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9527天空之城


如果你问的是电视剧中的包拯和王丞相的话,还有的一比。在宋朝的历史上,好像并没有王丞相这个人,尤其是和包拯同时期的人物中间。

在《七侠五义》和《包青天》中,包拯的职务是开封府尹,官拜二品。王丞相是一品官。如果从小说中间来看,两个人的品级相差并不多,只是差了一级而已。

我们还是打个比方吧,包拯的开封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王丞相的职务则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至少也是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或者是第一副总理。

如果说论职务级别的话,仅仅差了一级但权力就不可同日而语。开封府尹只是帮皇帝维持京城治安和日常事务。而丞相则总揽天下政务,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当然,上边说的仅仅存在于小说和电视中,在历史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开封府尹一般都由皇族的亲信来接管,比如太子和其他皇位接班人,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担任过开封府尹。

在历史上包拯仅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也就是暂时代理开封府尹的意思,并没有正式担任过开封府尹。这个职务非常重要,绝对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坐上去的。

包拯长期担任的职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因为宋朝皇帝对大臣们的权力限制非常多,地方官的权力分别有几个职位来分担。实际上包拯的市长职务权力就非常有限,远远不像电视和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大。

丞相职务就不一样了。

有不少丞相,会外加一个太师的称号。顾名思义,太师在宋朝基本上是虚衔,被授予太师基本上表示恩宠,并无实权。

朝廷的日常事务和重要官员任免,基本都由丞相负责提名,当然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包拯在正常情况下是不敢和王丞相相对抗的,否则下场会非常惨。

象包拯这一级别的官员任免,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也是可以决定的。只要没有太大问题,丞相提报上去,皇帝都会批下来的。

也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的级别应该和王丞相会差出2到3个级别。


新知传习阁


在真正的历史中,开封府尹有时候是比丞相大很多的职位。但包拯明显不是这样的。

一,开封府尹和丞相。

在宋朝,最牛的地方官,莫过于开封府尹。表面来看,开封府尹只不过是一个地级市市长,可是实际上它的权利要远超过省长乃至宰相。

宋朝的地方行政系统,是以府州县为主,府上面设置路一级非正式行政层级。所以开封府尹实际上连一个省长都不是,只能算是一个副省级市的市长。大多数的地级市,实际上是州。

开封府尹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管理的是首都汴梁,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当上这个职位的人最容易进入核心权力圈。按照北宋的官僚制度,开封府尹是从一品或二品,位在尚书下、侍郎上,算是省部级干部。可是实际的执行中,开封府尹大都由储君担任。宋太宗、周世宗、宋真宗于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在历史上,寇准、欧阳修、蔡襄 、范仲淹、宗泽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

宋朝的官职,把原本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丞相管民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丞相、枢密使、三司使有都有很多副职用以分权。所以这些丞相的权利是大打折扣的。

在朝堂上,开封府尹是排在丞相、枢密使、三司使之后的。

如果考虑到亲王和储君这一因素,开封府尹简直就是副皇帝,这权利当然要超过丞相了。

二,历史上的包拯权利有多大?

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并没有当过开封府尹,包拯在中央当的官主要是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和开封府尹最接近的官职,就是“权知开封府”。

“权知开封府”,权就是暂且、暂代的意思,知就是总管。所以顾名思义,权知开封府,是一个代理开封府尹的职位,不仅比起赵光义、 赵恒这些亲王担任的开封府尹差很多,连寇准等人担任过的开封府尹都不如。

包拯做过的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位,都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所以包拯在北宋的官位实际上也是比较高的。北宋向来以冗官著称,可是包拯这样的副宰相,最起码也有十几个。这样的副宰相当着,说不定还不如一个开封府尹顺心呢。

宋仁宗嘉佑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与富弼、欧阳修、胡瑗这样的名臣齐名,包拯也算是当时代最有名望的清官了。

包拯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三,那些有趣的包拯形象。

包拯在民间有很高威望,最近几十年,以包拯故事为蓝本的电视剧层出不穷,扮演包拯的演员也各有特色。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最喜欢哪个版本的包拯?


历史知事


   电视剧中常给包拯冠以“开封府府尹”“龙图阁大学士”“相爷”三个称呼,可惜,这三个称呼都是错的。包拯即没有当过开封府府尹,也没当过龙图阁大学士,更没有当过包“相爷”!

  电视剧包拯的口头禅就是“本府……”其实,包拯担任的官职是权知开封府,即代理开封市市长。这只是一个从三品的官职。

  电视剧中又说包拯是龙图阁大学士,其实古代没有龙图阁大学士,只有龙图阁学士,这也是一个从三品职衔。

  明清时期,按察使、布政使是三品职衔,巡抚是正二品职衔,总督至少是正二品,一些大的督抚甚至是正一品职衔。宋朝不同,宋朝的三品官已经是省部级高官,二品已经是宰相级别。

  宋朝的一品官都是作为勋爵,没有具体职务,一般作为老臣的荣誉职衔,比如太尉,秦汉时期的太尉就是一国军政最高长官,宋朝的太尉就只是武官的最高荣誉职衔。

  至于开封府府尹,一般都是由皇子担任,并且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那位皇子担任。比如宋太宗、宋真宗早年都曾经担任开封府府尹。

  开封府府尹是正二品大院,品阶等同于平章事、枢密使(即丞相、太尉)。

  宋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唐宋时期的丞相都必须挂平章事职衔。唐代平章事是三品,宋代平章事是二品。担任平章事不称“相爷”,而称呼“相公”。


  比如寇准,在真宗朝担任平章事,人称寇相公。在宋朝,相公是宰相的专有称号。

  包拯担任开封府代理知府只有一年,一生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即军委副主席,是从二品职衔。担任枢密副使几个月,包拯就去世了。 


叶之秋


包青天任开封府府尹时是几品官?

包拯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权知开封知府,要知道中国古代凡是带“尹”字的官职,那都是首都或者陪都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例如西汉的京兆尹、东汉的河南尹、唐朝的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以及宋朝的开封府尹。

四品

宋代包拯所任的开封府尹,实为权知开封府。宋代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包拯的权知开封府是个差遣,本身没有工资。

开封府尹在宋代并不常置(大多都是皇储兼任)且以文臣任之,专掌府事,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宋太宗、周世宗、宋真宗于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包拯履历按年号分大致如下: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包拯最大做到礼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外交部部长,在当时应该是正二品。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

所以开封府尹包拯和丞相还是差了两个级别的。

当然,历史上包拯并未做过开封府尹。


小马谈古今


纠正题目中的两个错误,一是包拯的职务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二是北宋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也从不称呼人丞相,而是宰相。包拯和宰相之间差着三个层级。

关于包拯的确切官职

很多演义小说或影视剧中会把包拯的职位说成“开封府尹”,这是不符合史实 的,因为包拯的确切职务是“权知开封府”而不是开封府尹。

北宋的行政区划分州、县两级,最高行政长官分别是知州(全称是知XX州事)、知县(全称是知XX县事),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府是地位特殊、比普通州级别略高的州,大概可以认为是副省级城市;而京则是地位特殊、比普通府级别略高的府。

北宋在全国设有十几个府,府中又有4个京,分别是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这四京中,又以东京开封府的地位最高,因为开封是北宋都城,这四京大概可以认为是正省级的直辖市。

北宋的府最高长官是知XX府事,但四京所在的府一般由亲王遥领,当亲王兼领府时,一般称XX府尹,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继位前,都以亲王身份任开封府尹;当以其他官员担任时,则称(权)知XX府事。

对包拯而言,他在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时,官职是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十二月,包拯的官职是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很明显,包拯是权知开封府,不是开封府尹。

关于王丞相的确切官职

北宋实行官职与差遣分离制度,没有丞相这个官职和差遣,而是由其他官职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差遣)为宰相职任,比如吕夷简为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北宋宰相,如果不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不是宰相。另外,北宋当时人对担任宰相职任的官员,不称呼丞相,而称宰相。同时,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副相)、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合称“执政”,宰相又与执政合称“宰执”。

权知开封府和宰相的差距

权知开封府是重要职务,是执政的重要储备,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并称“执政四入头”,就是说北宋的执政(如上所述)一般都是从上述四个职务中挑选。

按诸历史,包拯恰恰就是在先后担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这三个“执政四入头”职务后,被拜为枢密副使,正式进入执政官行列的。

按照北宋宰执升迁的一般规律,担任枢密副使后,下一步便是略高的参知政事(副相),再进一步是更高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再向上晋升便是最高的宰相了。

综上所述,包拯的权知开封府职务,距离文官最高的宰相职务,还有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这三个层级。

如果包拯仍然健在,以他的资历、威望和能力,再过上三五年拜相是顺利成章的事情。遗憾的是,包拯在担任枢密副使的次年便因病去世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开封府尹和丞相只是在电视剧《包青天》的一种称呼,包拯实际担任的职位是权知开封府事,官衔从三品。而王延龄实际担任的应该是宰执一职,又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是从一品。他们二人的职位是不是很拗口?所以电视剧只能把称呼改一下。


历史上北宋的开封府尹一般是由太子或亲王兼任。不过一般他们只是挂个名,而实际掌权的是权知开封府事,所以包拯还是开封府的当家人,只是官衔不高,他跟王延龄差了4个等级。

宋朝为了中央集权,分化官员的权力,所以供养了很多官员。但职位有限,很多官员就只能先待岗,先安排个虚职,等有岗位出来或需要分化那个官员权力的时候马上顶上去,比如包拯就曾经担任过天章阁待制。



宋朝的王公贵族是不能参与朝廷政务的,只是拿着高俸禄,然后封个虚职。

在《包青天》中王丞相和庞太师曾有个一次这样的对话:王丞相说庞太师位居一品,又有个贵妃女儿,身份尊贵啊。庞太师回敬一句,我这个太师虚有其名,比不上你这个一品丞相。正因为庞太师在朝中没权力,所以在庞太师儿子的时候,展昭连门都不让进。


在宋朝当官是个非常好的职业,比如包拯正职补贴不算月俸是100两银子,虚职龙图阁直学士也是100两银子,不过虚职没有补贴。另外按级别在家乡还可以分得良田2000亩,供以后养老之用。

而按王丞相的级别工资待遇大概是包拯的三倍。这福利待遇真是杠杠的,要是在宋朝还贪污的话,那死在包拯铡刀下那是一点都不冤。



花木童说史


这个问题本身有好几处错误:

1、严格来说,包拯并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这两个官职有区别吗?有。按宋朝编制,开封府可置牧、尹,是开封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牧、尹不常置,且例由皇太子与亲王兼任,通常不亲庶政。开封府实际上的行政长官叫做“权知开封府事”,即俗称的知府。到北宋末的徽宗朝,才罢权知开封府事一职,改置开封府牧、开封府尹各一人,牧由皇太子兼任,尹由文官担任。

包括生活在宋仁宗朝,又并亲王、皇子,不可能担任开封府尹,他的职务是权知开封府事,而且主政开封府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当然,宋朝坊间也有人将开封府的知府尊称为“府尹”。

2、“王丞相”只是包公戏虚构出来的一个文学性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人。而且,北宋时候,不管是元丰改制前还是元丰改制后,宰相都不叫丞相。要到南宋时,宋朝的宰相才改称丞相。

3、在宋代,开封府知府只是差遣,它本身是没有品秩的。一位官员的品秩,取决于他的本官,或者贴职,跟差遣却没有关系。这就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宋朝官制了,不细说。总而言之,我们很难从知府这一差遣来判断包拯(或其他开封府知府)的品秩与品级是多大,还得看这位知府的职与本官。所以,我们也很难判断“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最后,为了便于你理解,你也可以将丞相想象成总理,而开封府尹则相当于首都市长。但是你要注意,这一类比并不符合宋朝的官制。


吴钩的钩沉


1,包公的开封府尹


开封府府尹这个职务很有意思,论官职不算太大,二三品官,但是这个职务很特殊,在包拯之前担任过开封府尹的有柴荣,赵光义,赵元侃(宋真宗),这个职位一般都是为储君设立的,不过这些储君是没有精力管理具体事务的,所以要找个代理人,代他们办事,这个代理人就叫权知开封府。

包拯也是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开封府,但是他上面没有亲王担任正式的开封府尹,因为宋仁宗虽然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但是他膝下无子,为了继承人的事情,宋仁宗也算是伤透了脑筋。


这点和包公倒是挺像,包公长子48岁就去世了,不过他晚年竟然又生了一个儿子,宋仁宗却没这种幸运了,一直没能生出儿子来。


包公这个人是个很严肃的人,几乎不笑,人们当时甚至说要想看到包公笑除非黄河清了。


包公升官很快,从天长知县开始每两年升一级的速度干到,代理开封府尹的高位,在开封府尹任上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让很多平日为非作歹的权贵大肆收敛: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因为他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当时京城人们传的一句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


那时候包公就和阎罗王挂上钩了,不过只是一句比喻,后来人们干脆让他成了阎罗王,日断阳夜断阴。


古代的老百姓太渴望公平了,希望有一位青天大老爷给他们主持公道,包公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大老爷。

当时百姓告状甚至不能直接到大堂上去,因为宋朝法律有规定:除官典犯赃、袄讹劫杀,灼然抑屈,州县不治者方许诣登闻院。


也就是百姓有冤情需要打官司时,除非官典犯赃、袄讹劫杀、灼然抑屈”这这种大事,一般都是要一级一级的上告的,越级上告叫越诉,是要吃板子的。


但是包公在任时却让人大开府门允许有冤屈的百姓来告状。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公这次对司法的改革,随着他的高升而湮灭,甚至到了清朝杨淑英为了给弟弟杨乃武翻案,进京告御状时还要滚钉板。


2,包公和王丞相


电视剧中有包公和王丞相对峙的戏,用以表现包公的不畏强权。


但是历史上的包公和王丞相就没要在一起共过事。


仁宗朝23个宰相,姓王的宰相只有三个。


第一个是,北宋五鬼之一的王钦若,王钦若在天圣三年去世时,包公还没考中状元,所以这个王丞相必然不是王钦若。


另一位王丞相王随,宋仁宗明道年间任宰相,明道二年王随死于任所,这一年因为父母年迈,考中进士的包公辞去所以官职在家侍奉父母。


最后一位姓王的宰相王曾,景佑二年拜相,这时候的包拯正在老家给父母守孝,到了景佑四年包公才从老家来到开封等待分配,后来把他分到天长县任知县,包公和王曾也不可能有恩怨。


电视剧或者小说中都喊包公相爷,真实历史上,包公没有当过正牌宰相,他当过枢密副使,相当于副丞相,按照我们看到副职自动忽略掉那个副字的习惯,叫包公相爷倒也无可厚非。


小说中包公如果遇到欺压百姓的官员是要怼的,不管对方是宰相还是皇亲国戚,毕竟他的三口铡刀铡不是吃素的。


但是真实历史中,包公大约会权衡,他那一届科举中出了两任宰相,韩琦和文彦博,还有数位封疆大吏。包公和他们的关系都很好,一直很好。


但是如果像张尧左这样的非我族类的外戚,包公才变成那个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宁可喷宋仁宗一脸吐沫星子也要把他拉下来。

所以包公也不是一直黑脸,但是因为人们喜欢黑脸的包公,他的脸才越来越黑。

==============================



薛白袍


北宋并无丞相这一官职,只有一个宰相班子,指的是掌管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事务的实际领导人。

宋朝时期三省的长官已经废置不用,因此主要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实行宰相职务,这就是三品,但是能做平章事的人,还有其他官职,大的到了三师。后来北宋的蔡京作为宰相官至太师正一品!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

元封改制后,一般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使宰相职务,因为他们最高官职是尚书仆射,所以为从一品!但是人员不同,还有兼其他职务!

一直到南宋孝宗时期,才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一品!

所以要比较包拯和王丞相我们最好找一个相近的人物和他比!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包拯“权知开封府”做的是“尚书右司郎”

王安石行宰相事做的是“尚书左仆射”

他们之间还隔着一个“尚书左右丞”


目西


包青天就如同一个精神图腾,深深地烙印于人们的脑海中。

不过对于现实历史中的包青天,很多人的了解其实是不够的。

比如现实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当过开封府尹,这点就很少有人知道。


包拯担任的是权知开封府

包拯的一生担任过众多重要的官职,其中包括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位。

我们民间传说中的包拯开封府尹,其实就跟他担任过的权知开封府有关。

在宋朝的历史中,开封府尹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虽然从职权上来说仅相当于现如今的首都市委书记、相比于其他朝廷中的重要官职并不是特别位高权重,但是在宋朝,这个官职却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开封府是宋朝皇城的所在地、是整个宋帝国江山的核心之处,对于整个宋朝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封府尹作为开封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自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随便担任的,在宋朝时期能被皇帝委任为开封府尹的人,全都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

宋朝时期很少有官员被皇帝委任为开封府尹,更多被皇帝委任为开封府尹的人,多为宋朝的皇族或者皇子、储君。

不过虽然宋朝时期的开封府尹地位极其之高,但他们却是基本不掌握权力的。

真正归属于开封府尹掌管的权力,大多数集中在当时的权知开封府手中,而权知开封府,从字面的理解上来说,就是“代理开封府尹”的意思。

宋朝特殊的权职分离

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开封府尹不掌握实权的状况,其实跟宋朝繁琐的官职制度有关。

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国的战火废墟之上的,在经过五代十国那段历史岁月之后,他们对文臣武将夺权有着很深沉的恐惧,于是为了防止夺权,他们就制定下了一系列繁琐的制度来保障自己的皇权。

在宋朝时期,大多数正规的官职其实都是虚职,只拥有崇高的地位而不掌握实权,而除了设置这些正规的官职,宋朝还设置出了一系列代理或者临时意义的官职,让他们掌握真正的实权。

正是在这种权职分离的情况下,宋朝早期才避免了出现权臣夺权的尴尬情况。

包拯所担任过的权知开封府,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特殊官职。

以实际上的权力来说,包拯所担任的官职实际上就等同于开封府尹,从这方面,我们也就不奇怪包拯在民间传说中为什么会出现“开封府尹”这样官职的原因了。

权知开封府无法和丞相相比

接下来我们再回答一下提问中的问题,首先从实际的历史来说,宋朝是没有丞相官职的。

在宋朝时期,以往的丞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分别被分散到了同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各官职身上。

而这三个官职虽然一同分担了丞相的权力,但是一般能被公认称之为丞相、宰相的官职,只有同平章事。

不过也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因为宋朝大多数实行的是权职分离制度,所以在宋朝但凡拥有丞相、宰相地位的,一般都是不掌握实际丞相、宰相权力的。



如果从实际权力来说,包拯的权知开封府和所谓的“王丞相”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但是如果从地位上来说,包拯的权知开封府和王丞相是根本无法相比的,大家想想,一个在地位上是代理首都市长,一个在地位上是总理大员,这里面的差距不用细说大家都懂。

即便是权知开封府的正职开封府尹,虽然地位崇高无比,但是在地位上同样是比不上“丞相”的。

包拯的另一个重要官职

不过,虽然包拯的权知开封府无法和所谓的王丞相相比,但是他的另一个官职却是能和“丞相”较量一番的,这个官职就是三司使。

三司使是宋朝的最高财政长官,明面上掌握着宋朝的一切财政大权,因地位的崇高,而被人们称为了“计相”。

而计相的相字实际上就是丞相的相,指的是财政方面的丞相,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三司使的地位有多么高了。

在宋朝时期,三司使是可以和“丞相”相提并论的重要官职,虽然地位上要稍低一些,但却是同一个重量级别的人物。

当然,在现实历史中这些级别差距是无法限制到包拯的。

在现实历史中他连皇帝都敢上前指责、在他指责皇帝的时候口水溅到皇帝脸上皇帝都只能装作看不见,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就算包拯和“丞相”之间有着再大级别差距,也不会成为阻挠他行使正义的囚笼。

所以说包拯根本就没有当过开封府尹,而如果要拿现实历史中包拯的官职和“丞相”比,在官职最高的时候,他实际上和“丞相”只有一步之遥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