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是怎样一位皇帝?

陈年往事1222


周武王是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3年。姬发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继承父志,能够很好地完成其父的指示,推翻了商,而且也很好的解决了分封问题,为周的日后打下基础。

他确是一位严谨、稳重的政治家,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没有辜负先人的厚望。这就使他继周文王之后,成为在周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人物。虽然当今的史学家在历史分期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周武王推动历史前进的功绩还是值得后人尊敬和纪念的。在治国方面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浅念ソ489


周武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武王伐纣,正是周武王的功绩。纣王继位之后,重用太公望周公那治理国家,中国日益强盛,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孟津观兵后,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去探听殷商的动向。他们听到探子的3次汇报后得知,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起来;百姓们不敢口出怨言了。武王觉得殷商已是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了,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大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武王便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姬发左手执掌象征军队指挥权的黄钺,右手握着用以发号施令的牦尾杖,在吕尚和叔旦的左右护卫下登上土坛,向全体将士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著名誓词:

商朝形势图

诸位友邦君长和将士们,殷纣荒废国政,不敬神道,离弃同胞,肆暴百姓,天怒人怨。现在,上天命令我向殷国行使惩罚。众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要像虎那样威武、如熊一般雄壮地去战斗。努力啊,将士们!

誓师典礼结束后,盟誓后,武王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双方军队就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

纣王认为自己有军马70万,可周军只有5万,这简直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可他哪知武王的军队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师,作战勇敢顽强,而他那70万大军中,一多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捉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了纣王的压迫和虐待,对纣王恨之入骨,又有谁肯为他卖命。所以两军刚一交锋,奴隶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投降,配合周军攻打商军,纣王所谓的70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姜尚便指挥周军,乘胜追去,一直追到朝歌。

牧野战败之后,纣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没有回天之力,就命人将宫里珍宝都搬到鹿台,然后放起火来,自焚而亡。朝歌的百姓闻听纣王已死,便列队欢迎周军入城。武王入城来到鹿台,看到纣王的尸体便连射三箭,并砍下纣王与妲己的脑袋,悬挂在宫廷外的白旗下示众。纣王的两个宠臣恶来、费仲也被斩首。群凶斩除,人心大快。从此延续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随着恶贯满盈的纣王的自焚而彻底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关于武王伐商的史实,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利簋可以证明。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 大意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当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

《诗经》中对牧野之役歌咏道:“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牧野之役,以武王为统帅,太公望为总指挥,可能是持着绘有鹰徽的军旗,随风飘扬,士气高昂,故曰“牧野鹰扬”。 

灭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由于过度的辛劳,姬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倒了。当时,天下尚未安宁,周室大臣们都担心姬发的逝世将会带来动乱。姬发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转之后,很快又恶化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尚未安宁的天下,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旦,封邦建国

牧野之战后,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鄘、卫三国,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鄘、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合称三监(一说管叔监卫、蔡叔监鄘、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随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

武王四年(约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为了项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周武王这种封建其主要的目的有三:

一、安抚殷民:封纣子武庚于殷,并在殷的周边,设邶、墉、卫三国,封给霍叔、管叔、蔡叔,用来监视武庚,此举明告天下,灭纣是吊民伐罪,无灭殷绝祀之意,以安抚东方的殷人。

二、兴废继绝:把焦、祝、蓟、陈、杞这些封国,封给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表示崇德报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实边:齐、鲁、燕三国,为周在东方新的领域,这些封国为移民实边攻策,而寓有区域的开发,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时在政策的运用上,也可以说在殷民族的后方,建立了牵制的力量。 [12] 

宗法制度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后,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14]  ,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

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 [15] 

井田制度

配合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周武王在经济方面实施了井田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以此,周王有效的控制着广大的国土,并将人民约束在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中。

中国古代的井田制与西方的庄园不同,伴随着相应的政治制度不同。西方的庄园制度,大块的耕地由农民合作公耕,农民附属于土地,所以是农奴,也就是奴隶制。土地拥有者即是贵族。中国的井田制是把土地划分为井字形,农民并不附属于土地;土地所有权虽是贵族的,但农民并非农奴,所以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自然也不同。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奴隶社会,也没有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而是拥有短暂的封建社会。从商鞅废除井田制度之后,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从此陕西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严格区分和限定了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所处的地位,从国家制度和宗法层面对国民予以强制性约束,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差异化社会,为了在这样的社会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统治者采用音乐,用精神和文化的感召力来作为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和矛盾。











大师说历史带您游


周武王是周朝第一任王。姬姓,名发发。其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如下。

一:知人善用。武王继位后,以姜尚(姜子牙)为师,负责军事。周公旦为辅,负责政务。召公与毕公为其左右助手全力整顿内政与军队。积极准备对商朝的战争。

二:完成灭商大业。武王继位第二年,搞了一次军事演习,史称“盟津观兵”

目的是试探商朝对周朝备战活动的反应。相传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师归周。见武王退兵,纣王继续淫乱

大臣微子劝谏无效,不得已出走。比干强谏,惨遭杀害。萁子也被囚为奴商朝统治阶层分崩离析。武王抓住机会,果断起兵。联合庸、蜀、卢、彭等西方及西南方国部落,渡过盟津,与诸侯会师,并作《太誓》遣责纣王的罪恶。不久,周师与诸侯兵攻至商郊牧野,又作《牧誓》。号召诸侯决战。纣王派兵抵抗,武王命姜尚率众出击,纣军纷纷倒戈叛纣。纣王见大势已去,逃亡鹿台自焚而死。武王进入商都,大业已成,商朝灭亡。

三:善于笼络人心。武王灭商后安抚了纣王之子,释放了被囚禁的萁子。为被纣王杀害的比干修建了陵墓。打开府库将纣王搜刮的财物分散给民众。向穷人发放了大量的粮食,从而稳定了商朝遗民的人心。减少了商人的对立情绪。同时,武王对随其起兵的众人实行分封之制,笼络有功之臣。如把姜尚封为齐国之君,周人旦封为鲁国之君,召公封为燕国之君。前后共计71个诸侯国。

周武王任贤用能,为政精明。权略善战,勤政爱民。不愧为后世景仰的一代明君!




小宇聊历史


首先周武王姬发是一位明君,这是毋庸置疑的。

周武王无论是眼界,谋略,胆识还是处事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

周武王懂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看到商朝无道后,打出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口号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也是他能伐纣的原因。

周武王为政的一系列措施:封邦建国,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礼乐天下等等,影响后世几千年。


晓牛说


回答:今日头条,我是文晓杂谈写作者。

我来回答周武王是怎样一位皇帝。

博古论今,参阅历史评价。周武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明君。

下面我作简要讲述,希望大家对文史多参阅,了解

《武王伐纣》

周武王姓姬名发,姬昌次子。参阅历史,文献记录,约公元前(1087年)出生在今陕西岐山。

约公元前(1050年)文王驾崩,姬发继位,号称文王。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大部族,讨伐纣王,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今。

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贤才。重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重臣治理国家,国家经济繁荣,日益昌盛!

在盟津大会诸侯,彊土开拓到了中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周武王心胸广阔,体恤民情。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旗帜深入欢迎,壮大了自已的实力,在民众中威望极高。

约公元前(1043年)武王骂崩,在位1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明君主。


文晓杂谈


周武王建立新王朝代替腐朽的旧王朝,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王之一,受到后人称颂。后世儒者将他列入圣人行列,成为帝王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