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蘇聯是逼不得已?為何希特勒在二戰中一定要大舉入侵蘇聯?

靜夜史


二戰中,德國與英國的戰爭正打的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突然下令放棄進攻英國,轉而大舉入侵蘇聯,希特勒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是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戰爭潛力巨大

德國作為一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廣闊的殖民地,也沒有廣闊的國土,戰爭潛力受到極大限制。而蘇聯國土面積遼闊,除了擁有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外,蘇聯的工業基礎也是十分雄厚的,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能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一旦佔領蘇聯,德國的戰爭潛力就會急劇膨脹,更能經受戰爭的巨大消耗。

二是英國無法短時間屈服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軍僅用1個月時間就佔領法國。但是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堅決抵抗德國達1年之久,德軍對英國發動的空襲和潛艇戰均沒有達到預期,德國遭到了二戰以來的首次失敗。而德國經過兩年的戰爭,雖然擊敗了法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但本身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德國海軍實力遠遠弱於英國,無法封鎖海面,截斷英國獲取殖民地資源,英國戰爭潛力依然巨大,短時間打敗英國根本不可能。

此時作為中立國的美國,更是讓英國獲取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更增加英國抵抗德國的底氣。希特勒也看到蘇聯在加緊備戰,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決定先解決蘇聯。希特勒認為,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為德國東進的後顧之憂,而且“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1940年夏,希特勒就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三是蘇聯大清洗導致大批軍事將領被殺,蘇軍元氣大傷

德國利用蘇聯的大清洗誘使斯大林處決了一大批高級將領。大清洗幾乎整個消滅了蘇軍的軍官階層,蘇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其中,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集團軍級將領中的3人、12名二級集團軍級將領的全部、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大清洗讓蘇軍元氣大傷,導致蘇德開戰1年半的時間裡,蘇軍就損失了1100萬人,大片領土淪陷。

四是德國軍事實力強於蘇聯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能夠大量製造坦克、大炮、軍用車輛,軍隊普遍裝備MP40衝鋒槍、毛瑟98K步槍、虎式豹式坦克,而且軍事理論超前,縱深作戰、閃電戰、大規模裝甲集群作戰讓德軍如虎添翼。德國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佔領歐洲14個國家,並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附屬國。而蘇聯,不僅軍事工業落後於德國,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所以希特勒才會發出了“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


老袁侃歷史


小油瓶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作戰準備做的快,做的堅決,所以就是德國進攻蘇聯,否則就是蘇聯來進攻德國了!

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以前的觀點

一、德國的戰略位置尷尬,攻佔整個西歐以後,由於海軍羸弱,只能依賴空軍空襲,但是英國從美國持續的獲得輸血,隨著英國成功挫敗德國的空襲,宣告德國向西無法打下英國。而英國控制住了北非和蘇伊士運河,德國在西南方向以及地中海方向完全被戰略封堵,德國就像一隻被鎖在籠子中的雄鷹,為了打破封鎖,只能選擇向東;

二、德國進攻蘇聯是為了蘇聯的資源,例如高加索的石油,烏克蘭的糧食,烏拉爾的金屬,頓巴斯的煤炭

三、蘇聯向整個歐洲輸出“共產國際”概念,這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動搖社會根基的思想,包括德國,這也是希特勒不允許的,西班牙就在蘇聯支持下成功掌權,但是希特勒派兵支持覆滅了西班牙革命,共產國際對德國形成了威脅。

當然這些的確是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

但是1993年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奧地利軍事雜誌上,解密過一個文件,這個文件叫做大雷雨計劃,相信大家看過大雷雨計劃後,對蘇德戰爭的爆發產生一個新的認識~

斯大林的“大雷雨”計劃

斯大林的野心絲毫不亞於希特勒,斯大林在1940年10月14日,批准了一個叫做“大雷雨”的作戰計劃,蘇軍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10679輛裝甲車和91000輛牽引車,還有595000輛汽車。

根據計劃,蘇聯西南方面軍將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進攻,切斷德國與巴爾幹的所有聯繫,然後撲向波羅的海沿岸,包圍駐紮在波蘭的德軍,蘇軍西方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將以105個師,5500輛坦克和5500架戰機,發動對德國普魯士的全面進攻。

但是蘇聯的工業能力無法再預定時間內完成這樣的武器裝備生產,但是蘇軍已經開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區增兵,作出了進攻姿態,其中蘇軍的29個機械化軍,已經有70%,也就是20個部署在西部國境線上。

這麼多兵力的部屬,德國人不可能不知道。

久負盛名的德國元帥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第八章曾對蘇軍戰前的戰略意圖進行過一番分析

他寫道,關於俄國部隊究竟是防禦性的還是攻擊性的,曾引起很多辯論。不過如果考慮到在俄國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數量,以及在比亞威斯托克和臘瓦兩個地區附近所集中的強大裝甲兵力,那麼我們也許應該附和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俄國遲早會採取攻勢。

還有三個間接證據,能證明蘇聯是做好了進攻的姿態的

第一個,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聚集了172個師的部隊,而且兵力部屬非常靠近邊境線,明顯缺乏縱深,並不符合戰略防禦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部屬原則。

第二個,來自一個叫狄科的德國老兵,他在接受參訪時說,

“我從攻擊的第一天就參加了蘇德戰爭。在蘇聯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準備。我們在蘇聯一個接一個地打大包圍戰,遭遇的蘇聯軍隊簡直是無窮無盡,開戰短短兩個月內,光是俘虜的俄國士兵就有300多萬人,那簡直就是人海。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他們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這麼多的軍隊放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相信!”“作為軍人,敵手是處在防禦狀態還是處在攻擊的準備狀態,這是可以在作戰中感覺出來的。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隻軍隊會同時處於這兩種狀態。因為俄國人在全力準備攻擊,他們缺乏防禦的準備和部署,縱深非常薄弱,所以才會在突然打擊下潰不成軍。”

第三個,斯大林在紅軍將領人事上也做了調整,他把紅軍中最擅長進攻的朱可夫從蒙古掉往了西線,擔任蘇聯紅軍兵力最多,戰鬥裝備最充實的軍區,基輔軍區司令。而且1941年1月,蘇軍舉行了兩場戰役和戰略演習,擬定的演習科目全是進攻戰,紅軍準備的一直就是進攻,不是防禦。

所以希特勒認為的蘇軍必然發動攻勢並不只是藉口,而是雙方避無可避的新的衝突,只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而已,搶先進攻蘇聯,打了正在進行戰爭準備的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小油瓶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作戰準備做的快,做的堅決,所以就是德國進攻蘇聯,否則就是蘇聯來進攻德國了!


小油瓶侃歷史


二戰中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為什麼德國人在沒有擺平英國的情況下,發起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進攻,這不意味著德國將面臨希特勒深惡痛絕的兩線作戰嗎?

其實我認為德國和蘇聯遲早會開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柏林的小鬍子根本看不上莫斯科的大鬍子。希特勒是個瘋狂的反共產主義者,希特勒上臺之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的擴張之旅都是打著遏制共產主義的旗號進行的,這也是英法等國縱容德國的一大原因。

他們試圖讓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碰撞,達到他們禍水東引的目的。當然,不僅如此,蘇聯也是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在這一點上,蘇德兩國也有極深的矛盾,所以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

當希特勒提出要進攻蘇聯的時候,包括古德里安等一系列軍官都表示不理解。很顯然,英國沒有打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不是個好時機。在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中,古德里安明確的記載,希特勒向他表示他打不下英國。

事實確實如此,德國的海軍力量不能和英國的皇家海軍相比,德國海軍在軍艦以及人員上比起英國海軍來都有差距。畢竟海軍不是陸軍,幾年就能訓練起來,所謂百年海軍,就是說海軍培養不容易。

既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英國投降,同樣英國也沒有能力反攻大陸,那麼希特勒就把目標轉向了他生命中的宿敵蘇聯。希特勒固執的認為打敗法國並不夠,要想成為歐洲唯一的主人,那麼東方的巨無霸必須得臣服。獨霸歐洲之後,德國才有可能和美國一較高下,成為世界真正的霸主。

還有一點,那就是德國的盟友,日本在世界的東方,一旦德國攻打蘇聯西部,日本同時向蘇聯的東部進軍,兩大盟友同時發力,不難打敗蘇聯。

同時,德國由於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沒有豐富的石油鐵礦,有色金屬,但是這些蘇聯都有。在佔有了蘇聯的這些資源之後,德國的戰爭機器將不會受到外來的因素掣肘,無敵的德國軍隊才能夠稱霸世界,所以蘇聯必須得打。

而且希特勒認為蘇聯早打比晚打好,因為在那個時候,蘇聯經歷了大清洗,紅軍最優秀的將領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已經被清理,許多優秀的將領都被東方的大鬍子斯大林洗刷刷了,整個蘇聯紅軍的中高級軍官絕大多數都被斯大林贈送了地獄單程觀光票,再也沒有回來。

新提拔起來的那些軍官,很多並不適合現在的崗位。蘇軍悍然入侵芬蘭的芬蘭戰爭中,蘇軍表現的極差,120萬蘇軍竟然被芬蘭打的落花流水,蘇聯人的實力徹底暴露在了希特勒的面前,這讓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進攻蘇聯。

所以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並沒有什麼迫不得已的因素,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他要制霸歐洲,蘇聯就必須拿下。


歷史評說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二戰中,希特勒下令德國進攻蘇聯說不上是逼不得已,而是處心積慮!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輸掉戰爭,與兩線作戰有很大的關係。親歷過一戰的希特勒肯定也是知道風險的。畢竟能當上一國元首的沒有一個傻的。希特勒敢這樣做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早在1922年,希特勒在獄中創作《我的奮鬥》一書時,就表示要為德意志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靠近德國,幅員遼闊,物產豐饒的豐蘇聯就成了希特勒的主要目標之一。希特勒曾在《我的奮鬥》中曾說,“德國必須在東方進行擴張,主要是犧牲俄國”。從中可以看出希特勒對蘇聯的覬覦可不是一天兩天。

其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二戰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中,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要不斷的使自己變得跟強大。德國當時雖然已經打敗了法國,橫掃並佔領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德國面對局勢依舊不容樂觀。美國和數量量大巨頭一東一西包夾著德國,英國也還沒有放棄抵抗。德國雖然是取得了一些優勢,但其實也是如履薄冰,一個不好就會反殺。

在這樣的局勢下,德國就必須要繼續擴軍增強自己的實力。可德國在這時候碰到了一個難題,石油供應量不足。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從中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藥、農藥、炸藥和化肥等產品涉及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二戰德軍最為知名的裝甲部隊,更是耗油的大戶。

當時,德國穩定的石油來源只有羅馬尼亞,可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個小油田,開採量並不是很大,並不能滿足德國發展的需求,於是年產量2000萬噸的蘇聯高加索油田就進入了希特勒的視野。雖然德國通過與蘇聯間的外交條約也可以獲得蘇聯的原油供應,但是這太容易被斯大林卡脖子。進攻蘇聯,也就被希特勒提上了日程並實施。

其三,希特勒過高的估計了自己,同時又過於輕視蘇聯和斯大林。1939年蘇德兩國夾擊波蘭時,德國情報機關就偵查到蘇聯紅軍戰鬥力低下,並將之報告給希特勒;而1939年11月,蘇聯進攻北歐小國芬蘭,結果蘇聯出動了1000餘倆坦克、800多架飛機、54萬大軍,但結果卻是蘇聯被打的灰頭土臉。在這場歷時3個多月的戰爭中,蘇聯陣亡20多萬人,負傷50餘萬,而芬蘭只損失了2.6萬人。雖然在後期蘇聯通過源源不斷的增援,勉強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蘇聯紅軍戰鬥力低下也暴露無遺。

而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德國軍隊的表現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橫掃了大半個歐洲。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在德軍伶俐的進攻下,僅僅38天就繳械投降了。接二連三的勝利也使得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領導人的自信心空前膨脹。在通過蘇芬戰爭看出蘇聯紅軍的底細後,希特勒和納粹高層的野心收到了極大的刺激,認為消滅戰鬥力墩弱的蘇聯軍隊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其四,希特勒沒有協調好,軸心國間的內部關係。1941年3月12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出訪歐洲,訪問蘇德意三國。打算了解一下盟友德國和意大利(以德國為主)對歐洲的打算和對日蘇改善關係的反應。希特勒在4月4 日接見松岡時卻宣稱德國不會進攻蘇聯, 對蘇日談判 默持許態度。於是日本與蘇聯便在不久之後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不得不說,元首的演技真是一流,不但騙了盟友日本,也騙了斯大林,哪怕此時此時德國士兵手中的步槍已經子彈上膛。不過這麼的後遺症也很明顯,德國做了初一,日本就做了十五,珍珠港事件日本狠狠地擺了德國一道。美國的下場參戰,打亂了德國的戰略,也使得德國被東西夾攻,重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路。

就到這裡,以上是本人個人觀點,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進攻蘇聯是希特勒征服世界的一項步驟而已,並不是所謂的逼不得已,但是也可以這麼說。首先,德蘇瓜分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人征服了歐洲,就差一個英倫三島懸在海外,但是對整個第三帝國來說根本不受影響。就在這個時候讓人想象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德軍突然開始閃擊蘇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德軍閃擊蘇聯)

首先第一點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明確表示蘇聯是必須要征服的,德國對蘇聯宣戰是遲早的事,不如直接了當完事兒。其次就是蘇聯一直想要攻打德國,只不過是被德國先下手為強罷了。蘇聯的《大雷雨計劃》就是典型的例子,裡頭計劃明確表示,在德軍陷入西歐作戰時,趁勢偷襲德軍後方,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法軍居然敗得這麼快,人家還以為德軍會陷入馬奇諾防線無法自拔呢。還有就是德軍高層已經注意到蘇聯要將進攻德國,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候,雙方為了保持誠信,在蘇德邊境埋下了大量的地雷,數量無法想象。但是德國情報部門顯示,蘇聯已經開始秘密的拆地雷了,這直接就將表示蘇聯將進攻德國。所以德國不如先下手為強,讓蘇聯損失慘重。


(德軍閃擊蘇聯油畫)

重要一點就是蘇聯的資源,讓德國垂涎已久,而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德國將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拿下的話,德軍再也不用擔心石油的問題,德軍雖然把整個歐洲都拿下,但是歐洲實在是太小了,戰略縱深又差,德軍如果想要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蘇聯。


(希特勒彩照)


鵬正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夥同僕從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共計550萬大軍兵分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此時的整個德國都突然變得瘋狂起來,冒著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執意進攻蘇聯,發動蘇德戰爭的戰爭。看似充滿了不可思議,但時至今日,也能淺顯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點,兩國之間思想的碰撞

蘇德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希特勒掌權之後,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從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看,兩國之間就是敵人。希特勒本身就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剿滅蘇維埃政權是他執政的一大目標。希特勒曾公開說過“我真正偉大的使命,是同布爾什維克算賬!”

當時的蘇聯,也在積極的向世界各地進行共產主義革命輸出,這更加的引起了德國的警惕。而兩國也早就在國際舞臺上有過交手,其實就是政治思想上的交手。在西班牙內戰中,內戰雙方其實就是納粹和共產國際的代理人,這一場代理人戰爭,也標誌著兩種思想之間的直接熱戰,也遲早會到來。

第二點,蘇聯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英國的著名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提出的著名的陸權論:“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東歐的範圍,就是當時蘇聯控制的範圍。從白俄羅斯烏克蘭一線以東,這塊在希特勒眼裡戰略價值極高的土地,他必然是勢在必得。

而且希特勒認為,要想使雅利安人(日耳曼人)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就要從猶太人手裡和斯拉夫人手裡奪得土地肥沃的東歐。當時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德國要想奪得東歐,就必然同蘇聯開戰。這是希特勒的奮鬥目標,必須拿下這塊戰略寶地。

第三點,進攻蘇聯條件的成熟

1934年到1938年,歷時五年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社會遭到嚴重破壞。而蘇聯紅軍也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大批優秀的技術骨幹和各級軍事指揮官遇害,是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此時正處於蘇聯紅軍最為虛弱的時候,根本無力應對外敵。

按照希特勒的話說:“蘇聯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而這時不僅蘇聯顯得“不堪一擊”,德國也有了與蘇聯一決高下的實力。此時的德國已經蕩平整個西歐,德國所控制地區的人口和工業產值等已經可以同蘇聯一較高下。歐洲大陸的戰事已經基本解決,只剩下一個英國苦苦支撐,德國在西線已經沒有了實際威脅。

第四點,英國實力強大,又有天塹屏障

希特勒原本的計劃是先西后東,完全解決西線作戰後,在向東線的蘇聯發起進攻。可是當德國面臨最後一個對手時,橫在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卻成了納粹軍隊無法逾越的天塹。奈何德國自家的海軍,和當時的英國比,實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面對海峽對面的英國,德國的機械化陸軍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德國只能發起對英倫三島的瘋狂轟炸,想通過高強度的轟炸,迫使英國政府妥協,直接投降德國。但英國上下並不買賬,反而更加齊心協力的對抗德國。希特勒又派出海下狼群,試圖圍困英國,使英國妥協,但隨著美國的加入護航,使德國不敢輕舉妄動。西線陷入僵局,要想下活這盤棋,只能在東線找機會。

第五點,蘇聯備戰,時不我待

1939年,蘇聯剛剛從大清洗的恐怖中迎來陽光,德國納粹正在希特勒的指揮下,在西歐打得不亦樂乎。就在德國忙於西線戰爭的同時,蘇聯也在通過各種手段建立防線,謀劃對德國的防禦與進攻。剛剛被“大清洗”過,損失嚴重的蘇聯紅軍,也開始重回正軌,積極擴軍備戰,擴軍的速度令人恐懼。

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蘇聯的軍工生產同比增長30%;而蘇聯步兵師的數量翻了三倍多,達到到了303個;並計劃到1941年完成29個機械師的組建。而蘇聯軍隊的人數,更是爆炸式增長,翻了兩倍多,達到470萬人。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剛剛從大清洗中恢復,要等這四百多萬人成軍,那會兒德國是無論如何也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在1941年6月才進攻蘇聯,其實在狼君看來已經晚了,此時的蘇聯已經結束內亂兩年多了,國內秩序已經恢復正常。倘若德國在進攻波蘭之時,直接進攻蘇聯,收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那時的蘇聯可能真的不堪一擊。而一心禍水東引的英法,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也不會給德國找麻煩。但假設是假設,歷史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狼君列出的前三點原因,是蘇德戰爭爆發的必要原因,即使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蘇德之間的戰爭也是必然的。而後兩點,則是德國選擇在為解決西線戰爭之前,就發動蘇德戰爭的原因,這些原因是被動的,有些“逼不得已”的意思。所以從整體看,德國同蘇聯開戰,既有主觀意願,又有被動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對於希特勒個人來說,確實是逼不得已,正所謂形勢比人強。然而,對於德國普通人來說,此舉卻是害了他們,大量德國平民被裹挾到侵略戰爭中。希特勒的罪惡政權,最終宣告覆滅,蘇聯解放柏林後,德國人實現了自由和民主,告別了納粹的邪惡統治。

那麼,希特勒當年究竟面臨何種處境?以至於讓他做出一個明顯非理性的決定?事實上,希特勒並不糊塗,他心裡很清楚,蘇聯是一個超級強國,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德國連英國都搞不定,蘇聯就更不用說了。然而,希特勒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的權勢。法國戰役的勝利,希特勒的威望達到頂峰,此時他想鞏固自己的地位,以達到全面掌控德國,尤其是德國國防軍的目的。

但是,現實令他十分不悅,入侵英國計劃的夭折,令希特勒的威望開始下降,而英國集合其殖民地的力量,加上美國的背後撐腰,已經在事實上對德國實現戰略封鎖,如果德國在西線耗著,則時間越久,戰爭潛力也會越來越少,而德國軍方對希特勒的看法,也會越來越差。

有一個基本的現實,是希特勒必須要面對的,即德國是一個缺少石油的國家,如果在西線陷入僵局,石油會越來越少,納粹的戰爭機器遲早要崩盤。在他看來,蘇聯自然資源豐富,如果奪取蘇聯核心區域,納粹的戰爭機器就可以回血,然後開展下一步爭霸世界的計劃。

當然,有人注意到,當時的德國高層,可謂是迷之自信了,既然蘇聯實力強大,那麼希特勒從哪來的勇氣和信心,認為可以輕易打垮蘇聯呢?答案就在於,德國國防軍攻佔法國,把英國逼上絕境,令他們驕傲自滿了。這說明,在德國軍方眼中,英法對於德國的威脅,是要重於蘇聯的,既然英法已被打垮,那麼入侵蘇聯,豈不是更加容易了嗎?

他們如此狂妄,也源於現實因素。斯大林執掌蘇聯後,做了一些大事,雖然顯著提升了蘇聯的國力,但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政治建設方面,斯大林犯了某些錯誤,導致蘇聯出了某些問題。例如,在冬季戰爭中,蘇聯的表現並不好,這被希特勒看在眼裡了,他認為蘇聯的實力,是被高估了,只要不陷入長期的消耗戰,用德國擅長的閃電戰發動入侵,可以快速打贏戰爭。

這種盲目的自信,令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們,對戰爭形勢產生誤判。德國大舉入侵蘇聯,在初期,確實如某些人預料的那樣,蘇聯由於政治建設過程中的某些失誤,抵禦德軍的實力被削弱了,以至於喪師失地,令德軍長驅直入。

然而,德軍兵至莫斯科城下,卻被擋住了,後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精銳損失慘重,又於庫爾斯克遭遇慘敗,戰場攻守易互,德國的敗局已定,而此時的希特勒,卻只想著自己的權力,他把德國全體民眾綁在納粹的戰車上,企圖做最後一搏。歷史的脈絡十分清晰,如果不是蘇軍解放柏林,恐怕希特勒的罪惡,還將延續一段時間。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土地和資源

蘇聯具有廣袤的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棉花、鐵礦、有色金屬、煤炭以及石油,而這也是德國所缺乏的。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也開始浮現,這使得侵略蘇聯逐漸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

德國一直渴望得到的羅馬尼亞大油田

意識形態

德國和蘇聯由於意識形態的差距,兩國之間一直抱有敵意。希特勒一直都非常仇視共產主義,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也是公開打壓。德國還公佈納粹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

英國

雖然英國已經退守本土,而且由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導致重武器基本都已遺棄,陸軍已經基本喪失戰鬥力。但憑藉海軍和空軍的優勢以及英吉利海峽,一直沒有向德國屈服,而一直拖下去對德國更加不利。希特勒認為英國不屈服的原因,就是把希望寄託在了美蘇身上,認為只要征服蘇聯,英國必將投降。

雖然被德軍轟炸的滿目瘡痍,但英國沒有屈服

其他

蘇聯的擴張野心是德國所不能容忍的。在德國入侵波蘭時,蘇聯就曾出兵,並從德國嘴中分走了一杯羹,侵佔了大片波蘭領土,隨後又入侵芬蘭。這些在希特勒看來是不能忍的,希特勒認為即便德國現在不進攻蘇聯,早晚蘇聯也會向德國開戰,不如先發制人。

(歡迎關注“軍博大數據”,每日為您帶來高清軍事圖集和最新的軍事資訊!)


軍博大數據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而在1941年6月22日的時候蘇德戰爭才爆發。其實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已經佔領了很多地方,在1938年的3月的時候德國就吞併了奧地利,之後又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那麼德國為什麼打了幾年之後,又佔領了這麼多地方要和蘇聯開戰呢?要知道當時蘇聯和德國已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當時蘇聯已經表明要中立了。

首先來說希特勒,希特勒我們都知道他認為日耳曼人才是世界上最純粹的人種,別的民族都應該是下等的,希特勒一直也是看不上蘇聯,認為俄羅斯人也是不純粹的,而且希特勒的目的也是想控制整個歐洲,稱霸全世界。蘇聯自然就是擋在他面前的大山了。

其次就是蘇聯逼德國出手,不是蘇聯有意逼德國出手的,而是蘇聯的所作所為在逼德國出手,當時德國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和蘇聯瓜分了波蘭,還有東歐一些國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蘇聯和德國其實是一樣的貨色。1939年9月1日德國攻全面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17日蘇聯也馬上進入了越過了之前瓜分波蘭的界線進入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之後又強行把這裡併入了蘇聯,到了11月的時候蘇聯又入侵芬蘭,佔領了芬蘭很多地方。到了1940年6月的時候蘇聯又入侵了波羅的海三國,而且同時又入侵了羅馬利亞佔領了之前是沙俄地區的比薩拉比亞這些事的後果是什麼呢?導致了芬蘭,羅馬利亞直接加入了軸心國,之後波羅的海三國沒辦法只能加入蘇聯了。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到了當時希特勒在入侵西歐,但是蘇聯了一直在入侵東歐,如果德國不對蘇聯開戰,蘇聯也遲早會和德國宣戰的。這兩個國家其實就是一樣的目的。對於想稱霸世界的希特勒來說自然是不想看到蘇聯慢慢佔領東歐,之後佔領整個歐洲的。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德國已經是佔領了西歐除了英國的大部分地方,這個時候希特勒的戰爭是不能停下來的,如果一旦停下來那麼不光是他的計劃沒有實現,更重要的是德國民眾就不會支持他了。而且這個時候的德國經濟也不允許戰爭停下來,所以德國必須要尋找下一個對手了,這個時候的歐洲大地上只有蘇聯了,那麼自然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二戰時期希特勒進攻蘇聯根本談不上逼不得已。很多人講二戰時期德國發動戰爭之後就停不下腳步,所以必須要進攻蘇聯。在我看來這個理由乾過於牽強。二戰時期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原因有三。第一,希特勒看不起蘇聯的軍隊戰鬥力。第二,希特勒厭惡斯拉夫人,厭惡蘇聯的顏色革命。第三,希特勒不允許德國停下戰爭的腳步。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蘇聯是德國的大敵,這是希特勒乃至全德國的共識。為什麼戰爭初期希特勒還要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呢?首先是蘇德雙方都沒有做好全面戰爭準備。其次,蘇德雙方都不願成為英法美手中的棋子。所以他們才會選擇暫時苟且,等到時機成熟再戰。而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之前,正是德國佔領了法國,並且空襲英國失敗的空檔。英國嚴守英倫三島,德國海軍又比不上英國,空襲計劃又失敗了,而且還造成了德國空軍極大的損失。所以希特勒需要在這個空檔做些什麼。而此時希特勒就想起了蘇聯這個大敵。

坦率的講希特勒是看不起蘇聯的。這也是因為蘇聯在此前糟糕的戰績所導致。蘇聯在蘇德戰爭前經歷過一場蘇波戰爭和一場蘇芬戰爭。而這兩場蘇聯軍隊糟糕的戰績,讓希特勒從內心深處看不起蘇聯人。蘇芬戰爭中蘇聯以絕對的實力迎戰芬蘭,卻換來一個慘勝。而波蘭更是擊敗了蘇聯。在希特勒眼中弱小的波蘭都可以擊敗蘇聯。那憑藉德國碾壓波蘭的軍事實力,在希特勒看來擊敗蘇聯不難。所以希特勒認為先圍困英國率先擊敗蘇聯,再調轉槍口對付英國。這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因為希特勒壓根兒沒想過蘇聯可以把自己給拖死。

再說希特勒厭惡蘇聯這方面。厭惡斯拉夫人這並不是希特勒自己的感官。整個歐洲都十分的厭惡斯拉夫人。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蘇聯的顏色革命讓整個歐洲以及希特勒所害怕。陣營之間的對立是最嚴重的。所以在希特勒又看不起蘇聯人的情況下自然就會對蘇聯人下手。

最後就是希特勒不允許德國停下戰爭腳步這方面。德國自從和蘇聯瓜分波蘭之後,立刻就調轉槍口回到西歐發展擴張勢力。從西歐開始德國百戰百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扛得住德國的裝甲戰車。就連號稱歐洲第一路軍強國的法國都很快被德國攻破。所以德國從上到下都有著一股捨我其誰的氣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除了英國靠著大海得以自保之外,其他國家都在德國的鐵蹄下瑟瑟發抖。而德國在空襲英國失敗後,空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次空襲英國。而海戰德國又根本不是英國對手。所以德國需要一個空檔期補充戰機。而在這個時期希特勒不允許德國閒著。所以第二戰場開闢對蘇聯作戰就提上了日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