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蛋媽陪娃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在我們這一生中,2020年的開始絕對是刻骨銘心的。很多人有了難忘的傷痛記憶,也有很多人在這個危難時刻,用盡全身力氣,挺身而出。我們不能重啟時間,然而我們可以選擇記錄下那些值得銘記的時刻。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大過年,老大爺冒著疫情,蹬著三輪出街賣糖葫蘆。便宜到一元一個,可惜街上並沒有一個人。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我們,不敢擅自去猜測老大爺背後的動因。凡人的無畏,大多出自於無奈吧。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疫情發生時,陳雪燕正在尼泊爾旅行。得知老家口罩緊缺,她立刻跑遍附近藥店,買了5800個口罩。太多了,不好拿。她扔了自己的一些衣服和洗漱用品,騰空行李箱來裝口罩。最後,她帶著滿滿四大箱口罩回了國,免費送給醫護人員和需要的人。她說:“我知道疫情來了,醫療物資真的比我的隨身物品重要太多了!”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位老人90歲,而她的兒子,65歲。一開始,兒子住在發熱門診,老人寸步不離地在病床邊守著。整整五天不睡覺,餓了就吃方便麵。獨自在醫院守了整整五天五夜。當兒子終於送進病房,老人要來紙筆,給兒子留言:“要活下來。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開餐館的張先生,年前備了十幾萬貨,足夠應付爆滿的預訂。疫情爆發,所有的客戶都先後打來了退訂電話。眼看十幾萬的蔬菜、鮮肉就要爛在冷庫,張先生心急如焚。貸款、工資、房租一天天的逼近,張先生說自己已經欲哭無淚了。“那些天,每一個退訂電話,都是一道‘催命符’,但是員工的工資還是要想辦法搞定”張先生嘆了口氣,臉上盡是無奈。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武漢火神山醫院順利完工。一位全程參與建造的工人,拿到了工資,但是,他想全都捐出來。想想,這是怎樣的一種人呢?他們是最最普通的勞動者,在外面工地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熬到過年回家,和家人團圓幾天。但大年三十,他們接到緊急任務,放下筷子就來災區建醫院了。年夜飯,他們是在工地這樣站著吃的。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他們晝夜奔忙,不辭辛勞。為了趕工期,甚至還打了一場群架。而好不容易勝利完成任務,他不要一點回報。謝謝你小哥哥,錢你留下,心意我們抱走了。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95後的李慧,是武漢科技大學天佑醫院腫瘤科的一名護士。在醫院徵集志願者時候,她主動請纓,要求到任務較重的呼吸二病區,參與一線工作。然而在她冒著生命危險,做出這個決定時,並沒有告知家人,而是在護理部發了這樣一段話:

“到現在我家裡人不知道我在幹嘛,如果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做研究攻克病毒,請大家不要告訴我父母,唯一的要求請妥善安排我的家人!”95後的少女,20歲出頭,正值花一般的年華。還有很多美好事物,還沒來得及體驗,她選擇站在“抗疫”一線。她也坦言,她也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她也害怕,但她不會退縮。這讓我不禁想到,之前微博上很熱的一句話。這世上哪有什麼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的確,面對未知的病情,誰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還有一大批像李慧這樣的年輕人,用略顯稚嫩卻又不失力量的肩膀,挑起與疫情抗爭的重擔。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年輕一代的勇氣和擔當。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結婚10年了,他卻不認識我,在武漢市第一醫院放射科,大年初一這天,同為醫生的丈夫給妻子送飯,穿上防護服,就只能靠一雙眼睛相認了,於是就有了這段神對話: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妻子笑著調侃,結婚10年,我就在他面前他卻不認識我。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成都民警梁亮在防疫前線已經十天沒回家了,兒子呼喊著“別鎖門,爸爸要回來!”不讓媽媽鎖門。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高鐵列車上,一位阿姨沒戴口罩,她一直用衣服捂著臉,眼神充滿不安與忐忑。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買到口罩,面對乘警的詢問,阿姨就像個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急哭了。乘警掏出了自己的口罩遞給她,教她戴好。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封城中的武漢,絕大部分餐館都關門了。而有一家很小很小的小店,一直在忙活。他們每天要做將近1000份盒飯,專門供給金銀潭等醫院的醫護人員。一份盒飯裡,有胡蘿蔔燉牛腩,土豆燉五花肉,一個青菜,再配上一個雞蛋或半個玉米,料很足,賣16塊錢。以當下的物價,店主小姐姐是在賠錢乾的。實在忙不過來,店主小姐姐還叫上父母兄妹一家人每天製作800-1000份盒飯採訪人員問她:你圖啥?小姐姐說,

看到醫護人員的朋友圈,很受不了,我想做這個事兒。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武漢東西湖區的一位菜農秦師傅得知,從上海、北京等地來的醫療隊住在離金銀潭醫院附近的酒店後。他籌集了24箱新鮮蔬菜,騎電動三輪車,奔波40公里,送到了酒店。秦師傅不會使用手機導航全靠一路問過來找到了酒店。到達時,他的臉和手都被風吹得通紅他說,自己家的菜還沒長起來這些菜是他找老鄉買的。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個故事的主角因為一樁全國聞名的悲劇被網友熟知,他就是杭州保姆縱火案中,一家五口裡的唯一倖存者,林生斌。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一場災難之後,失去妻子兒女之後的他,用妻兒的名字重新開了一家服裝店,默默做慈善。這一次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他捐出了5000個單價18元的口罩,總價值90000元。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1月28日早上7點,四川省第二批、廣元市首批派往武漢的醫療援助隊伍出發。在送別現場一位丈夫帶著哭腔大喊:“趙英明,聽到沒有,平安回來。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的家務,我做!

趙英明是廣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護士,隔著車窗向她喊話的是他的愛人蔣皓峻。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武漢街頭的寒風中,一個無奈徘徊的身影,已經連續流浪好幾個夜晚。這是武漢市民張弛,他其實有家,就在距離華南海鮮市場不到一公里的位置。疫情爆發後,張先生感覺身體不適,於是去醫院做CT,一直從下午3點做到夜晚10點。從那一天開始,張先生再也沒有回過家。

僅管這幾天裡,張先生去過好幾家醫院,卻一直沒有確診。張先生還是擔心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肺炎,因此這些天裡,從來不敢回家。病情讓張先生的體溫升高,發著燒的他住不進任何一家酒店。晚上的武漢街頭,寒風刺骨。憔悴的張先生,站在街頭,無處可去,一臉無奈的說道:“把我關起來都可以,我都不知道還能去哪?“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湖南常德。90後小夥郝進捐了1.8萬個口罩。口罩來源我們想都想不到:去年,他曾在一家口罩廠打工,後來工廠效益不好,他辭了職。廠裡沒錢,就給了價值兩萬元的口罩抵工資。春節前後,郝進聽說疫情緊急,口罩緊缺,立刻想到把這批口罩捐給需要的人。村支書要給他錢,他說:“一分錢都不要,我不能發‘國難財’。”在口罩廠打工,還被欠薪,小夥子應該也不是什麼有錢人吧。買房、娶妻、養老,樣樣都要錢。生活不易,而你心有大義。這樣的你,一定會有一個光明未來。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1月31日,南京,公安檢查站。一輛白色轎車停在路邊,下來一個戴口罩的男人。他一邊從車上搬箱子,一邊對民警說:“拿點東西給你們!我從土耳其人肉揹回來的。”民警一看,是一大箱口罩,趕緊問他:“您貴姓?”男人回:“免貴,中國人就行了!”“我會永遠記得我是中國人,但你們不用記得我。”最深情的話,往往都說不出口。先生,你不用說,我們也懂。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大年初二,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副護士長張敏,要奔赴疫區了。行前,女兒抱住她,哭著不讓媽媽走。護士長忍住淚水,告訴女兒:“媽媽要去打怪獸了,很快就回來……”這段時間,類似的場景,發生在祖國的無數個地方。無數個稚嫩的孩子,抱著做醫生、護士的媽媽,撕心裂肺地哭著,不讓她們走。可是,那些“狠心”的媽媽,一個都沒留下。親愛的寶寶,我們不哭。我們一起在後方,陪媽媽打怪獸!

-寫在最後-

我把這些故事講給蛋姐和老陶聽,老陶哭了,蛋姐沉默了。過了一會兒,蛋姐認真的說,要是我看到那個老爺爺,我會買他的冰糖葫蘆。這時候,我也忍不住了,善良跟偉大一樣可貴。我們也許並不是奮戰一線的戰士,我們只是一個個善良的普通人;我們放棄了回家過年、放棄了聚會、出門必戴口罩……我們拿出了自己的勇氣,去面對這場災難。前面的路可能還有一點難,但回頭看,我們已經走了這麼遠,不用怕,因為,在災難面前,我們都沒有置身事外。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寶媽們,

在評論區寫下你們的祝福,

為所有人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