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掃塵有講究"七掃金,八掃銀”是什麼意思?你們那裡呢?

合肥寶迅


沒聽說過掃塵有“七掃金,八掃銀”這種說法,也許各地傳統風俗不一樣吧?不過,既然有“金”可掃,誰還去掃“銀”呢?

我們老家應該是臘月二十四送灶後掃塵。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臘月二十四這天媽媽會擺上糖果糕點(以甜點為主)先拜祭灶神(王)爺,感謝玉皇大帝一年恩賜豐盛可口的食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吃穿不愁,請求灶王爺在玉皇帝爺面前多多美言。

這種儀式叫送灶(王爺),據說這天灶王爺要回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戶人家善惡,大概相當於現今的領導述職,這灶王爺吃了供品,“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也就盡傳人間好話了,這也就是人們的一個美好願望。祭拜完把那張貼了一年的灶神像揭下來,還要放鞭炮,送灶(王爺)儀式才結束;等到年三十再貼上新的灶神像還要祭拜的,叫請灶王爺。

送灶(王爺)儀式結束才可掃塵,否則就是對灶神不敬。洗啊,涮啊,曬啊,能搬的幾乎都要搬到院子裡,然後進行清掃、洗刷,整整要忙一天,家裡收拾乾淨,煥然一新了,就可置辦年貨啦,該買的要買,應忙的要忙,蒸飽子,炸肉圓子,做年糕,炒瓜子、花生、葵花籽等等,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其實現在想來也是有它的道理的,過去房屋低矮陰暗潮溼,窗戶又小,通風條件不好,灰塵聚積,極易發黴滋生細菌,一年到底借“掃塵日”,來個徹底環境衛生,防止和減少疾病傳播,辭舊迎新,也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也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所以直至現在人們過年前也是要搞衛生的,一直保持著這良好的衛生習俗。

不過,現在大多也沒這送灶(王爺)儀式了,尤其城裡也不貼灶爺像了,進了臘月門打掃衛生排隊叫家政服務,大家工作都忙,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了,何況現在大家都知道“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祈求來的。











風雅俊逸


掃塵又稱除塵、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傳統年俗之一。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

起源於古代,是先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表達了人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古代臘月二十四是掃塵的日子

自古至今,我國民間一直沿襲著春節前“掃塵”的習俗。民諺: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一天,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屋子裡從牆角、床下到柱子、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掃除乾淨,箱子櫃應要擦拭一新,乾乾淨淨準備過年。

但是,掃塵的日子卻悄悄發生了變化,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掃塵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怕人間犯亂,派一個叫三尸神的神仙常住人間,掌握人間情況。可是神仙也有嘮叨(壞的意思)仙兒啊!這個三尸神最愛阿諛奉承、搬弄是非。

有一次,他偷偷昇天密報玉皇大帝,說人間有人咒罵他,玉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間犯亂之事,把犯亂人的姓名寫在那家牆壁上,讓蜘蛛結網遮掩以做記號。到除夕之夜在派王靈官下界,凡遇有帶記號之家滿門抄斬。這下可樂壞了三尸神,他乘機下凡,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牆壁上做好記號,到時候好讓王靈官來斬盡殺絕。

這下可急壞了灶王爺,為了搭救凡人,他召集各家灶王爺商量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臘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家家戶戶必須清掃塵土,撣去蜘蛛網擦淨門窗。

結果,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來察看時,家家窗明几淨,煥然一新,張燈結綵,歡樂祥和,人間一片美好。王靈官找不到一點“劣跡”,立刻返回天庭,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願望稟告玉皇大帝。玉帝大驚,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躲過了劫難,人們為了感激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掃塵。掃塵也隨之成為了民間的習俗。人們掃房子是因為經過一年居住的房子,快過年了,要清潔一下,準備乾乾淨淨的過年。

但是,掃塵也有很多講究。

"七掃金,八掃銀”是什麼意思,具體哪個時間掃塵最好?

掃塵一般在祭灶之後進行。民間傳說,祭灶之後,百神昇天,人間只有一些小神看顧秩序。於是人們覺得,在這時掃塵搬移物件,進行打掃百無禁忌,不用擔心衝撞家中神明。

古人劃分一天的時間有十二時辰,分別用十二地支命名,即:子醜寅印辰己,午未申酉戍亥。"七掃金,八掃銀”裡面的七和八,說的是排在第七位和第八位的午時和未時。這個時間段大約就是中午一點到五點之間, 古人做事都講求吉時,所以他們認定一天中的午時和未時是掃塵的最佳時間。因此老一輩就用"七掃金,八掃銀”來形容這個時間段掃塵是最吉利的。

家鄉之掃塵

臘月二十四,一直到除夕之間,中間的這段時日,被人們稱為“迎春日”,也叫做“掃房日”,家鄉人在這段時間內認為都是打掃時間的最佳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掃個房子還要看日子看時辰嗎?現如今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過年的時候,只要將房子打掃的一塵不染不就萬事大吉了嗎,其實,關於掃塵的種種規矩,我們雖然不能做到遵守,但,它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這些行為,現在看來就是濃濃年味,是對新年的期待感,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那些舊時光



青花韻律185098660


我是河北石家莊人,我們這裡大多數人在臘月初八以後,臘月二十三之前就掃了房。

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有不同的風俗,北方人“掃塵日”一般選個晴朗暖和的天氣掃房。

臘月二十四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北方人講究實惠,沒那麼多講究,因此掃房也沒有固定在臘月二十四。

而民間習俗是“臘月二十四,掃塵日”。為何選在二十四呢?

原來“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即民俗中的過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彙報一家人的情況,人們都早早為灶王爺準備好了糖瓜和酒菜,祭拜恭送灶王爺上天。

灶王爺喝的迷迷糊糊,吃了糖瓜嘴甜,向玉帝彙報一家情況時就會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6當灶王爺上天以後,第二天(臘月二十四)就可以掃房了,意思是一家之主出門了,不必擔心驚動大神,把家裡裡外外打掃乾淨,把灶臺上灶王爺的畫像去舊貼新。

以上就是“臘月二十四,除塵日”的由來。“塵”諧音“陳”,有“推陳迎新”的意思。

具體到“七掃金,八掃銀”的風俗,我們這裡沒這說講,倒是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灶王爺剛上任後,玉帝想了解一下民間情況,於是就派三尸神下凡巡視,三尸神特別貪財,他想趁巡視大撈一筆,老百姓心中只祭拜灶王爺,對三尸神根本不感冒。

三尸神如意算盤落空了,他嫉妒灶王爺,於是上天稟報說老百姓咒罵玉帝,玉帝一怒之下派他再下民間,把咒罵自己的人家做上記號,然後再派天兵天將斬殺這人家。

(玉帝)

講真三尸神就是一個小人,為了一己私利捏造事實,三尸神把每家每戶都做了記號,然後用蜘蛛網遮蓋,以免被這家人發現。

做完這些,三尸神返回天庭,對玉帝說:“凡是有蜘蛛網的人家都曾經辱罵過玉帝。”玉帝馬上調派巨靈神去斬殺有蜘蛛網的家人。

就在這危急時刻,也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通過內線得知了消息,他挨家挨戶通知人們清掃蜘蛛網。

經過一番折騰,人們總算在臘月二十四這天清掃完畢。

當巨靈神在臘月二十七來到人間後,發現人們歡歡樂樂,該洗澡洗澡,該理髮理髮,一片祥和的氣象。

經過一打探,沒有人罵過玉帝。

巨靈神駕轉雲頭,迴天宮向玉帝彙報了情況,玉帝方知三尸神誣陷好人,把他痛打100大板,關進天牢永不敘用。

(灶王爺)

然後玉帝降旨,著令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工作,百姓日久成習把臘月二十四當成了掃塵日。

傳說講完了,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出了“七掃金,八掃銀”是什麼意思了。

“三尸神”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孔子云:“世上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也就是說只有女人才能治住小人(惡人自有惡人磨就是這個理)。

“七”諧音“妻”,“八”諧音“爸”,“七掃金”可理解為妻掃房最好(金貴),“八掃銀”可以理解為爸掃房次之(銀)。

總結一下就是,臘月二十四這天,妻子掃房最好了,掃房不是老爺們乾的活,所以老爺們最好不要掃房。

到底是不是這意思我也拿不準,歡迎親們發表意見,在下洗耳恭聽。


秉燭讀春秋


掃塵,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習俗,取“陳”的諧音,也稱為“除陳”。寓意把一年裡不好的事情全部除去,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迎接新年的到來。同時也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因為我國地大物博,那麼在風俗習慣上也有所差異。有很多地方都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掃塵”傳說這天的神仙們都以上天覆職,那麼我們在家中可以隨意搬動物品,不擔心會影響神仙了。

在我的家鄉一般都是在臘月二十七開始打掃房屋,由於以前的灶臺沒有煙囪,那麼時間長了房屋的頂部就會留下一些黑色物質,當地人稱為——糖塵。

所以在二十七的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打糖塵”然後順帶一起把屋頂的一些蜘蛛網,什麼的打掃乾淨。所謂的“七掃金,八掃銀”指的是臘月二十七掃塵為最佳時間,那麼二十八次之。

而且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還會洗澡,洗衣服,在我的家鄉流傳著“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大家都希望能洗去一年以來的晦氣、黴運,疾病,換上新衣服,新鞋襪,以新的精氣神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那麼二十六又有點早了,二十八太遲,所以二十七這天,為最佳時間。

在我們這裡過了二十八之後就不可以再打掃衛生了,尤其是掃地。傳說是會把新年的財氣掃走。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有所差別,但是寓意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希望生活能夠幸福平安。


燕子的濤寶


我們這邊也沒有這個說法,不過各地有各地的習俗,那些不是很難接受的習俗其實可以接受的。掃金掃銀說白了都是掃錢嘛,按這麼來說的話,不虧不虧。



木劍遊俠吳不勝


我們這裡早上起來掃地:要從門口往裡掃,這樣就把財氣掃進門(老人傳下來的),晚上掃地走裡往外掃,把垃圾掃出門。進了臘月門就這樣,一直要到正月底!


自由農民51


我們那裡是立春之前把家裡打掃乾淨,立春之後就不能掃房了


蘊源齋


是指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把家裡掃乾淨好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