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番茄情感小咖/文

對於一個第一次懷孕的孕婦來說,她要注意些什麼她是不知道的。不過她可以通過詢問其他人得到答案。同樣的,孩子出生以後的照顧問題,也可以通過詢問其他人而得到。這個所謂的其他人就是“父母集合體”。在社會環境中“父母集合體”不僅僅提供一些知識,還會對你的一些行為進行監督。那麼有人會問了,什麼是“父母集合體”?

過去擔任父母的親職工作的,其實不是父母自己,而是家族或社群的集體力量,是有一種姑且稱之為“父母集合體”(the Parenting Collective)在撫育小孩,父母只是中間的媒介。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這個父母集合體用他們的潛規則在照顧撫育著可以接觸到的社會上的孩子。80後、90後我們的父母就是按照這個規則在照顧我們的。

當我們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遠離了這個規則,就會被“父母集合體”監督和譴責。我們的父母不得不重新回到軌道上。

“父母集合體”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時代發展,很多東西都是時代的產物。比如:我們人類開始直立行走。最初的時候我們人類是不會直立行走的,慢慢的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發現直立行走更利於我們的生存。直立行走以後,我們的大腦更發達,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就更強了。

在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群體當中。所以經驗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在過去的時代里老人的地位特別高的原因。生存的時間久了,經驗就是財富。所以當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經驗的時候,“父母集合體”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對於80後、90後來說“父母集合體”下的成長對於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父母集合體”不只是提供智能和知識,它還提供監督。如果哪個父母太不盡責,哪個父母太虐待小孩,大家就會出面阻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社會,雖然體罰小孩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卻很少聽到有小孩被過度虐待,更不用提亂倫,或小孩被父母活活打死的。但是現在,體罰不再合法了,大部分父母也不體罰了,卻有許多小孩被照顧者凌虐至死,而亂倫或性侵的個案也是有增無減。摘自:《晚熟時代》好的人生在於你不在拒絕長大

根據以上的內容,你可能覺得“父母集合體”的教育其實也挺好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避免了被凌虐和性侵的危險。這也是孩子的一種幸福。其實不是的。這種所謂的“父母集合體”下長大的孩子其實是不健康的。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他們的父母是處於不成熟的狀態下開始教育子女的。他們把所有父母自己應該盡到的職責都推到了“父母集合體”身上,彷彿自己在做媒介的同時,自己也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可能在過去發展比較慢的時代這也沒有什麼,但是在現在十倍發展的社會下他們是無法適應的。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逃離和背叛社會,前者是自殺逃避,後者是報復社會。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如何走出“父母集合體”教育的怪圈,及時趕上時代發展的大潮。

我想做為80後、90後的我們想要從父母的教育開始改變是不可能的了。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我們身為父母的時候,我們要明確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首先我們這一代做為父母,幾乎是全新的一代。想要走出“父母集合體”的怪圈,就要明確自己父母的位置。做為父母我們應該先成熟起來,這是做為父母資格的前提。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比如:很多父母還是個孩子。可能他們還在啃老、可能他們還在以撒嬌的方式存在於自己的童年世界裡。我就親眼見過一個姐姐,天天跟小姑娘們爭風吃醋,絲毫看不到時間和知識帶給她的沉澱。

其次我們對孩子教育的知識不應該來源於一些其他人的所謂經驗之談。我們要學會自己儲備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雖然孩子小的時候感覺上都差不多,但是每一個孩子的身體狀況、大腦發育情況都是不同的。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比如:我親戚家的小孩兒身體比較弱,不適合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特別是冬天感冒的高發期。這個時候可能就有所謂的“父母集合體”會告訴我們,孩子就要多出去跟其他小朋友接觸,這樣才不會性格內向。結果我親戚家的小孩兒就感冒了。“那些人”就會說這個孩子身體真弱。他們沒有想過其實這就是不適合。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最後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具體情況。

第一,要學會尊重個體,從尊重孩子的天性開始。

第二,要學會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第三,要學會愛,這種愛包括你身邊所有的親緣關係和對等關係。

晚熟時代:看80後、90後如何擺脫“父母集合體”下產物的事實


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個有愛情的家庭裡面的孩子,不論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舊是富於自信心與同情——積極、進取、勇敢。

歡迎大傢俬信留言、評論加轉發。喜歡我的頭條,請 關注我,一起攜手度過以後的日子。願我的文章可以帶給您世間的百種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