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去年12月24日,克里姆林宮網站發表聲明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在發展先進武器方面,俄羅斯在歷史上首次領先於世界。除已開始裝備的先進武器外,俄其他武器系統也在按計劃推進,其中就包括“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

在此之前,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表示,烏茹爾導彈兵團已經啟動換裝“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的準備工作。

那麼,在“軍隊-2019”國際軍事技術論壇期間首次公開相關技術性能的“薩爾馬特”,究竟在俄羅斯的戰略力量佈局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又靠著什麼樣的能力取得並奠定了這樣的地位?今天讓我們走近俄羅斯該型洲際彈道導彈。

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十年鑄劍,近期進程有所加快

談及“薩爾馬特”,很多人會立即想起2018年在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進行的那次彈道測試。“薩爾馬特”點火後尾部烈焰噴射,雪地上頓時霧氣翻湧,白茫茫一片,場面十分壯觀。

與測試時的場景相比,更讓人震撼的是首次公開的“薩爾馬特”相關數據及其研發進程。作為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的繼任者,“薩爾馬特”的威力與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公開進行彈道測試,則意味著它距離正式列部隊的時間已經不遠。

雖然在2018年才公開進行彈道測試,但是對“薩爾馬特”的研發,起步卻要早得多。作為俄軍寄予厚望的新一代重型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馬克耶夫火箭設計局10年前就開始研發該型導彈。2014年,俄羅斯首次公開宣佈正在研製該型導彈,並先後進行了數次試驗。目前,該型洲際彈道導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飛行測試前的準備工作。

有專家認為,長達10多年的“磨劍期”,一方面反映出改進升級工作的艱鉅複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俄軍對該型導彈性能的期望值很高。

事實可能也的確如此。與俄聯邦《2011-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預定的時限相比,該型導彈的完成測試時間已經有所延遲,這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研發工作的難度。但與後來調整的“2021年投入使用”新時限相比,後期研發進程又有所加快。2018年底,俄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薩爾馬特”列裝部隊的時間可能會由原先的2021年提前至2020年。

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那麼,“薩爾馬特”為何會在這個時間段現身,又為何呈現出這種變化?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國內外形勢變化及其共同作用的結果。

長期以來,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壓下,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壓縮。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作為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導彈,無論外形尺寸還是功能威力,對戰略對手來說都是“莫大的震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發揮了應有的威懾作用。北約將其稱作“撒旦”,從中不難聽出“畏而敬之”之意。

但是隨著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即將達到壽命上限,以及戰略對手防空反導力量的加強,俄決定研製“能夠戰勝現有的和未來的任何反導系統”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

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以前由烏克蘭研發製造。俄烏兩國關係正常時,雙方多次達成這型導彈的延壽維護合作,不過後來雙方關係生變,這堅定了俄研發“薩爾馬特”的決心。隨著近年來俄羅斯“新面貌”軍事改革推進,俄軍工系統在相關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則使“薩爾馬特”的加快研發成為可能。

而此後,《中導條約》的失效,使得30年來的軍控體系瞬間停轉,更讓俄意識到要加快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列裝。

種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使得“薩爾馬特”在此時亮相,也使其研發過程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軌跡。

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不怒自威,靠“一身本領”立身

在俄羅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佈局中,陸基戰略核力量佔據一半以上的份額,是其整個核力量的基礎和支柱。

“薩爾馬特”的研製和列裝,將可解決現階段俄陸基戰略核力量在裝備相對老化、性能有所減退等方面的問題。靠著“一身本領”,它將成為俄戰略打擊力量的新柱石。

且不說“全球最大導彈”這一特點,僅就俄方公佈的數據信息來看,“薩爾馬特”也能力非凡。據稱,該導彈起飛重量超過200噸,有效荷載為10噸,射程1.8萬千米,導彈長35.5米,直徑3米,可載燃料178噸,戰鬥部為分導式核彈頭。

射程遠。國際社會公認,通常射程大於8000千米的彈道導彈才能被稱為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射程最遠可達1.8萬千米。這意味著這款導彈從俄境內發射,可以有效打擊全球目標。從境內發射,也意味著導彈發射前至助推上升階段可以得到俄方的更多防護。在射程上,根據戰略對手具體情況的不同,據稱“薩爾馬特”採用“一體兩型”設計,方案不同,射程也有變化。

威力大。據稱,“薩爾馬特”能夠攜帶的核彈頭重量高達10噸,能夠攜帶10個重型分導式核彈頭。若換裝中型分導式核彈頭,可載彈頭數量能夠達到15個。有專家認為,一枚“薩爾馬特”便可將一個城市甚至面積不大的中小國家摧毀。

突防能力強。“薩爾馬特”從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突破現在所有反導系統,因此它採用了分導式、多彈頭等突防技術,可從不同方向對多個目標進行識別性攻擊。為確保成功率,它還加裝有40多枚誘彈,採用“隱真示假”的手法確保真正核彈頭對目標發起有效打擊。

此外,為突破戰略對手的反導系統,“薩爾馬特”還可以攜帶代號為Yu-71的高超聲速滑翔彈頭。

命中精度高。作為俄羅斯研製的第五代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採用了包括新型慣性制導、星光制導和衛星制導在內的複合制導方式。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發展到IV型時精度達到350米以內,而“薩爾馬特”在此基礎上精度將可能再次提升,其圓概率偏差應該在200米左右。

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發揮優勢,構建“非對稱”威懾力量

“薩爾馬特”在研發上繼承了俄羅斯武器裝備設計製造方面的一貫思路:發揮自身優勢,運用體系化思維。

當前,美國自“大力神Ⅱ”洲際導彈退役之後,已經沒有現役的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其海基、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全部實現了推進燃料“固體化”。

英國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三叉戟Ⅱ”D5和法國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M51,也採用固體燃料。但是,“薩爾馬特”仍然沿用了液體燃料發動機。

既然眼下固體燃料是彈道導彈較為先進的動力來源,那麼俄為什麼仍然採用液體燃料配置呢?原因在於,固體、液體燃料各有所長,而俄羅斯選擇了發揮自己的優勢。

固體燃料可靠性高、易於貯存使用,在節省空間和減輕重量上較有優勢,但其推進劑配方與燃料加註,一直是很多國家難以攻破的技術難點;液體燃料,則大多為不可儲液體,一旦加註就要儘快發射,難以滿足戰略洲際彈道導彈長時間戰略值班、命令一到就立即發射的需要。但是,使用液體燃料效費比高,導彈比衝大,載荷與投送量大。

在長期實踐中,俄軍在液體燃料使用中已形成了獨有的一套體系和技術,解決了相關問題。所以,俄方最終沿用了液體燃料發動機。這一堅持,不僅使“薩爾馬特”的推力更大,射程更遠、彈頭重量更大,而且因為新技術的使用,其在助推上升階段加速更快,將大大增加戰略對手攔截難度。

世界最大導彈,號稱打遍全球無死角!俄戰略新柱石到底強在哪裡?


對重型洲際彈道導彈來說,出於隱蔽性與生存力方面的考慮,最傳統的部署方式是將其部署於地下發射井內。“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很可能也是一款以地下井發射方式為主的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從其體型來看,它與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體積相當。這將使它無需太大投入,就可直接部署在以往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的地下發射井陣地中,承擔起俄羅斯新一代“戰略打擊力量柱石”的責任。

發射方式上,“薩爾馬特”沿用了SS-18系列重型洲際導彈的冷發射方式。發射時,先用火藥蓄壓器將導彈彈射到發射井上方,然後,導彈自行點火起飛,以此增加發射安全度、減少對基礎設施的損傷度。

總之,隨著列裝前準備工作的推進,可以預見,“薩爾馬特”很快將作為俄陸基核力量的新成員,與其他諸多短程導彈、彈道導彈、防空導彈系統、反彈道導彈系統一起構建成新的陸基攻防系統,進一步提升俄方戰略打擊力量的威懾力,在維繫戰略平衡與維護俄羅斯國家安全方面起到柱石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