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在教育孩子上,大致將父母們分為了兩大類,一類是前幾年為大家熟知的"虎爸"、"狼媽",主張讓孩子多吃點苦,目的是想讓孩子儘快獨立,不依靠父母。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而另一類則相反,他們心腸軟,看孩子磕著碰著就心疼,孩子向自己撒嬌哭鬧就妥協,面對孩子未來要離開自己獨立生活多多少少會有些不捨。

你是屬於"硬心腸"父母還是"軟心腸"父母呢?你是不是也在為教育孩子該在哪方面"硬起來"又在哪方面"軟下去"而煩惱呢?

我們古代的教育學家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智慧學校教育法,而今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摸清孩子的性格,對症下藥。

培養孩子不能"過軟"

很多外國人會覺得中國的父母心腸太軟,不能聽見孩子的哭聲、不想讓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不希望孩子承受壓力,很多時候都盡力幫孩子掃清前路的障礙,幫孩子鋪陳好前後路,讓孩子長大後不至於太辛苦。

"寶寶你不用做這個,媽媽來就好了,你快去學習。"

"哎呀這個你不會的,不要來搗亂,快出去!"

"好了好了別哭了,我等會就給你買冰淇淋。"

……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相信生活中你對這些類似的話語也並不陌生,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是出於心軟,也有可能是出於不想麻煩,又或者是希望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心學習的環境,但這種"富養"卻容易讓孩子陷入泥潭裡。

"軟心腸"的父母主要包括兩類:

1.包辦型父母

對於這類父母,他們習慣性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可以不動手就得到,並且他們並不鼓勵和支持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朋友的孩子去年中考,在她的班裡有個成績優異的男孩,常年佔據班級第一,年級前三,老師和家長都十分看好他,但就在剛上初三的那個月,他突然退學了。

通過老師後來瞭解到,原來他已經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和自閉症。

在老師和他父母打電話的過程中瞭解到,孩子的症狀是因為父母長期包辦生活,只為讓孩子專心學習,甚至他已經到了初三,卻一點家務沒幹過,鞋帶都是父母幫忙系的。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2.縱容型父母

基本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不合理的要求,都會受不住孩子的哭鬧和撒嬌而妥協。

相信我們生活中也見過很多,而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就成為班級裡的小霸王,不尊重別人,囂張跋扈,甚至有暴力傾向,因為父母無條件的給予會讓他們產生心理問題。

教育孩子也不能"過硬"

"虎爸"、"狼媽"生活中也處處可見,因為覺得孩子不能像"溫室裡的花朵",就希望孩子多吃點苦。

但很多時候,父母給孩子吃的苦,都用錯了地方。

去年看到一則新聞,是鄭州的一個7歲女孩在晚上七點鐘,一直在公交車上哭泣,怎麼也不肯下車。

好心的公交車司機上前詢問,才知道這個7歲女孩因為坐反了方向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等司機聯繫上了媽媽,女孩才安全回了家。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那位媽媽說,因為家離得近,所以想讓孩子自己坐車鍛鍊一下,沒有想到孩子回不了家。

陌生的環境、深夜、獨身的小女孩……想想就令人心驚。

我們這一代父母,是不是在讓孩子"獨立"的路上走向了歧途?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再說前段時間熱門的"楊爍窒息教育法",在親子節目中,面對兒子楊雨辰並沒有犯錯的行為指指點點,奉行"恐嚇式"、"嚴父打擊式"、"楊家軍式"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稍微做得不對,就發怒生氣。

楊雨辰也只有七歲,但卻一直籠罩在父親恐怖的言語打擊下,一路上也不敢欣賞風景,而只是想著怎麼做才能不惹爸爸生氣,快速完成命令。

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各種例子:明明可以好好說話,父母卻非要怒目相對、言語打擊;明明孩子沒犯什麼錯誤,卻要對其一言一行都指點批評。

美名其曰"我是為了你好",卻忽略了這種"硬手段"給孩子帶來的不安和自卑,強烈的不安全感如影隨形。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如果我們明明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就不要變成高高在上的大人。

嚴厲的手段和方式時"揠苗助長式"的摧殘,過硬的教育方式反而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種"偽成長"和"偽獨立"才會變成孩子長大的絆腳石,過早地讓孩子陷入自卑、痛苦、恐懼、孤獨的泥潭裡。

"軟硬兼施"才是育兒良方

魯迅曾經說:"教育必須根植於愛。"而真正的愛是在清楚孩子性格的基礎上對症下藥,軟硬兼施,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1.面對底線和原則要"硬"

很多時候並"不是不硬",而是"時機未到"。父母應該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後就要和孩子強調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一旦孩子觸犯了原則,父母是完全可以硬起來的。

比如不能碰和玩火、電等危險東西;在陌生人按門鈴不能獨自去開門;不能偷竊搶劫……

甚至可以把你的這些基本要求貼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在孩子成長過程確實有些事情是萬萬不能做的,這些我們都要和孩子解釋清楚原因,不然以孩子的好奇心,很可能會產生"越不讓我做我越要做"的心理。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但是我們的要求又不能過於狹窄,比如有的父母會要求晚上7點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和朋友獨自去玩;在家裡的物品都要按順序擺放整齊等等,不然就訓斥孩子、暴跳如雷。

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將最基礎的底線和原則告訴孩子,最好不要超過10條,在孩子不同年齡段可以孩子商量著增加或減少,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自覺遵守。

2.反饋孩子要"變軟"

中國式父母還有一點通病:不愛誇讚自己的孩子。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成績次次第一,你再看看你……"

"寫個作業都拖拖拉拉的,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房間亂得要死也不整理一下,以後撿垃圾都沒人要。"

對孩子百般挑剔,但明明心裡是想著孩子好,這種心口不一經常發生在父母身上,而對於孩子來說,青春期的他們才不會考慮"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也是往往親子矛盾的開始。

帶娃要“軟心腸”還是“硬心腸”?兩者都不可,得“軟硬兼施”

所以我們需要多看看孩子優點,對於孩子取得成績我們要不吝讚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其實不僅能讓孩子高興,自己也倍加開心,這是不是也比批評要好呢?

3.因材施教,按性格對症下藥

當然,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即使是雙胞胎,可能性格都是迥異的,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先了解孩子的脾性,和孩子多溝通,有些孩子就需要父母逼一逼,有些孩子就是暴脾氣,不喜歡命令。

軟硬如何使,其實還是有針對性的。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他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雙方都是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的過程,對待孩子,我們不能單方面地"過軟"或"過硬",軟硬兼施才是良方。

我是小E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