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有騎兵聯隊,那麼多的“東洋馬”是怎麼來的?

西方不敗319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抗戰劇中不少國軍軍官都對日本人高大敏捷的“東洋馬”讚不絕口,如果什麼時候能繳獲幾匹,那真是開心極了。那麼問題來了,日軍那麼多的騎兵,東洋馬是怎麼運過來的呢?



其實東洋馬也不是日本原產

日本原產的馬一般都是矮小的蒙古馬,雖然實用,但是在歐洲人面前未免有些跌份,於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引種了歐洲西班牙和英國系統的種馬加以雜交改良,在北海道等地區分別培育出7個適合戰爭用途的馬種,包括盎格魯阿拉伯馬,阿拉伯馬,盎格魯諾爾曼馬,頓河馬。所謂的東洋馬,其實就是這些專門培育出來的馬種


至於騎兵部隊是怎麼運過來的,這就更簡單了

二戰時期,雖說日本陸軍在東南亞到處稱雄,但是實際上,日本最厲害的是海軍。當時日本海軍噸位位居世界第二,超過老牌海軍強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僅僅次於美國,是以日軍是有實力將這麼多的東洋馬運到中國戰場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二戰期間日本的騎兵聯隊展示出了極強的戰鬥力,然而這也讓很多人費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為何擁有三十萬精良馬匹?二戰時日本人騎的這種馬被統稱為“東洋馬”,在體型、速度與耐力等方面都處於一流水準,憑藉日本本地的各類資源顯然不足以孕育和培養出如此優秀的馬匹,那麼這些“東洋馬”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這種精良的馬匹並不是日本純種馬,日本原產馬與中國的蒙古馬同源,這種馬體型小,速度與耐力方面與前面提到的“東洋馬”相差甚遠,毫無疑問這種馬匹不足以支撐軍隊的日常軍需,更不能把日本的近代化大業寄託在它們身上,日本人也深深認識到了這一點,要想打造出一支更強的騎兵聯隊,必須引進更精良的馬匹,其根源就在於馬種,於是漫長的日本“馬匹改革”開始了。

過程一:借明治維新之勢大力推行馬政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對馬匹的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因為他們不僅需要馬匹擔任作戰工具,還要用它們充當運輸工具。在1867年法國統治者為表感謝向日本捐贈了26匹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騎乘馬:阿拉伯馬,起初日本政府並沒有把這些放在眼裡,推行馬政之後才把它們作為馬匹改革的起點,起初效果並不理想,好在政府堅持了30年,經過長期的馬匹改良計劃之後,到了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日本的馬匹已經完全優於我國的馬匹。

過程二:趁熱打鐵,將馬匹改良計劃進行到底

第一期馬匹改良計劃結束後不久,日本政府隨即開始了第二期的工作,重新建立馬政局,再次籌備長期的馬匹改良計劃。第二期馬匹改良的範圍更廣,效果也更明顯,這一次他們將目光放到了歐洲各國,引進了無數的精良種馬,並悉心研究各類馬匹的優缺點以及特性,經過專業人士的長期研究後,才開始將不同的馬種進行配對,在無數雜交品種中擇優錄取,最後選出來的混血馬,擁有更強的適應性,硬性指標也遠超其他純種馬。


從上面的論述不難看出,日本的馬匹改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明治維新時期瘦弱無力的日本原產馬,到二戰時期所向披靡的雜交混血馬,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正如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政府,從受盡屈辱,一無是處到兵強馬壯,無人能擋,改革的成果顯而易見。日本對馬匹的改革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國家要想不斷髮展壯大,就必須不斷否定自己,在創新與探索中追求進步。作為一個島國,日本能夠發展得如此成功絕不是偶然,一個簡單的馬匹改革他們都要費盡幾十年的心思去完成,我們中國人也必須具備這種素質,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尚武菌


十四年抗戰期間,日軍組建了多支由“東洋馬”組成的騎兵聯隊。在侵華戰爭中,日軍騎兵正是騎著這些高頭大馬在中國肆虐。但是,在日本島國上,本應該沒有這樣的好馬。回顧日本本土特有的馬匹會發現,日本本土馬匹都是宮佔馬等矮馬。那麼,他們又去哪裡組建的這支東洋馬騎兵部隊呢?

日本本土宮佔馬

其實這些馬都是改良以後的品種,因為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實行了馬政。在明治初期的時候,本土的那些低矮那種,在軍隊中根本不能充當起運輸和打仗的工具,所以政府當時就非常注重馬政的發展。因此當時馬政的第一要務,就是改良本土的這些馬種。而這些參與改良的馬種,自然要從國外引進,而這些優良馬種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而這,就要追溯到日本近代的明治維新前後了。1867年,當時的德川幕府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法國的統治者為了向日本表示感謝,便給日本贈送了世界上最好的騎乘馬——阿拉伯馬,只是當時的日本統治者並不識貨,就將這些贈送的26匹阿拉伯馬,賞賜給了當時的家臣。而在實行馬政以後,才將這些優良的阿拉伯馬召回,成為了改良馬種所用的種馬。

改良後馬種

只是在改良馬種將近10年的時間裡面,因為近親繁殖的原因,第一次的馬政改革,所培育出來的優良馬種並不是很多,大多馬匹的身高還是在135~138cm之間。日本總結了這10年改良效果失敗的原因,又建立了第一家馬匹育種機構,這家機構就是1877年成立的三天育種場,日本政府花了30年的時間,準備了馬種的改良計劃,他們引進了來自於全球的優良馬種,同時又學習修先進的技術,本土馬種才得以改良。

二戰期間日軍騎兵資料

等到了甲午戰爭時期,這些能夠參戰的日本軍馬,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42cm,奔跑的平均速度更是達到了10km/h,遠勝於幾十年前的本土馬種。雖然與歐洲國家的馬種相比,還有將近20cm的差距,但是已經完全超過了我國所擁有的馬種高度。等到了1906年的時候,第1期馬種改良計劃全面結束。日本又重新設立了一家馬政局,啟動了第2期馬種改良計劃。

日軍東洋馬

第2期的改良計劃同樣長達30年,日本政府每年都會從歐洲各國引進優質數量的種馬,有專門的研究人員會根據這些優良種馬的特點,對不同的馬種進行配對。這樣所產生的混血馬後代,有的適合跟隨陸軍作戰,有的適合跟隨步兵炮兵作戰,在戰爭中作用更大。

到了1939年,這些馬匹的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60cm,這就是為什麼在侵華日軍的戰爭中,他們所組建的鐵騎軍,遠比日軍身材更要高大的原因所在。

後來,這些甚至比日本人還要高大的馬匹,在國內就被人們稱之為“東洋馬”。瞭解完了東洋馬的發展史,其實這是一段值得讓國人反思的歷史。日本人在繁育優良馬種上都能夠如此有耐心,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段歷史時刻提醒著國人,唯有耐心鑽研,自主學習,才能在未來的時候不落在人後。


鳶飛九天2018


二戰時日本的騎兵部隊,可謂是為日本侵略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日本軍隊二戰期間的騎兵部隊和輜重部隊、炮兵部隊所配的戰馬,不僅個高,體力還特別好,在長途奔襲,物資供給,正面衝鋒等各方面能力上將中國馬匹遠遠甩開,中國軍人對這種東洋馬也印象頗深。



難道日本一直就盛產這種高頭大馬?當然不是,它們也是經歷過一個引進吸收的過程。

日本是個小島國資源匱乏,連他們馬匹的祖先蒙古馬都是來自中國,但是經過歷代繁衍之後就成了身材矮小的蘇馬了。

蘇馬平均體高120~142釐米,體型屬於袖珍一類,雖然吃苦耐勞,生命力較強,但是用作於騎兵作戰衝鋒或長途運輸這些差事,就顯得有些蘿莉了。

因為受地理和資源影響,日本人身高普遍不理想,再騎上身材更是矮小的馬匹,簡直都不好意思和其他國家的騎兵打招呼,西洋騎兵看到這一幕,也開玩笑說這是“一個侏儒騎著一隻大耗子”,日本人相當難堪。

顯然,僅靠日本自身馬匹,是很難完成現代化軍隊建設的。

自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開始學習西方列強的建軍思想,為了建立現代化騎兵部隊,為以後對外擴張提供武力支持,聽取德國建議引進外國馬匹進行改良雜交。

1867年,拿破崙曾贈予日本26匹高大健壯的阿拉伯馬用於馬匹雜交,但又因為受制於馬匹種類過於單一,馬匹雜交數量質量都屬於參差不齊的水準,馬匹之間的近親配種,導致新生馬匹的個頭仍然不理想。

到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日本馬匹有了較大的變化,當然相比於歐洲騎兵駕馭的戰馬,日本的馬匹在體力、奔跑速度、負重能力等各項技術指標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相對於明治維新之前的馬匹,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進展。

根據統計,此時軍馬身高大多在135~138釐米之間。日本馬匹一方面受制於技術,另一方面則是受致於時間的限制,畢竟基因改良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再加上日俄戰爭的到來,日本開始進行馬匹改革,不僅對馬匹的質量有著要求,更是因為日俄戰爭戰線不斷的擴大,對馬匹的數量也增加了需求,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騎兵的速度,負重,衝鋒能力都遠遠遜色於俄國騎兵。

為了鼓勵本土居民進行馬匹改良,也為以後戰時馬匹徵用提供方便,日本政府開始免費為居民提供馬匹雜交服務。

日俄戰爭中反映出來的戰馬差距,促使日本開始大量引進頓河馬、安格魯諾曼、純血阿拉伯馬等世上比較優良的各類戰馬,進行科學的繁衍雜交養成計劃,通過數十年不懈的努力,日本的戰馬無論是體量、高度,還是耐力等指標,都有了大幅攀升,到了二戰期間,已經基本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可以比肩歐洲戰馬。

在身高方面,日本馬的身高達到了160釐米,甚至高過了平均身高只有150釐米多一點的日軍士兵,這個時候的日本馬才逐漸有了與歐洲馬正面抗衡的能力。


歷來現實


日本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島國,因為各種食物資源的短缺,他們國內無論什麼動物都是縮小版的,除了各種動物之外,他們的人也非常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人的身高普遍不到一米六,在更早之前的歷史中,一米五的身高對於他們來說甚至能稱之為魁梧。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的食物缺少、營養不足,不利於他們的身高發展。

這種狀況是一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得以被解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日本人生活條件的變好、孩子攝入的營養越來越多,他們的國民身高得以快速提升起來,現如今,他們的男性平均身高已然攀升到了一米七的水平,可見提升之快。

古代日本的矮戰馬

而和他們的人一樣,他們古代的戰馬也非常矮。

在他們古代的時候,他們武將騎乘的戰馬都非常矮,高度基本不足一米四,不僅腿短,跑得還慢、持久性差,是那種最低檔次的戰馬。


在那時候,因為他們自己身高普遍不高、沒有相應的參照物,所以他們還不覺得這種戰馬有什麼不好。

但是在他們被歐美人打破國門、接觸到了歐美人的高頭大馬之後,他們就開始意識到了自己戰馬的不足之處。

日本歷史中的戰馬改良

正是感受到了這些不足,所以日本人才會在明治天皇時期開展了他們的戰馬改良計劃。

他們的戰馬改良跟他們的人口改良不同, 採用的方法非常快捷而極端,這種方法就是和優秀的馬種配種。

為了讓他們自己的戰馬變得高大起來,他們在和歐洲接觸的過程中開始精心挑選起了一些優秀馬種。


一旦他們相中了自己認為合適的馬種,他們就會花上重金將其給買回日本,以和他們的戰馬配種改良血統。

當時被他們挑中的改良馬有不少,其中佔據主數的分別是阿拉伯馬、頓河馬、盎格魯.諾爾曼馬、佩爾什馬等馬種,這些馬匹相較於他們國內的戰馬,體型要更加高大,速度、耐力方面也要更加優秀,能很大程度上推動他們國內戰馬的改良。

在他們購買了這些馬匹回國之後,他們也不僅僅只讓這些馬匹和官方戰馬配種。

那時候因為他們覺得采用這種方式收效實在太過於緩慢,所以他們的官方就免費讓這些馬匹和平常百姓家的馬匹進行了配種,打算在民間多增添一些戰馬儲備。

當然,戰馬的改良也並不是那麼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從明治維新時期一直到1900年的時候,他們的戰馬一直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後來,他們的戰馬是到了侵華戰爭的時候才改良得和歐洲的戰馬差不多、可以被他們完好運用到戰爭中。


改良戰馬的作用以及沒落

在侵華戰爭中,這些戰馬給日本軍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點我們從他們的現代化部隊中擁有著如此之多的騎兵聯隊,就可以看出一斑。

很多人覺得在到了近代之後,戰馬以及騎兵部隊已經失去了其在古代戰場中無敵的地位,很難在近現代的戰爭中再發揮多麼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覺得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戰馬與騎兵雖然落後於了那個時代,但是那個時候日本人所要入侵的對象,並不具備著與那個時代等同的工業力量。

那時候被日本入侵的我們非常貧窮、落後,是一個還沒有開始轉型的農業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日本人不需要用上坦克之類的武器,他們憑藉著步兵部隊就已經能對我們當時的軍隊進行實力上的碾壓,更不用說是機動性更強的騎兵部隊了。

從這點來說,這些戰馬隊對當時的他們來說,還算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這些戰馬對於那個時期的他們來說還有著其他方面的優勢。

這個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方面。

雖然那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擁有了很強的工業底蘊,有著卡車、摩托、坦克這樣的運輸工具讓他們馳騁在戰場中,但是他們國內的資源並不足以讓他們的所有部隊都使用上這些工業運輸工具。

因此,這時候就體現出了戰馬和騎兵的重要性。

不過戰馬對他們的作用並沒有持續多久。

在戰爭結束後,因為日本不再擁有資源上的顧慮,所以他們就隨心所欲的製造出了他們想要的交通工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以往被他們花費大力氣改良出來的戰馬開始淪落為了無用的雞肋,漸漸如飄散的煙雲一般飄散在了歷史之中,不再引起人們的關注。


孤客生


日本陸軍從1906年就開始了軍馬改良計劃,使用澳大利亞進口的澳洲馬改良為日本陸軍需求的輕型騎乘馬。

我們所看到的東洋大馬其實血統是澳洲盎格魯諾曼馬,日本炮兵使用的馬匹是匈牙利的挽馬佩爾什馬和日本北海道母馬改良而成。日本為了改良軍馬,要求民間也必須參與到改良馬匹的工作當中,幾乎導致了日本本土馬徹底絕種。

現在日本本土馬已經非常罕見了,從1906年開始一直到二戰,日本培育了大批的改良澳洲盎格魯諾曼馬,以及部分匈牙利日本馬混血挽馬。

其實,我國到了20世紀初期,也發現了,我國傳統的蒙古馬已經無法適應近代戰爭的需求。所以在宣統時期的1910年,為了解決新軍軍馬,清朝在察哈爾建立了軍馬場,從德國,俄羅斯引進馬匹和伊犁馬配種,改良出中國的騎乘軍馬和炮兵挽馬。但是,很快,清朝滅亡,這項工作,也就中斷了,一直到50年代,我軍才從俄羅斯,匈牙利引進馬種與伊犁馬配種,終於配養出新一代軍馬。

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就是因為缺乏合適的軍馬,造成就連75毫米野炮,都無法有效戰區機動。對戰鬥造成了極大影響,就是有炮兵,也很難及時投入戰鬥,主要原因是沒有改良軍馬,現有馬匹馬力太弱。

普通的蒙古馬和華北家養馬,還有云南四川的小馬,根本在野外無法拖動75毫米和75毫米以上火炮進行有效戰區機動。中國炮兵主要靠人力,不斷換人來拖動大炮,因此行軍速度非常緩慢,影響了諸多戰鬥的進展。


深度軍事


日本二戰時期有差不多三十萬戰馬,一小撮是本土馬匹選拔出來的,一部分是純粹從國外引進的,絕大部分是用國外引進的馬匹進行雜交培育的。

雖然說步入近代化的部隊大多是以熱兵器和近現代自動化兵器為主要特徵的,但是騎兵這個兵種一直都存在於部隊的編制當中,其中不乏有多數國家現在仍然有騎兵存在,而且某些生產力落後的國家仍然將騎兵作為國家部隊的主要兵種,如蒙古、印度。


但是現在一些軍事力量發展比較快的國家,大都將騎兵縮編成為很小的一部分了,或者像美國這類發達國家,直接就不存在騎兵這個兵種了,現在歐洲的一些國家,騎兵也只是作為皇族出行或者遊玩的皇家部隊了,在真實的當代機械戰爭中,騎兵大概是不會出現在戰場上的。但是二戰期間的日本在侵華戰爭中,騎兵部隊還是有其重要地位和功能的,在當代眾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也都看到過日本騎兵的出現。

那麼在日本那樣的彈丸之地,到處都是島國地勢,連養馬最基本的規模大點兒的草原都沒有,雖然說歷史上的日本是有自己本土所產的馬匹的,但是因為日本本土面積狹小,而且地處島國,環境封閉,無法與其他環境下優良那種進行交配,所以日本本土的馬匹基本上就一直是在處於持續的“惡性循環”了。所以本土的馬根本不符合戰爭要求的戰馬的標準,那麼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三十萬東洋馬到底從哪而來呢?

第一,日本在二戰前統計本土飼養的馬匹有大約15萬匹。這些本土馬匹大都個子矮、免疫力差、戰鬥力弱、而且因為腿短還不善於奔跑,可以說是日本這種馬根本就不是為上戰場、做戰馬而飼養的。所以在二戰開始後,真正入選的並且符合戰馬的標準的馬匹僅有2.6萬,僅僅是整個國家馬匹數量的十分之一。由此看來,日本本土的馬匹並不適合入選戰馬的標準。


第二,在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時,日本也在場,當時日本騎兵遇見英國法國等歐洲等騎兵時,看著人家胯下的戰馬比自己胯下的馬匹高了足足二十釐米,而且在體重上差了七十多公斤,這時看來,日本的戰馬確實該進行徹底改良了。

於是在1906年的時候,日本天皇頒佈了日本軍馬改良計劃,簡而言之,也就是把本土的軍馬進行大規模的淘汰,然後大幅度地引進外國的高大的優良馬種,要從根本上改變改良自己國家的“小馬”基因。

起初,日本專門從日本從澳大利亞進口了歐洲盎格魯諾曼進行配種改良,後來,日本還陸陸續續引進了匈牙利混血馬、阿拉伯半島阿拉伯特種馬,當然,戰馬的培育不像兵器等機械化武器的製作一樣,起碼也得幾年十幾年,但是因為日本的改良馬種計劃實施過早,所以說在二戰時期日本的三十萬戰馬也是早有準備的。


小鎮月明


二戰期間,日本的騎兵在遠東戰場上也是無往而不利的存在。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一個騎兵連與日本的一個騎兵聯隊拼殺,結果獨立團騎兵連全軍覆沒,日本騎兵的戰鬥力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日本一個海洋島國哪來的那麼多品種優良的戰馬呢?



據有關史料記載,古代的日本只出產一種矮腳馬,這種馬的身高一般在1.3米左右,最高的能達到1.4米。

眾所周知,早年日本人普遍較矮,所以這種矮腳馬非常適合日本騎兵使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在向西方國家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日本人驚訝於歐洲戰馬的高大,並開始意識到日本矮腳馬與歐洲戰馬的巨大差距。

所以從1877年開始,日本就開始陸續引進歐洲本土出產的優良戰馬。但歐洲戰馬到了日本卻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所以為了提高戰馬的適應能力,日本又從中東地區引進了一批阿拉伯戰馬,並在北海道地區新建了多個戰馬雜交基地。



不久日本就開始了戰馬培育工作,但剛開始培育出來的雜交戰馬死亡率都特別高。為此,日本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戰馬培育工作一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都還在繼續。

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時間物力人力的巨大投入,日本人總算培育出了七種特點不一的戰馬。有的戰馬爆發力強,適合衝殺;有的戰馬耐力足,適合長途奔襲。

二戰期間,日本曾擁有戰馬高達30萬匹。這些戰馬被分到各個聯隊,於是就出現了電視劇《亮劍》中出現的騎兵聯隊。

而且因為日本軍隊的機械化水平比較低,所以騎兵聯隊就成了各個師團中最重要的機動力量。鑑於騎兵的重要性,日本在每個師團中基本上都配備了騎兵聯隊,可見日本對騎兵的重視。

但是到了二戰時期,冷兵器的時代基本上已經快要過去了,西歐各國都開始率先向軍隊機械化轉變了。所以騎兵對騎兵的場景可能只能在中日戰場上發生了,騎兵對上現代化機動武器基本上就屬於被碾壓的份。所以波蘭即便擁有40萬騎兵,面對率先機械化的德國還是無用武之地。



1939年夏,在蒙古的諾門坎地區,日軍騎兵對上了蘇聯軍隊的坦克。日本騎兵也是夠勇猛的,一個個不怕死似的衝向坦克,但最終還是避免不了被坦克收割的命運。

看著一個個曾在中國戰場發光發熱的騎兵陸續倒下,日軍高層第一次意識到機械化對現代軍隊的重要意義。次年,日本也開始組建自己的機械化師團。

到了上世紀50年代,隨著騎兵重要性的快速消亡,各國軍隊基本上都取消了騎兵建制,騎兵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夏目歷史君


日本的騎兵編制和步兵相仿,也是由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組成,不過規模要小的多,一個騎兵聯隊由四個騎兵中隊和一個機槍中隊組成,大約有1400人左右。

日本騎兵所用的馬是以盎格魯諾爾曼馬為主。日本本土的馬與蒙古馬種同源,平均體高120~142釐米,比較矮小,雖然吃苦耐勞,生命力較強,但是用於騎兵衝鋒顯然有所不足。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軍事改革,騎兵也是改革內容之一,其中騎兵所用的馬匹也是改革重點。由於傳統的日本馬有所不足,所以在法國軍事顧問團和騎兵指揮官秋山好古的建議下,日本引進了不少良種馬。

日本引進的馬裡一種的是阿拉伯馬,阿拉伯馬外形好, 能力強,所以主要用於天皇和近衛騎兵。還有一種是盎格魯阿拉伯馬,這種雜交馬主要用於高級指揮官的座騎或是傳令兵。而日本騎兵所用的馬則以盎格魯諾爾曼馬為多。

盎格魯諾爾曼馬是英國純血馬和諾爾曼馬雜交的品種,體形高大速度快,是一種非常優良的馬匹。

在日俄戰爭裡,日本騎兵多次擊敗以騎術著稱的俄國哥薩克騎兵,顯示了軍事改革的威力。在戰爭中日本也繳獲了不少頓河馬,不過這些馬大多用於步兵、炮兵部隊。

到抗日戰爭,日本騎兵還是使用盎格魯諾爾曼馬為主,都是由日本國內專門的馬場培育,每一匹馬都有身份證,證明其血統,所以還真的基本都是從日本本土運輸而來。

在戰爭後期,由於馬匹的損失得不到補給,也有部分部隊使用了一些在中國掠奪的馬,不過這種僅僅是臨時性的措施。


不沉的經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軍馬的培養,花費了接近一百年的時間。

日本古代有馬,但馬非常的爛。他們主要是蒙古馬種,很久以前經過朝鮮半島輸入日本。這些蒙古馬本來就比較矮小,加上常年生活在日本島國封閉的環境,無法獲得新的基因。所以傳統日本馬很爛,矮小,力量弱,爆發力差。按照西方有關馬的分類基準,身高148釐米以下的馬都屬於小型馬,那麼日本所有的馬都是小型馬。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就開始改良軍馬。但軍馬不是槍炮,改良需要漫長的週期。一匹馬長大就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急需徵調馬匹身高超過142釐米的戰馬。雖然當時日本一共飼養了約150萬匹馬,但是經過軍隊嚴格選拔卻僅能湊足3.5萬匹,而且入選的軍馬也很少有超過1.42米。同時,這些參戰的軍馬在戰場上經常無故騷動、互相撕咬、蹶踢、嘶鳴,嚴重影響了日軍的攻擊計劃。據記載,日軍第六師團炮兵聯隊在管制性情暴躁的軍馬時,還發生了270名士兵被馬咬傷和踢傷的事故。

1887年,日本陸軍保有的馬匹平均身高只有135-138釐米,與平均體高150釐米的歐洲軍馬相差了十多釐米。

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騎兵也曾經參戰。當時日本騎兵平均身高1米5幾,他們馬只有1米三。

而法軍的戰馬平均身高156.7釐米、德國軍馬則為161.2釐米,相差太遠。

日本騎兵被白人騎兵嘲笑為:騎著大號老鼠的侏儒軍團。

為了改善日本軍馬的品種,從明治維新開始引進西方優秀馬種。

當時日軍是高度依賴戰馬的,日軍的師團需要大量馬匹作為運輸工具,每個師團的馬匹一般超過7000匹,而師團士兵也不過2萬多人,相當於3個人就要有1匹馬。

為了軍馬,日本軍方付出了巨大的財力物力,還有漫長的時間。

日本引進的優秀馬種,主要是:

第一,阿拉伯馬。

日本從阿拉伯地區引入了這種馬匹。阿拉伯馬匹的特點是外形優美,耐熱,耐力好,速度也快。

在日本所有的依仗馬,基本都是阿拉伯馬充當,包括天皇的坐騎。

第二,盎格魯諾曼馬

這是法國諾曼底的諾曼馬和純血英國盎格魯馬的混血。

這種馬不但體型高大,而且體力好,速度快,力量非常大,是優秀的軍馬。

日本軍方經過反覆試驗,認為這種馬最符合實戰需要。

在二戰期間,日本騎兵百分之七十五的戰馬,都是盎格魯諾曼馬。

第三,盎格魯阿拉伯馬

這也是一種混血嗎,特點鑑於前兩種馬之間。

這種馬的特點是速度快,體型優美,一般作為高級軍官的坐騎,或者用於傳令兵(要求馬匹速度快)

第四,頓河馬

這是著名的沙俄頓河哥薩克的坐騎。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經過十年改良的日本馬平均身高終於達到了147釐米。但是在戰鬥中,日本馬無論在體質還是數量上還是遠遠不如俄國頓河馬。比如,同樣噸位的大炮,俄國馬只需六匹就可輕鬆牽引,而八匹日本馬亦顯得非常吃力。

日軍就發現頓河馬具有極強的耐力,力量較大,適應能力也超強,缺點是速度較慢,體型較為矮小,不太適合騎兵作戰。

於是,頓河馬也被大量繁殖,但主要作為驛馬使用,也就是用來拉車或者揹負輜重。

經過長達七八十年的培養,到了二戰期間,日本的軍馬幾乎都是高大的東洋馬。即便日本民間用馬,也達到了145.4-157.6釐米的體高。

當時日本規定,騎兵的戰馬必須超過153釐米,體重超過450公斤,不能有贅肉。

這個標準已經和西方戰馬完全相同。

可以說,戰馬的發展,也是日本明治維新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中國,東洋馬也成為高大的代名詞。

薩沙記得林彪準兒媳回憶自己母親的婚姻時寫道:當時我的母親是護士,身高接近1米7。在抗戰那個年代,我母親算是非常高的女人。那個時候,領導給我父親介紹對象(他父親是個大齡軍官),讓他看了這幾個護士。我父親看了一會,指著我媽說“我就要這匹東洋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