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中)清政府禁烟之争

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虎门销烟(中)清政府禁烟之争

在上一期我们了解到,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将鸦片运到中国。鸦片流毒中国不仅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并且严重腐蚀国家机器,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危害,清朝政府又是如何做的呢?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对鸦片的政策是禁止境内的人民“吸食”,但准许外国的鸦片以药品的名义输入。到了嘉庆年间,政府把这种输入也予以禁止,但鸦片照样以走私的方式进入国门。

虎门销烟(中)清政府禁烟之争

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加大了对涉及鸦片犯罪的量刑标准,颁布了一系列的刑罚,如“开馆者议绞,贩卖者充军,吸食者杖徒”,由此可见打击力度也是很大的。但讽刺的是,鸦片非但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让不少官员捞足了油水。

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了一本奏章,主张对鸦片弛禁。他认为,鸦片既然禁不住,那就不妨开禁,把鸦片作为合法商品,课以重税。许乃济还建议道光皇帝,把吸食鸦片的禁令也取消。

虎门销烟(中)清政府禁烟之争

许乃济说,吸食鸦片的本就是“闲荡无用之人”,吸死了活该,本不足惜。政府只需要管住读书人、当兵的、当官的就可以。同时许乃济主张,中国人自己种植鸦片,以“国货”来对抗“洋货”,这样白银外流的趋势便可以遏止。

道光皇帝把这份奏章批交给全国督抚海关详议。两广当局率先表示同意,“如蒙俞允弛禁通行,实于国计民生均有裨益”。但不久之后,便转变为一场全国性的大批判。

“明知为毒人之物,而听其流行,复征其税课。堂堂天朝,无此政体。”

这句话看似简短实则相当有力,从道德方面把许乃济批了个体无完肤。在收到的反对奏章中,黄爵滋的建议脱颖而出,这份名为《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的奏章吸引了道光帝的目光。

虎门销烟(中)清政府禁烟之争

黄爵滋是鸿胪寺卿,翰林出身,他在奏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银两外漏与吸食鸦片的关系,并分析过去禁烟不成的原因是由于官吏的贪赃枉法,进而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张。

黄爵滋言道,“今入中国之鸦片,来自英吉利等国。其国法有食鸦片者以死论,故各国只有造烟之人,无一食烟之人”。黄爵滋主张重刑吸食之人,并用英国的法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黄爵滋主张把追查的重点放到吸食鸦片的人身上,他认为没有了吸食人员,那么也就没有了贩卖者,鸦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黄爵滋向道光皇帝建议,对吸食者处以死刑,不然不足以形成威慑力。

道光帝再一次发挥了他的“民主”,将黄爵滋的奏章发交给各省督抚讨论,要求“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意外的是,反对的声音占了大多数。之前的许乃济的开禁被批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黄爵滋主张严禁也遭到反对了呢?

道光帝共收到29份复奏,同意黄爵滋主张的仅有8份,这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湖广总督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即便是同意,也只是同意黄爵滋的部分观点。几乎在所有的复奏中,都主张加强对贩烟者的缉拿。

而反对的方面,主要是量刑的考虑,“乱世用重典”但“法不责众”,他们主张加强处罚,但不必杀头,国家刑罚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数量如此惊人的一个群体如何全部诛杀?

道光帝左右不定,拿不出主意。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光帝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这样的性格弱点治国已显不足,更何况此时面对的是五千年未有的变局。

1838年10月25日。道光帝得到报告。庄亲王奕镈(镈?),镇国公溥喜在尼姑庵偷吸鸦片。这件事发生在首善之区的京城,又是皇家宗室。道光帝大怒,革去两人的爵位。

11月8日,道光皇帝收到琦善的奏折,称其在天津缴获鸦片价值13万两,这是自1729年清政府禁烟以来,查获烟土最多的一次大案。此时,道光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

虎门销烟(中)清政府禁烟之争

“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这份奏折让道光皇帝感受到了最严厉的一次警示,鸦片可能导致亡国!11月9日,道光皇帝下了一道谕旨,“着林则徐来京陛见”。

请看下期:虎门销烟(下) 林则徐虎门销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