,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十二卷本,終於在1954年後陸續出版。宋清如女士收到二億餘元(舊幣)稿費後,立即把其中的5000萬元捐贈給嘉興市,助建有線廣播站;又向朱生豪先生的母校秀州中學捐資1000萬元,購置圖書設備。留下的1.2億元購買了國債,支援國家建設。

1955年,她請假一年,繼續翻譯朱生豪先生未曾譯完的莎劇。一年中譯出《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接著又在教學之餘譯完最後一部《亨利八世》。

使我們感到高興的是:1946年到1949年,宋清如女士也曾在嘉興秀州中學任教,是一位語文教學名師。

1997年6月27日上午,宋清如女士走完了她人生道路上的最後路程。一對生死相知的悲情伉儷,合葬在大運河畔的泰石公墓。墓碑上寫著:“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聲中做夢,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聲裡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有愛妻陪伴的朱生豪先生,不再孤獨;他的名字和莎士比亞一起,永遠鑄刻在朱譯莎劇讀者的心裡。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朱生豪先生偉大而感人的一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崇高的榜樣。

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崇高品質,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奮鬥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開闢未來,奮勇前進!

他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遠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證。

現在不是有人大講蓋茨就是優秀的共產黨員嗎?我卻認為,我們共產黨人,倒是應當向朱生豪先生學習,將全部的生命,奉獻給我們的人民,奉獻給這一片生育我們、養育我們的熱土!

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不朽的豐碑。而朱生豪先生為了在中國傳播人類的瑰寶,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朱生豪先生也是不朽的。

秀州中學 人才輩出

朱生豪先生的成長,秀州中學,功不可沒。這方面,陸揚烈校友的文章,將會有更多的敘述。

前面已經說過,朱生豪先生幼年時母親、父親先後逝世,家境貧寒,當時秀州中學的校長黃式金(也是秀州中學第一位中國人的校長),慧眼識英雄,給予朱生豪許多幫助。朱生豪身體虛弱,體育課成績不好,而秀州中學規定,體育課成績不及格不準畢業,黃式金校長特別給朱生豪開了綠燈。朱生豪高中畢業,黃式金校長又和同一個教會的之江大學聯繫,保送朱生豪到之江大學上學,終於使朱生豪先生有了深造的機會,有了發展的條件。

後來擔任秀州中學校長的顧惠人先生,也是一位愛護學生、尊重人才的愛國教育家。日寇進佔嘉興,他堅決不在日寇佔領區辦學,到上海租界內辦起了華東聯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輾轉到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同贛州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蔡傳智先生合作,辦起了江西贛州基督教聯合中學,收容了一大批華東聯中等從江浙逃難到贛南的流亡學生。後來成為諾貝爾獎金得獎人的李政道,就是顧惠人先生收留的學生之一。李政道從贛州聯中高三畢業,才前往西南聯大就讀。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中紀念的劉和珍女士的弟弟劉和理先生,著名木刻家荒煙先生等等,都曾被顧惠人先生聘為聯中教師。……

除了朱生豪先生之外,黃源、許國璋、範崇武、陸欽侃等數以百計的知名人士,都曾經在秀州中學就讀。這所百年老校的畢業生中,先後產生了十名資深院士,他們是:陳省身、李政道、顧功敘、譚其驤、周廷儒、周建衝、欽俊德、程開甲、方懷時、潘文淵。所有這些出自秀州中學的院士、專家、學者,至今說起母校,還滿懷深情,忘不了學校對他們的關懷、愛護和培養。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們期待著更多優秀人才的湧現。

姚國祥

原贛州聯中1943屆初春一班

2007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